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安时期党报如何确立为干部必读

2020-07-23 06:24姜小玉
党史博采·理论版 2020年7期
关键词:延安时期统一战线党报

[摘要]延安时期党报认真把握宣传的时、度、效,通过规定干部必读提升干部素质,培养干部宣讲政策能力,由此聚集一大批宣传鼓动力量,通过不同方式培养了革命人才,党报自身也形成了绝对的“党的喉舌”引导地位,使得中华民族一致对外,有力地配合了抗战时期党的中心工作。

[关键词]延安时期;党报;统一战线

[作者简介]姜小玉(1994-),女,汉族,陕西延安人,延安大学政法学院,中共党史硕士,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中图分类号] D239[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006-8031(2020)07-0013-02

自井冈山时期中国共产党人摸索到一条“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正确道路后,革命阵营内就包含了“枪杆子”的武装队伍和“笔杆子”的文化队伍。党报是文化队伍在特殊历史环境下的产物,在历史发展过程中深深影响着中国革命事业。

一、延安时期的党报事业

延安时期发行的报纸刊物有百余种,具有代表性的有《解放日报》《边区群众报》《共产党人》《解放》等。毛泽东曾指出:“理论刊物的编印,延安时是空前的,是第三时期,中央苏区是第二时期,《向导》报是第一时期”。①1937年《新中华报》作为陕甘宁边区第一份中共中央机关报于延安创办,其前身是在江西瑞金创刊的《红色中华》,经中共中央决定《红色中华》第325期改名为《新中华报》,随后《新中华报》被中共中央改组为中共中央机关报,并兼陕甘宁边区政府机关报和陕甘宁边区党委机关报。

1937年1月22日,党报委员会成立,主要负责编辑出版中央的理论刊物《解放》杂志和管理《新中华报》和新华社,4月24日《解放》周刊创刊,同年创办《共产党人》,还在国统区创办《新华日报》《群众》周刊。

1940年2月7日,毛泽东亲自撰写文章庆祝《新中华报》由陕甘宁边区政府机关报改为中共中央机关报一周年,称赞其“是全国报纸中最好的一个”。他还指出今后要特别“强调团结和进步,以反对一切危害抗战的乌烟瘴气,以期抗日事业有进一步的胜利”。②然而随着1941年皖南事变的爆发,《新华日报》在国统区的发展受到严重阻力,加之党内“左”倾思想也出现在部分报刊中,为统一口径,加强党性,1941年3月,中共中央决定将《新中华报》和《今日新闻》合并,出版大型日报《解放日报》,从此开启了以《解放日报》为主导的党报时代。

二、规定干部必读的原因

毛泽东曾指出,“政治路线确定之后,干部就是决定因素。”③干部是党联系、动员广大群众的桥梁,干部素质与能力直接影响党的事业。

(一)干部问题亟待解决

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陕甘宁边区高举抗日民主大旗,延安作为全国抗日中心,吸引了全国各地有识之士,然而正值用人之际,新来的革命队伍却未能有效解决延安紧缺的干部问题,“有一百多党员,但真正能起到领导作用,独立工作,解决问题的还是缺乏的多”。“干部外来得多,本地干部少,老干部进步速度慢,新干部热情高,但有些自大,无经验”,“同志政治认识太差,缺乏干部,很多工作被耽搁”。④由此反映在职干部中亟待解决的一系列问题。

除缺乏有经验,能解决问题的干部之外,干部对党报“漠不关心”的问题也日益突出,党员把党报随便糊窗子、包东西,把党报当做普通出版物。针对这类问题中共中央西北局指出:应当把党报与普通出版物区别看待,要求各级党部在党内“进行关于党报的教育工作,使每个党员干部认识对党报漠不关心的态度乃是黨性不好的一种具体表现”,并把看党报参与党报发行工作等看作每个党员所应当努力的责任。“凡在《解放日报》上发表的社论、党和边区政府的决议、指示法令等以及中央或西北中央局负责同志发表的谈话或文章,各级党的领导机关应即分别的在党员干部中组织研究,并讨论执行,不得借口没有接到党的直接通知而置之不理。”⑤

延安时期党报是统一战线的重要武器,“自上而下”的教育方式是其主要途径,通过教育、培训党员干部,使他们懂中国国情,适应新环境的要求。

(二)党报是“理论武器”

延安时期,党报是工作中的锐利武器,1941年,《解放日报》成立之初,毛泽东为解放日报写发刊词:“本报之使命为何?团结全国人民战胜日本帝国主义一语足以尽之。这是中国共产党的总路线,也就是本报的使命。”⑥以此明确《解放日报》的方向。1942年5月1日国际劳动节,毛泽东在新华书店视察时又指出:“一份报纸比几十发,甚至几百发炮弹的作用还大”,同时指出“向全国,全世界传播党的声音是很了不起的”。

延安时期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央领导人在百忙之中仍多次指导报刊,强调“一切党的政策,将经过《解放日报》与新华社向全国宣达。《解放日报》的社论,将由中央同志及重要干部执笔。各地应注意接收延安的广播。重要文章除报纸、刊物上转载外,应作为党内、学校内、机关部队内的讨论与教育材料。并推广收报机,使各地都能接收,以广宣传,是为重要。”⑧,除此之外,为能使党报更加严谨,从审退稿、排版、校对、到最后的问责制度,“一元化”的管理也在党报中日益凸显。

外国记者斯坦因在延安短暂的采访后写到:“《解放日报》不只是一张普通的所谓报纸,它是官报,又是中共中央区域党政军各机构干部的导师。”⑨《解放日报》的工作人员陈克寒曾说,《解放日报》曾是他们学习的报纸,在根据地的影响很大。党报之所以成为“各机构干部的导师”,“影响很大”,与党报自身定位、中共中央领导人重视并起带头作用是分不开的,由此陕甘宁边区开始更为深入的干部必读运动。

三、规定干部必读的途径

党报是舆论宣传的“定音鼓”,国民教育的“教科书”,如何通过干部发挥党报“理论武器”作用,中共中央从源头、过程中“齐力并进”推进党报事业发展。

(一)源头中:建立通讯员、撰稿人

1940年冬,受国民党经济封锁,陕甘宁边区在生活十分困难的状况下依旧注重报刊的输送,通讯员们受到额外关照每人得到一件白皮袄,《解放日报》仅创刊半年就拥有300多位通讯员,除了保证报刊的及时供给之外,为了调动干部积极性,党报本着“全党办报”的原则,呼吁全党“请尽量使用自己的笔来替群众讲岀他们所要讲的话吧,尽量替我们那些积有丰富经验而不能够执笔为文的工农干部做喉舌吧!”⑩为支持党报事业,新闻工作者及中央领导人起带头作用,杨松作为《解放日报》的首任总编辑,在《解放日报》创刊一个月的时间里,杨松亲自撰写的社论数量达29篇,毛泽东在延安时期也带头在党报发表文章多达50余篇,广大干部的积极性被调动起来踊跃投稿,甚至乡村的文盲也参与进来,党报也因此成为受欢迎的“群众事业”。

(二)过程中:政策落实干部必读

1938年4月,中共中央在《关于党报问题给地方党的指示》指出:“党报是反映党的一切政策的工具,各地方党部今后应把党的负责同志在党报或者党刊上发表的重要论文和文章当作是党的政策和党的工作方针来研究”,规定每个支部和每个党员除订阅党报外,还要帮助推销和发行,建立读者会,其中《解放》《群众》重要文章,《新华日报》社论须在各级委员会讨论。1944年《关于发展群众读报办报与通讯工作的决议》指出:各地区乡干部要积极组织开展读报组……使读报成为团结群众的手段。由此,读者会、读报组也开始兴盛起来。

为了培育青年干部,党报还出版以《中国青年》为代表的青年刊物,1940年中宣部指出,《中国青年》是党的一般中级干部的学习刊物,青年干部应多注意,多提意见多学习。为了使党报成为干部、国民教育武器,中共中央还规定党报内容为干部教育的教材,如中央党校教育干部关于策略教育内容则为党报中关于党的政策的重要文章,除此之外还鼓励机关出版党内刊物,读者对象为区以上的干部。

延安时期中共中央领导人率先带头,针对不同人群、不同环节出台不同政策,从源头、过程“两手抓”,经过长时间多方面努力下,党报成为干部教育、国民教育不可或缺的武器。1943年胡乔木在《报纸是教科书》中写道:“党报不仅是‘党的教科书,而且也是‘人民的教科书”。?1944年中共中央宣传工作会议上毛泽东也感慨道:“现在高级领导同志,甚至中级领导同志都有一种感觉,没有报纸便不好办事。”?

延安时期,党报工作者克服重重困难,拿起理论的笔直刺敌人心脏,向全世界传播延安之声,以干部为切入点进行自上而下的理论教育,达到了“干部没有报纸不好办事”的效果,最终成为“党的教科书”,培养输送了一大批革命人才,有力地配合了大后方统一战线的工作。

[注释]

①张闻天年谱(上卷).中共党史出版社,2000年版:第608-609页.

②建党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十七册).中央文献出版社,2011年版:第122页.

③毛泽东选集(第二卷)[M].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第526页.

④陕西革命历史文件汇集(一九三八年<二>)[M].1991年编:第131,55,190页.

⑤陕西革命历史文件汇集(一九四二年)[M].1994年版:第189页.

⑥建党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十八册)[M].中央文献出版社,2011年版:第283页.

⑦关于《解放日报》和新华社工作.胡乔木回忆毛泽东,第94页.

⑧毛泽东新闻工作文选[M].新华出版社,1984年版:第54页.

⑨斯坦因.紅色中国的挑战[M].新华出版社,1987年版:第110页.

⑩展开通讯员工作.载1942年8月25日《解放日报》.

?报纸是教科书.载1943年1月26日《解放日报》.

?毛泽东文集(第三卷)[M].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第111页.■

猜你喜欢
延安时期统一战线党报
党报专副刊怎样撑起“半边天”
办好党报内参的思考与探索
浅析延安时期思想政治教育的环境渗透
党报创新文娱报道的实践与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