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握新教材,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

2020-07-20 22:10温惠江
科学导报·学术 2020年27期
关键词:把握实践能力创新意识

温惠江

摘  要:常言说得好,有改革才有发展。社会在飞速发展,我们的课程改革早已迫在眉睫。从去年开始,我校开始试用华东版的新教材,经过一年的实践,我认为:要想出成绩,就一定得把握教材,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

关键词:把握;培养;实践能力;创新意识

新一轮的课程改革,对广大教育工作者来说,必须转变教学观念:突出“鼓励学生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这一重要的学习方式。我经过一年的摸索,课堂教学发生了可喜的变化:学生思维活跃,敢于质疑,乐于表现自已,师生配合默契,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下面谈谈我的具体做法。

一、重视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实践能力

1、让学生从现实的生活和知识经验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

教育学和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当学习的材料与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相联系时,学生对学习才会感兴趣。

在教授《列代数式》一课时,我做了一个对比。以前按照传统的教学方法,先是在堂上罗列出学生以前学过的许多数学公式,给出代数式的定义及有关概念的说明,然后就是讲例题、做练习,一节课下来,课堂气氛沉闷,效果也不理想。而现在根据新教材的素材大部分来源于学生的现实生活的特点,课堂一开始就引入一个实际的问题情境(七年级(上)P86):为了测试一种皮球的弹跳高度与下落高度之间的关系,通过试验,得到下列一组数据(单位:厘米)

在这个问题中,如果我们用b(厘米)表示下落高度,那么相对应的弹跳高度为___________。学生看到这问题就来劲了,纷纷发表见解,讨论热烈,概括出表示弹跳高度的一个式子 b,反映出这种皮球弹跳高度和下落高度之间的数量关系。我借此机会列举了几个有共同特征的典型实例,让学生思考、互相交流。学生在交流中了解了“代数式”的含义,知道了为什么要学代数式,对这节课反应热烈,兴趣很大,收到了很好的课堂效果。

另外,新教材很多章节编排了实践与探索,使学生从所熟悉的现实情境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出发,动手参与,在认识数学的同时,还能学到解决问题的策略。比如(七年级(下)P14)问题1:

用一根长60厘米的铁线围成一个长方形。

(1)使长方形的宽是长的 ,求这个长方形的长和宽。

(2)使长方形的宽比长少4厘米,求这个长方形的面积。

(3)比较(1)、(2)所得两个长方形面积的大小。还能围出面积更大的长方形吗?

让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进行运算、讨论、探索。通过探索学生发现,长方形在周长一定的情况下,它的长和宽越接近,面积就越大,当长和宽相等,即成为正方形时,面积最大。这一结论我们在日常生活中经常应用它,新教材在这方面很好地调动了同学的学习积极性。

调查情况表明,在一年的新教材教学实践中,学生对学习数学的兴趣明显提高(由开学初的45%上升至现在的75%)。

2、培养学生应用数学意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为了使学生经历应用数学的过程,在新教材的使用中,我采取“问题情境--建立模型--解释、应用与拓展”的过程,从而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比如:(七年级(下)P35)问题1:“要用20张白卡纸做包装盒,每张白卡纸可以做盒身2个,或者做盒盖3个。如果一个盒身和2个底盖可以做成一个包装盒,那么能否把这些白卡纸分成两部分,一部分做盒身,一部分做底盖,使做成的盒身和盒底盖正好配套?”这一问题,从学生感兴趣的折纸活动开始,使学生知道包装盒的结构,通过操作、抽象分析和交流,通过数量之间的相等关系,建立数学模型(即方程或方程组),按要求设计分法:如果不允许剪开白卡纸,能否找到符合题意的分法?如果允许剪开白卡纸,怎样才能既符合题意又能充分利用这些材料?通过交流与验证等活动,获得问题的解,并對求解过程作出反思。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体会到“包装盒的结构与合成”、“把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方程或方程组”等方面知识的联系与综合应用。

另外,新教材要求教学过程中要注重数学与其它学科的联系,增强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我在平时的课堂设计中,突出数学应用的广泛性。如七年级数学课本(华东版·上)P8练习,涉及到经济学中成本与利率,讲到这一问题时,先让学生进行社会调查,到银行了解定期储蓄年利率情况,了解利息的计算;又如(七年级(上)P13)有奖销售活动问题等,这都与我们生活息息相关,学生能把所学的知识加以运用,既增强了学习兴趣,又提高了解决问题的能力。新教材还将计算器、电脑和网络等带入数学课堂,使数学学习潜力无穷,数学课堂充满生机,这又是新教材的独到之处。

二、重视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在教学活动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必须改变“教师讲、学生听”;“教师问、学生答”以及大量演练习题的数学教学模式。教师在教学中应多设计探索性和开放性的问题,给学生提供自主探索的机会。我在课堂教学的实践中,主要从以下两点进行:

1、引导学生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

数学教学应注重引导学生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比如:在讲解立体图形的展开图时,在课堂上把课本P135---P137中图4·3·1-----4·3·13的十三个图分成四组,

分别让四个学习小组的同学用纸复制下来,用剪刀把它们剪下来,然后折一下,看看到底是什么图形。这样一来,学生的学习热情高涨,连班内数学基础较差的也不例外,学生在动手实践中寻找问题的答案,再让四个学习小组互相交流,很快就得出同一个立体图形,按不同的方式展开得到的平面展开图是不一样的,通过学生动手实践、自主探索,这一节课学生掌握得非常好。在每次考试中,这种题型得分率都很高。在新教材的教学中,让学生动手实践,是课堂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让学生在探索中进行归纳推理,发现规律。

合情推理能力的培养有助于發展学生的创新精神。新教材比较注重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在课堂教学中应该给学生提供探索交流的空间,组织、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实验、推理、归纳等数学活动过程”。例如课本(上)P181C组21题:我们知道,2条直线相交只有1个交点,3条直线两两相交最多能有3个交点,4条直线两两相交最多能有6个交点,5条直线两两相交最多能有10个交点,6条直线两两相交最多能有15个交点,……n条直线呢?这是一个明显的探索推理题,要求学生在探索中发现规律:每条直线都与其余的n-1条直线有一个交点,因此有n(n-1)个交点,但每个交点都重复了一次,所以n条直线两两相交最多能有 条直线。探索性的问题课本、练习题中经常出现,我们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应引起重视。

又如,在学习了《有理数加、减法》的知识后,再组织学生处理课本(上)P10试试看这一内容,该题目要求学生在如图1所示的方格中,填入1,2,3,4,5,6,7,8,9这9个数,使每行、每列及对角线上各数的和都为15。学生对这题目的兴趣很大,但不知该从何处入手,我及时进行引导,应该先在哪一个格中填数?填什么数?这样一提示,班内一位思维较敏捷的学生很快举手回答:中间的一个数应填5,这时,课堂气氛“活”了起来,学生纷纷举手回答:1和9,2和8,3和7,4和6应分别与5在同一行,或同一列,或同一对角线上,因此,很快就有了问题的答案(如图2)。

就此题目进行猜想,我在黑板上给出四组数,分别为:① 3,4,5,6,7,8,9,10,11    ② -10,-9,-8,-7,-6,-5,-4,-3,-2  ③  0,2,4,6,8,10,12,14,16    ④  -4,-2,0,2,4,6,8,10,12   让四个学习小组讨论、试填,能否使每行、每列及对角线上各数的和相等呢?这时学生的学习劲头可大了。经过四个小组学生激烈讨论,四组数都能做到,比如第④组,答案如图3,只不过每行、每列及对角线上各数的和不再是15,而变成了12。

看起来问题已经解决了,这时,一学生举手提问:究竟怎样的9个数才有这规律呢,填写时能否有规可循?这下气氛可“热闹”了,有的说任意9个数;有的说连续的9个整数;有的说不能确定等等。经过大家探索、总结,可得出以下规律:把9个数按小到大排列,凡符合等差数列(可向学生解释这样的规律即可)都可以,这时,一位学生举手发言:我认为可以把这个方格图看作一个人,左、右上角为肩,左、右下角为足。填写规律如下:把符合规律的9个数由小到大顺序排列,分别标号为1至9。按口决:“二四为肩,六八为足,左七右三,戴九履一,五居中央。”同学们听了这位学生的回答,纷纷动手验证这一规律,实践证明,这一规律的确可行,这样不但总结了这一问题的规律,还能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归纳推理。实践证明,学生对这问题掌握得非常好,每次测试的答对率都接近100%。

经过一年的实践,我所教的两个班,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得到了较好的培养,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在全市自查考试中两班的数学平均分为68.4分,比市平均分62.8分高出5.6分。我相信,在今后的教学改革过程中,充分把握新教材,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不断探索、总结,一定能收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  唐渭明.解读《数学课程标准》实施研究性学习的策略[J].中学数学杂志,2003(12):10-11.

[2]  陈京山.对《数学课程标准》的一种解读[J].教学与管理,2002(34):48-50.

猜你喜欢
把握实践能力创新意识
小学数学课堂中生成信息的回应策略
浅谈竹笛教学中音准和音色把握
高中体育教学中创新意识的培养
高校单片机课程设计教学方法探讨
浅析农村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创新意识
刍议大学生实践创新训练计划项目
素质教育背景下音乐欣赏教学的实践与思考
品德教学利用微课开展预学的实践研究
“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下的实验教学改革探索
当代大学生创新意识培养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