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东盟农产品产业内贸易特征及国别序

2020-07-27 02:44戚兆坤隋博文
梧州学院学报 2020年2期
关键词:越南新加坡程度

戚兆坤,隋博文

(1.2.北部湾大学 经济管理学院,广西 钦州 535011)

2018年是中国—东盟建立战略伙伴关系15周年,这期间中国—东盟关系取得巨大发展,从中国—东盟自贸区的成立建设到“升级版”的打造,以及习总书记提出以东盟为起点的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倡议构想,都助力中国—东盟成长为世界上最重要的双边关系之一。中国—东盟农产品贸易及产业内贸易得到深化发展,2017年中国—东盟进出口额分别为161.43亿美元和158.37亿美元,分别是2007年70.84亿美元和39.33亿美元的2.28倍和4倍。东盟是中国农产品产业内贸易的优先选择。中国东盟双方具有相似的饮食文化、消费偏好、生产传统、产品结构和市场结构,导致双方农产品贸易有很强的竞争性和互补性,再加上良好的政治环境和运输成本优势,双方农产品产业内贸易具备了形成和发展壮大的客观条件[1-2],东盟成为中国农产品产业内贸易的优先选择。东盟是“一带一路”建设中绝对的主力,随着“一带一路”建设的推进,未来我国与东盟国家的贸易往来必将更加频繁。当前跟踪研究中国—东盟农产品产业内贸易,对于双方进一步开展更大范围、更高水平、更深层次的农业合作关系,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一、文献述评

Verdoorn开始关注产业内贸易以来,Balassa(1966)和Grubel等众多学者不断发展和扩展产业内贸易的研究内容,并提出衡量产业内贸易程度的各类指数[3-5],Falvey进一步把产业内贸易结构分为:水平型产业内贸易和垂直型产业内贸易[6]。在这些理论基础上,国内学者对农产品产业内贸易进行了大量的定量研究。国内研究主要集中于中国与东盟[4-5]、中美[6]、中日韩[7]、中国与南亚[8]、中国与中东欧[9],中俄[10]、金砖国家[11]、中国与中亚五国[12]、中非[13]、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14]等国家或地区组织。研究产业内贸易常用的指数有GL指数,GHM指数、FF指数、BI指数、TC指数和TM指数等。这些指数分别用来衡量产业内贸易程度、产业分类、边际产业内贸易程度、垂直型产业内贸易程度、水平型产业内贸易程度和产业内贸易结构测度等。其中一些指数既可衡量某产业亦可衡量某国家的产业内贸易水平或结构。衡量产业内贸易程度的指数众多,使得问题的分析具有一定的复杂性。许多文献在完成GL等指数的计算之后,进一步选择GL指数作为因变量,选择GDP差异、人均GDP差异、对外开放度、FDI、各国之间距离等变量作为解释变量,利用面板数据相关模型对影响产业内贸易程度的主要因素进行实证分析。由于BI等指数变化规律的复杂性,鲜有文献分析导致边际产业内贸易以及产业内贸易结构变化的影响因素。研究者使用的数据大多是来自UN Comtrade数据库中的各类农产品贸易数据。文献中对贸易农产品的分类方法主要有两种,部分文献采用联合国SITC(REV.04)标准,该种分类方法将农产品分为四大类30小类;部分文献采用WTO《农业协定》所定义的主要农产品中的前24章,即HS01-24。

关于中国—东盟农产品贸易的研究,大部分集中于贸易格局、产业内贸易[4-5]、竞争性与互补性[15]、贸易便利化[16]、贸易效应[17]等几个方面。特别是近来,部分文献研究了“一带一路”战略及中国—东盟自贸区升级版对中国—东盟农产品产业内贸易的影响[18]。对中国—东盟农产品产业内贸易研究的普遍结论,倾向于认为不同的产品之间产业内贸易的程度不同,食品及活动物类产品贸易以产业内贸易为主,其他类产品并没有体现出明显的产业内贸易特征。垂直型产业内贸易增长较为缓慢,水平型产业内贸易增长较快。对于东盟十国来说,一般认为中国对越南、新加坡、菲律宾和泰国的农产品产业内贸易程度较高。由于文莱和柬埔寨等国的贸易量小且统计数据缺失比较多,部分文献在分析时将这两国省略。

农产品产业内贸易研究十分丰富,研究方法的使用有诸多共识(基本都使用几类指数),由于影响农产品贸易的因素众多以及农业生产的不确定性较大,另外东盟国家国情差异大,要准确把脉各国的农产品贸易,探析总结国家异质性对农产品贸易的影响将是一个不小的挑战。

二、中国—东盟农产品产业内贸易特征分析

各类指数计算所需原始贸易数据均来自于UN COMTRADE数据库。公式中提到的产业均指SITC(REV.04)标准分类下的四类产业,包括SITC0类(食品及活动物)、SITC1类(饮料及烟类)、SITC2类(除燃料外的非食用原料)、SITC4类(动植物油、脂及蜡)。

表1 中国与东盟十国进出口额及进出口总额所占比重(%)

农产品贸易国家间分布不平衡,根据表1,2017年泰国、印尼、越南、马来西亚四国的进出口贸易总额,占中国—东盟贸易总额的87.2%。从时间维度来看,2005年至今,马来西亚的贸易总额占比有所下降,由2005年的31%下降到2017年的13.7%。越南的进出口贸易总额增长很快,由2005年的6.3%上升到2017年的20.9%。老挝、柬埔寨、文莱一直排在最后三位,三国的农产品进出口总额之和的占比都小于3%。

(一)产业内贸易指数——GL指数

GL指数,即Grubel-Lloyd指数,是研究产业内贸易使用最多的一个指标,表达式为:

1.产业层面

表2 四类农产品的GLi和GL指数

根据表2可得出相关主要结论:1992—2017年SITC0类的GLi指数都接近于1,表明该类农产品贸易主要表现为产业内贸易。SITC1类(饮料及烟类)的GLi指数逐渐增加,由最低0.012增加到2017年的0.6057,表明这类农产品贸易由产业间贸易逐步转向产业内贸易。SITC2类的GLi指数,1992—2006年递减趋势,由最高的0.7482下降到2006年的0.1125,说明贸易方式由产业内贸易变化为产业间贸易。2006年以后有所提高,但仍表现为产业间贸易。SITC4类的GLi指数一直保持很低水平,最高0.15,且最近十年从未高于0.031,没有明显变化,因此这4类农产品是产业间贸易。GL指数在2014—2016年这3年间大于0.5,其他年份基本能够保持在0.4左右,2003年至今,表现为逐渐增加的趋势。因此中国—东盟之间农产品贸易总体上呈现产业间贸易特征,但有向产业内贸易转化的趋势。

根据GLi计算公式,应从贸易顺差和逆差的视角对其变化规律进行解释。中国与东盟0类产品的进出口数额差异不大,进出口均衡,产业内贸易相对繁荣。中国与东盟国家(泰国近5年除外)1类产品的出口远大于进口,优势明显,但是贸易顺差呈现递减趋势,说明产业内贸易特征日渐明显。对2类农产品中国一直存在巨大贸易逆差,因此产业内贸易程度相对较弱。该类农产品多为东盟国家特产,特别是天然橡胶、毛皮原料、轮木等。对这4类农产品中国也存在明显的贸易逆差,特别对马来西亚、印尼、菲律宾等国,只有对新加坡、文莱有小量顺差。相对东盟,中国动物油和植物油、油脂和蜡的生产制造和出口明显处于劣势。中国对整个东盟的农产品贸易额增长快速,但2013年开始至今都表现为逆差,并且有逐渐增大的趋势,所以GL指数显示为产业间贸易。

2.国家层面

表3 东盟各国GLi指数(1)

表4 东盟各国的GLi指数(2)

主要年份东盟各国的GLi指数的计算结果见表3和表4。根据最近10年GLi指数的平均值进行高低排序,主要结论如下:0类农产品的排序为越南、泰国、新加坡、柬埔寨、印尼、缅甸、菲律宾、马来西亚、老挝、文莱。其中前七国表现为产业内贸易,其他国家均为产业间贸易。柬埔寨最近3年的GLi指数小于0.5,有向产业间贸易转化的趋势。1类农产品的排序为新加坡、马来西亚、泰国、老挝、越南、印尼、柬埔寨、菲律宾、缅甸、文莱。其中只有前三个国家表现为产业内贸易,其他国家为产业间贸易。2类农产品的排序为菲律宾、越南、新加坡、文莱、柬埔寨、马来西亚、缅甸、印尼、泰国、老挝。除菲律宾和新加坡1998—2005年和2013—2015年这两个时间段内表现为产业内贸易外,其他国家几乎都表现为明显的产业间贸易。4类农产品的排序为泰国、越南、新加坡、缅甸、菲律宾、马来西亚、老挝、印尼。前三个国家表现为产业内贸易,产业内贸易程度有逐渐增强的趋势,其他国家表现为明显的产业间贸易。文莱、老挝、柬埔寨的GLi指数均为0,部分原因是统计数据的缺失,最主要原因是中国与这三国之间4类农产品缺少贸易往来,特别中国对文莱的该类农产品进口量为零。

图1 产业内贸易程度较强五国的GL指数变化趋势图

如图1,根据GL指数平均值进行排序结果为越南、菲律宾、新加坡、泰国、印尼、缅甸、柬埔寨、马来西亚、老挝、文莱。各国GL指数变化规律性不明显,总体呈现曲折迂回缓慢上升趋势,说明东盟各国与中国所有农产品产业内贸易程度逐渐增强。总体来说中国与越南农产品贸易属于产业内贸易,菲律宾、新加坡、泰国三国接近于产业内贸易,其他国家与中国的农产品贸易基本都属于产业间的贸易。

解释各国GLi指数变化的方法仍是根据中国对东盟各国的贸易顺差和逆差的变化,由于国家和产业的众多排列组合导致数据信息量很大,限于篇幅原因,本文只提供一个分析的视角,具体原因不再深入探讨。

(二)边际产业内贸易指数——BI指数

BI指数衡量边际产业内贸易程度,其计算方法与GL指数类似,区别在于使用的数据是贸易增量。BI指数可以衡量一国的贸易发展潜力,BI指数越大说明产业内贸易增长潜力越强。

1.产业层面

表5 各类农产品BIi和BI指数

根据表5,得出以下主要结论:SITC0类农产品BIi指数多数年份大于0.5的,说明0类农产品贸易增量主要表现为产业内贸易,该类农产品贸易发展潜力较强。BIi指数最大达到0.9953,但最小却为0,其变化不甚规律。1999年至今的大多数年份,中国对东盟0类产品的进出口增量表现为同步增加趋势,说明中国—东盟0类农产品的贸易关系比较稳定。1类和2类农产品的BIi指数变化更加不规律,最大时分别可以达到0.9664和0.9747,最小时都为0,但大多数年份都小于0.5,所以这两类农产品贸易增量是由产业间贸易引起,说明发展潜力弱。4类农产品的BIi指数几乎都小于0.5,并且接近于0,所以这类农产品的贸易增量是由产业间贸易引起的,发展潜力最弱。根据BI指数变化规律,有时大于0.5,但多数都小于0.5的,所以中国与东盟农产品贸易增量是由产业间贸易引起,说明未来产业内贸易的发展潜力较弱。

影响贸易增量的因素主要从农产品生产相关特点和贸易环境变化两个方面进行考虑。BIi指数变化不规律,源于农产品的贸易增量变化不稳定。部分是由于农业生产具有周期性和季节性,农产品产量并不能保证每年都有稳定增长量,特别是部分东盟国家农业发展仍很落后,农产品增产稳定性得不到保证;部分由于贸易环境和贸易政策并不是一成不变,而是不断调整的。

2.国家层面

表6 各国的BI指数

根据表6,各国BI指数大多小于0.5,中国与东盟各国的边际产业内贸易基本是由产业间贸易引起的,且其变化不规律,说明与东盟各国没有形成稳定的贸易增长关系。根据最近三年BI指数,只有菲律宾、新加坡、文莱、越南四国在其中某一年是大于0.5的,其他国家均小于0.5。2007—2017年间,每年农产品贸易增量表现为产业内贸易引起的国家最多两个。越南和新加坡出现的次数最多,说明二者与中国农产品贸易发展趋势比较稳定。

(三)产业内贸易结构测度指数——TM指数

表7 各国的TM指数

表7中TM>0.5的情形用加黑字体表示。随着时间的推移,大部分国家农产品贸易增量并不会持续出产业内贸易或产业间贸易的特征,而是两种特征交替出现。越南在2000—2005年间均表现为产业内贸易,持续时间最长为6年;马来西亚在1998—2002年间均表现为产业内贸易,持续时间为5年。1993—2017年间24个年度中,表现为产业内贸易的,越南有16个年度,新加坡有14个年度,泰国有11年度,马来西亚、印尼、菲律宾、文莱各出现9个年度,缅甸有7个年度,柬埔寨有6个年度、老挝有5个年度。总的来说,中国对越南、新加坡的农产品贸易增量更具产业内贸易的特征。导致TM指数变化的主要原因与BI类似,区别在于前者是由所有农产品总量增量的变化量导致的。

(四)贸易竞争力指数——TC指数

表8 四类农产品的TC指数

根据表8,可以得出以下主要结论:我国SITC0类产品的TC指数大于0,说明具有较强的贸易竞争力;SITC1类产品的TC指数多数年份保持在0.6以上,说明具有极强贸易竞争力,但是最近六年有持续下降趋势;SITC2类产品和4类农产品的TC指数都接近于-1,说明不具备贸易竞争力。

(五)农产品产业内贸易结构测度

表9 农产品产业内贸易结构测度指数

根据表9,可以得出以下主要结论:中国对东盟的所有农产品贸易增量来说,其产业内贸易特征和产业间贸易特征交替出现没有持续性。总产业内贸易指数最高值为0.9802,最低时仅为0.0215。产业内贸易指数平均值是大于0.5,总体来看,中国东盟农产品贸易总量体现为产业内贸易。水平型产业内贸易程度和垂直产业内贸易指数都很低,大部分年份维持在0.4以下,部分年份接近于0,基本保持在比较低的水平。

三、产业内贸易水平及增长潜力国别序

(一)产业内贸易水平

衡量产业内贸易发展状态的指数众多,各类指数含义不同,作用亦有所区别。各国的产业内贸易程度并不稳定,特别是边际产业内贸易程度。最近十年综合来看与我国产业内贸易程度最高的国家有哪些?能否找到两个以内的综合性指标,用以衡量产业内贸易的程度及未来发展潜力?基于这一考虑,本文增加以下内容。

根据指数的分布特征,有些指数虽然平均值很高,但有些年份指数值很大,有些年份指数值很小,数据之间差异较大,变化不稳定,说明平均值只能反应数据的平均水平,不能反应数据间的差异化,不能反应贸易的稳定性,因此不便用来衡量贸易的综合水平。因子分析通过对变量关系的研究,找出能够代表原始变量绝大部分信息的少数因子,并计算因子得分,因子得分多少反应了样本点水平的高低,因此可以根据因子得分高低对样本点进行排序[19]。因子分析具有综合评价的功能,根据数据之间的相关性,兼顾数据的水平和差异,找出用于综合评价的因子。根据GL指数的含义,GL指数越高,代表产业内贸易程度越高及产业内贸易程度越强。因此可以使用因子分析,根据GL指数计算结果对各国产业内贸易的综合水平进行评价。

考虑到分析结果更具时效性,能体现当前贸易发展状态,因此本文只对2008—2017年10年的产业内贸易综合影响力进行分析。利用2008—2017年东盟十国GLi和GL计算结果,进行因子分析,根据因子得分进一步对东盟十国农产品产业内贸易综合水平进行排序,见表10。

表10 基于因子分析的各国影响力分析结果

根据表10可知,产业层面:2008—2017年间,0类产品贸易中,越南的产业内贸易程度最高,其次是泰国;1类农产品最高的国家是新加坡、马来西亚;2类农产品最高的国家是菲律宾、泰国;4类农产品最高的国家是泰国、越南;对于所有农产品来说,产业内贸易程度最高的国家是越南、新加坡、菲律宾和泰国,影响力最弱的国家是文莱和老挝。

国家层面:越南的0类农产品、2类农产品和4类农产品与我国产业内贸易繁荣,但是1类农产品对我国存在明显贸易顺差,产业内贸易综合水平低;新加坡4类农产品的产业内贸易综合水平都排在前四位,说明我国与新加坡的各类农产品产业内贸易程度均衡发展;泰国0类农产品、1类农产品和4类农产品产业内贸易程度高,但是2类农产品存在明显贸易逆差,产业内贸易程度很低;菲律宾的2类农产品产业内贸易程度最强,其他类农产品产业内贸易程度低。

(二)产业内贸易增长潜力国别序

由于边际产业内贸易指数的变化不规律,数据之间的相关性小,不适合进行因子分析,只能退而求其次,采用聚类分析的方法。聚类分析是把“对象”分成不同的类别,也具备评价和排序的功能[19]。聚类分析距离的计算过程表明,其评价过程既涉及到数据的水平和差异,也涉及到数据之间的距离关系。

本文根据边际产业内贸易反应的国家贸易潜力进行分析,仍然使用2008—2017年10年的BIi和BI指数的计算结果进行聚类分析。鉴于要使用到聚类分析的排序功能,因此采用系统聚类方法,类间距离的定义方法采用Ward法,样本点间距离计算方法采用SPSS中的“块”方法。

图2 国家间聚类分析结果(1)

图3 国家间聚类分析结果(2)

产业层面:根据图2—4,图中线越长代表边际产业内贸易程度越强,产业内贸易增长潜力越大。2008—2017年间,0类农产品中,新加坡、越南产业内贸易增长潜力最大;1类农产品中马来西亚、新加坡产业内贸易增长潜力最大;2类农产品产业内贸易潜力高的是菲律宾、越南;4类农产品产业内贸易增长潜力高的是新加坡、缅甸。对于所有农产品来说,越南、新加坡、缅甸的产业内贸易增长潜力最强;马来西亚、印尼、老挝贸易增长潜力最弱。

国家层面:第一,新加坡是东盟最发达国家,各类农产品都具有很强的产业内贸易潜力;第二,越南、菲律宾与中国贸易具有良好的区位优势,除某一类农产品外,其他类农产品都具有很强发展潜力;第三,文莱、柬埔寨、缅甸、马来西亚对我国贸易或缺少区位优势,或经济发展滞后,四国除某一类农产品具有增长潜力外,其他类增长潜力弱。

图4 国家间聚类分析结果(3)

四、结论与政策建议

主要结论:(1)1992—2017年,我国与东盟国家的农产品贸易总额不断增加,特别是“一带一路”倡议提出以后,农产品相互贸易得到更快发展。(2)不同类农产品产业内贸易程度有很大差异,0类农产品和1类农产品产业内贸易相对繁荣且贸易竞争力强,2类农产品和4类农产品由于我国不具备出口优势和竞争力,表现为产业间贸易。不同国家的产业内贸易程度不同,越南、新加坡、泰国、菲律宾表现较好。边际产业内贸易程度变化不规律,产业内和产业间贸易的特征交替出现。(3)2008—2017年间,不同国家不同类农产品的贸易增长潜力不同,每个国家都有自己的优势产业和短板产业,整体来说,无论产业内贸易还是边际产业内贸易,越南、新加坡、泰国这三国的综合影响力都表现出最高水平。(4)越南不仅农产品贸易总量高,并且具有最强产业内贸易增长潜力;新加坡和缅甸的贸易总量较低,但是产业内贸易增长潜力很高,具有较大的贸易增长空间;文莱的贸易量最低,但是产业内贸易增长潜力较强;印尼和马来西亚的农产品贸易量很高,但是产业内贸易增长潜力却最低。

政策建议:(1)首先提升产业内贸易水平低的产业的贸易程度,特别是SITC2类产品和4类农产品。应有效利用国际市场,优化贸易结构,在积极加强0类农产品和1类农产品贸易的基础上,加快发展2类农产品和4类农产品贸易。具体可以通过进一步加深农产品的专业化分工,提升农产品差异化,实现品牌化,提高在国际市场上的认可度。(2)充分利用和发展中国—东盟自贸区。东盟具有区位优势、政策优势,东盟是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最重要组成部分,这决定了“一带一路”建设的关键。在此基础上我国应充分利用多边合作平台,进一步在SCO平台和WTO平台上扩大并深化合作,开启我国与东盟十国的新时代,为我国的贸易创造新机遇。(3)充分考虑各国资源禀赋和比较优势,增强农产品在生产和贸易上的互补性和竞争性,进一步挖掘东盟国家的市场潜力,特别是一些经济大国和农业大国。(4)在农产品贸易中,应注意预防各类风险。如农业生产的安全性及自然风险,农产品国际市场的价格风险和汇率风险。

猜你喜欢
越南新加坡程度
读图
越南Vedana餐厅
精致和严谨程度让人惊叹 Sonus Faber(意大利势霸)PALLADIO(帕拉迪奥)PW-562/PC-562
男女身高受欢迎程度表
新加坡
五彩斑斓的新加坡
在新加坡乘公交车
越南百里“银滩”
酷炫的新加坡航展
将内燃机摩擦减小到最低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