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康复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的临床研究

2020-07-21 07:47武士勇李红云邹冬侠靳宏举
关键词:入院心功能康复

张 英,武士勇,李红云,邹冬侠,沈 建,靳宏举

(江苏省宿迁市宿城区人民医院,江苏 宿迁 223800)

慢性心力衰竭是大多数心血管疾病的终末阶段,也是心血管疾病死亡的主要原因。是心内科很常见的疾病,国内成人心衰患病率为0.9%[1],死亡率也居高不下,一直是心内科医生高度重视的而又棘手的疾病。本次研究目的探讨综合康复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的临床效果及治疗中遇到的难题。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研究对象为我院2017年8月~2019年6月收治的56例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均符合WHO拟定的慢性心力衰竭诊断标准,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每组28例。对照组:男女比例为15:13,年龄在44~76岁,平均为(66.28±2.19)岁;病程1~6年,平均(3.2±1.02)年;合并冠心病19例、高血脂症18例,高血压病16例、糖尿病10例、心肌炎心肌病4例、风湿性心脏心脏病2例。治疗组(排除不接受和中途放弃综合康复治疗者):男女比例为16:12,年龄在42-77岁,平均为(68.14±2.42)岁;病程1~7年,平均(3.3±1.05)年;合并冠心病20例、高血脂症19例,高血压病17例、糖尿病9例、心肌炎心肌病5例、风湿性心脏心脏病2例。临床资料无统计学差异(P>0.05)。

1.2 治疗方法

两组均予以β受体阻滞剂、利尿剂、ACEI制剂(或ARB制剂)、洋地黄制剂、螺内酯等常规改善心功能治疗,同时给予干预高血压病、糖尿病、冠心病、高血脂等合并症的治疗;并给予健康宣教:注意休息与饮食、适度活动、劳逸结合、定期复查等。治疗组增加应用综合康复治疗方法:(1)客观评估患者心理与综合病情等,宣教综合康复的治疗方法以及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的重要性,提高患者对综合康复的依从性。(2)给予患者家属及患者周围的人群宣教,让患者家属及周围人群共同参与患者的治疗,共同加强与督促患者对疾病自控,让患者参加社区有益社会活动,不要封闭自己,让其融入社会大家庭,回归社会。(3)在严格监控血压、心率、心电图的前提下,指导患者运动康复训练,运动量为轻到中等强度,每周3~5次。(4)运动方式主要为有氧运动、阻抗运动、平衡训练以及柔性锻炼等,每次运动时间30-60分钟,疗程为3个月。(5)指导患者做呼吸操,教导患者做腹式呼吸为主呼吸锻炼,包括四肢锻炼、扩胸、弯腰锻炼等,频率2次/天,30~40分钟/次,疗程3个月。3个月后患者自觉继续锻炼者不在本研究范围内。(6)随访1年,每月1次随访。随访中若病情异常反复现象,随时调整康复训练方案,并根据情况需要采取住院治疗。

1.3 观察指标以评价标准

1.3.1 观察指标

观察治疗前后的心率、血压、血糖、血脂、心脏血流动力学超声指标、心功能等级以及再次入院情况等。

1.3.2 评价标准

显效:心力衰竭能达到完全缓解的标准或心功能改善二级以上者判定为显效。有效:能达到部分缓解的标准、病人的症状和体征有所减轻,或心功能改善一级,判定为有效。无效:心力衰竭病人心功能改善不到一级或症状、体征无改善或反而加重者,判定为无效。

1.4 统计学处理

数据处理应用SPSS 19.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计数资料以率(%)表示。计量资料用“±s”表示。组内与组间比较分别用t检验与x2检验。

2 结 果

2.1 两组临床治疗结果

治疗组结果:显效病例11例,占比为39.3%,有效患者15例,占比53.6%,无效患者2例,占比7.1%,临床治疗有效率为92.9%;对照组结果:显效病例10例,占比为35.7%,有效患者13例,占比46.4%,无效患者5例,占比17.9%,临床治疗有效率为82.1%。治疗组治疗的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

2.2 两组患者心脏血流动力学指标变化情况对比

表1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左室射血分数情况比较(±s)

表1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左室射血分数情况比较(±s)

治疗组射血分数改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

项目 治疗前(%) 治疗后(%) 增加(%)对照组 38.9±8.5 45.1±8.7 7治疗组 38.6±8.5 53.3±9.0 15

表2 两组治疗前后E/A比值比较(±s)

表2 两组治疗前后E/A比值比较(±s)

治疗组E/A比值增长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

项目 治疗前 治疗后 增长率(%)对照组 0.76±0.20 0.88±0.21 12治疗组 0.75±0.21 0.98±0.22 23

2.3 再次入院率

治疗组再次入院2例,再次住院率7.1%,对照组再次入院8例,再次住院率28.6%,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

3 讨 论

有基础心脏病患者常常因为感染、心律失常、血容量增加、过度劳累或情绪激动、治疗不当等[2-3]诱发心力衰竭。所以在心力衰竭的治疗方案中消除诱因也是一个很重要的治疗手段。目前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缺乏特效的单一的治疗方法。慢性心力衰竭的治疗需要采用多方法的综合治疗手段,同时需要根据个体病情采取个体化的治疗方式。本次研究发现,采用综合康复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疗效明显,显著优于对照组。同时观察到了血流动力学明显得到改善:治疗组左室射血分数的提高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E/A增长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1年内再次入院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提示远期治疗效果明显。

综合康复治疗是集运动康复治疗、心理康复治疗以及社会康复治疗于一体的一项综合性干预手段,是在集医护人员、患者、患者周围人员合力共同努力的前提下,在加强疾病预防、消除诱因、干预患者日常生活方式、规范用药的基础上,实施的康复措施[4]。它可以逆转和延缓心血管疾病的进展,改善患者生活质量,使患者的生理功能、心理功能、社会功能等各方面恢复到最佳状态[5],让患者回归社会,拥抱新生活。笔者发现,综合康复中的心理康复治疗能让患者提高对医嘱依从性,规范服药,按时复查,合理饮食。同时可以让患者熟知疾病危险因素,改变不良的生活方式,管理好自己,减少或避免诱发因素出现,提高对疾病的防控能力。接受并配合康复运动训练。运动康复训练治疗可以在提升患者运动耐力的同时,还能够改善患者机体氧代谢能力,提高心肌组织抗缺氧能力[6],从而改善患者远期疗效及预后水平,降低再次入院率甚至死亡率。社会康复治疗可以通过家人与朋友共同关注,督促和帮助患者自觉遵从医嘱,更好地融入社会,改善患者不良情绪,心情愉悦,缓解压力,降低交感神经兴奋,调节植物神经功能,更有利于心功能恢复。慢性心力衰竭的综合康复治疗是一个长期的综合治疗方案。笔者还发现一个难题是患者及家人对综合康复的认知度差。表现为患者入组困难,很多患者或家人不愿意接受或者中途放弃综合康复。相关文献报道也证实了目前国内心脏病患者参与心脏康复比率比较低的现状[7]。但是有部分患者通过综合康复治疗后,感觉到临床效果可靠,患者还继续自觉坚持康复训练,这也是一个可喜的现象。所以综合康复的治疗方法需要多方共同努力,特别需要广大医护人员的坚持不断的努力,才能更好地推广慢性心力衰竭的综合康复治疗方法,否则很难推广。因此综合康复治疗慢性心力衰竭是需要医护人员、患者以及家人多方共同努力参与的治疗方法。

综上所述,综合康复治疗慢性心力衰竭,血流动力学指标(LVEF、E/A)明显改善,心功能改善显著,临床疗效可靠。同时降低患者1年内再次入院率,对于提升患者预后有重要意义。此治疗方法值得推荐,但是医护人员任重而道远。

猜你喜欢
入院心功能康复
《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入院教育指南(2021年版)》解读
康复专科医院康复设备维保管理新模式的建立和探讨
参麦、参附注射液在老年慢性心功能不全治疗中的疗效观察
欢迎订阅2022年《护理与康复》杂志
全膝置换术后再入院可以预防吗?
体感交互技术在脑卒中康复中的应用
大负荷训练导致肌酸激酶异常升高对心功能影响的研究
康复护理在脑卒中患者中的应用
老年心力衰竭患者BNP及乳酸水平与心功能的相关性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右心功能不全的研究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