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盟成为中国最大的贸易伙伴:成因及前景

2020-07-23 06:29
进出口经理人 2020年7期
关键词:双边伙伴贸易

近来,中国与东盟的经贸关系捷报频传。2019年,东盟取代美国成为中国第二大贸易伙伴;2020年前5个月,东盟又超越欧盟,历史性地成为中国第一大贸易伙伴,在中国和东盟的经贸关系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

中国—东盟经贸关系实现历史性跨越

在新冠肺炎疫情(以下简称“疫情”)全球蔓延、国际市场需求大幅下降、世界贸易和投资大幅下挫的背景下,中国的对外经贸也未能独善其身。尽管随着复工复产进程的加快,中国外贸增速有所恢复,但迄今为止仍未能摆脱负增长态势。据中国海关统计,2020年1—5月,中国外贸进出口增速同比下降4.9%;非金融类实际使用外资同比下降3.8%。

在低迷的世界经济形势下,中国与东盟的经贸合作却亮出一匹“黑马”。从双边贸易看,2020年前5个月,中国对东盟的贸易总值达到1.7万亿元,实现4.2%的同比(下同)增长。其中,对东盟出口额增长2.8%;自东盟进口额增长6%,均高于同期中国外贸进出口的整体增速。东盟也因此超越欧盟,历史性地成为中国第一大贸易伙伴。中国对东盟的进出口总额占中国外贸总值的14.7%,同期,欧盟、美国和日本的占比分别为 13.9%、11.1%和7.3%,位居中国贸易伙伴的第2至4位。从投资看,2010年1—4月,中国对东盟非金融类直接投资额达39.4亿美元,同比增幅高达43.3%,是中国对“一带一路”沿线53个国家投资额增速的3倍以上;同期,东盟对华实际投资金额同比增长13%,在2020年前4个月中国实际使用外资金额整体缩水6.1%的背景下也相当亮眼。

中国和东盟经贸合作的出色表现,不仅提振了深受疫情影响的双边经济,也赋予了低迷的世界经济以增长动力。

多因素合力促成中国和东盟经贸关系日益紧密

中国和东盟经贸关系实现历史性跨越并非偶然,除了中国与东盟之间贸易互补性强、地理距离近、物流成本低、文化习俗相近等因素外,双边贸易自由化程度持续加深、“一带一路”建设加速推进、双方抗疫合作不断深化,以及数字经济的快速发展也是重要因素。可以说,正是这些因素合力促成了中国—东盟经贸合作的持续增长,实现了历史性跨越。

区域经济一体化程度不断加深

早在2000年,中國就提出了建立双边自由贸易区的设想;2002年,双边签署了《中国—东盟全面经济合作框架协议》(ACFTA);2004年,ACFTA的“早期收获计划”启动;2010年,ACFTA正式全面启动;2015年,ACFTA升级版议定书签署。目前,在中国—东盟自贸区框架内,中国和东盟90%以上的商品实现零关税。随着中国和东盟双边自由贸易区的不断深化,在原产地规则,贸易和投资自由化、便利化等方面,进一步释放了自贸区红利,使双边经贸合作日益加深。同时,中国和东盟依据各自的产业结构特性及发展优势,通过多种方式深化农业、制造业、服务业等领域的合作,推动了区域产业链、供应链和价值链一体化发展,使区域内产业合作进一步深化。以半导体产业链为例,马来西亚、新加坡、越南等东盟国家与中国的集成电路进出口贸易日趋紧密。2020年第一季度,中国自东盟进口集成电路同比(下同)增长25.8%,占自东盟进口总额的23.4%;对东盟出口集成电路增长28%,占对东盟出口总额的7.9%。双边“三链”的日益紧密,成为拉动双边外贸整体增长的重要因素,对维护亚太地区的供应链稳定发挥了重要作用。

“一带一路”建设稳步推进

东盟是中国周边外交的优先方向,也是共建“一带一路”的重要伙伴。自共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提出以来,“一带一路”倡议在东盟地区形成了陆海双向互济的发展格局,为中国—东盟合作提供了新的动能。

“一带一路”建设以“五通”为目标,为东南亚国家进一步发展创造了难得的机遇。“一带一路”倡议提出后,中国与东盟共同发布了《关于“一带一路”倡议同〈东盟互联互通总体规划2025〉对接合作的联合声明》《中国—东盟智慧城市合作倡议领导人声明》《深化中国—东盟媒体交流合作的联合声明》等文件,并付诸实施,使东盟成为“一带一路”倡议受益最大的地区之一。

“一带一路”建设在东盟地区的稳步推进,有效提升了东盟国家的基础设施水平,为东盟各国解决就业、改善民生、增加税收、促进贸易和投资的发展带来了切实的好处。以基础设施投资为例,中方对菲律宾无偿援助和优惠贷款支持的帕西格河桥梁、赤口河灌溉等项目已破土动工,卡里瓦大坝、平安菲律宾、南北铁路南线、中菲工业园区、班乃岛跨海大桥、达沃高速公路、中缅“人字型”经济走廊、中缅油气管道、越南的“三高两铁三桥”、河内轻轨二号线 (吉灵—河东) 项目和老街—河内—海防标准轨铁路等项目正在有序推进中。基础设施建设的快速推进,为东盟国家创造了良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助推了双边经贸关系的发展,使双边经贸联系更加紧密。

疫情下的通力合作

疫情发生以来,中国和东盟守望相助,携手抗击疫情,不仅共同维护了本地区经济的恢复和发展,维护了产业链供应链的稳定、安全和发展,也为国际社会合作抗“疫”树立了标杆。

2020年2月20日,在中国—东盟关于新冠肺炎问题特别外长会上,中方建议推动中国与东盟卫生、检疫、交通、出入境等部门的密切协调,探讨建立中国—东盟公共卫生应急联络机制。在2020年4月举行的东盟与中日韩(10+3)抗击新冠疫情领导人特别会议上,各方一致同意,致力于降低疫情对经济社会的影响,维护必要的经贸合作与人员往来,保持贸易投资往来和适度开放,保持供应链畅通,采取刺激政策促进经济增长。在抗击防疫情方面,各方同意继续分享信息,交流经验,加强药物和疫苗研发合作,相互提供技术支持,确保药物和医疗物资的供应;同意探讨从中国—东盟(10+1)投资合作基金、东盟与中日韩(10+3)合作基金中划拨一部分资金作为特别基金,支持东盟国家应对疫情。

合作是战胜疫情的有力武器。疫情虽然对各国经济造成了一定的冲击,但也带来了区域经济产业结构调整和创新发展的机遇。在疫情影响下,双方贸易逐渐向附加值更高的产业链扩展,5G、智慧城市等数字经济合作交流不断加强。特别是拥有世界上最齐全的产业体系、最大规模市场的中国,在全球疫情中率先复工复产,有利支持了东盟国家产品的出口,带动了双边贸易的发展。

电子商务促进了消费潜力释放

2020年是中国—东盟自贸区建立10周年,也是中国—东盟数字经济合作年。以数字经济合作为重点,将有助于中国—东盟合作再上新台阶,进一步推动区域一体化加速发展。数字经济能够帮助各国克服疫情对全球经济带来的负面影响。电子商务在疫情期间发挥了独特而重要的作用,促进了消费回补和潜力释放。

目前,基于互联网的跨境电子商务正成为双边贸易的新亮点。马来西亚的白咖啡、燕窝,泰国的香米、榴莲等商品在天猫、考拉等电商平台热销。阿里巴巴旗下生鲜超市盒马鲜生于2020年4月推出了“东南亚水果节”活动,泰国的榴莲、龙眼、凤梨、椰青等预计销售额破亿元人民币。目前,阿里巴巴正在泰国东部经济走廊的自贸区内建设泰国电商和物流配送中心。该配送中心一旦建成,将极大地促进中国与泰国乃至东盟的跨境电商贸易崛起。相信,今后会有越来越多的产品通过电商平台进入彼此市场。

东盟将与欧盟、美国共同保持与中国最密切的贸易关系

综上所述,东盟成为中国最大的贸易伙伴有其历史必然性,是多种内外因素合力的结果。但也不能否认,中美贸易摩擦升级、英国“脱欧”及疫情在欧洲和美国肆虐等,也是促成东盟迅速取代美国和欧盟成为中国最大的贸易伙伴的“偶发”因素。一旦疫情结束,中美经贸摩擦缓和,欧盟或美国仍存在重回中国最大的贸易伙伴的条件和动力。未来一段时间内,可能形成欧盟、东盟、美国共同与中国保持最为密切的贸易关系的格局。但无论如何,中国—东盟经贸关系持续向好的发展趋势不会改变。若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RCEP)在2020年年内能够顺利达成,将诞生一个世界上人口最多、结构最多元化、发展潜力最大的自贸区,极大地推进中国和东盟双边经贸关系的发展。未来,中国和东盟经贸关系发展的前景依然十分广阔。

(本文作者系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研究员)

猜你喜欢
双边伙伴贸易
“2021贸易周”燃爆首尔
伙伴
新伙伴
贸易融资砥砺前行
电子产品回收供应链的双边匹配策略
贸易统计
新型自适应稳健双边滤波图像分割
贸易统计
双边同步驱动焊接夹具设计
中厚板双边剪模拟剪切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