乳腺疾病诊断中磁共振动态增强检查技术的应用意义评析

2020-07-23 08:54
临床医药文献杂志(电子版) 2020年33期
关键词:疾病诊断磁共振良性

马 甜

(山西长治医学院附属和济医院影像科,山西 长治 046000)

临床女性患者的乳腺疾病发病率较高,而男性患者发病率相对低一些,传统医学辅助鉴别诊断乳腺疾病主要通过B超等检查方法,但较小病变的诊断容易漏诊[1]。近年来,伴随医学影像技术不断发展成熟,磁共振动态增强检查作为一种新的临床检查技术,在疾病确诊的特异性、敏感性和准确性方面有明显优势,因此广泛应用于乳腺疾病诊断中。以往相关研究表示,磁共振动态增强检查技术在致密型乳腺检查中有极高的分辨率,诊断采用MRI对比剂等方法可以提升特异性和敏感性。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7年7月~2019年7月我院收治的采用磁共振动态增强检查技术诊断乳腺疾病患者80例,患者年龄20~73岁,平均(52.3±5.3)岁,病理类型分布如下,乳腺癌患者24例,病灶共有34个;乳腺良性疾病患者40例,病灶共有70个,包括4个角质肌上皮增生、6个良性分叶状肿瘤、4个腺病瘤、4个单纯囊肿、4个硬化性腺病、2个交界性分叶状肿瘤、4个导管扩张症、10个炎性肿物、12个导管内乳头状瘤、8个腺病、2个纤维腺瘤和10个单纯性腺瘤。纳入标准:临床诊断均确诊为乳腺疾病。排除标准:依从性差的患者;存在或合并其他严重疾病。

1.2 方法

所有患者均使用超导型磁共振扫描仪检查,MRI造影剂选用钆喷酸葡胺和15 mL顺磁性造影剂,采用高压注射器注射保持2.5 ml/s的速度,先进行常规冠状位、矢状位和轴位序列进行扫描,后进行动态增强、脂肪抑制和 TSE T2WI扫描。患者行平扫方法检查后,患者注射Gd-DTPA造影剂后,采用无间隔5次连续扫描的增强扫描方法。扫描参数:FOV32 cm,层高1 mm,层厚4 mm,TE35 ms,TR8200 ms。

1.3 观察指标

使用动态增强磁共振,对比观察乳腺癌和乳腺良性疾病的征象差异。

1.4 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 18.0对数据进行统计,计数以及计量资料分别应用x2(%)以及t(±s)检测,P<0.05为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对8 0 例患者均采用乳腺磁共振动态增强检查方法,诊断结果为乳腺癌患者24例,乳腺良性疾病患者40例,特异性、敏感性、准确性分别为76%(40/52)、85.6%(24/28)、80%(64/80)。在初期病灶增强、皮下脂肪清晰间隙、临近血管、同侧腋窝淋巴结表现、医学影像等方面,乳腺癌及乳腺良性疾病患者存在显著性差异,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对比乳腺癌和乳腺良性疾病在动态增强磁共振下的征象差异[n(%)]

3 讨 论

女性患者乳腺疾病发病率高于男性患者,患者在早期得到及时准确的诊断并按照有针对性的方案进行治疗,从而有效改善患者的预后,传统B超辅助检查方式不能准确显示病灶情况,使得诊断准确率相对较低。

本次研究中,为了证实乳腺疾病诊断中应用磁共振动态增强检查技术的优越性,选取我院收治的采用磁共振动态增强检查技术诊断乳腺疾病患者80例作为研究对象,研究结果显示,乳腺癌患者24例,乳腺良性疾病患者40例,特异性、敏感性、准确性分别为76%、85.6%、80%。在初期病灶增强、皮下脂肪清晰间隙、临近血管、同侧腋窝淋巴结表现、医学影像等方面,乳腺癌及乳腺良性疾病患者存在显著性差异,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这一结果表明乳腺疾病诊断中应用磁共振动态增强检查技术,在疾病确诊的特异性、敏感性和准确性方面有优越性,可以明确诊断乳腺疾病分型的良恶性,究其原因可能是因为该技术诊断乳腺肿瘤是通过有效分析肿瘤血流动力学状态后形成影像,肿瘤内血管的密度、对比剂产生肿瘤强化和向组织细胞外间隙进入的剂量等相关指标有密切关系,病灶部位血管密度和组织细胞外渗透的间隙与病变强化程度和速度等有密切关系[2]。

乳腺疾病诊断中应用磁共振动态增强检查技术,在疾病确诊的特异性、敏感性和准确性方面有优越性,可以明确诊断乳腺疾病分型的良恶性,值得临床推广以及应用。

猜你喜欢
疾病诊断磁共振良性
走出睡眠认知误区,建立良性睡眠条件反射
呼伦贝尔沙地实现良性逆转
超高频超声在浅表器官疾病诊断中的应用
磁共振有核辐射吗
消化内镜在胃肠道疾病诊断和随访中的作用
中国医保支付改革的探索与反思:以按疾病诊断组(DRGs)支付为案例
磁共振有核辐射吗
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对急性脑梗死的诊断作用探讨
基层良性发展从何入手
CD10表达在滋养叶细胞疾病诊断中的临床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