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以形塑神”到“重意略形”

2020-07-20 16:13倪志强
雕塑 2020年3期
关键词:城市空间

倪志强

内容摘要:本文从东晋著名画家顾恺之“形神论”的观点出发,分析中国雕塑家在塑造城市雕塑人物形体时从“形似”向“神似”转变,用中国文化概括的“写意”手法表现高度的意象之美。无论是“以形塑神”还是“重意略形”均没有重神轻形之意,雕塑家的目的是让人物雕塑更好的融入城市空间,既能显现时代文化气息,又能引发公众的互动与共鸣。

关键词:以形塑神、重意略形、人物雕塑、城市空间

雕塑在城市空间作为一种公共艺术形式起源于20世纪下半叶,发展于80年代。大型的公共雕塑比绘画具有更大、更普遍的公共属性,雕塑可以建立在公园或更广阔的地方被大众所见,可以与大众自由、开放地对话,而对于特定的城市空间人物雕塑同样也需要创造与空间协调的气氛和情调,一方面雕塑家可以塑造不同的形体,通过“以形塑神”使之与环境相协调,美化城市空间,并符合当地城市的文化背景与地方特性:另方面雕塑家可以用“重意略形”的手法,当然“略形”并不是轻形,而是以抽象、简略和概括的手法通过“意象”来表达,忽略把握客体的物“象”,偏重表达主体情“意”.不依赖于具体的文字符号,视觉和图像,“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以“意象”来丰富城市空间。

“形神论”由东晋顾恺之提出。“形”的本义指人的容貌,引申为形体、形状、形容、表现等义。顾恺之强调形神相互依存的辩证关系,在人物画中倡导“以形写神”,重心还在“神”上,写“形”的目的是为了传“神”。而传统雕塑在艺术表现形式上跟绘画有相通之处,它首先也是重在塑“神”,“神”作为塑造“形体”的个引领, “形”是“神”的载体,“神”是升华了的“形”。我们所说雕塑的“形”与“神”不是孤立的,而是雕塑家通过塑造形体并赋予了“神”化之形,只有雕塑的形体融入了空间,赋予了文化的特质,才能充分传达出人物内在的神韵。如新型城市珠海的象征《珠海渔女》(图1),脱胎自敦煌壁画少女石像,整体塑造的是个站立的渔女。珠海在上世纪50年代初曾命名为“渔民县”,历史上珠海人们捕鱼谋生,该地区岛屿众多,拥有漫长的海岸线,“珠海渔女”的塑造承载了这座城市的精神灵魂,对历史文脉发展的延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雕塑家把块天然的大石块雕塑成“鱼”的形象,再通过渔女的双手的弯曲合拢,身披渔网的形体向大众充分展示了当地淳朴百姓向往美好生活的人文文化,把城市的历史文脉通过雕塑语言表达出来。“珠海渔女”背面是广阔碧蓝的大海,远处是层层起伏的山峦,与城市空间相得益彰,这种“以形塑神”的表现手法,很好地契合了当地文化和地域特征,不仅让雕塑丰富了城市空间,更渲染了城市文化,让大众在欣赏雕塑的同时产生了共鸣。莆田《妈祖》(图2)雕像由厦门大学李维祀教授设计,由365块花岗岩石组成,形体为妈祖身着霞披,手持玉如意,仪态雍容,面部慈祥,遥望大海。雕像形体塑造的是神化、仙化的“神人”“真人”,作者用浪漫主义的手法烘托出气宇轩昂和荡人心魄的妈祖形象,通过塑造飘起的裙裾和波浪纹,妈祖似乎从大海深处迎风踏浪而来,渲染了城市公共空间的艺术氛围,丰富了人们的空间感受。从以上的例子不难看出雕塑人物中的“形”是通过塑造形体.多以体块为主要元素来塑“形”畅“神”,运用流动性、充满张力的形体来传达神韵。

正如上所述,因为雕塑人物中的“神”是通过塑“形”来传达的,“形“与“神”是艺术创作中的不可或缺的两方面,塑“形”的目的是为了传“神”,雕塑人物的“形”具有肖像的性质,对于雕塑家来说,首先要达到“形似”,对于创作对象,如果是神话中的人物或古代先贤圣哲靠的是雕塑家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如果是当代人物,可以依靠图片资料、或者照片,创作起来相对较易。只有先达到“形似”,创作的人物形象才可能被社会认可,可能符合公众的想象,经得起公众的批判。其次是“神似”,“神似”在艺术表现手法上能体现一个雕塑家艺术个性,主要通过彩绘、空间结构、形体的深度雕刻等细节的处理来达到,雕塑家天马行空,不落俗套,传其神,追“神似”塑造的人物方能彰显精神世界和引起公众的共鸣。《珠海渔女》和《妈祖》的人物题材特点都是取决于当地的文化风俗,是通过整体的人物形象来展露“神”之迹象,是一种偏“写实”的手法,但是随着时代的进步和艺术形式的多样性发展,雕塑的艺术表现形式越来越多元,城市中的人物雕塑不但讲究立体化,更关注流动性线条的塑造。在20世纪早期,中国雕塑家滑田友吸收汉代的“写意”之风创作了《轰炸》(图3)妇女雕塑形象,雕塑塑造了一位母亲手抱幼儿,拉着几岁大的儿子躲避飞机轰炸的情节,通过三个不同年龄人物的不同动势与表情,意象表现出他们在敌机轰炸下的心理状态,揭露了日本帝国主义对中国人民的残害,同时以艺术的手法表现出一种极端状态下的人性光辉,立象是尽意的手段,目的通过物象传达精神情感。进入20世纪后期,“写意”雕塑概念开始在艺术创作中盛行,雕塑造型中所指的“意”有别于艺术门类的“意”,其中最主要的差别,造型中的“意”是和“象”结合在一起的,“意”本无形,由“象”显形。近年来,雕塑家们研究分析了写意雕塑,并把它与公共空间有机地结合一起,在新的语境下去重新诠释传统文化与历史变迁,国内写意雕塑的代表人物吴为山先生,其作品酣畅淋漓、一气呵成,堪比中国写意山水画。吴为山先生塑造人物时重在“意象”的表达而略于塑“形”,特别注意“似与不似之间”的写意精神,在外形方面看不到主观解构对象的痕影,而在塑造手法上留下了作者的潜意识中的造型和要传达的深刻意象。作品《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扩建工程组雕》中《冤魂的呐喊》(图4)通过塑造手指指向苍穹,利用意象的表达手法,刻画了发自内心的挣扎与呐喊。吴为山先生立足于人类文明的高度将个人情感融入民族情感、人类情感之中,作品取源于历史题材,通过抽象写意处理.展现了山河沦陷,人民蒙难的历史画面.整体雕塑与周围的建筑、城市环境文化环境融为体,深化了“不忘历史,呼唤和平”这一主题。

中国当代写意雕塑题材丰富多样.造型手法具有概括、凝练的特征,不拘泥于刻板的规律和细节的刻画,重在追求意象的的表达来抒发情感,从中国城市公共空间发展史来看.人物雕塑逐渐由封闭的公园空间环境到座落在城市的广场、道路、甚至某个角落,人物形象也在不断地变化,创新。雕塑最迷人的地方在于公共空间的运用,艺术家根据城市的环境设计不同的创作方案以符合当地的城市空间,传递出一种自然的文化气息,给人以视觉感受和多层次的情感表达。又如艺术家朱铭先生,他创作的《太极系列》散布于台湾、香港等地的公共空间中。《太极系列》是以打太极的人物形象为原型,朱铭先生以大块的切割面为主要表现形体,运用潇洒流畅的写意手法简略概括地去塑造,通过不匀称的体块来呈现太极虚实转换的动作型态,忽略具体的人体动作姿态.而着重刻画太极中刚柔相济的神韵。如《单鞭下势》(图5)用粗阔简练手法去塑造体块,在沉静的外表下隐含蓄势待发的气势。艺术家运用“重意略形”的雕塑手法来塑造动静结合的运动,把“写意“之风抽象化,完全忽略了本体的外在表现形式,在不均衡的钢制形体上雕刻出粗细有致的几何面来表达太极运动凝重的内在张力。《太极系列》雕塑植根于中国传统文化.在文脉中相融相通,更容易被民众所接纳,也容易引起大众的共鸣,作品既有现代感.又充满了中国文化的韵味。

在中国大艺术观的背景下,雕塑家们仅用写实的手法已经不足以表达人物的精气神,还要有种写意的艺术形式来整体表达人物的意象,雕塑的创作手法写实写意具象或抽象,都力求做到形神兼备、自然流畅,创作方法也不是固定不变的,但是无论是“以形塑神”还是“重意略形”均没有重神轻形之意,苟子言“形为外相,神为内涵,神对形的超越与统帅作用,形具而神生”,王弼提出的“意以象尽,象以言著,故意者所以明象,得象而忘言,象者所以存意,得意而忘象”。启发雕塑家在创作中要正确认识雕塑人物中形、神、意,像的辩证统一的关系,城市公共空间中的人物雕塑不仅要融合于城市环境.把握当地的历史文脉,体现城市时代与地域文化特征,关键是还要接受公众的审美和文化认同。

参考文献:

【1】王娜汉风的理想空间——汉画像石空间布局的美学意味【J】艺术百家,2017(01):205-208

【2】韩玉城市雕塑《黄河母亲》与《珠海渔女》【J】大众文艺,2011(01):127-128

【3】吴贤雕,吴蔚谁说那只是女神雕像[J].芙蓉,2016(02):113-136

【4】吴为山写意雕塑的文化意义【J】美术大观.2016(07):30-41

【5】武定宇,王小丽中国精神、中国气派、时代风格、国际视野一吴为山就《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難同胞纪念馆扩建工程组雕》谈公共艺术创作【J】装饰,2015(11):38-40

猜你喜欢
城市空间
城市空间环境设计的理解和探究
浅谈高层建筑设计与城市空间
中国元素在城市空间中的运用研究
区域特色文化与城市空间的景观语言生产
冯小刚电影中的城市空间与身份认同
基于“海绵城市”理念下的下沉式绿地设计探讨
转型期西安市城市空间重构的趋势与驱动机制
建筑设计与城市规划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