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策略初探

2020-07-26 14:19龚健
小学教学研究·教研版 2020年7期
关键词:教育策略心理健康核心素养

龚健

【摘要】良好的心理素质是人的核心素养的重要部分,目前小学数学教学中普遍存在学科知识本位,忽视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和健全人格培养的问题。在当前强调全面提升核心素养的背景下,必须变“应试教育”为“以培养学生素养为本”,必须充分关注学生的思维品质和心理素质,促使学生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浓厚的探索兴趣、愉悦的情绪体验、良好的思维习惯、科学的学习策略以及正常的交往能力与健全的个性品质。本文拟从建构良好的心理教育环境、发掘潜在的心理教育动机、捕捉合适的心理教育契机、激活成功的心理教育体验等四个方面谈谈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关键词】小学数学   心理健康   教育策略   核心素养

良好的心理素质是人的核心素养的重要部分,目前小学数学教学中普遍存在学科知识本位,忽视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和健全人格培养的问题。在当前强调全面提升核心素养的背景下,必须变“应试教育”为“以培养学生素养为本”,必须充分关注学生的思维品质和心理素质,促使学生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浓厚的探索兴趣、愉悦的情绪体验、良好的思维习惯、科学的学习策略以及正常的交往能力与健全的个性品质。课堂是学校教育的主阵地,也是学生心理品质形成和核心素养养成的载体,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如何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呢?以下笔者粗浅地谈一谈个人见解:

一、 建构良好的心理教育环境

良好的课堂心理环境是学科渗透的关键。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积极健康的学习活动,以及自主探索、动手实践和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民主、和谐、愉悦的学习氛围,非常有利于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发展,有利于健康人格的形成。

1.创建融洽的师生关系

教师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放下唯我独尊的架子,不要以一种威严的态度来压制学生,也不要用自认为比较严谨的教学思路来控制教学的节奏,“牵”着学生完成教学目标,否则学生很难生发出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而应该甘愿蹲下身子与学生平等相处,要带着热情而愉快的情绪,适时地给予微笑,使学生能感受到“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这样才能营造出积极向上、愉快、活跃、和谐的课堂学习环境,才能把数学课堂演绎得生动活泼,充满生机与活力。

2.给予恰当的学习评价

教师要确立正确的评价导向,不断唤起学生积极的健康心理。如一个同学回答问题不够准确和完整,其余同学纠正补充后,教师可以这样鼓励:“综合大家的意见,这样提炼就完美了,希望你们继续合作,你们的回答一定会更精彩。”而千万不能说“你答错了!”“不对!”“真笨!”等斥责和贬低人的词语,说话语气也应亲切、简短而带鼓励性,如 “不要紧张,慢慢说,老师相信你一定能说得很好”“你再想想” “如果这样说是不是更全面”……这些尊重、期盼的语言,会使学生从心理上感到他们对教师来说是最重要的。美国心理学家詹姆斯说过,人类本质中最深的企图是渴望被赞美、钦佩、尊重。教师赞许的话、鼓励的眼神、会心的微笑,亲切的抚摸都能使学生身心轻松、思维开放,从而使他们的心理能够和谐、健康地发展。

二、 发掘潜在的心理教育动机

心理学研究表明,动机是推动学习活动的动力,学习动机是决定学习成效的关键要素。因此,在平时的数学教学中,教师可通过创设问题情境、利用多媒体手段、正确组织学习竞赛、丰富的情感交流等手段,不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麦当劳是学生很喜欢吃的洋快餐,在教学“两位数加一位数加减法”时,教师就可以麦当劳为素材创设教学情境,让学生介绍麦当劳中的食品类型及单价,再让学生进行合理配餐和计算。同时把课题改为“麦当劳餐厅里的学问”。对这样的课题,学生会感到特别亲切,继而情绪高涨,思维活跃,纷纷争先恐后地介绍自己品尝过的食品及其单价,踊跃计算并说出算法,其他同学还不时地相互补充、相互纠正。在这里,学生说的数据是真实的、可信的,数学不再是成年人的人为编造,不再是远离孩子的枯燥的东西,而是学生身边鲜活的现实。再如,中国首位宇航员杨利伟是全国人民心目中的大英雄,在教学“时、分、秒”时,利用神舟五号载人飞船飞天之前的倒计时情境导出新课,不仅使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中来,而且让学生感受到了时间的严密性、科学的严肃性,同时也在无形中激励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奋发向上的上进心。可见,从学生的生活情境和感兴趣的事物出发,有助于激发小学生强烈的探索新知的学习欲望动机,从而使学生产生情绪高昂的学习需要,并积极投入到学习活动中去。

三、 捕捉合适的心理教育契机

数学教学中蕴藏着许多心理健康教育的契机,心理健康教育是不能游离于教材之外的。一般来说,教材出现心理教育渗透因素自然是最好的契机。教师要善于发掘和开发教材中有关心理健康的教育素材,精心预设教学环节,设计一些趣味性、思考性的问题,把心理素质的培养列入教学目标。如教学“除法口算”时,教师可以在教学前对学校周边的早点摊进行调查,并选择一些合适的数据在教学中使用。上数学课讨论早点的问题,学生自然会兴趣盎然,争先恐后地发言。教师再出示一些调查数据,问:“校门北侧的饭团摊主卖得了96元钱,1元2角一个饭团,你能算出他卖了多少个吗?”学生不但能准确列式,很快计算出得数,还能完整地说出计算过程……就这样,学生在说笑、讨论、争论中,轻松掌握了除法口算。还有学生提出了合理化建议:在小摊上买早饭虽然快、省事,但不卫生;如果这些小商贩联合起来,合租一间房,经营多样化的早餐,那是最完美的……再如,我国著名数学家陈景润、祖冲之大家耳熟能详,他们刻苦钻研的精神和为祖国做出巨大贡献的辉煌业绩感染了一代又一代人。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结合介绍数学文化史,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兴趣,将心理健康的教育思想贯穿课堂教学,利用这种和谐、互动的内驱力,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学生的心理和个性得到更全面的发展。

四、 激活成功的心理教育体验

自信是一种可贵的心理品质,它能将学生的一切潜能充分调动起来,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积极主动性得到充分发挥并达到最佳状态。所以,教师在教学中应爱护、理解、尊重学生,使学生带着自信、渴望成功的心境去学习。例如,在教学“乘法口算”时,教师与学生是这样互动生成的。

〔教学片段〕

学生分小组研究18×4的口算方法后,各小组汇报。第一小组代表介绍:18×4=72,先算10乘4得40,再算8乘4得32,40加32得72。

当绝大部分学生对上述方法表示认同时,另一个学生却提出:“刚才小勇说,18×4=36,他是先算4乘8得32,再算1乘4得4,32加4得36。” 这种口算方法毫无疑问是错误的,但教师没有对此不屑一顾,简单纠错了之,而是把问题的焦点放在对这种口算方法“为什么错?又错在哪里?”的讨论上。

生1:18中的1表示1个十,不应该算1乘4,而应该算10乘4。

生2:你要是算1乘4等于4也没有关系,但是,你得知道那个4是表示4个十,应该和32的十位相加。

……

师:虽然小勇做错了,但他给我们提供了一个讨论的思路,使我们对这道题的口算方法理解得更加深刻了,我们应该感谢他!

小勇脸上的尴尬不见了,洋溢的是腼腆的微笑。

一波未平,一波又起。又有一个学生迫不及待地向大家介绍算法:“先算20乘4等于80,再用80减8等于72。”听了他的“得意見解”,教师没有表现出赞赏,而是显示出“傻傻”的疑惑神态:“可这里的20是从哪儿来的?为什么还要减去8?”同学们的思维一下子被激活了,他们七嘴八舌,争先恐后地告诉教师:“将18看成20,多看了2个4,所以要减去8!”在这里,学生收获的不仅是书本上的知识,还有成功的体验、良好的个性成长。

课堂是学校教育的主阵地,也是学生心理品质形成和数学核心素养形成的载体。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从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问题意识、思维发展、解决问题能力、合作创新能力等方面,不断唤起积极的健康心理,把知识传授与学生做人结合起来,真正达到提升数学素养的目的。

猜你喜欢
教育策略心理健康核心素养
融入式心理健康教育的路径探索
微课在心理健康团训师培养中的应用探讨
基于人际交往的心理健康课程
谈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
中小学美术教育的价值取向及教育策略探析
对新环境下中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认识与探索
略论整体性视角下的思想政治教育
作为“核心素养”的倾听
“1+1”微群阅读
向着“人”的方向迈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