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视学情反馈 优化课堂教学

2020-07-18 21:27梁亦烈
读写算 2020年18期
关键词:优化教学教学效率小学数学

梁亦烈

摘 要很多老师只重视课后作业中的学情反馈,教学中容易受原有预案影响而忽视课堂教学中的学情反馈信息,或对学生反馈的作息捕捉不及时,这样就影响了教学效率。

关键词学情反馈;小学数学;优化教学;教学效率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20)18-0051-02

本文针对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理解并根據学情反馈,及时做出教学调整或教学评价,真正实现反馈,优化课堂教学,结合教学经历发表自己的看法。

一、正确理解反馈,纠正教学偏差

信息论认为:反馈是指系统的输出转变为系统的输入。艾什比给反馈下了一个更一般的定义:“每一个部件对另一部件都有影响,而这种关系可表为 ,当一个能动系统各部件间作用有这种循环关系,我们便说这种系统有反馈。”教学是一个有序的系统,教师、学生为这个系统中的部件,师生的双向信息交流活动必须有这种循环关系,才能实现反馈。教师和学生,不管哪一方,如果只有信息的输出而没有经转变的再输人,就只是教师——学生——教师的单向关系,教学就未能实现反馈。

目前的问题是,在教学中还普遍存在着不能实现反馈的现象。

其一,表现在一讲到底,如《长方体的认识》一课,教师举着“定位”模型,指着标准图形,一遍又一遍地讲述面、棱、顶点和长、宽、高,就是舍不得费点时间,让学生换个角度看一看,讲一讲,即没有进行“由静到动”的认识反馈。结果学生形成的表象是:长的棱是长,较短的是宽,最短的棱是高,及至见到“一个长4厘米,宽3厘米,高6厘米的长方体”,还发出疑问:怎么会高比长还长?

其二:表现在丧失反馈时机。在苏教版六年级下册正反比例练习课中,老师设计这样一题:已知福州到温州相距350千米,一辆汽车从福州开往温州,3小时行了150千米,照这样速度,这辆还要几小时到达温州?学生板演中出现生① ;生② 。教师评判后者正确,打上“√”号,指出前者不是比例,给打上“×"号,就转入下一道题了。这里,生1的方程式,数量关系是清晰的,如果教师能让学生讲一讲,加以肯定,再引导把“÷”号换成“:”号,那么,思路就开阔灵活了,遗憾的是这样的反馈良机丧失了。

其三,表现在不敢越雷池一步。一位教师教学“小丽家养了一些鸡,其中母鸡10只,公鸡的只数是母鸡的3倍,你知道小丽家一共养了多少只鸡吗?”创设一个这样的情境:用一个 表示母鸡10只,用3个 表示公鸡只数,排成下图:

母鸡:

公鸡:

接着学生尝试练习,由于从图形中直观地看出,总共有4个框,于是写出10×4,可是教师等学生写完就把它擦了,还引导学生“我们应先求公鸡的只数:10×3”,课后,问这位老师,为什么不把学生这式子留着,作为评价的好材料呢?这位老师说:“这种解法在下面的教学中还会出现,不宜过早认识。”笔者认为,出现像这样的“超前认识”,即使不即时评价也得略作提前交代,激励学生的探索精神,因为这样的反馈才能不产生教学偏差。

二、努力实现反馈,优化教学调控

反馈是控制的前提。由于每位教师知识素养水平、课堂调控能力、教学手段方法有所不同,学生方面更有知识基础、心理素质、个性特征之别,这些因素都直接影响教学目标的实现。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随时捕捉学生反馈信息,甄别这些信息对教学是否有影响,从而及时变换教学手法,调整教学速度,改进教学方法。假如学生对新学知识已有扎实的基础,上课时精神饱满、兴趣盎然,教师在教学时就可以先入为主、开门见山。反之,则需要创设情境,从旧到新、从易到难,建立新旧知识的联系点,先唤起学生学习需要,逐步过渡到新知的学习上。记得有一位教师在上一堂《乘法的初步认识》公开课,学生处于台下几十名听课者的督视之下,胆大地不时张望台下,胆小的心情有些紧张,面对此种情况,这位老师这样开头:“两个8相加,你们都会写算式吧?”生答“会”,即写8+8,“3个8连加呢?”生忙写8+8+8,“5个8连加呢?”生又忙写8+8+8+8+8。这时老师幽幽的问道:“现在要让你们写100个8连加的算式,你还能很快写出吗?”有的学生一脸茫然,表示太多了写不完,有的正在想办法,还有的不管怎样先忙着写开了。这时,大多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到解决这项任务上,紧张感自然消除了。这样持续了半分钟,教师说话了:“孩子们,写出来了吗?想不想知道快速写法,教师能一下子就写完!”学生很好奇,兴趣自然就有了,他们全身心投入,聆听教师的妙法。这里看到了这位教师依据环境情绪信息,教学调控到家的功力。

教学中训练学生思维,提高课堂实效,就要强调充分暴露思维过程,如果教师把学生暴露思维过程作为学情反馈输出,那么优化调控部分正是根据这些信息的量去比较、纠正和调整,从而实现教学实效。例如,教学《长方形、正方形的初步认识》时教师提出问题:“长方形和正方形有什么共同特征呢?”学生茫然,无所反应。显然,“共同特征”四字对低年级学生来说,太深奥了,“解答距”太远,学生对这一信息输入无法“转变”再输出。于是,教师让学生再拿出这两种图形,移一移、叠一叠后问“仔细看看,这两种图形有什么一样的地方?”这时小手纷纷举起来了。可见,根据学生反馈的信息,果断改变信息的再输入有多么重要。再来看这样一个例子:

师:请一位同学讲3.22÷23怎么算?(复习旧知)

生:(复述……略)

师:(出示3.22÷0.14)同学们先比一比,两道题在哪儿不一样?(揭示矛盾)

生:上道题除数是整数,下道题除数是小数。

师:谁来算这道题?(设难激励)

生:(沉默——处于愤悱状态)

师:(用指头把0.14的小数点遮住)要是这点没了,你们会算吗?(创设情景)

生:会!

师:为什么?(诱发暴露思维)

生:因為除数是整数的除法,我们学过了。

师:我们想什么办法把它变为我们会算的?(引导探索)

生:要把除数变为整数。

师:有道理!那么,必须怎样变?

生:把除数0.14扩大100倍。

师:真不错,现在除数变了,直接这样算行吗?

生:不行,这样算结果就不对了。

师:那要使商不变,我们又该怎么办?请大家讨论一下,等会把你的想法告诉大家。这个过程学生的思维得到彻底暴露,师生互动反馈十分有效。

三、重视即时反馈,提高教学效率。

西蒙在《认知心理学》中指出:“只有当学习者知道学习的结果如何时,才能发生学习。”因此,学生接受知识信息后要及时输出,得到即时评价,才能强化正确,纠正偏差,从而提高教学效率。那么,怎样才能真正做到即时反馈、实时反馈呢?

首先,要善于控制时效,如“通分”教学,教材先从例1:比较 和 的大小入手,由此引出通分概念。但按例题要求,还得在通分后写上:因为 的所以 。接着例2要求 和 通分。由于学生有“先入为主”的认识规律,例1的比较大小结论已成“强信息”,结果在接着的作业练习中,虽然求的是通分,但不少同学还要接上“因为”“所以”进行大小比较。掌握“前馈信息”的教师,在教完例2后,会“杀个回马枪”,腾出即时反馈时间,让学生看一看,比一比例1、例2哪个地方不一样?从而强化“通分”概念,突出“通分”过程,减少了“回头再讲”的弯路。

第二,要善于捕捉信息。如,判断对错:把一圆柱削成一个最大的圆锥,削去的部分占圆柱体积的 。学生在回答为什么判“对”时说:“因为圆锥体积是圆柱体积的 ,所以削去的部分是 。”这里,学生忽视了关键的四字“等底等高”。教师不可直接给出结论,应该及时提出:“是这样吗,你们是怎么认为的?”多让几个学生说说,引发学生探究,肯定正确的,纠正错误的,补充缺漏的,以形成严密、准确、清晰的概念。

第三,要善于灵活应变。如,在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练习课中,一位学生板演直接写出了结果: ,教师原以为是学生省略了通分过程,于是问学生:你是怎么算的?让笔者始料不及的是学生自己能说出规律,但班上多数学生一脸茫然,这时教师不是急于下结论,而是而是引导观察两例:

这时,同学不仅一致肯定上个同学的说法,而且悟出:分子是1,分母是互质数的两个分数相加,所得的和的分子是两个分母相加之和,和的分母是两个分母相乘之积。

第四,要善于突出知识重点。如,一位教师教学除数是小数的除法例题后,并没有急于让学生计算,而是即时出现:  、 、 等题目,只要求学生先讲出“变”的过程,是怎样运用商不变性质的。这样把小数位数相同的、不同的各种类型精选出来,让学生在“变”中举一反三、触类旁通。这种善于把握契机、扣住重点,精心设计,即时反馈就恰到好处,能达到省时高效。

参考文献:

[1]摘自英国著名控制论学者Ashby《控制论导论》[M],科学出版社.

[2]摘自《教育学》[M],南京师范大学主编.

[3]摘自美国心理学家《H·西蒙》[M].

猜你喜欢
优化教学教学效率小学数学
浅谈如何开展高中历史教学
小学语文的趣味化教学探析
优化教学,提高语文课堂效率
巧借现代信息技术优化中职会计教学研究
如何提高农村初中数学课堂效率
论花样游泳运动员选材和初级教学模式
加快中职会计教学改革提高教学有效性研究
农村学校数学生活化教学探析
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的策略研究
体验式学习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