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红色基因为卓越法治人才立德铸魂

2020-07-23 06:48杨宗科
中国大学教学 2020年6期
关键词:红色基因立德树人

杨宗科

摘 要:每一所大学都有其独特的历史传统与精神底蕴,这也是高校人才培养的重要资源。西北政法大学传承“政治坚定、实事求是、勇于创新、艰苦奋斗”的“老延大”红色基因,是学校以德育人、以文化人的宝贵精神财富,也是培养卓越法治人才严谨求实的法治思维、文明公正的法治信仰、明法笃行的法治实践、致公为民的法治情怀的鲜亮底色。

关键词:红色基因;立德树人;卓越法治人才;西北政法大学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党和国家强调教育既是“国之大计”也是“党之大计”,“为党育人”“为国育才”是教师和教育工作者的初心使命。如何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提高立德树人成效,是每一所高校必须答好的考卷。传承大学的优秀精神基因是立德树人的基本遵循。西北政法大学在80多年的办学实践中,凝聚了红色基因育人的强大精神内核,坚守为党和国家培育英才的初心使命,注重与时俱进,把握大学精神的时代内涵,致力于培养卓越法治人才的精神品格。

一、八十载育人 红色基因代代相传

西北政法大学是一所具有悠久办学历史和红色育人传统的高等学校,历经陕北公学、延安大学、西北人民革命大学、西北政法干部学校、中央政法干部学校西北分校、西安政法学院、西北政法学院、西北政法大学等发展时期,践行为党和国家培养政治坚定、实事求是、艰苦奋斗、勇于创新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初心使命,形成了红色基因育人的强大精神内核。

陕北公学:造就革命先锋队。1937年抗日战争时期,中共中央在延安创办了陕北公学,办学宗旨和培养目标是“实施国防教育,培养抗战人才”。毛泽东曾先后十次来陕北公学讲话、讲课,对陕北公学的办学方向、人才培养目标等问题提出了明确要求。1937年10月23日,他为陕北公学题词:“要造就一大批人,这些人是革命的先锋队。这些人具有政治远见。这些人充满着斗争精神与牺牲精神。这些人是胸怀坦白的,忠诚的,积极的,正直的。这些人不谋私利,惟一的为着民族与社会的解放。这些人不怕困难,在困难面前总是坚定的,勇敢向前的。这些人不是狂妄分子,也不是风头主义者,而是脚踏实地富于实际精神的人们。中国要有一大群这样的先锋分子,中国革命的任务就能够顺利的解决。”陕北公学为中国革命培养先锋分子的使命担当,是学校纯正的红色育人基因源头。

延安大学:为抗日根据地服务。1941年8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决定将陕北公学、中国女子大学、泽东青年干部学校合并成立延安大学。1944年5月24日,毛泽东在延安大学开学典礼上的讲话中指出,“我们这个学校是一个包括政治、经济、文化课程的学校,你们要学政治、经济、文化,准备将来去做这些方面的工作”。他明确提出“延安大学要为各个抗日根据地服务”。培养政治坚定、懂经济、有文化、为革命根据地服务的优秀人才,是延安大学对陕北公学红色育人基因的传承与发展。

西北人民革命大学:培养建设新中国的突击手。1949年6月,新中国成立前夕,为培养适应新中国政权建设所需的各类干部,中共中央西北局决定将延安大学迁到西安,更名为西北人民革命大学。习仲勋等老一辈革命家始终关怀学校发展,在西北人民革命大学第一期学员毕业典礼上,习仲勋指出:“西北人民革命大学担任起了培养干部的任务,这是我们一个强大的政治兵团,要我们率领广大群众去和我们的残余敌人与封建势力搏斗。” 他要求“每个人都争取成为建设新中国事业中的突击手,成为新民主主义社会的模范工作人员”。西北人民革命大学继承延安大学实事求是、艰苦朴素的革命校风,树立了“忠诚老实、实事求是、团结互助、艰苦朴素”的独特校风。在西北人民革命大学这个革命熔炉熏陶下,上万名青年知识分子满怀激情,成为西北地区人民解放战争的最后胜利和新区政权建设工作的革命战士。

西北政法大学:政法人才的摇篮。新中国成立以后,我国步入国民经济恢复和民主法制建设时期。西北人民革命大学改组为西北政法干部学校、中央政法干部学校西北分校,轮训西北五省区及周边省区政法部门的县级干部,培养公、检、法、司干部和少数民族干部,为新中国的政权建设特别是西北地区民主法制、民族团结、边疆稳定做出了重要贡献。1958年,西北大学法律系整体调入中央政法干部学校西北分校,成立西安政法学院,开始承担普通高等政法教育任务。1963年更名为西北政法学院,由最高人民法院主管,是国家法学教育“五院四系”成员之一,承担着为社会主义国家建设事业特别是西北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民主法治、民族团结培养高素质专门人才的重任,被誉为“政法人才的摇篮”。2006年更名为西北政法大学。进入新时代,学校是中央政法委、教育部确立的全国为数不多的覆盖三种类型的卓越法律人才教育培养单位,是陕西省重点建设的高水平大学、一流学科建设高校。

八十载栉风沐雨,几代人薪火相传。西北政法大学传承和发展中国共产党红色育人基因办学治校,陕北公学“窑洞教室”的灯火,点燃了一代又一代青年學子投身革命、建设、改革,承担民族复兴大任、报国为民的澎湃激情;宝塔山上的灯塔,照亮了学子们在民族解放、民族强大、民族复兴道路上前进的方向,成为学校永不褪色的红色“法宝”,是立德铸魂、培养卓越法治人才的独特精神资源。

二、守正创新,打造红色基因的时代内涵

改革开放以来,学校弘扬“老延大”优良传统,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紧紧抓住关键环节,守正创新,与时俱进,赋予红色基因的时代内涵与精神。

传承红色的办学方向——以建设红色基因育人模范大学的办学目标为总抓手,全面推进传承红色基因育人工作制度化、常态化。制定和实施建设方案,把红色基因融入办学育人全方位全过程。进一步厘清红色基因育人的历史脉络,对红色文化资源进行历史研究和实地调查,充分利用文字、音像制品、图画、电子文本等形式,保存红色校史,建好学校“红色家谱”,引导学生“认祖归宗”,增强传承红色基因的使命意识。

底色鲜亮的思想阵地——以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一流建设”为龙头,推动相关政治理论学科建设上水平。马克思主义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的鲜亮底色。学校发挥学科积淀深厚优势,聚合法学、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政治学理论、新闻学理论、公共管理学理论等学科优势,全力建设好马克思主义学院,培养造就一支知识融合、术有专攻、真学真信、品德优良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科学研究和教学团队,为传承发展红色育人基因奠定坚实的学科基础。打造马克思主义法学研究所、红色文化研究中心、陕甘宁边区法制研究所、马锡五司法精神研究中心、“枫桥经验”与社会治理研究院、文化与价值哲学研究院等学术研究平台,积极开展研究,形成了在全国具有影响力的学术成果,全面支撑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

富有魅力的思政课堂——以打造思政“金课”为重点,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信度和效度。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建设高阶性、有挑战度、有魅力、受欢迎、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思政“金课”,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陕甘宁边区法制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华民族共同体”“中华法治文明”等特色鲜明的课程思政示范课程,推进课程育人、专业育人的深入发展。构建包括“红色基因传承与人文艺术活动季”“法治文化活动季”为主体、由六大板块构成的“德法兼修、理实并重高水平有特色第二课堂体系”,加强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以及其他教育教学体系建设,营造良好的育人环境。

红色元素的校园文化——以特色校园文化建设为保障,营造传承红色基因的良好文化生态环境。高度重视发挥良师名师传帮带的引领作用。学校有从延安大学、西北人民革命大学时期一直在校迄今70余年的功勋教授马朱炎老师,从西北大学法律系与其他师生整体调入后在校教书育人60多年的功勋教授方克勤老师、穆镇汉老师,还有先参加革命后在国内外著名大学学习,并在我校任教50多年的功勋教授刘振江、武步云、杨文汉、郭志琦老师,以及荣获中国法学会“杰出资深法学家”称号的杨永华教授等。他们立德树人、立言传道,言传身教、春风化雨,成为师生精神和行为的楷模。打造红色文化艺术作品育人品牌。为纪念《黄河大合唱》在陕北公学首演80周年,由师生组成合唱团和管弦乐团排演的西北政法大学版《黄河大合唱》,由学生自编自导自演的反映“黄克功案件”的话剧《庄严的审判》等文艺作品,作为常态化演出节目。优化校园文化标识和设施。师生们在走过“陕公路”“延大路”“民大路”、参观校史馆、在西北人民革命大学校址宣誓、在“陕北公学大礼堂”上课的日常学习生活中,走进红色校史、感受革命文化,在潜移默化中立德立心!

三、面向未来,培养卓越法治人才的精神品格

学校在传承红色育人基因的同时,通过深刻挖掘“严谨求实文明公正”的校训文化内涵,创新全面依法治国新时代的育人理念,建设大学法治文化,推进法治文化育人与传承红色育人基因紧密融合,致力于培养高素质卓越法治人才。

严谨求实的法治思维——大学教育重在培养思维方法。“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思考问题做学问要逻辑严密、态度谨慎、脚踏实地、实事求是,这不仅仅是哲学社会科学基本的思维方法,也是法律职业、法治工作的思维方法,法治建设不仅仅要求科学立法,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而且要求严格依法办事,坚持以事实为根据、以法律为准绳,实事求是、有错必纠的司法原则。因此,严谨求实的校训在培养科学方法的过程中也培养了法学学子的法治思维。

文明公正的法治信仰——大学教育贵在培养价值观念。价值观决定社会的文明程度,决定个人的命运。文明和公正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法治是社会文明进步的标志,公正是法治的最高价值。文明公正是西北政法大学的校训,也是学校育人的核心价值。因此,培养文明公正的价值观的过程,是养成信仰文明、信仰公正、信仰法治的文化信仰的过程,也是培养法治信仰的过程。人类的法治文明史告诉我们,“法律必须被信仰,否则它将形同虚设”。

明法笃行的法治实践——大学教育难在理论与实践的结合。认识来源于实践,实践是检验认识是否正确的根本标准。法学教育是职业型教育,实践教学是法学教育最有效的方法。只有身入纷繁复杂的法治实践之中,接触了丰富多彩的法治“地气”,才会有捍卫法治理念的“底气”,才能够检验出法律职业伦理是否真正养成。明法笃行、知行合一既是高素质法治人才的重要标志,也是培养高素质法治人才的重要途径。学校长期高度重视法治实践教育,建立了多类型多环节多层次数年不断线的法治实践教学体系,我校学生参加“理律杯”全国模拟法庭大赛屡获佳绩蝉联冠军,就是这一实践教学体系育人效果的例证。同时,作为国内首家自主开展诊所式法律教育的高校,形成了诊所式法律教育本土化——“西北模式”的成熟经验,为中国法学实践教学的创新发展提供了有益探索。

奉公为民的法治情怀——大学教育美在承担社会责任。法律是“公共意志”的体现,是治国的“公器”,法律职业是以公共服务为价值取向的职业。“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执法为民”是社会主义道德原则。因此,新时代的法科大学生应当具有奉公守法、热心公益、乐于奉献、为人民服务的法治情怀。西北政法大学发挥法学学科专业优势,积极开展以法律援助法律服务为主體的法律志愿者活动,引导学生树立法治信仰、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与使命感。成立于1984年的“学生法律服务中心”(简称“法服”)是“全国百佳学生社团”。30多年来,“以我所学、服务社会”,先后接待来访群众5万余人次,解答回复群众来信3万余封,代写法律文书千余份,举办义务法律咨询800余次,代理法律援助案件700余件,为贫弱者“撑起一片法治蓝天”,在社会上引起强烈反响,也成为每一个西北政法学子实现人生价值的重要平台,产生了特殊的育人效果。从“法服”走出去的学生,有的成为“东方之子”“天山雄鹰”“青年卫士”,有的成为“全国模范法官”“全国优秀律师”“全国优秀人民警察”,有的成为优秀党政领导干部。西北政法大学60%以上的毕业生扎根西北,服务人民,为国家的民主法治建设、边疆稳定、民族团结做出了突出贡献。

德法兼修,争当先锋。植根西北,心忧天下。学校先后接受了1996年司法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2001年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随机性评估、2007年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2017年教育部本科教学审核性评估。在历次评估中,评估专家走访调查发现,用人单位对学校毕业生的总体评价是:政治坚定、基础扎实、作风踏实、为人朴实、工作能力与社会适应能力强。在全国尤其是西北地区党政机关、司法部门、法律服务单位、法学研究和教育队伍中,有一批批优秀的校友。他们传承陕北公学“老延大”政治坚定、勇于创新,争做时代先锋队、突击手的红色基因,信仰法治、服务人民,成为学校一张张靓丽的名片。

[责任编辑:周 杨]

猜你喜欢
红色基因立德树人
论思想政治教育在培育大学生成为红色基因传承者中的作用
论思想政治教育在培育大学生成为红色基因传承者中的作用
红色基因融入精准扶贫工作的价值研究
立德树人视阈下的服务型基层党支部构建方式探究
谈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任务
学校体育器材管理自助化
新常态视阈下高校辅导员做好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研究
青年怎样传承长征红色基因
激活红色基因在意识形态安全建设中的生命力
“红色基因”孕育好家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