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教育中小学校园欺凌成因与对策分析

2020-07-23 06:58赵茹陶宇
视界观·上半月 2020年7期
关键词:校园欺凌家庭教育小学生

赵茹 陶宇

摘    要:校园欺凌作为一个复杂的社会现象,逐渐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不仅给小学生的健康成长带来了极大的伤害,同时衍生出家庭教育中所存在的问题。本文从家庭教育视角出发探究小学生被欺凌的原因,主要表现在错误的父母教养方式和失能的家庭结构中。并提出家庭教育视角下小学校园欺凌的应对策略:营造和谐家庭环境,形成互动型教养方式;明确家长的示范责任,恢复失能的家庭结构。

关键词:校园欺凌;小学生;家庭教育

20世纪70年代,从挪威三个孩子被同伴欺凌后自杀开始,校园欺凌问题逐渐走入大众视野,成为青少年必须面对的问题。近年来,国内校园欺凌事件层出不穷,数字媒体时代给校园欺凌事件中的涉事者造成了无法弥补伤害。校园欺凌行为的存在是对学校安全环境和良好氛围的破坏,同样是对家庭教育的影射。

一、国内外校园欺凌问题研究现状

国内外对于校园欺凌的研究展开已久,但其基本概念尚未达成共识。奥尔维斯针对挪威三位受欺凌儿童自杀事件进行大量实证研究,他提出欺凌是个体长期且持续受一个或者多个消极行为的影响[1],但国内学者认为欺凌的次数并不能作为评定欺凌程度的标准,应分为频繁与非频繁性欺凌[2]。其后英国学者史密斯认为欺凌是在未被激怒情况下受欺凌者所承受的言语或非言语暴力。塔特则把欺凌上升到意识层面的压迫感,是有意愿伤害别人的行为[3]。针对这种欺凌现象,2016年我国印发《国务院教育督导委员会办公室关于开展校园欺凌专项治理的通知》[4],要求专项治理校园欺凌问题,从法规、学校、社会、家庭方面遏制校园暴力的发生。追溯根源,这种欺凌现象是如何产生的,这种欺凌应该如何应对。家庭是孩子出生后首先接触的环境,在其中不断的发展、变化以及成长,同样从家庭生活中学会生存。因此本文主要从家庭角度出发以“校园欺凌”事件中受欺凌者为主体,分析欺凌事件形成的原因以及提出解决对策。

二、家庭教育中校园欺凌的成因

频发的欺凌事件,不单是学生品德和学校管理问题,更是牵扯到社会、学校、家庭的共同责任。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父母的言、行、思维方式都会在孩子身上体现,孩子从父母教养方式及家庭结构中潜移默化形成根深蒂固的价值观。教育学家所倡导的言传身教正是来自于父母,因而家庭教育就起到了更为基础、根本和直接的作用。

(一)父母教养方式对受欺凌学生的影响

错误的教养方式是受欺凌学生懦弱的滋生地。教养方式是指父母对孩子日常表现出的态度、行为和非言语教育的集合体。父母对孩子的引导以及日常琐事的言传身教深刻影响着孩子日后的行为发展。美国学者戴安娜提出四种教养方式[5]:专制型教养扼杀孩子的天性,让其变得懦弱易受欺凌;民主型是一种和谐的教养方式,更易于儿童的身心发展;忽视型教养所表现出的满不在乎,使得儿童以自己思维方式为准则不懂得如何反抗与解决问题;放任型教养任其自由发展,一定程度忽视了父母作为孩子成长成才领路人的责任与使命,更易使孩子误入歧途。因而,选择正确的教养方式不仅是为人家长责任的体现,更是孩子摆脱懦弱远离被欺凌的重要途径。

(二)家庭結构失能对受欺凌学生的影响

失能的家庭结构是造成受欺凌学生自卑心理的催化剂。没有温暖且复杂的家庭结构,让孩子无法应对家庭生活的问题。在这种情况下形成根深蒂固的思维方式、和情绪态度是很难被改变的。失能的家庭结构孩子的成长被忽视,无法建立健全的人格,遇到问题不知向谁倾诉更不知如何应对。

三、家庭教育中校园欺凌的应对策略

(一)营造和谐家庭环境,形成互动型教养方式

优质的家庭氛围是孩子成长的摇篮。家长在道德、情感、教育的付出影响着孩子的心理品质和个性特征。有研究显示在良好氛围中成长的孩子天真开朗,极少涉及欺凌事件。家长做孩子的道德榜样,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丰富自身文化知识,为孩子创造良好环境,用个人素养感召孩子;家长倾注时间与耐心,在关爱与互动的教养方式中及时纠正错误,防微杜渐。小学生是个性发展的重要阶段,友善的教育帮助孩子形成健全人格,扼杀欺凌行为的发生。

(二)明确家长示范责任,恢复失能的家庭结构

加强与孩子的良性交流,让孩子在示范中得到权威引导。父母作为孩子的第一任老师起着不可替代的“模板”作用,父母的言行举止是孩子加入社会生活的参照。洛克曾说过:家庭教育左右孩子一生的命运。家庭教育的层次决定孩子的未来发展[7]。特拉维斯发现青少年越依恋父母其不良行为发生的概率越低[8]。则在发证受欺凌现象的时候更易与父母沟通交流。家长要为孩子建立完整的家庭结构,加强父母的亲职教育,明确为人父母的责任。让孩子成长在愉快且积极地原生家庭中,自然且友好的沟通会拉近父母与孩子的关系,以朋友形式的相处让孩子在遇到类似被欺凌的事件时更易与家长倾诉。整合家庭、学校和社会共同的力量预防儿童免受校园欺凌的迫害。

参考文献:

[1]任海涛.“校园欺凌”概念界定及其法律责任[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版),2017,3502:43-50+118

[2]苏春景,徐淑慧,杨虎民.家庭教育视角下中小学校园欺凌成因及对策分析[J].中国教育学刊,2016,11:18-23

[3]胡春光.校园欺凌行为:意涵、成因及其防治策略[J].教育研究与实验,2017,01:73-79.

[4]国务院教育督导委员会办公室.关于开展校园欺凌专项治理的通知[EB/OL].(2016-05-09)

[5]曹慧巧.浅谈校园欺凌事件中家庭成因及防护对策[J].考试周刊,2018(35):195

[6]约翰·洛克.家庭学校[M].张小茅,译.北京:京华出版社,2005:3.2.2.

[7]赫希 特拉维斯.少年犯罪原因探讨[M].吴宗宪等,译.北京: 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1997: 5-6.

基金项目:文本系2019年度吉林省高教科研一般课题“实务导向型”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研究阶段成果(项目编号:JGJX2019D092)

作者简介:赵茹(1994—),女,辽宁丹东人,长春工业大学公共管理学院2019级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青少年社会工作。

陶宇(1983—),女,黑龙江齐齐哈尔人,长春工业大学公共管理学院社会工作系副教授,社会学博士,研究方向:青少年社会工作。

猜你喜欢
校园欺凌家庭教育小学生
他是一个了不起的小学生
社交媒体背景下中学生校园欺凌探析
家、园合作是幼儿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
初中生家庭教育与心理健康
家庭环境对中学生性格及成长的影响
幼儿教育改革进程中几个重要问题的探讨
应立法解决“校园欺凌”难题
我是小学生
非常小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