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稻螟虫发生危害规律及应用

2020-07-24 16:11景安成
中国农业文摘·农业工程 2020年4期
关键词:规律应用

景安成

摘要:近年来,石安镇以生态、高效、可持续发展为目标,促进农业提质增效,大力发展生态绿色水稻。摸清掌握二化螟、三化螟发生危害规律,科学精准指导水稻大田生产,抓好综合防治,促进农民增产增收意义重大。

关键词:螟虫;规律;应用

1 基本情况

石安镇位于三台涪江以东,距县城15km,辖区面积108.83km2,场镇面积1.8 km2,辖34个行政村,253个村民小组,2个社区居委会。农业户数9 288户,人口35 375人。现有耕地面积2 479.5hm2,其中田740 hm2,人均耕地701.3m2。属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年均气温16.7℃,常年10℃以上有效积温5 200-5 300℃,年均日照数1 198.3h,年均降水量880mm,无霜期年均283天。土壤以紫色页岩土为主,常年种植水稻707 hm2,其中二级优质稻494 hm2,常年统防面积646.2 hm2,统防率91.4%,绿色防控覆盖率94.5% [1]。

2 分布情况

水稻二化螟(Chilo suppressalis Walker)、三化螟(Tryporyza incertulaswalker)属鳞翅目螟蛾科,全镇34个行政村均有分布。

3 形态特征

1)水稻二化螟蛾体较小,前翅略呈长方形,雌蛾前翅翅色较深,中央有四个紫黑色斑点,二化螟卵扁平椭圆形,卵块由卵粒作鱼鳞状排列,外覆胶质;第一代卵块产于稻叶上,第二代卵块常产于近水面的叶鞘外侧;二化螟老熟幼虫淡褐色,背面有五条暗褐色纵线,腹足较发达,趾钩一行三序环形;二化螟蛹体圆筒形,前期背面可见五条褐色纵线,以后逐渐消失,而足末端与翅芽等长。

2)水稻三化螟蛾前翅呈三角形,雌蛾前翅黄白色,中央有一个明显的小黑点,雄蛾前翅翅色较深,从翅的顶角向后缘有一条褐色斜纹,翅中央有一小黑点,但不明显;三化螟卵粒呈扁平椭圆形,但卵粒分层排列,上盖有黄褐色绒毛,很像半粒发霉的黄豆,卵块多产于稻叶上部;三化螟老熟幼虫淡黄绿色,体表光滑,背中线暗绿色呈半透明,腹足不发达,趾钩为一行一序扁圆形;三化螟蛹体圆筒形,但较细瘦,其后足明显超过翅芽末端 [2]。

4 危害特点

4.1 寄主范围

三化螟是一种单食性害虫,只取食水稻,离开水稻无法生存繁殖,这是其典型生物学特性;二化螟食性范围广,既危害水稻,还危害玉米、小麦、油菜、蚕豆等作物。

4.2 危害症状

三化螟初孵幼虫分散蛀入稻株,在分蘖期危害,使心叶纵卷、发黄、枯萎而形成枯心苗;在孕穗期危害,造成死孕穗;在稻穗抽出之后,造成虫伤株,使稻粒不饱满。三化螟危害形成的多种症状重,最明显和最主要是枯心苗和白穗。

二化螟幼虫危害水稻,早期初孵幼虫群集于叶鞘内危害,2至3天后在叶鞘外面呈现水渍状黄斑,再经过8至10天形成黄色枯鞘。

以上两种螟虫具有昼伏夜出,趋光性强,尤其对黑光灯较为敏感;具有趋高大嫩绿稻株产卵习性;具有钻蛀、转株、越冬、逃逸习性。

根据2010年至2019年虫情调查,水稻三化螟、二化螟常年发生3代,且世代交替重叠。

1)第一代螟虫:二化螟蛾最早始见期为2018年4月21日,最晚为2017年4月29日,时差8天;三化螟蛾最早始见期2018年4月22日,最晚始见期2012年5月8日,时差16天。二化螟蛾大致始见期4月30日,盛蛾期5月12日,始盛蛾期13天。三化螟蛾大致始见期5月5日,盛蛾期5月15日,始盛蛾期10天。

2)第二代螟虫:二化螟蛾最早始见期为2015年6月18日,二化螟蛾最晚始见期2012年6月27日;三化螟蛾最早始见期2018年6月15日,三化螟蛾最晚始见期2016年6月19日。二化螟蛾大致始见期为6月23日,盛蛾期7月16日,始盛蛾期23天;三化螟蛾大致始见期6月19日,盛蛾期7月17日,始盛蛾期28天。

3)第三代螟虫:二化螟蛾大致始见期为8月10日,螟蛾结束期9月14日,历时35天;三化螟蛾大致始见期7月31日,螟蛾结束期9月9日,历时41天。二化螟蛾大致始见期为8月10日,盛蛾期8月28日,始盛蛾期18天;三化螟蛾大致始见期7月31日,盛蛾期8月22日,始盛蛾期23天。

5 规律及趋势

从2010年至2019年每年3至9月在石安镇红光村6社,采用佳多科工贸有限责任公司生产的“佳多”牌虫情测报灯,开展水稻三化螟、二化螟灯诱逐日调查,根据灯诱天气情况,晴天71.4%,阴天16.9%,雨天11.7%,同时结合三化螟、二化螟危害情况,特点如下。

5.1 种群发生显著变化

2010年以前,石安镇螟害以二化螟为主,三化螟为辅,通过10年调查数据表明,二化螟灯诱虫量3 709头,三化螟灯诱虫量3 437头,两虫相差272头,三化螟即将取代二化螟上升为主要害虫。

5.2 螟虫发生趋势

5.2.1 虫量递减

二化螟10年中,高于年平均数370.9头有4年占40%,其中2012年虫量是平均数370.9头的2倍达到747头;低于年平均数370.9头有6年占60%,其中2018年虫量是平均数370.9头的39.63%达到147头,螟害呈显著下降趋势,由2012年的747头下降2018年147头。三化螟10年中,高于年平均数343.7头有3年占30%,其中2013年虫量是平均数343.7头2倍达到688头;低于年平均数343.7头有7年占70%,其中2019年虫是平均数343.7头的19.78%达到68头,螟害呈显著下降趋势,由2013年的688头下降2019年68头。

5.2.2 大田趋势

1)虫源基数变低 近年来开展了7年越冬基数调查,涉及18个社,三种类型田两季田、冬闲田、免耕田2 300丛稻桩调查统计,二化螟331头其中活虫247头占74.6%,死虫84头占25.4%,亩残存虫量1 142.2头;三化螟211头,其中活虫192头占90.9%,死虫19头占10.1%,亩残存虫量923.4头;涉及7个社3 000根野外稻草剥查,残存虫量34头,活虫28头占82.4%,死虫6头占17.6%,1 000根稻草残存活虫9.3头。二化螟年度间变化情况,低于年平均1 142.2头有3年达42.9%,高于年平均1 142.2头有4年达57.1%;三化螟年度间变化情況,低于年平均923.4头有6年达 85.7%,高于年平均923.4头有1年达14.3%。

2)危害减轻 一代螟虫3年调查23 160稻株,虫伤株106株,危害率0.46%。虫量32头,活虫21头占65.6%,死虫11头占34.4%;二代螟虫7年调查7 800丛100 436株,虫伤株3 516株,危害率3.5%,虫量1 548株,活虫1 518头占98.1%,死虫30头占1.9%。高于年平均虫伤株502.3株的年份有4年,低于年平均伤株502.3株的年份有3年。危害最重年份2013年920株占6.7%,降低到2019年238株占1.4%,比县植保部门提出的4%防治指标还低了2.6%。

6 技术应用

防治策略“预防为主,综合防治”,采取挑治一代,狠治二代,兼顾三代,结合螟虫发生和水稻生育进程综合确定最佳防治时段。一代螟虫最佳防治时段5月中旬末;二代螟虫三化螟最佳防治时段7月上旬末,二化螟7月下旬中前期。生物药剂防治时间应比化学药剂防治提前2至3天为宜。

6.1 农业防治

整田前深水淹灌3-4天,消灭残存在稻桩中越冬害虫,集中销毁稻田散落稻草,降低虫源基数;利用三化螟初孵幼虫在水稻基部近水面钻蛀危害习性,通过提高常年稻田水深6-10cm深度杀灭幼虫。

6.2 物理防治

近年来先后项目采购太阳能杀虫灯173盏,利用螟虫趋光性杀灭水稻成虫,年防控面积472hm2,虫源基数明显降低,收效好。

6.3 生物防治

六年来发展优质稻760.3hm2,经济效益好。其中生态稻实施稻鸭共育、采用螟蛾诱捕器3 400套诱杀成虫,采用苏云金芽孢杆菌防治幼虫等措施,面积220.7hm2,节本增效9 681元/hm2;绿色水稻539.6hm2,节本增效 3 600元/hm2。

6.4 化学防治

采用高效低毒广谱杀虫剂“康宽”20%氯虫苯甲酰胺或“福戈”40%氯虫苯甲酰胺. 噻虫嗪水分散粒剂,120-150 g/ hm2 兑水450 k g/ hm2进行叶面喷施即可。

参考文献

[1] 三台年鉴(2018)[M].三台县人民政府主办,三台县地方志编纂办公室编纂.

[2] 中央农业广播学校四川省分校试用教材[M].作物病虫害防治学(各论) .1984.12.

猜你喜欢
规律应用
寻找规律
找规律
找规律
多媒体技术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分析膜技术及其在电厂水处理中的应用
GM(1,1)白化微分优化方程预测模型建模过程应用分析
煤矿井下坑道钻机人机工程学应用分析
气体分离提纯应用变压吸附技术的分析
会计与统计的比较研究
巧解规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