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两会 代表委员为黄河建言献策

2020-07-21 05:18李亚
黄河黄土黄种人·水与中国 2020年7期
关键词:黄河流域弘扬黄河

李亚

5月28日,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闭幕,今年全国两会上的“黄河”格外引人关注。

5月22日,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开幕,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作政府工作报告。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提出编制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规划纲要,“黄河”成为两会热词之一,许多代表和委员从国家或地方层面提出治理保护黄河的建议提案。

推进黄河法立法

全国政协常委、河南省政协副主席高体健认为,黄河流域洪水风险高,生态环境脆弱,水资源短缺和环境污染交织,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突出,黄河文化及其遗产发掘保护不足、传承弘扬不够。要抓紧开展顶层设计,依法科学保护治理。在充分调研论证基础上,尽快编制规划纲要,做好与国家“十四五”规划衔接,有关部委和沿黄九省区要明确分工、落实责任、形成合力。制定黄河法,明权责、划底线、立规矩,建立完善黄河流域空间管控、环境总体规划、水资源管理、污染防治、生态保护与修复、环境和安全风险防范、流域综合监管等制度,依法确保国家战略有效实施。

全国政协委员、郑州大学法学院教授沈开举建议,抓紧制定黄河法,明权责、划底线、立规矩,从根本上保障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重大国家战略的实施。通过制定黄河法,建立黄河流域水资源利用的全过程管理控制制度,完善流域水资源统一配置,可以规范黄河水灾害治理,强化把水资源作为最大刚性约束;建立流域生态补偿机制,通过立法有助于落实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理念;充分发挥各地区优势,因地制宜,分区分类施策,构建高质量发展的动力系统,兰州西宁城市群、西安郑州国家中心城市、济南青岛城市群等在整体法律架构下将获得高质量推动,富有地域特色的創新发展之路将有法可依;有助于实施黄河文化遗产系统的保护工程;理顺中央与地方、部门与部门、流域与区域、区域与区域的关系,更好地协调黄河治理与其他相关法律的关系。

支持黄河古贤水利枢纽工程建设

当前,国家正在制定黄河流域生态保护与高质量发展规划纲要,山西代表团提交全团建议,建议把山西黄河流域地区作为重点纳入该规划,其中的一条建议是支持黄河古贤水利枢纽工程建设。

山西代表团建议,古贤水利枢纽工程战略意义重大,可确保黄河下游长治久安,古贤水库可拦截100年左右黄河干流泥沙,能维持中水河槽行洪输沙功能,确保黄河下游百年安澜。可改善区域生态环境,古贤水利枢纽工程建成后,水力发电能有效改善华北能源结构,进而降低粉尘污染、改善空气质量。可改善黄土高原生态环境,有效拦截西北的沙尘,为首都建设起一道绿色屏障。可改变沿黄两岸贫困面貌,水库建成将改善沿黄66.67万公顷水浇地的灌溉条件,促进几百万农民增产增收,带动吕梁山和陕北集中连片特困地区脱贫致富。经过20年的努力,古贤水利枢纽工程前期工作已取得一定进展,目前,仅剩环境影响评价、用地预审等几项前置手续正在加紧办理。恳请水利部尽快提出审查意见报国家发展改革委审批,争取项目早日开工建设。

住晋全国政协委员提交联名提案,支持黄河古贤水利枢纽工程建设,促进晋陕沿黄两岸贫困地区脱贫。提案中说,古贤水利枢纽工程是一座以防洪减淤为主,兼顾发电、供水和灌溉等综合利用的大型水利枢纽工程,是确保黄河下游长治久安的战略工程,是有力促进晋陕沿黄两岸贫困地区脱贫攻坚、加快城镇化发展的重大民生工程,是缓解我国北方地区雾霾天气和改善中西部连接区域生态环境的重要生态工程。恳请相关部门给予支持和便利,争取黄河古贤水利枢纽工程早日开工建成,发挥其防洪减淤、供水、发电、灌溉等作用。

尽快实施南水北调西线工程

今年全国两会上,由宁夏回族自治区政协主席崔波委员和齐同生委员、陕西省政协主席韩勇委员、青海省政协主席多杰热旦委员、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政协主席努尔兰·阿不都满金委员、内蒙古自治区政协副主席郑福田委员联名提交了《关于加快建设南水北调西线工程为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提供水资源保障的提案》,引起各方广泛关注。

委员们认为,黄河保护和治理要下“一盘棋”。西部地区破除发展瓶颈必须在水资源利用上做文章,夯实发展基础必须在水环境改善上下功夫,推动建设南水北调西线工程势在必行。

南水北调西线工程是支撑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战略性水资源配置工程,尚处于规划阶段。几位委员均表示,加快建设南水北调西线工程,对于促进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意义重大。通过建设控制性水利枢纽工程,与上游干支流水库联合运用,建立完善的水沙调控体系,遏制宁蒙河段新悬河发展,减轻下游河道淤积,确保黄河生命健康和长久安澜。

五省区委员们建议国家发展改革委将建设南水北调西线工程列入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规划纲要和国家“十四五”规划。同时,优化“八七”分水方案,根据流域产业发展现状,增加西北地区能源化工基地用水指标,加大支持黄河古贤水库等大型水利设施建设力度。希望水利部尽快编制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报国家发展改革委批复,力争2025年前能开工建设。

保护传承弘扬黄河文化

2019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召开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时强调,黄河文化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根植于黄河流域的黄河文化是中华文明中最具代表性、最具影响力的主体文化。2020年1月3日,习近平总书记发出“大力弘扬黄河文化”的号召,把黄河文化弘扬工作提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保护传承弘扬黄河文化,深入挖掘黄河文化蕴含的时代价值,讲好“黄河故事”,既是我们的历史责任,也是当前的重要任务。全国人大代表、山东艺术学院副院长,民革中央委员、民革山东省委副主委刘晓静认为,保护、传承、弘扬黄河文化,对于延续中华民族的历史文脉、对于维系中华民族的精神纽带、对于打牢文化强国的坚实根基有重要意义。

自炎、黄部落兴起,中华5000多年文明史中,黄河流域有3000多年是全国政治、经济、文化中心,黄河文化以其悠久性、先进性、辐射性、多样性,引领、推动着中华文化发展,塑造着中华民族。系统保护黄河文化遗产,深入挖掘黄河文化蕴含的时代价值,对于我们传承弘扬黄河文化、延续中华民族的历史文脉、坚定文化自信具有重要的意义。

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两岸人民对母亲河有着深厚的精神依恋,也对她有着崇拜、感恩和敬畏之情。黄河千年奔流不停,象征着中华民族的绵延不绝、生生不息;黄河磅礴雄伟的气势,体现出中华民族无坚不摧、坚韧刚强的品格,这是文化自信的重要根基。“炎黄子孙”这一称谓,成为中华民族最广泛、最深沉的文化认同。这一文化认同,表明了中华民族身份的构建和归属,反映了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我们国家和民族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是中华民族富有凝聚力的保障。

黄河流域是我国历史文化资源最为富集的区域之一,孕育了河湟文化、河洛文化、关中文化、齐鲁文化,诞生了“四大发明”和《诗经》《老子》《史记》等经典著作。在政治经济、文学艺术、科学技术、水利建筑、伦理道德、风俗习惯等多方面,黄河文化都是建设文化强国最深厚的基础构成。从《将进酒》《凉州词》到《黄河大合唱》,以黄河为题材的优秀文艺作品跨越时空、历久弥新,是我国文化走出去战略和文化强国建设的现实基础。

保护、传承、弘扬黄河文化,既是黄河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客观要求,也是促进黄河事业和谐健康发展的必然趋势。刘晓静建议,以“让黄河成为造福人民的幸福河”为主线,为保护、传承、弘扬黄河文化创造条件。以沿黄生态文化带建设为抓手,推进黄河文化与旅游融合发展。以深入挖掘研究黄河文化为基础,讲好黄河故事。以机制建设为保障,健全完善黄河文化保护、传承、弘扬的工作体系。

把黄河文化纳入国民教育

“传承弘扬历史文化是国民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而黄河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源泉和精华所在,更是一个潜力巨大的国民教育资源宝库。”全国政协委员、河南博物院院長、河南欧美同学会副会长马萧林向大会提交了《关于把黄河文化纳入国民教育的提案》,建议通过多种措施的同步推进,让黄河文化“活”起来、“火”起来。

马萧林指出,将黄河文化纳入国民教育体系,对于大力弘扬黄河文化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马萧林建议,在沿黄九省区开展黄河文化保护、传承与弘扬工作的同时,加强中宣部、教育部、文旅部等部门在顶层设计方面的力度,加快推动黄河文化传承弘扬工作扎实落地。

一是强化黄河文化的资源梳理和顶层设计。拟订顶层设计规划和项目实施方案,尽快建立权威的、动态的,涵盖人文历史、自然生态的黄河文化资源数据库。二是深化黄河文化内涵的挖掘研究。组织专家学者,规划一批关于研究黄河文化物质内涵、精神实质和时代价值的重大课题,推出一批高质量的研究成果,深化对黄河文化的内涵阐释和定性解读。三是推进黄河文化普及宣讲进校园。组织专家学者,推进黄河文化研究成果的转化工作,编撰针对不同教育层次、既通俗易懂又科学严谨的黄河文化教材和普及读物,在小学和中学阶段适当安排黄河文化普及课程,在高等院校开设黄河文化的选修课程,增进青少年对黄河文化的认知认同。四是建立黄河文化弘扬立体传播体系。在电视、电影、网络等渠道传播黄河文化专题或相关内容,建立立体有效的黄河文化弘扬体系,强化黄河文化在国民教育中的价值,让黄河文化深入人心。五是加强黄河文化的展示推广力度。督促指导博物馆、纪念馆、文化馆,充分利用与黄河文化相关的文物资源、红色资源,推出一批黄河文化主题展览和讲座进校园、进社区等活动;引导艺术创作表演机构和团体,创作一批黄河文化主题戏曲、戏剧和歌舞剧目。创新黄河文化弘扬形式,拓展黄河文化弘扬渠道,讲好黄河故事,让黄河文化“活”起来、“火”起来。

传承黄河文化 坚定文化自信

文明起源是人类社会最重大的学术课题之一,开展文明起源研究对于探索中华多元一体文化的形成,增强民族凝聚力,弘扬民族之根魂具有十分重要的当代价值。

山西作为中华文明重要的发祥地之一,环抱黄河,境内大于1000平方公里的黄河支流27条,占据了黄河中游的关键枢纽,保留了大量集中反映中华文化根魂和黄河流域文明进程的典型物质遗存。目前,全省的国保单位数量达531处,位居全国第一,遥遥领先于其他省份,集中于晋南的运城、临汾、晋城等市,其中运城国保单位总数达102处,雄踞全国地级市首位,晋城72处,临汾54处,数量位居全国前列。

同时,山西作为我国文物大省,也面临基础研究仍显不足、文化价值潜力挖掘不充分的现实问题,急需加强以根祖文化为主要内容的中华早期文明研究,以提升民族共同信仰,增进对老祖宗留下的文化遗产的共同认知与保护意识,助推山西文旅的健康持续发展,做好黄河文化保护、传承、弘扬。

为此,全国人大代表王文保建议国家启动“晋南在中华文明进程中地位与作用研究”重大项目,以晋南清凉寺、陶寺、东下冯等一系列重大考古发现和重要文献为线索,联合省内外一流科研机构,采用多学科联合攻关、分阶段实施的方式,进一步在晋南地区探索中华文明起源,还原以炎、黄、尧、舜、禹等为代表的华夏正脉、最早中国的历史真相,为实现中华五千年文明做出山西贡献,增进社会对中华文化根魂的认识,讲好黄河故事。

引导黄河文化与“网红”经济碰撞

河南蕴藏着深远厚重的黄河文化,在黄河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发展方面有着“近水楼台先得月”的优势。全国人大代表、黄河科技学院校长杨雪梅说:“政府工作报告提到,2020年要编制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规划纲要,这对于河南而言,是一大利好消息。”杨雪梅说,做好黄河文化“大文章”,加快开展对黄河文化遗产的抢救、保护和传承,功在当代,利在千秋。对此,杨雪梅提出了三点建议:

一是切合黄河文化发展历史、现状和未来定位,搞好高水平的黄河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发展规划,进一步加大政策扶持力度,组建黄河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发展联盟,建立跨地区、跨部门的沟通协同机制,加大专业人才培养力度,提升各地方黄河文化遗产保护的能力。二是加大黄河文化宣传科普力度,唱响新时代“黄河大合唱”,加大对“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在黄河文化保护与传承发展中的开发应用,利用互联网、新媒体等建设黄河文化传播平台,推动黄河文化遗产“上云”,走出“深闺”,让黄河文化真正亮起来、潮起来、活起来。引导支持黄河文化与“主播”经济和“网红”经济碰撞,产生出新的“火花”,让更多的年轻人听到、看到、爱上黄河文化这块美丽的瑰宝。三是科学做好市场对接,打造高质量文旅产品,挖掘深厚的黄河文化资源,把文化遗产更好地融入现代生活,增强黄河文化的吸引力,推进黄河文化与旅游融合发展,提升黄河文化旅游的知名度和美誉度。尤其是在这次疫情下,“乡村游”和“近郊游”成为热点,“云端旅游”也火爆全国,做好黄河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发展工作,应抢抓机遇,化危为机,狠练内功,唤醒沉睡的黄河文化资源,既要把这份珍贵厚重的文化遗产保护好,又要让其火起来。

做好黄河生态和文化的保护传承

“做好黄河生态保护治理,深入发掘黄河文化和当地红色文化,以旅游带动黄河沿岸群众增收致富。”2020年全国两会上,全国人大代表、青海省海东市循化撒拉族自治县查汗都斯乡红光上村党支部书记马乙四夫带来了推动黄河沿岸文化遗产系统性保护以及延长退耕还林补助期限提高补助标准等方面的建议。

青海省循化撒拉族自治县是我国唯一的撒拉族自治县,在国家扶持人口较少民族发展专项规划及西部大开发等政策的大力支持下,2018年循化撒拉族自治县脱贫摘帽、退出全国贫困县序列。解决了贫困的问题,如何让乡亲们更加富裕,是马乙四夫这两年关注的焦点。作为一名基层的人大代表,他把大部分精力都放在了探索红色文化的传承以及黄河文化的挖掘上。

黄河发源于青海,在青海境內绵延1600多公里。青海各地干部群众把保护黄河生态作为重大责任,确保一河清水向东流。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编制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规划纲要。这引起了生在黄河边、长在黄河边的马乙四夫的关注,而他今年正好准备了一份“推动黄河沿岸文化遗产的系统性保护”的建议。

马乙四夫说,黄河文化是宝贵的财富。黄河贯穿循化撒拉族自治县境内90多公里,两岸的生态曾经相当脆弱,水土流失非常严重。黄河生态保护治理以后,两岸生态环境越来越好,这就为做好黄河文化、民族文化的传承以及黄河两岸群众的脱贫致富奠定了基础。

马乙四夫建议,国家层面在青海黄河流域的文化传承与保护、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加大资金和政策的支持力度,推动黄河文化产业创新发展,夯实文化传承保护的基础。

成立高端智库——中国黄河文明研究院

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也是联系东、中、西部地区的生态和发展廊道。两会期间,全国人大代表、河南大学党委书记卢克平建议,成立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九省区联盟,同时成立高端智库——中国黄河文明研究院,为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提供智力支撑。

黄河流域范围覆盖我国9个省区,流域面积约75.2万平方公里,是我国重要的生态屏障和经济带。长期以来,黄河流域九省区围绕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开展了一系列合作,取得了明显成效。比如2018年12月,由最高人民检察院和国家水利部统一领导,河南省人民检察院和黄河水利委员会共同发起,黄河流域九省区各级检察机关、河长制办公室共同参与了“携手清四乱 保护母亲河”专项行动,用法治力量保卫黄河流域的绿水蓝天。2019年年底,黄河流域博物馆联盟在河南郑州正式揭牌成立,黄河流域九省区在保护、传承和弘扬黄河文化方面建立了跨区域、跨部门的合作机制。2020年5月9日,财政部、生态环境部、水利部和国家林草局联合印发相关政策方案,支持引导黄河流域九省区建立横向生态补偿机制。卢克平说:“这是黄河流域九省区合作保护、治理黄河的有益探索,为九省区共同抓好大保护、协同推进大治理积累了一定经验,也为九省区在更大范围内开展合作和协同发展提供了新的基础。”

为进一步提升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卢克平建议,成立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九省区联盟,建立九省区联席会议机制和区域互动合作机制,统筹解决沿黄九省区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中遇到的问题,维护黄河流域的生态安全、环境安全和资源安全。卢克平表示,黄河流域九省区正面临全新的发展机遇,只有建立互动合作机制,才能真正确保整个流域“一盘棋”,使黄河流域各省区深入推进“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落实。与此同时,卢克平建议成立高端智库——中国黄河文明研究院,利用遥感和大数据等现代信息技术,建立黄河流域综合信息数据库,以及相关的综合模拟系统,为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提供智力支持。

卢克平认为,黄河流域是中华民族的文化长廊,应融合中原文化、三秦文化、三晋文化和齐鲁文化,统一规划沿黄生态廊道、文化景观和文化长廊,打造华夏历史文化传承创新的新高地,增强社会主义文化自信。

随着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上升为重大国家战略,古老的黄河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历史机遇。全国政协常委、民盟中央副主席王光谦始终高度关注母亲河的保护治理和发展。2018年,王光谦就曾围绕“新时代实施黄河生态经济带国家战略”提出建议。2020年全国两会,王光谦再次带来关于黄河的提案,他认为,当前应尽快组建黄河国家实验室,建成为黄河流域和中西部地区科技创新的国家级战略部队,这是保证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战略目标实现的重要之举。

“黄河流域总体干旱少雨,存在水资源总量不足、空间分配极不均衡,且流域内经济社会发展严重不平衡等诸多问题。”全国政协委员、九三学社甘肃省委主委赵金云调研中发现,黄河上游水多、地多、人少,取用水成本高,单方水经济效益低。中下游地少、人多、水少,经济发展水平高,单方水经济效益高。因此她建议,推进建立全流域的水资源交易市场,采取跨省区横向补偿机制。她说,在此情况下,除采取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外,建议建立全流域水资源跨省区横向补偿机制,将水资源通过市场方式配置到经济产出高的地区,让上游地区为保护生态和水资源做出贡献,从而得到相应的水资源补偿,“水资源补偿费征收的对象是所有用水户,使用的对象是所有从事水资源保护的对象”。赵金云还建议,在全流域建“水市场”,沿黄各级行政区已取得用水权的用水户,可对用水权、向水体的排污权(保障河流水体的总纳污量不变)进行流域内跨省区的公开交易。此外,她还提出,应按照资源属性分析水资源价值,应按照环境属性分析计算水环境价值,应实施河湖水域的水生态补偿。

这些议政建言,聚焦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重大国家战略,既建言推进黄河法立法,着力于体制机制创新,又建言黄河流域的生态保护、黄河文化的传承弘扬,为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全方位、多角度的视角。

黄河流域是中华民族先民早期最主要的活动地域,在中华儿女心目中,黄河早已成为中华民族的基本文化符号。保护、传承、弘扬黄河文化,是延续历史文脉,坚定文化自信,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凝聚精神力量的战略要求。深入挖掘黄河文化蕴含的时代价值,是传承黄河文化的战略举措、弘扬中华文明的铸魂工程。

黄河的保护与发展是事关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永续发展的千秋大计,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非一日之功,既需要谋划长远,又需要干在当下。我们要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坚信只要一茬接着一茬干,一张蓝图绘到底,黄河一定会成为真正的幸福河。■

猜你喜欢
黄河流域弘扬黄河
生态环境部启动新一年度黄河流域“清废行动”
弘扬爱国精神
多彩黄河
黄河宁,天下平
『黄河』
黄河流域灿烂的齐家文化——陶器
增强大局意识 提升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发展水平
三十六计之顺手牵羊
弘扬雷锋精神,既不左,也不右
弘扬“最美” 打造精神家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