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评价当代书法

2020-07-20 16:15刘维东
名家名作 2020年3期
关键词:书法史书家书法

刘维东

期待已久的“名家名作.优秀青年书法家2019年度人物”在上期已新鲜出炉,看着又一批新生力量如朝阳般蓬勃而出,深为他们取得这样的荣誉而高兴!也为《名家名作》的工作点赞!对于优秀青年书家两年一次的评选,既是一个媒体责任担当的文化使命,也是汇集群体意志、发掘人才的重要举措。

对于十一位新人的当选,我自然要表示由衷的祝贺!他们基本上都是活跃于书坛的30岁出头的稳健型青年选手,也是《名家名作》长年关注和有意栽培的對象,从他们每人的一长串入展获奖信息也可以得到相当程度的印证。

如何展现这些年轻骄子的业绩面貌?策划者煞费苦心,每人一个专版,信息包括个人照、履历业绩、美学理念、代表作、专家点评,可谓立体交叉、丰富呈现。大部分的呈现都将个人照、履历业绩占据了一半的版面,我个人觉得这些内容只要三分之一版面足矣!重要的是作品说话,有几件作品呈现体量太小,难以让观众得到充分的识读与观赏。纸媒宣传一如空间实物展览,如不能很好地突出作品本身,就有主旨跑偏的嫌疑。再者,有多位选手的专家点评与其呈现的作品书体没有做到准确对应,不能说不是一种缺憾。显然,作为提供作品的当事人是难逃责任的,至少可以给他一顶“不严谨”的“帽子”——多少枉负了那些大腕书家们推荐、点评的美意。

凡事不做则无人问津,一做就可能进入公众视野,何况活动的规格和媒介本身决定了我们的所作所为就是要广而告之、大力宣传。因此,无论选手还是策划者、评审者、编辑等,每一个环节都必须接受公众的严苛检阅。正所谓“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行家的认可和掌声才是最珍贵的。

如果不再吹毛求疵的话,我们就必须肯定、褒扬这些选手了,从这批选手展示的作品可以看出,他们大都能够扎根传统、关注当下,脚踏实地、精于推究,所创作品既贴近自身追求又符合时代审美,的确能反映出当代书坛优秀青年书家稳健一路的真实面貌。尤其是有些选手属于高校教师,他们的健康成长与审美追求在很大意义上决定着更年轻学生的健康成长与审美追求。

接下来,我想放眼于当代书法谈谈我的理解与看法。早在2006年“兰亭论坛”,上,邱振中先生曾有过一段访谈,他提到了对于当代重要书家的分类:第一类是在书法史上已经做出贡献的书家,他们大都是过世的前辈书家,如风格有所创造的于右任(行书)、构成基础有所贡献的林散之(笔法);第二类是有希望进人书法史的书家,他们有改变、丰富历史的苗头;第三类是对于当代创作有所推进的书家。

什么是书法评价的衡量标准呢?我们可以看出来,对于当代书法的评价,书法史就是一套严苛而具有衡量标准的参照系。这不仅是评论家要清楚和秉持的,也是实践家要清楚和秉持的。书法史的核心和主体就是经典作品,因此衡量一位书家的书写水平必须放置在经典体系中进行严格的考量,是否根植于经典、取法于传统,获得由内到外的吸收与把握,几乎就是衡量标准的最大基数。衡量当代书法或衡量当代书家的基础标准也当是这部分内容。

最根本的是基础积淀,核心是基础技法训练。我们在日常接触中,会发现大量的书写者未能完成高标准的基础技法训练,其重要的缺失除了笔法本身之外,更重要的是审美,尤其是视觉图形的审美。比如雷同笔法及其造型(图形)观念的缺乏,是困扰多数训练者的瓶颈,如果不能完成、突破这一环节,那之后的所作所为几乎都是徒劳,除非我们只是站在颐养性情、养生的角度或一般美育的层面讨论问题。何况,书法基础训练的内容还远不限于此,基础积淀则更不仅仅限于书法本身,更宽泛的美术、文学、哲学等都在其中。因此,深人经典、深人历史不能简单以终生的任务和命题而高悬,放弃或宽延当下的严格面对,“时时勤拂拭”才是书法从业者谋求脱胎换骨的基点。

我们是否真正对于进入书法史的经典作品进行了仔细的考察?多数的目光都锁定在书体、笔法、风格上,其实还有不少内容被多数书家忽略掉了,比如文本问题。作品的文本是当代书法的一大缺失,这一现象几乎可以认定为书家的集体失语,大家都是抄录古典诗词、名言警句,鲜有人书写自己的或更别致的内容。书法史上,像《兰亭序》《书谱》《自叙帖》都是独特的、无可替代的、贴近个人与时代的文本内容,比较而言,我们今人的书法作品绝大多数无法与之匹敌,因此注定了其必将销声匿迹的历史命运。如眼下严重的疫情,按说应该催生了贴近民众集体精神层面需求的作品,但我们更多看到的就是简单的抄写“武汉加油”“共克时艰”之类的标语口号,这显然是无法令人满意的。

再比如,对于书法当代性的拓展问题。绝大多数的活动、平台几乎没有或不给其以留存空间,这无疑是当下书坛普遍存在的问题。但是,如果仔细审视书法史的话,风格的演进与突变,是谁也无法改变的历史事实。因此,我们的书法评价必须参鉴于历史,同时也要为历史负责,为可能进人历史的书法、书家做可能的导引。我们要勇于发现、勇于培养,至少不能做绊脚石,但事实往往不能令人乐观。

当代书法艺术既不能漫无边际地追求视觉化,也不能仅仅设限于故往文字艺术的窠白,这也是当代书法必须思考和解决的重大命题。但事实却是,后者的壁垒相当坚固,虽然在勇往直前的征途中不乏坚强的勇士,但书法审美的固守与单调总体上阻碍了时代的列车,真正的“时代黑马”往往不在列车上,他不太容易进人我们保守的视野。

我们姑且放下进人历史的苛求来设想,每位擅书的书家朋友能令当下的读者观众记住几件作品?这无疑是个十分残酷的问题,但书法作品在很多层面上的简单处理,都是造成一次展览或一组作品观赏过后给人印象平平的重要原因。

绝大多数书家的人生目标设定都没有像邱先生想到的那样纵深,许多活动更是如此。回顾本次活动的评选寄语,其中提到“挖掘时代文化符号,是每一位文化传播者的使命……抓住青年这一代表时代的群体,深入了解他们的情感、认知、思想等,给他们提供展示时代艺术符号的舞台”。我们都愿意围绕这个目标去努力,无论是媒体,还是书家、评判者,都有必要进一步思考历史所呼唤的或当下可以续接又有别于历史的时代特色是什么,这样才能更好地逼近“挖掘时代文化符号”的愿景。关键的关键是大家几乎无一例外地站在地面上,难度的难度就是谁能抓住自己的头发尽可能地提高站位,环顾历史、展望未来。

猜你喜欢
书法史书家书法
《宋稗类钞》的书法史料价值
论二王对宋尚意书风的影响
湖北近现代书家、印家群体的掩名现象
从书法典籍谈临摹与仿书的区别
早期书法史著述 北窗读记
书法史上的养生名帖研究
诗书画苑
书法等
极简中国书法史
图说书法(三十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