困境中突围的“70后”作家

2020-07-26 14:19颜小珊
青年文学家 2020年20期
关键词:花街徐则臣先锋

摘  要:徐则臣作为一个“70后”作家,其小说近年来在文坛颇有影响,先后斩获各类文学奖项。“花街”、“北京”、“到世界去”这三大创作主题以及早期小说创作所体现出来的先锋性质、在小说中表现出来的个体精神焦虑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70后”这一代作家的创作。

关键词:“70后”;作家;小说;徐则臣

作者简介:颜小珊(1996-),女,汉族,广西北流人,广西师范大学研究生,研究方向:现当代文学。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20)-20-0-02

前言:

徐则臣,1978年出生于江苏东海,北京大学文学硕士,《人民文学》副主编。其小说创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如果大学封门》获鲁迅文学奖,《耶路撒冷》获老舍文学奖,《北上》获茅盾文学奖等。徐则臣最为一个“70后”作家,其创作与同代作家的作品具有一定的共性,把徐则臣放进“70后”作家中进行考察,可以更好地把握徐则臣的作品。

一、被遮蔽的一代

前有路遥、莫言、韩少功、贾平凹、史铁生、张承志等“50后”作家的伟绩丰功,他们已经建构被文学界认可的寻根文学、新写实主义、新历史主义等文学形式,以及“60后”作家马原、余华、格非、苏童等创作的先锋文学。后有在网络斩获一大批流量的“80后”作家韩寒、郭敬明、蒋方舟、张悦然等。“70后”作家在夹缝中创作。

“美女作家”的出现导致“70后”作家很快被标签化。作家的创作个性被忽视,“年龄”“颜值”等具有市场卖点的因素被凸显出来。媒体在炒作“70后”作家时,简单、粗暴地给他们贴上充满通俗意味的标签。

此外,同代人的批评对作家的成长具有重要意义,通过批评家的评论、阐释、研究,作品才能被经典化。然而,同代人的批评家大多是高校里培养出来的,他们在学院的成长环境里更加偏重研究“50后”、“60后”等已经被经典化的作家,相对忽视对同代作家的关注与批评。[1]批评的缺失也是导致“70后”作家被忽视的一个原因。

随着网络的发展,纸媒的发展呈现出一种衰落的趋势。坚守传统传播方式的“70后”作家难免遇到有作品却难以面见读者的尴尬。随着社会现代化的快速前进,现代人的阅读呈现“快餐化”的趋势,短小精悍的作品成为阅读首选,小说这类“大部头”作品难以进入普通人的阅读视野。另外,网络通俗文学比“纯文学”更容易成为现代人在充满压力的社会中的读物,坚持“纯文学”创作的“70后”作家的作品只能被少部分的知识分子捧读。

种种原因,导致了“70后”作家被遮蔽,他们面临着创作的困境,作品也得不到应有的关注。

二、充满先锋气质的一代

“70后”作家成长之时,正是西方现代派文学在中国影响最大的时期,“先锋派”、“新历史小说”以及“晚生代”构成了他们学习的对象与超越的障碍[2]“70后”作家可以说是浸泡在“60后”作家创作的先锋文学的作品中成长的一代。肖江虹曾说:我们这代人几乎是从先锋小说开始的。早年读马原、余华、孙甘露这些人,对他们的技巧佩服得五体投地。[3]“70后”作家颇受先锋文学的影响,其创作多少呈现出先锋气质。徐则臣早期的作品就明显有先锋文学的影子,如《水边书》《大雷雨》《人间烟火》等。《水边书》里的茴香,为了寻找“我”在运河来来回回三年。没钱了,就租一间临街的屋子做了妓女。后来觉得太费时间了,干脆在船上做起了生意。“我”是个逃兵,在睡了茴香之后,才知道对方是谁。“我”面目模糊,整部小说充满压抑的氛围。《大雷雨》写的是屠夫冯半夜因为手里有煮狗的秘方,故他煮的狗肉极香,而妓女丹凤爱吃狗肉。故事的高潮是丹凤伙同冯半夜杀了另外一个嫖客谋财,在雷雨之夜两个人把尸体丢到了运河中。在作案的恐惧中冯半夜看到那个坚持要买他狗肉的陌生人来到了家里。整个故事在雷雨、黑夜、杀人、跟踪中显得神秘和恐怖。《人间烟火》写两代人的恩怨。郑启良是村里的主任,苏绣被郑启良潜规则,之后怀孕流产,落下了不能生育的病。之后,苏绣弄疯了郑启良的女儿,郑启良也为苏绣养子的意外种下了祸患。小说充满“报复”、“死亡”等黑色字眼。除了徐则臣外,魏微、金仁顺等“70后”作家的作品也呈现出“先锋”色彩。“70后”作家是在先锋文学中成长起来的,他们的创作也从先锋文学开始。

三、在乡村与城市之间流转的一代

在“70后”这一代作家中,我们很容易发现一個现象,他们的作品内容大多涵盖乡村和城市这两大主题,作家的创作在乡与城之间穿梭。创作前期大多描述自己的家乡,而后期的作品大多关于城市。这与作家的个人经历有很大关系。“在‘70后这一代学者中,出身农民、小市民、下岗工人家庭者所占的比例之高,大概是‘空前绝后的。”[4]“70后”想要获得更多发展的机会,必须通过考试等途径从农村进入到城市,于是就出现了这种作品在乡与城之间穿梭的现象。随着对故乡日渐的疏离,故乡在这一代作家眼中只剩下回忆和想象。作为城市的异乡人,他们无法使自己的心安顿下来。在这种尴尬中,乡与城的两大主题就贯穿着他们的创作,徐则臣即是如此。

徐则臣出生于江苏的一个小镇,通过考学在北京立足。他的作品可以用三个主题词概括:花街、北京、到世界去。有关花街的小说有《花街》《镜子与刀》《最后一个货郎》等。《花街》讲的是一个凄美的爱情故事:修鞋的杨默死了,一生孤寡的他留下遗嘱,把身后仅存的财产留给蓝麻子豆腐店的蓝良生。当警察把老默的尸体送到豆腐店门口,良生和邻里因毫无头绪的遗产归属发生争执,良生的妈妈麻婆,一个对谁都和风细雨的女人,在众人面前喝斥 良生把老默留下。当过妓女的麻婆并不知道良生是谁的孩子,只是老默因为曾经害麻婆打掉一个孩子而选择一生守候在麻婆身边为自己赎罪。《镜子与刀》写儿童对成人世界的窥探,《最后一个货郎》在货郎的消失中充满对故乡、童年的怀念。

通过对花街的叙事,徐则臣展现了花街的风貌人情。花街是一条充满着作者对故乡回忆的小街,淮安是一个饱含着作者复杂情感的小城镇。“70后”作家徐则臣苦心经营着自己的故乡“花街”,和他一样的还有鲁敏的“东坝”、路内的“戴城”、王十月的“楚州”、魏微的“微湖闸”等。辗转于各大城市的“70后”作家,常常在小说中打造属于自己的原乡,期望从中承接空间出走后的精神回归。[5]

徐则臣创作的以北京为主题的系列小说有《啊,北京》《跑步穿过中关村》《天上人间》《西夏》等。这一系列的小说大多写生活在北京底层的小人物,办假证的、卖盗版光碟的等等,徐则臣始终关注小人物的生存状态。《啊,北京》《跑步穿过中关村》《天上人间》都是写怀揣着梦想的小镇青年来到北京,无奈走上了给别人办假证这一条路,最后因为办假证被抓进监狱或被别人杀害。

和徐则臣经营“北京”一样,路内经营着“上海”、王十月经营着“深圳”、黄咏梅经营着“广州”……在乡与城之间流转的“70后”作家更多的是关注当下的生活,在个人化的领域中进行创作。“70后”作家在乡村和城市之间来往,这与中国的社会转型有关,随着现代化进程的加快,城市迅速席卷农村,作者将写作视角对准城市化扩张下乡村的沦陷,以及城市化的现代生活给人们带来的生存和精神的双重困境。[6]目视中国社会当下的发展进程,这一代作家热衷于挖掘日常生活中的琐碎浩荡,作品呈现出乡与城的双重主题。

四、“出走”的一代

“70后”作家是迷茫的一代,他们没有共同的精神资源,面对着乡土中国的现代化社会转型,亲身体验到传统与现代、历史与现实、物质与精神相分离的痛楚、悲哀、挣扎。他们在困境中挣扎,以“出走”来缓解身份的焦虑,书写了属于他们这一代人精神上的困境。

徐则臣的小说其中一个主题是“到世界去”,在这个主题下的小说,呈现的是一个个“谜团”,和为解开“谜团”做出来的努力,与之相关的小说包括《夜火车》《耶路撒冷》《这些年,我一直在路上》等。《夜火车》写渴望去外面世界一游的陈木年,为了骗取父亲的路费,谎称自己杀人,需要逃亡。但孰料假作真时假亦真,他竟被警察不断提审,被学校扣留毕业证,沦为学校的临时工。之后,陈木年为拯救秦可,从假杀人者变成了真凶犯,不得不乘火车踏上了真正的逃亡之路。《耶路撒冷》中的初平阳对耶路撒冷念念不忘,不仅源于汉语发音的诱惑,更是内心里隐秘多年的对小伙伴景天赐的死的忏悔。初平阳一直想到耶路撒冷去,在个体的精神困境中试图寻求一种平衡。《这些年,我一直在路上》离婚后的他发现:过去认为只有深居简出才能躲开喧嚣,现在发现,离原来的城市越远内心就越安宁。于是,他一直“在路上”,寻找内心的一份宁静。

同样,“寻找”也是“70后”作家路内小说创作中一个堪称母题的关键词。以90年代的戴城为背景,以路小路们的脚步丈量着一代人的青春记忆,表现在那个多变的时代下青年的迷惘,寻找自由、青春和爱情的归宿。王十月小说中表现的打工者的麻木,这种麻木不仅是身体上的,更是精神上的。盛可以笔下的底层女青年,面对欲望社会时的迷茫……

迷茫中的“70后”作家一直在寻找自我,在城市安身立命的他们却无法使自己的心安顿在城市,也无法得知自己将要到哪里去,于是不断出走。他们在创作中重新认识自己、认识世界,重新理解个体的精神需求。随着社会进程的加快,如何解决社会发展和自身需要之间的矛盾,成为正在经历中国社会转型的“70后”作家思考的问题。

结语:

被遮蔽的“70后”作家,一直在努力突破這种写作困境,早期的作品因为急于在文坛上证明自己而呈现出先锋性质,随着个体的经验发展,这一代作家转而关注当下的生活。徐则臣《北上》、梁鸿《梁光正的光》、鲁敏《奔月》、路内《慈悲》……与其说他们表现历史是为了迎合评论、不如说是一种创作的积累和自觉。所以在他们表现历史的创作中,历史也多作为一个背景,偶然提之。“70后”作家正在崛起,我们应该看到他们的努力和成绩,期待他们带来更好的作品。

参考文献:

[1]陈国和,陈思和.中年写作、常态特征与先锋意识——关于“70后”作家的对话[J].文艺研究,2018(06):84-91.

[2][3][4]徐志伟.李云雷.”重构我们的文学图景:“70后”的文学态度与精神立场.广西: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年

[5]刘青.“70后”作家主体的精神建构研究[D].西北大学,2019.

[6]秦东方.“70后”作家的突围[D].河南大学,2019.

猜你喜欢
花街徐则臣先锋
在文化和历史的场中
成长、转徙、回望
——论徐则臣文学的发轫
【世界最美街道】系列
徐则臣自称写《北上》靠的是“现实感”
阅读先锋榜
阅读先锋榜
阅读先锋榜
阅读先锋榜
柳暗花明又一『街』
评徐则臣小说创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