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重自然 因地制宜
——沐川县土地增减挂钩项目安置点设计

2020-07-20 12:01吴贵田
四川建筑 2020年2期
关键词:川西户型坡度

吴贵田

(中信国安建工集团有限公司设计院,四川成都 610000)

1 项目概况

我国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新农村建设是目前及今后的重点工作。土地增减挂钩,指城镇建设用地增加与农村建设用地减少相挂钩,是国家为了控制城市和村庄建设大量占用耕地的政策。减少农村建设用地规模,拆旧复垦耕地,减少的农村建设用地指标用来发展城市建设。

项目所在地沐川县为四川省乐山市下辖县,位于四川盆地西南边缘小凉山余脉五指山北麓,气候冬暖夏凉,属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年平均气温17.3 ℃,森林覆盖率达77.34 %,地形以山地为主,山地占全县土地面积97 %,全县以发展农村经济为主,打响农村脱贫攻坚战。本项目为政策引导下的沐川县土地增减挂钩项目,在箭板镇、舟坝镇、高笋乡、利店镇、炭库乡、底堡乡、沐溪镇7个乡镇建设约100个安置聚居点,拆旧建新、复垦土地,改善贫困农户居住条件。

2 安置聚居点选址

2.1 建筑选址理念

(1)尊重川西林盘环境理念。川西林盘是指成都平原及丘陵地区农家院落和周边高大乔木、竹林、河流及外围耕地等自然环境有机融合,以林、水、宅、田、人为主要构成要素,集生产、生活和景观于一体的农村居住环境形态。传统川西农村一般是独门独院,20~30户组成一个较大林盘,10户左右组成一个小林盘,周围有竹林和乔木围合以避风,体现“不可居无竹”的民居风尚。本项目各安置点选址尊重自然环境,不破坏山体原貌,保护和利用现状林盘植被环境,使聚居点融入自然环境中。

(2)大聚居、小散居理念。川西农村通常以“大聚居、小散居”分布,各行政村为大聚居,各生产队组或3~5户为小散居,这种因地制宜的小型聚居方式(10户左右)更有利于农户就近从事农业耕作。本项目居住对象主要是以生产队组为单位的农户,在耕地周边依托原有林盘就近选址安置,这样既与林盘原有构建相统一,延续其原有林盘文化脉络,又满足现代人居功能需求,形成新型聚居点林盘。

(3)现代乡村风水理念。居住基址宜选择向阳、通风条件好的用地,在不侵占基本农田和基本林地的前提下,尽量选择背山面水、前面较为开阔、左右有天然挡风屏障的自然基址。安置点设置在山区的自然环境中,利用现有的平坝、河水、山林等资源,可以保证农户方便耕种、采薪取水等生产生活需要。

如梓桐坝安置点,山包田、田包村、山环水抱、有山有水,自然环境符合农业生产。该安置点共24户,在山脚坡建成前低后高的聚居点,整体地形东高西低,水流在西面水沟汇聚。这种地形既有利于生活废水排入前面的水沟,又不致于前排房屋挡后排房屋,各宅都能得到良好的穿堂风。从其布局及与周围环境的关系可以看到选址原则的应用:西面部分基址高程略低较为平坦开阔,建筑群体坐北朝南布局;东面部分基址高程相对较高,为山地地形,建筑群体沿等高线台地坐东朝西排列,朝向开阔。安置点后面茂盛的山林,前面环绕弯曲的水沟,对面有丘陵作为屏障和对景,体现自然环境秀美(图1)。

图1 梓桐坝安置点鸟瞰

2.2 选址的生活配套条件

安置点选址应充分考虑电源、水源、交通道路等生活配套条件的便利性。基址应靠近现有供电线,方便接线入户。基址附近应有生活水源,当地水源通常有以下几种:自来水(靠近场镇)、山泉水、河流水、打井取水等,水源类型优先选用不会出现断流、符合饮用水要求的山泉水和河流水。基址应靠近乡村道路,尽量利用现有乡村道路,方便日常交通,减少道路设施的建设成本。如梓桐坝安置点利用现有村道将基址划分为东西两部分,充分利用现有道路做交通。水源为山上的山泉水,利用自然地势高差形成供给水压。电源就在安置点附近,供电方便。

2.3 选址的技术要求

(1)基址坡度要求。乡村建设用地规划宜结合地形,尽量选择自然坡度小于25 %的做为建设用地,如受自然条件限制选择利用自然坡度大于25 %的用地,需相关资料确定场地安全可行才可使用。自然坡度大于25 %的用地分为三种:坡度25 %~50 %为陡坡地,建筑和车行道布置受到较大限制,需与等高线呈小角度布置车行道;坡度50 %~100 %为急坡地,建筑布置受限制,宜设人行梯道,不设车行道;坡度大于100 %为悬崖坡地,不适于做建设用地。

(2)高压电力线退距要求。安置点不得非法占用变电设施用地、输电线路走廊和电缆通道。当地多处聚居点附近有35~1 000 kV高压架空电力线路走廊,高压线路规划走廊宽度内不得建任何建筑物,安全保护退距应符合相关要求。

(3)地灾地勘要求。拟选安置点应避免山体滑坡、泥石流、落石、滚石、地基塌陷、地裂、山洪等地质灾害,保证住户的生命财产安全。基址自然地基承载力应符合地勘技术要求,避免基础换填、桩基等高成本技术处理。

3 总平面规划设计

3.1 建筑布局因地制宜

沐川县这7个乡镇均为丘陵山地,建筑规划布局应尊重自然环境、顺应地形地貌、结合等高线高低错落布置,避免对山水等自然风貌的遮挡和破坏性建设。有条件的应尽量结合自然水塘沟渠布局,因地制宜地突出各安置点建筑外部空间形态的地域特色,并尊重当地生活习俗及传统布局模式,形成各具特色的标志,营造多样化的外部空间形态,体现不同安置点的地域特色。

用地自然坡度不大于5 %时规划为平坡式。用地自然坡度为5 %~8 %时,采用平坡与台地相结合的混合式规划。用地自然坡度大于8 %时规划为台地式,建筑分台阶状布置。8 %~25 %的中坡地,建筑群布置受到一定限制,台地之间需设坡道或台阶联系,车行道不垂直等高线布置。这样根据不同坡度的规划处理,尽量减少对安置点原始地形地貌的土方开挖和土方运输。

如梓桐坝安置点,西面部分基址相对平坦,在考虑满足场地地面排水坡度的前提下,按平坡式设计;东面部分基址坡度约20 %左右,建筑布局按台地规划,设计成三台地。箭板镇庆元村桐子林安置点基址内有一颗造型优美的桃树需要保留,建筑规划和谐避让,巧妙利用成为建筑景观。

3.2 建筑间距

本项目各安置点建设用地面积按照人均占地面积50~70 m2控制,各安置点规划设计满足防火要求、挡墙和护坡设置要求、日照间距要求。建筑与村级道路退距不小于5 m,两栋建筑之间的防火间距不小于4 m,当建筑相邻外墙上的门窗洞口面积之和不大于该外墙面积的10 %且不正对开设时,建筑之间的防火间距不小于2 m。

3.3 道路设计

安置点内车行道路宽3 m,入户道路宽2 m。小于200人规模的安置点,设以人行为主的宽度为2 m的巷路,巷路为人行兼三轮车通行。

3.4 公共场地布置

住宅区的公共空间承担着日常生活、公共交流及活动等功能,社区道路、活动广场等公共场所是林盘中体现聚落生命力的公共空间,有传承地方文化、院坝文化以及休闲文化等功能,丰富了农村居民生活,增进邻里情感,营造和谐的城乡生活环境。

安置点设有休闲活动广场、周边建筑围合形成院坝空间、小汽车停车场等公共场地。如梓桐坝安置点,公共休闲广场设置在用地西面临河沟位置,结合河沟景观打造室外休闲空间;公共停车位临村道设置,方便停车,前后建筑围合形成院坝空间。

3.5 挡墙与护坡设计

台阶式用地的台地之间采用护坡或挡土墙连接,考虑到现实经济条件,农村安置房用地内的防护工程宜采用种植绿化护坡,尽量减少使用挡土墙。在建筑物密集、用地紧张地域及有装卸作业要求的台地应采用挡土墙护坡。相邻台地间高差在1.5~3 m,台地间采取护坡连接;相邻台地间高差大于等于3 m时,采取挡土墙结合放坡方式处理,挡土墙高度不宜高于6 m,避免出现高位挡墙;工程地质条件差的安置点不宜采用土质护坡。

高度大于2 m的挡土墙和护坡,其上缘与建筑物的水平净距不应小于3 m,下缘与建筑物的水平净距不应小于2 m;高度大于3 m的挡土墙与建筑物的水平净距还应满足日照标准要求;相邻台地高差较大需设置安全防护设施。

4 安置房建筑设计

4.1 户型设计

经现场调查统计,当地各户安置人口数量一般为1~6人,以2~4人为主。平时留守在农村为学龄儿童和50岁以上老年人,留守老人日常耕种干农活,习惯农耕生活方式,而年轻人平时在城市务工习惯了城市生活方式和居住配套设施。户型设计尽量尊重当地年轻人和老年人的风俗习惯和生活习惯,尽可能两者兼顾,在满足必要的农耕生活习惯的同时,结合现代住宅的功能配置原则进行设计。住宅内部引入现代家具家电等生活设施,将现代的生活方式带入农村,改善居住品质。建筑平面型式吸取川西农村传统住宅平面的优点,如一字形、L形平面,建筑立面和平面布局灵活多变,住宅布局开敞自由,对称要求并不十分严格。住宅前后通透,形成良好的穿堂风(图2)。

(a)一层平面

根据当地政策文件规定,按各户人口数量控制宅基地面积和住宅建筑规模,人均占地面积不大于25 m2,6人及以上户总占地面积不大于150 m2。人均建筑面积不大于50 m2。共设计有1~2层的七种户型(表1),单体户型均可进行双拼组合,以适应各村组不同地形的需求。

户型平面轮廓以“L”型、双拼户型以“U”型来组织户内交通流线和功能布局,根据户型建筑面积不同,卧室、客厅、餐厅的房间面积相应增大,以适应不同人口的家庭使用。入户大门设在堂屋前面正中间,农村堂屋后墙有设祖龛的习俗故不开门和窗;卧室布置在前面;厨房目前以柴火为燃料,故厨房和卫生间布置在后面。这样保证住宅各功能房间采光良好,前后通风流畅。住宅墙体和门窗洞口上下层尽量对齐,双拼户型共用一皮墙,有利于节约建造成本。

表1 户型统计

4.2 建筑形象风格设计

本项目打造具有现代川西农居风貌特色和现代人居环境功能的农村聚居点。建筑风格整体为川西民居风格,提取川西民居的传统元素融入设计,传承地域建筑风貌。建筑外墙主体采用白色涂料,外墙下部600 mm高为青灰色面砖。外墙采用木色涂料装饰形成川西民居穿斗木构架形象,并适当在面积较大的外墙上现场彩绘当地动植物图案做装饰。晒台下部为实体栏板、上部设通透栏杆。厨房设烟囱出坡屋面,丰富了立面效果。屋面为现浇坡屋面,采用深灰色波形瓦,与墙体相互搭配,形成白墙灰瓦效果(图3、图4)。

图3 户型效果

图4 户型效果

4.3 建筑技术

建筑层数1~2层,各层建筑层高均为3 m,室内外高差为0.15 m,坡屋面脊高1.2~1.5 m,采用砖混结构。设集中水表箱,一户一表;生活污水由管网收集后经化粪池处理达标后排放灌溉。电气系统设有:0.4 kV配电系统、照明系统、宽带及电话系统、有线电视系统等。各类建筑材料均为当地生产,就地取材,节省经济成本。

5 结束语

安置聚居点建设仅土地增减挂钩项目的工作环节之一,还有诸如拆旧复垦等各环节工作。通过多个安置聚居点的设计实践,笔者从安置点选址、总平面规划、建筑单体设计等方面探讨了川西丘陵山地安置点尊重自然因地制宜的规划设计,还对林盘环境的利用、川西民居建筑文化的传承、现代乡村农耕习俗的延续等各方面在规划设计上有所融入和体现,助力公司为改善农户居住生活条件,振兴乡村,响应国家实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战略而贡献一份力量。

猜你喜欢
川西户型坡度
美丽的川西小环线
长城脚下坐望山——C1户型&D3户型
侨城一号A&E户型
岁月尽川西
Aqueducts
格局已变!最新数据揭示,广州楼市七成多户型超100m2!
基于远程监控的道路坡度提取方法
放缓坡度 因势利导 激发潜能——第二学段自主习作教学的有效尝试
川西,那一抹如梦的秋色
正宫 塞鸿秋 川西毕棚沟 秋日览奇(外一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