财神欢乐灶神愁

2020-07-18 15:57李鉴踪强华
文史杂志 2020年2期
关键词:祭灶灶神财神

李鉴踪 强华

“你知道财神吗?”“当然知道啊!”

“那你知道灶神吗?”“知……不……好像听我奶奶说起过吔。”

“你喜欢财神吗?”“当然呀,谁不喜欢发财,嘿嘿。”

“那你喜欢灶神吗?”“哎……我还不知道它是保佑什么的呢?”

……

这是我们虚拟的一段随机采访,虽不是真实访谈,但基本反映了灶神和财神当前在民众中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不过,从前可不是这样的。在古代,灶神和财神都是民众爱戴和敬畏的家居神灵。尤其在春节期间,二位大神不但会频频被人念叨,还要尽情享受刀头香火祭祀。那么,这二位到底是何方神圣呢?他们都有什么来头?本领有多大?人们都是怎样祭拜它们的?祭拜它们的背后折射出怎样的民众心理?

一、灶神和财神的根底

灶神信仰起源于祭灶习俗,而祭灶习俗则可追溯到古人的拜火习俗。人类曾经历过一个漫长的“无火时代”,在那个时代,人与动物的区别是很小的。甚至可以说,那时的人类就是百兽中的一种。

人类最初接触到的火,可能是雷电引发的森林或草场燃烧的大火,也可能是劳作中石头与石头或石头与木头间的相互碰击引出的火花。人类最初吃到的熟食,可能就是雷电引发草场或森林大火后被烤熟的野兽、虫子。火的出现和使用,是一个划时代的飞跃,使人类结束了生吞活剥、茹毛饮血的时代。从此,人们不但能享受到熟食的美味,还获得了取暖的途径,减少了因生食引发的肠胃系统疾病,增强了体质。

在希腊神话中,火是普罗米修斯从天神那里取来的;在中国神话里,火是燧人氏钻木得到的。我们有理由相信,燧人氏就是远古时中国人信仰的火神。后来,火神被人格化为祝融、火德真君等。从古至今,各地民间建有很多火神庙。比如在北京什刹海旁,至今仍保存着一座始建于唐代的火神庙,是明清时皇家祭祀火神的地方,供奉火德真君。火给人类带来了无限好处,同时也给人类带来了巨大的威胁。人们对火以及掌管火的火神充满感恩之心、敬畏之心和崇拜之情,是理所当然的。

随着熟食的普及,随着火塘、灶台的出现,人们对能将生肉烧煮成熟食的火塘或灶台备加重视。当人们将对火的崇拜和对灶台的崇拜结合在一起时,灶神信仰便应运而生了。

灶神,又称灶王、灶君、灶王爷、灶公灶母、东厨司命等。最初的灶神,传说是炎帝死后所化。西汉刘安等在《淮南子·氾论》中说:“炎帝作火,死而为灶。”在中国的民间诸神中,灶神的资格是非常老的。早在夏代,它已经是人们所尊奉的一位大神了。自灶神一产生,便被当作家庭的保护神而受到人们的崇拜和祭祀。

灶神的职责,最初就是执掌灶火,管理饮食。后来,人们又赋予了它考察人间善恶以降福祸的职能。郑玄注《礼记》说:“(灶神)居人间,司察小过,作谴告者也。”这说明,至少到东汉,灶神已经具有侦查民众的过错并进行报告的职能。由于灶神掌管着饮食和察善恶、降祸福的职能,所以老百姓对它是充满了爱戴和敬畏的。

在不同时代和不同地区,灶神或灶君夫妇是由不同的人来充当的,同时伴有当地流传的民间传说故事作为佐证。旧时家家都有灶台或灶房,所以几乎家家都设有“灶王爷”神位,神位中间供灶王爷的神像。没有灶王龛的人家,则将神像直接贴在墙上,还有将神像直接贴在灶壁上的。有的神像只画灶王爷一人,有的则画男女两人,女的被称为“灶王奶奶”。这大概是模仿人间夫妇的形象,当然也可以理解为是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民众心理。

祭灶的日期,各朝和各地不一。民俗专家说:在古代,祭灶的时间有“官三、民四、船五”的传统。也就是说,官家在腊月二十三祭灶,老百姓在腊月二十四祭灶,而水上人家则是腊月二十五祭灶。在南宋以前,我国的政治中心都在北方,受官方影响,整个北方地区祭灶时间多为腊月二十三。相反,南方远离政治中心,祭灶時间多为腊月二十四。而鄱阳湖等沿湖的居民,则保留了船家的传统,在腊月二十五祭灶。后来,各地逐渐把时间固定在腊月二十三日,少数地区为腊月二十四日。这一天,也就成了传统的祭灶、送灶节日。

古人习惯把祭灶这一天称为“小年”,应该是相对几天后的春节这个“大年”而言的。千百年来,小年祭灶,成为华夏各地、大江南北共同的习俗。

相比灶神,财神的资历浅多了。财神最早出现的年代,史籍难以考证,以目前资料可追溯到宋代。在北宋的节庆中,以财神像作为年画的习俗已经十分流行。虽然财神出现的时间和祭祀财神的习俗较晚,不过自宋代以后,信仰者广布各阶层,尤以商贾之家更是对其尊奉得毕恭毕敬。

财神信仰形成较晚的原因,主要是受中国古代“重农抑商”传统的影响。人类自产生以来,吃是第一大事,即所谓“民以食为天”。宋以前,历朝统治者都十分重视农业,以农为“本”,以商为“末”,绝不允许“本末倒置”。

到了两宋时期,社会经济开始发生重大变化。尽管时局动荡,但民间工商经济交流空前繁荣,人们经商发财的意识逐渐浓厚起来。新的商业经济和发财意识与传统的神灵信仰相结合,带来了财神信仰的产生。可以这么说,财神的出现,不仅表达了民间世俗的发财愿望,同时也为广大民众追求财富提供了一种精神保护与寄托。

由于“重农抑商”思想的长期影响,最初出现的“财神”,还成为一些人揶揄的对象。不过,在商人和广大百姓的笃信下,在宋以后的近千年时间里,财神的影响力总体来说是越来越大,信众也越来越多。到明清时,除了许多人家供奉财神外,各地还陆续建起了一座座供广大民众祭拜的财神庙。

财神爷出现后,很快被道教纳入进自己的神仙体系,成为主管世间财源的神明。担任财神爷的神灵,各朝各地不一;经历代衍化,逐渐形成了一个财神体系。其按文武职位,分为文财神、武财神;按管辖地域,分为东、西、南、北、中五路财神或九路财神;按地方习俗,各地还有自己的小财神、地方财神等。五路财神,通常指东路财神比干、西路财神关羽、南路财神柴荣、北路财神赵公明和中路财神王亥。四方财神,通常指西南方财神端木赐、东北方财神李诡祖、东南方财神范蠡和西北方财神刘海蟾。

以上四面八方及中路的九路财神,在各地信仰中名字不尽一致,它们共同构成了中国传统文化和民俗文化中的财神体系。在所有财神中,以财帛星君李诡祖和武财神赵公明影响最大。

二、灶神和财神的境遇

在旧时人们看来,灶神既保佑我们有饭吃,我们自然也要酬谢它、祭拜它。《论语》里有这样的话:“与其媚于奥,宁媚于灶。”[1]意思是与其献媚于奥神(统管全家事务的主神),不如献媚于灶神。毕竟奥神管的事情没有那么具体、迫切,而灶神就在我们身边,管着我们的吃喝,是我们每天都离不了的。

先秦时期,祭灶位列“五祀”之一。五祀,指祭祀灶、门、行、户、中雷(即土神)五个神灵。“五祀”的说法不一,但始终都包括灶神在内。当时,祭灶要用丰盛的酒食作为祭品,要陈列鼎俎等等。以后历朝历代,人们都会在农历腊月二十三(或二十四)夜灶王爷上天的时候祭拜它。

古人都是怎么祭祀灶神的呢?总体说来,是怀着敬畏之心和爱戴之情,供上酒肉等好吃好喝的,来祭拜和酬谢它。相传,汉宣帝时,有一个叫阴子方的,腊月某天做饭时见到了灶神现形。他家里穷,只有一只黄羊,但基于对灶神的爱戴和敬畏,便杀了黄羊做祭品来祭祀。后来,阴子方家得到灶神保佑,逐渐富裕起来。从此,民众相信,只要虔诚信奉和祭拜灶神便会有回报。所以,后来人们祭灶时,多用黄羊作祭品,以示虔诚。鲁迅先生在《庚子送灶即事》一诗中就此传说写道:“只鸡胶牙糖,典衣供瓣香。家中无长物,岂独少黄羊。”[2]

《荆楚岁时记》记载南北朝时的祭灶习俗时说:“其日,并以豚酒祭灶神”。豚,就是猪。言下之意,那一天要用猪肉和美酒作祭品祭祀灶神。

宋代诗人范成大的《祭灶词》,对当时或此前民间用盛大的仪式和丰富的食物祭灶的情况作了生动的描写:“古传腊月二十四,灶君朝天欲言事。云车风马小留连,家有杯盘丰典祀。猪头烂热双鱼鲜,豆沙甘松粉饵圆。男儿酌献女儿避,酹酒烧钱灶君喜。婢子斗争君莫闻,猫犬触秽君莫嗔。送君醉饱登天门,杓长杓短勿复云,乞取利市归来分。”

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对灶神原有的敬畏态度开始降低。早先还用黄羊、豚酒等牲醴祭品隆重祭拜灶神,到后来祭品逐渐减少,甚至发展为干脆就用酒将灶神灌醉,或者用糖把灶神嘴巴黏上。宋代以降,灶神在一定程度上还成为人们开玩笑的对象。

宋代孟元老在《东京梦华录》中记载:宋时祀灶,以酒糟抹灶门,谓之“醉司命”。目的之一是请灶神品味美酒,目的之二是让灶神微醺后在玉帝面前多说好话。也是在宋代,祭灶时就已经开始使用一种称为“胶牙饧”的祭灶糖了,用意无非是让灶神上天后说些甜言蜜语,或者说是要让灶神的牙齿被糖黏住,说不出话来。

明代以后,许多地方祭灶时取消了刀头,改用素食作祭品。人们用饴糖做成元宝状,称为“祭灶糖元宝”,家家用糖元宝供奉灶神。民间俗信,用糖元宝祭灶神是想把灶神的嘴巴黏住,不让它在玉皇大帝面前述职时打小报告。民谣唱的“二十三,糖瓜粘,灶君老爷要上天”,说的便是这个吧。糖瓜是指那种黏性很强的麦芽糖。

不过,明清时期灶神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虽然下降了,但总体来说,除了有玩笑的态度外,人们依然保留着虔诚之心和感谢之情。以苏州为例,过去送灶最重要的除了“糖元宝”外,还有另外一些供品,如纸马、竹轿、灶帘、灶锭等。祭祀完毕,就将灶神的纸马“扶进”轿里,连同灶帘、灶锭等一起送到门外焚化。

在河南民间,有“祭灶不祭灶,全家都来到”的俗谚。祭灶之日,凡在外的人都要赶回。在豫东等地,认了干亲的干儿、干女们,要携带灶糖、烧饼、鞭炮、香表和一只大公鸡来参加干爹干娘家的祭灶仪式,表示自己已是干爹干娘家的正式成员。灶神之位多设在厨房的后墙上,灶神像多为朱仙镇木版印制的年画。

在北京,祭灶这一天晚餐之前,家长们都要先用糖瓜在灶门前烤化,然后抹在灶王爷、灶王奶奶的嘴唇上。不管灶王爷馋不馋,人们也硬要把烤化了的糖饴放在他老人家的嘴边。入夜时分,家家院内立杆,悬挂天灯,燃放鞭炮,举家男子祭拜,送灶王爷上天,去向玉帝启奏人间一年的善恶。

在福州,以前,在厨房内面向灶的方向设有灶公坑。祭灶这天,灶公坑也要打扮一番:将香炉放在中间,两旁点上一对红蜡烛;烛台的旁边,一边摆上一个花瓶,一边摆上福橘。摆花瓶,祈求平平安安;而摆福橘,则祈求吉祥如意。在灶公坑的下方,桌上摆着供品。灶糖、灶饼也是用麦芽糖做成的。

进入现代以来,灶神的影响日渐减弱。新中国成立后的前30年,受破除迷信的影响,灶神几乎退出了历史舞台。改革开放后,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快速推进,厨房结构和燃料的巨大变革,灶神的生存空间受到挤压。如今,灶神不但渐渐退出了人们的视线,也渐渐淡出了人们的脑海。

财神的情况不一样——不但千家万户将其供在家中,店铺、公司、会所等更是多有供奉,各朝各代还兴修了不少的财神庙。按传统习俗,春节期间的农历正月初一是拜财神的日子,正月初五是接财神的日子;而农历七月二十二日则是财神节。在整个春节期间,一般人家必定要在正厅悬挂财神像,祈求财运和福运。多数人家挂的财神像是“文财神”财帛星君,还有一些人家将它的画像与“福”“禄”“寿”三星和“喜神”列在一起,合起来称为“福、禄、寿、喜、财”五喜临门。

在我国不少地区,普遍流行正月初一拜祭财神的习俗。这一天,家家户户摆上供品祭拜财神,祈求财神赐福,保佑来年财源广进,五谷丰登。蒲松龄在他的《穷汉词》里面描写了这种习俗:“大年初一,烧炷名香,三盏清茶,磕了一万个响头,就把财神爷爷来祝赞祝赞。忙祝赞,忙磕头,财神在上听缘由……”

与此同时,各地还流行正月初五接财神的习俗。初五那天,各家早早开门,各商铺早早开市,一大早就敲锣打鼓,燃放爆竹,以迎接财神。信奉关帝圣君的商家,在正月初五要为它供上牲醴,鸣放爆竹,烧金纸膜拜,祈求它保佑一年财运亨通。

以浙江嘉兴地区为例,清代《古禾杂识》[3]记载:“初四日午后接灶,至夜则接路头,大家小户门前各悬灯二盏,中堂陈设水果、粉团、鱼肉等物,并有路头饭、路头汤,鄙俚之至。”再看苏州人初五迎财神的情形:“五日财源五日求,一年心愿一时酬。提防别处迎神早,隔夜匆匆抱路头。”[4]“抱路头”,即提前到路口迎接财神。老上海有抢路头的习俗,正月初四子夜,备好祭牲、糕果、香烛等物,并鸣锣击鼓焚香礼拜,恭敬虔诚地迎财神。初五日俗传是财神诞辰,为争利市,故先于初四接之,名曰“搶路头”,又称“接财神”。

迎财神之俗盛行于明清和民国时期,至今仍有流传。为什么在正月初五迎财神呢?有说与宋朝巨富蔡京有关,又说与唐朝巨富王元宝有关。笔者以为,主要与正月初五“送穷”习俗有关。中国民间,在财神诞生以前,早就有了正月初五“送穷”的习俗。唐代文学家韩愈便写有《送穷文》,里面还提到要为穷鬼“结柳作车,缚草为船”。也就是说,送穷时,要为穷鬼准备车船,以便顺利将其送走。

很多地方至今都流传这样的习俗:从初一到初五都不能扫地和向外倒垃圾,意在“聚财留福”。初五日,将所有垃圾倾倒出去,谓之“送穷”,送走穷神、穷鬼。送穷的目的,当然是为了不穷;不穷的办法,除了节流,当然就是要开源纳财。财神产生后,当送穷习俗与纳财意识相碰撞,正月初五迎财神的习俗便应运而生了。

灶神除了家庭祭祀外,没有公共场合的集体祭祀活动。财神则不然,除了千家万户和公司商铺祭祀外,还有大型的集体祭祀活动和群体祭祀场所。

农历七月二十二,传说是财帛星君李诡祖的忌日和羽化成道日,因而被许多地方的民众称为财神节。李诡祖本是魏孝文帝时的一个县令,因清廉爱民,死后被人立祠祭祀;后被多朝皇帝赐封,逐渐成为人们信仰中的一位重要财神,其忌日也被民众当作财神节来纪念和祭祀。李诡祖在民间广受欢迎,海外华人聚居的地方也多有祭祀它的庙宇。古代木版年画中的财神像大部分是它,清代和民国期间发行的钞票上的财神像也是它。其被塑造成锦衣玉带,文雅非凡的形象,且一手拿元宝,一手执如意或“招财进宝”四个大字。

财神节这天,各地财神庙宇都要举行声势浩大的庆祝活动。在山东济南、潍坊等地,自清康熙年间起,每到财神节,早上家家产户就忙着购买香纸,置办供品佳肴,节日气氛不亚于春节。通常是到半下午时,人们就提前收工往家赶,个个脸上喜气洋洋,互相说着祝福发财的吉祥话。

在今天,七月二十二财神节影响依然很大。以青岛为例,这一天,所有经商的、炒股的、炒汇的甚至普通老百姓,纷纷大宴宾朋,感谢财神的到来,感谢亲朋的支持,欢欢喜喜、热热闹闹一整天。2002年,青岛市还举办了“第一届财神民俗旅游節”。此后年年相续,各大商会和各界群众踊跃参与。在港澳台地区,信仰财神之风更胜于内地。每年七月二十二财神节,各大财神庙都要举行盛大的庆祝活动和祭祀活动。

财神们除了拥有自己的节日外,还拥有宽大豪华的住所,被供到各大庙宇的神坛上。在北京莲花池公园,便有始建于明代的五显财神庙,至今每逢春节,前来祭拜求财者络绎不绝。

河南省南阳市,是文财神范蠡的故乡。那里的南阳府财神庙,始建于清代乾隆年间,由官府出资兴建,据说是中国古代规模最大、行政级别最高的财神庙,号称“中国古代所有财神庙的祖庙”。府财神庙主奉文财神范蠡,配祀比干、关羽、赵公明等各路财神。

位于杭州北高峰的灵顺寺,始建于唐代。北宋时,因供奉五显财神,被民间称为“财神庙”。其因明代的徐渭在此留下“天下第一财神庙”的匾额而闻名于世。后来清朝乾隆帝赐给它“财神真君”匾并赋诗一首。现存大殿为明末清初所建,规模宏伟,堪称华夏财神庙之最。如今,当地利用财神古庙资源,开发了以民俗文化为题材的吉祥宫,将人们普遍追求的福、禄、寿、喜、财方面的民俗文化内容荟萃于此,吸引着无数信众慕名前往。

陕西周至县的赵公明庙,亦号称当今中国最大规模的财神庙。它的正殿供奉的是“华夏第一正财神赵公明”。周至集贤镇赵代村是传说中赵公明的旧居,恢复扩建后的赵公明财神文化景区就位于此。其以财神文化为核心,融合众神传说和集贤鼓乐,形成祈福娱乐一体化的旅游景区。这里除供奉赵公明外,还供有民间广为流传的范蠡、比干、关公、妈祖、黄大仙等,将中国各地受人们尊敬和爱戴的财神都集中起来,以众神传说丰富财富文化。

在港澳台和海外华人聚居的地区,都拥有众多的财神庙。以澳门为例,面积不大,财神庙却不少。其中,以供奉文财神财帛星君李诡祖和武财神赵公明为主,间有其他形形色色的财神。调查表明,财帛星君在澳门地区民间所信仰诸财神中的地位最高、信众最广。供奉财帛星君的有莲溪庙、包公庙、望厦观音古庙、凼仔北帝庙、路环天后古庙等五家。

三、“财神欢乐灶神愁”折射的民众心理

我们都知道,世界上本来没有神,信的人多了,自然便有了神。神是人创造的。神的地位、职能和境遇,折射出的是人们的心理和需求。同样的,神的地位和境遇的变化,也折射出人们心理和需求的变化。

人类最初的、最重要的需求,当然是要有吃的,最好是能吃饱。看到食物从灶台上生产出来,人们当然会看重灶台,并且希望灶台背后能有一个神灵,可以保佑我们得到更多的和更美味的食物。灶神由此应运而生,被人们塑造出来,成为一个非常重要的居家神。它先是掌管人间的饮食大权,接着又掌管了祸福大权,所以人们自然而然对其产生敬畏心理和依赖心理。人们相信,灶神上天述职后,玉帝随后是要来人间巡视的;如果发现人们有浪费粮食或偷窃等不好的行为,玉帝会给与挨饿等惩罚的。对于希望衣食有着落、平安过日子的百姓人家来说,自然会对职权不小的灶神产生敬畏之心,因而也就会在祭灶时产生“媚灶”“谢灶”“贿灶”的心理与行为,以达到让灶神“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的功利目的。

在以小农经济为基础的古代,对神灵的敬畏、依赖和功利心理,是人们对待神灵最基本的民俗心理。面对困顿生活时的无奈,面对天灾人祸时的无助,从而对神灵进行膜拜、祈求神灵保佑,便成为人们重要的心理安慰和精神支撑。

与此同时,人们相信,无论灶神还是财神,都是如同人一样是有思想、有感情的。基于利益交换的原则,如果我们对其进行虔诚的祭拜,让神灵吃好喝好,它就会更好地护佑我们。如果神灵真地保佑我们避免了灾难、实现了愿望,我们就会像许愿时说的那样,到时候虔诚还愿酬神。相反,如果神灵没“帮忙”,没能保佑我们达成愿望,我们难免会降低对它们的信任和依赖,甚至通过某种方式发泄对它们的不满或贬低它们。比如,旧时苏州民间天旱求雨不遂的话,便有百姓就直接把神像放在烈日下暴晒,以此来发泄对神的不满的情况。[5]

猜你喜欢
祭灶灶神财神
祭灶节
———二十三,糖瓜粘
祭灶节——二十三,糖瓜粘
门神想吃立夏饭
南极仙翁、财神送宝
是是非非话灶神
财神香火旺
财神到
象鼻财神
关东糖
西夏灶神像探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