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祭十二郎文》《泷冈阡表》与《祭妹文》对比阅读

2020-07-26 14:19刘效言
青年文学家 2020年20期
关键词:对比阅读

摘  要:韩愈《祭十二郎文》、欧阳修《泷冈阡表》与袁枚《祭妹文》皆为我国哀祭散文的珍品,被并称为“古代三大祭文”。这三篇祭文同为哀祭亲人而作,皆破体为文出新意,真情笃意蕴于中,同时又各有其特色之处,韩文以情为源,手法多样;欧文一笔双写,彰父德母节;袁文景中绘情,思旧伤今。这三篇祭文通过跨越时空的思亲对话回响出同样动人的声响,悲切感人的同时也让我们受益良多。

关键词:《祭十二郎文》;《祭妹文》;《泷冈阡表》;对比阅读

作者简介:刘效言(1996-),女,汉族,江苏淮安人,江苏师范大学硕士在读,研究方向:古代文学。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20)-20-0-02

一、异曲同工之妙

三篇祭文虽凭吊之人各不相同,一为亲侄,一为胞妹,一为双亲,且作者的文学主张与创作个性也不尽相同,但是对亲人逝世同样的悲切哀痛,对祭文旧有体例的革新都让这三篇祭文颇有异曲同工之妙。

(一)破体为文出新意

祭文作为一种文体,本就有以铺排郡望、藻饰官阶、历叙生平、歌功颂德为主的固定格式,且就形式来说“述哀之文,究以用韵为宜”[1],而韩愈、欧阳修和袁枚三人却都选择破体为文,即突破旧有祭文的格式,根据自身情感的需要,在内容上以连缀成篇的家庭琐事表现其情感,在形式上则从韵体、骈俪体等形式推广到用散体自由抒写,弃骈就散,这不可谓不是一种对于文体的突破与创新。正如林纾在《韩柳文研究法》中所说:“祭文体,本以用韵为正格……至《祭十二郎文》,至痛彻心,不能为辞,则变调为散体。[2]”

首先在形式上,三篇祭文中皆大量使用散体,使得全文通达流畅,便于抒发感情,痛意难掩,便如奔腾之水汹涌而出,痛至极点,又如幽泉细流,难以遣散,只在笔下萦回。但值得一提的是三位作者却并未完全弃置骈体,而是在散体为主的情况下,骈散相间,如“生不能相养于共居,殁不得抚汝以尽哀,敛不凭其棺,窆不临其穴”等皆为骈体。除此之外,韩文在此使用了诸多语气词,也、乎、耶等不同语气词交错相间,极大地表现出感情的起伏变化,也较好的展现出散体行文的优越性。如清代古文家刘大櫆说:“文贵变……一集之中篇篇变,一篇之中段段变,一段之中句句变,神变,气变,境变,音节变,字句变,惟昌黎能之。[3]”

其次在内容上,三位作者也基本是按照时间顺序,选取家庭琐事连缀成篇,取材之事皆是寻常,但细究无不真切感人。韩文是从其与十二郎幼时相依为伴起笔,后来三别三会未能如愿,继而是十二郎之死带来的哀痛,从而追思死前之事,最后又一一陈述后事安排。而欧文则按时间顺序以“有待”贯穿全文,先以居家廉洁、奉亲至孝和居官仁厚三件事叙其父的品行与经历,又追念其母勤俭节约、教子仁孝的高贵品德,从而使文章井然有序。袁文同前两篇文章相同,思旧时起笔,从素文的下葬起,死因的自责,幼时的嬉笑玩乐,归家的“瞠视而笑”,家中的扶持相伴,死前之情形,葬后之景皆按时间顺序细细写来。值得一提的是,三篇文章都同时采用了对话的形式,欧文大量对话贯穿文章,而韩文和袁文更是以一、二人称的运用使得全文更加悲切可感。

(二)真情笃意蕴于中

韩愈的《祭十二郎文》是为虽是叔侄,却实同兄弟的侄子十二郎所写,文中词句,均言出肺腑,为至情之语。从两人幼时“零丁孤苦,未尝一日相离也”,“两世一身,形单影只”,三别三会终未能如愿,到募地听闻噩耗,不由发出“少者强者而夭殁,长者衰者而存全乎?”的悲切疑问,本以为自己年老力衰,还担心十二郎会抱“无涯之戚”的韩愈,甚至怀疑此为梦境,而后对十二郎病情的疏忽,不能亲自下葬的自责等都让其悲痛止不住的迸发,不禁发出“彼苍者天,曷其有极”的痛呼,情之深,悔之切,痛之至,自然悲痛也没有了尽头。《古文观止》中曾有对韩愈《祭十二郎文》的评语:“情之至者,自然流为至文。读此等文,须想其一面哭,一面写,字字是血,字字是泪,未尝有意为文,而文无不工。[4]”至情之语在喷薄的感情中迸发,已不是为作祭文而作,而且深情实感的流露,悲切哀痛难以自抑,自然字字是血,字字是泪。

欧阳修的《泷冈阡表》则是为双亲所作,同是至情之语,肺腑之言,明代薛瑄曾评此文:“凡诗文出于真情则工,昔人所谓出于肺腑者是也,如《三百篇》……欧阳公《泷冈阡表》,皆所谓出于肺腑者也,故皆不求工而自工。故凡作诗文,皆以真情为主。[5]”全文以一“有待”贯穿始终,将对父母的追思与哀痛蕴于回忆的点点滴滴中,时刻铭记父母之言,字里行间,父母的音容笑貌宛如犹在眼前,无法忘却。

袁枚作为“性灵说”的倡导者,本就主张为文须有“真情”,认为“提笔先须问性情”。王文濡在《清文评注读本》中也称其“纯从至性至情中流出,先生之文,亦性灵之文也。一句一泪,一字一泪,沉痛之语,惨不忍读。[6]”从素文之死因的自责起,便是字字血泪,幼时的嬉笑玩乐,归家的“瞠视而笑”,家中的扶持相伴,“旧事填膺,思之凄梗,如影历历,逼取便逝。”旧事种种有多温馨,此刻便有多般悲痛,死前未能相见终让袁枚“抱此无涯之憾”。又追想日后碑前之景,后代之继,又不免悲切“汝死我葬,我死谁埋?”对素文逝世的哀痛和自己后无归处的悲哀,都让袁枚之情难以自抑,流泻而出。

二、细品各有千秋

三篇祭文都堪称千古祭文,但是细细品来,除了上面所述的相同点外,它们又各自以其独特的亮点屹立于万千文章中,韩文对其细腻情感的多重刻画方式,欧文一碑双表,一笔同彰父德母节,在刻画人物形象上亦有独到之处,而袁文景中绘情,思旧伤今,今昔对比,更是凄凉。

(一)韩文以情为源,手法多样

韩文虽是以时间顺序行文,但从其表达的多重情感,以及其感情刻画的多重方式的角度,亦可将全文细细切分。韩愈在此文中表现出来的感情是丰富而复杂的,首先是对其家族和自身的不幸之感,“少孤”,后又“兄殁南方”,且“上有三兄,皆不幸早逝”,继而“两世一身,形单影只”。曲折的身世,让韩愈深感不幸。而对于仕途的追逐又让他深感对家庭的亏欠,仕途的跌宕起伏也让漂泊如影随形,因此三别三会未能如愿,最终使韩愈抱憾终身,对他来说是万般遗憾的。其次又有对“少者强者而夭殁,长者衰者而存全乎?”的强烈质疑和悲愤,韩愈自觉年老体衰,唯恐自己早逝,又不得相见,担心十二郎因此抱无涯之戚,却是上天让此戏剧化的颠倒过来,因此韩愈对此是质疑且悲愤的。继而则是万分的愧疚与自责,无论是对十二郎病情的疏忽、不知逝去時日,还是生不能相伴,死亦不能亲自为其下葬,都是永久难以弥补的亏欠,对此韩愈又是万分的愧疚与自责。

而对于复杂情感的刻画,韩愈在叙述的同时夹杂了议论和抒情。叙述上文已提及,通篇皆是通过追溯往事连缀而来,但在其中又有议论抒情夹杂其中,如对于“少者强者而夭殁,长者衰者而存全乎?”的感慨,便是通过议论,得出了“天者诚难测,而神者诚难明矣!所谓理者不可推,而寿者不可知矣!”的结论,而抒情则贯穿全文,文末尤甚,“彼苍者天,曷其有极!”的悲痛之情更是让人动容。除此之外,一些反问,排比,反复等修辞手法的运用也让韩愈更好的刻画了其复杂细腻的情感。因此全文细细品来,复杂的情感蕴于其中,重重刻画又使其缠绵悱恻,回环往复,几乎令人溺毙其中,难以抽身。

(二)欧文一笔双写,父德母节

欧文不同于其他两篇祭文的最大特征便是一碑双表,一笔同彰父德母节。这也是欧阳修对祭文旧体的创新之处,他打破了旧体一碑单表、就一人论其事的窠臼,一笔多用,一碑双表同彰父德母节。欧文先是通过母亲口吻精选父亲的三件典型事例——居家廉洁,奉孝至亲和居官仁厚,刻画父亲的高洁品行,又在第三段顺理成章地过渡到母亲勤俭持家,教子仁爱的高贵品德,继而达到一笔双写的精妙地步。如叙其父亲居家廉洁之事,自然写至“故其亡也,无一瓦之覆、一垄之植以庇而为生”,由此便顺势引出了母亲“子其家少微时,治其家以简约”,“汝家故贫贱也,吾处之有素矣。汝能安之,吾亦安矣。”由此居家廉洁之事例,既正面写出了父亲廉洁的品行,又侧面表彰了母亲的贤惠与节俭,一笔双写,可谓精妙。

(三)袁文景中绘情,思旧伤今

袁文之特色便是借景抒情,将眼前之景与旧时之景结合,今昔对比,更添凄凉。从文初便是眼前上元羊山归葬之景和旧日幻想下葬之景相对比,一句“宁知此为归骨所耶?”令人难掩心中悲痛。此后又回忆起旧时素文听先生授课,与“我”并肩而坐之景,继而又想至因此“遇人仳离,致孤危托落”之时,又引起作者内心之悔意。而童年时的嬉笑玩乐,同捉蟋蟀,眼前确是“今予殓汝葬汝”,昔日归家,“瞠视而笑”,如今素文已不在人间。绝高氏而归后,素文便扶持一家,袁枚患病,素文通宵照看,又以趣事聊资一欢,旧时之景还历历在目,如今已无处唤她。又想至素文逝世前之情形,“未时还家,四肢犹温,一目未瞑”,而今日“除吾死外,当无见期”。

而笔者认为最传神两处之景则为文末,一段是袁枚幻想日后碑前之景,“羊山矿渺,南望原隰,西望栖霞,风雨晨昏,羁魂有伴,当不孤寂。”通过幻想,作者忍着痛意寄予了尚且美好的一桩心愿,同时也是为了慰藉素文的亡魂。另一段则为袁枚离去之时的回望之景,“纸灰飞扬,朔风野大”,凄凉的场景让人难掩哀痛,同时也显现出袁枚心中难遣之痛意,连猛烈的朔风似乎也难以刮散。此情此景融为一体,似是永远定格了这一凄凉的画面,又像是暗示此情此景将永不消逝。

注释:

[1](清)曾国藩.经史百家杂钞[M].长沙:岳麓书社,2015.626.

[2]林纾.韩柳文研究法[M].北京:商务印书馆,1933.38.

[3]吴文治.韩愈资料汇编第三册[M].北京:中华书局,1983.1201.

[4](清)吴楚材, 吴调侯.古文观止[M].北京:北京古籍出版社,1994.330.

[5](明)薛瑄.薛瑄全书[M].太原:山西人民出出版社, 1990.1190.

[6]张燕瑾.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504.

參考文献:

[1]褚斌杰.中国古代文体概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0.

[2]刘东楠.唐代祭文研究[D].郑州:郑州大学硕士论文, 2008.

[3]于海生.至情出至文 至文感人心——《祭十二郎文》与《祭妹文》比较阅读[J].文教学通讯.2001(22).

[4]徐中原.韩愈散文风格论略[J].陕西教育学院学报.2008(01).

[5]满春燕.情真自然成至文——简评《祭十二郎文》[J].语文学刊.2012(02).

[6]陈穆.评韩愈、欧阳修、袁枚的哀悼文章的代表作[J].盐城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1988(04).

猜你喜欢
对比阅读
对比阅读教学有感
浅谈语文对比阅读教学方式
水到渠成本自然
小学语文“对比阅读”教学的几点思考
以群文阅读实现阅读教学与作文教学双向融合
对比阅读在批判性思维能力培养中的应用
浅谈语文课堂教学中如何把课堂还给学生
小学语文“对比阅读”教学研究
阎连科与莫言作品对比阅读
小学语文同步阅读教材的使用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