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元融合,开启劳动育人新篇章

2020-07-26 14:19赵亚珍
小学教学研究·教研版 2020年7期
关键词:社会家庭

赵亚珍

【摘要】劳动教育是需要全社会共同关注、多渠道协同开展的大教育。要开启劳动育人新篇章,就需要家庭、学校、社会多元融合,即让学校成为学生的劳动主阵地,让家庭成为孩子的劳动练兵场,让社会成为学生劳动实践的大舞台。

【关键词】劳动育人  学校课程   家庭   社会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指出,要在学生中弘扬劳动精神,教育引导学生崇尚劳动、尊重劳动。劳动教育是需要全社会共同关注,多渠道协同开展的大教育。围绕劳动教育,学校、家庭、社会应共同开展常态化的劳动教育活动,不断提高学生的劳动意识、劳动能力、劳动品质,真正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一、劳动课程,让学校成为学生的劳动主阵地

我校因地制宜,逐步建成了一个占地2000多平方米“开心农场”活动基地,遵循需求性原则和整合性原则设计规划了蔬菜园、百花园、果树林、节气墙、农具体验区、农具陈列室、农耕体验馆、动物养殖、阳光植物房等场区。还依托“开心农场”基地,开设了特色课程,让学生们在课程学习中不断提升自己的劳动能力和创新能力。

1.以班级承包保证劳动教育的实施

“开心农场”实行承包责任制,蔬菜园、百花园、动物养殖等都分下去由各班级管理,四季轮种农作物,各班轮流照看小动物。学生利用综合实践活动课时以及少年宫、课外等活动时间来到自己班级的责任区,开展动物喂养、植物种植、果蔬收获、园地护理、大棚栽培等活动。学生在动手实践中既学习了知识,培养了能力,又体验了劳动的甘苦,感悟了劳动的价值。

2.以学科整合支持劳动教育的推进

我校依托“开心农场”开设了特色课程,课程实质是“跨学科实践性课程”,可以与语文学科中的阅读表达、数学的测量统计、英语的情景剧、美术的绘画、音乐的歌曲表演、科学的探究实验、体育的游戏活动等进行整合实施。课程实施方式多样灵活,学科整合是课程实施的主要方式,打破了学科壁垒,让学生能够把所学的不同学科或领域的知识贯穿起来,了解彼此之间的关联,建立起知识大融合的系统概念。这样的劳动教育主题明确、多维学习,能更好地提升学生的劳动能力,培养学生的劳动素养。

在五年级“稻香阵阵”主题学习活动中,学生们经历了选种泡种、稻田维护、收割稻子、舂米实践等环节,还研究了水稻的品种、经济价值、增产方法以及大米的花样食用方法等。在播种、收割、舂米的过程中,学生们既学会了劳动技能,体会到“粒粒皆辛苦”,还努力用新时代小农人的理念去思考:如何使水稻增产?他们不仅运用科学知识解决了提高种子发芽率、稻田增产等问题,还运用数学知识准确测量、计算出了种子发芽率、稻田产量。这样全方位的主题劳动活动把走向自然、回归生活、感悟人生真正融为一体。

3.以项目学习力求劳动教育的升华

“项目式学习”是特色课程实施的有效抓手,我校因地制宜开展了春耕节、夏耘节、秋收节、冬藏节,以校园项目活动的方式来展示学生的劳动能力和创新能力。以“冬藏节”为例,年段不同,活动不同。

低年级学生进行“快乐玩冬藏”活动,其中包含冬藏游乐园、小动物过冬两项活动。农场葡萄架上挂满了各种蔬菜瓜果,一派“五谷丰登”的景象;农耕长廊悬挂着学生们手绘的葫芦,寓意“福禄迎新”;篱笆上的创意布袋,蕴含着“福袋纳春”的美好祝福。这都是学生们冬藏游园的地方,教师们把冬藏和语文、数学、英语、科学四门学科知识完美融合,设计了闯关游戏,通过所有关卡就能收藏一枚“玉米”。寒冷的冬季,小动物们需要储藏足够的粮食过冬,小朋友们为小动物们运送粮食来了!冬藏和体育的结合,让运动变得分外有趣。

中年级学生进行“细致研冬藏”活动,学生们走进农场,走出校园采集各种各样的种子:“轻飘飘能被风吹走的种子”“红彤彤的种子”……调查了解这些种子如何过冬。在课堂上,学生们与同伴分享自己的发现,用稚嫩的画笔创作有关种子的绘本故事。学生们还调查了不同小动物越冬的情况,再与小伙伴们一起把收获绘制成长卷。

高年级的学生进行了综合实践活动,包括冬藏调查报告、冬藏诗词大会、冬藏实践活动、冬藏暖心行动四大课题。学生们围绕“植物冬藏”“动物冬藏”“人的冬藏”三大主题开展调查,绘制小报,撰写调查报告,与同学一起分享研究成果。学生们学着搓草绳,给果树穿上厚厚的冬衣防冻;按比例配制石灰和硫磺溶液,给果树做好防虫工作。学生们还开展冬藏养生暖心行动,学做一道当季菜肴,与家人分享一壶暖暖的养生茶……浓浓的亲情温暖整个寒冬。

二、家校互动,让家庭成为孩子的劳动练兵场

家庭在劳动教育过程中不仅是潜在的教育资源,而且是负有教育使命的教育主體。家长们应改变一味骄纵、溺爱孩子的方式,在确保文化课学习的同时,鼓励孩子们参加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作为家庭生活的一员,孩子应该参与家庭劳动,掌握生活技能,在自我劳动和服务家人的过程中体会劳动的意义。

劳动教育应从小做起,在小学阶段可更加系统地学习劳动技能,学校可引导家长让孩子体验“今天我当家”活动,让孩子经历并记载一天的家务劳动,拉近他们和劳动的距离,培养他们的劳动意识,为他们主动参与家庭劳动做铺垫。另外,学校还可组织“我是家务小能手”劳动技能比赛,对学生家庭劳动教育成果进行验收。劳动技能可按照低、中、高年级设置不同的项目,系鞋带、叠衣服、洗红领巾、整理书包、洗碗、擦桌子、扫地、整理房间、钉纽扣、包馄饨等等,以赛促行,学生们通过比赛既展示了自己学习的技能,也了解到了更多的劳动项目,让学生在劳动中打开生活这本教科书,促进劳动技能的提高和劳动习惯的养成。

三、社校联动,让社会成为学生的劳动实践大舞台

《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中指出,鼓励中等职业学校联合中小学开展劳动和职业启蒙教育,将动手实践内容纳入中小学相关课程和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小学应该开展适当的劳动体验,对职业有初步的认识。学校坚持让学生走进社会大课堂,把劳动教育融入“职业体验”中。

我校不断发掘校外资源,让学生体验不同职业劳动。走进化工厂、生态养猪基地、菜场、商店等,目的是让学生在不同的职业体验中发现自我的潜能,明白不管是体力还是脑力劳动都需要付出艰辛的努力才能换取幸福的生活。例如,银杏树挂果了,学生们亲自洗、晒、包装,然后走出校园,到菜场去售卖,这时的学生们就成了“小掌柜”。拿着自己亲自整理、包装的银杏果,由于不敢吆喝怎么也卖不出去。在家长志愿者和老师的指导下,他们根据自身特点进行分工,有吆喝的、有介绍商品的、有讲解的、有称重结算货款的,大家各司其职,最后将银杏果售卖完了。学生体悟到了劳动的成就感,也在体验中感悟到了职业精神,学到了课本上学不到的知识,积累了生活经验,更体会到劳动的不易。

人世间的美好梦想,只有通过诚实劳动才能实现。在新时代背景下,劳动教育需向学生传授现代生活的基本技能,培养学生的劳动观念和劳动习惯。以劳育人、以劳促德、以劳益美、以劳强体,让学生在创造性的劳动中发现自我、提高自我、超越自我。

猜你喜欢
社会家庭
家庭“煮”夫
恋练有词
我国思想政治教育目的研究综述
民法公平原则的伦理分析
纵向社会的人际关系
高校图书馆面向社会开放问题研究
反腐败——从家庭开始
寻找最美家庭
寻找最美家庭
浪漫家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