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络汤联合刺络拔罐、穴位注射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疗效观察

2020-07-27 06:45李峰吕建民孙兴亮
反射疗法与康复医学 2020年12期
关键词:后遗神经痛带状疱疹

李峰,吕建民,孙兴亮

(山东省平阴中医医院,山东济南 250400)

带状疱疹是由水痘-带状疱疹病毒感染所致,当机体受到某种刺激导致机体抵抗力下降时易发,中医称其为“蛇串疮”“蜘蛛痣”“缠腰火龙”“蛇丹”等,病毒经呼吸道黏膜进入血液形成病毒血症,后潜伏于脊髓后根神经节或脑神经感觉神经节内, 当免疫力下降时,潜伏病毒被激活,受累神经发生炎症、坏死,产生神经痛,病愈后可获得较持久的免疫。 皮疹多沿某一周围神经分布,排列呈带状,发生于身体的一侧,不超过中线。 该病毒具有较强亲神经性,感染该病毒后受侵犯部位神经发炎或坏死,产生神经痛。 尤其是50 岁以上老年患者约26%会出现顽固性疼痛[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PHN)], 中医上认为年老体弱者多血虚肝旺,湿热毒蕴,导致气血凝滞、经络阻塞不通,以致痛感程度重、发病时间长。 因为患者表现为异常痛觉,夜间痛感加重,影响睡眠,且疼痛时间较长,病势缠绵,胶痼难愈。 还有些患者表现为难以忍受的瘙痒,给患者带来极大的痛苦。 临床上尚无特异性药物及疗法。现分析2017 年1 月—2019 年8 月间该院皮肤科收治住院患者57 例的临床资料,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该院皮肤科住院患者57 例作为研究对象,经计算机抽样法将其分为两组, 即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组29 例,对照组28 例。 治疗组患者男14 例,女15 例;年龄范围为51~87 周岁,平均年龄为(72.14±6.17) 周岁; 病程范围为33 d~3 个月, 平均病程为(2.01±0.41)月。 对照组患者男14 例,女14 例;年龄范围为51~89 周岁,平均年龄为(72.60±6.25)周岁;病程范围为39 d~3 个月,平均病程为(2.04±0.44)个月。 将两组病例的性别、年龄、病程时间范围等一般资料输入统计学软件当中可得结论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具有可比性。 该次研究经由该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可执行,所有患者及其家属均对该次研究保有知情权,同时资源签署相关协议。

1.2 治疗方法

对照组: 给予布洛芬缓释胶囊 (国药准字:H19983137;规格:0.3 g)进行治疗,为口服药物,0.3 g口服bid;维生素B1(国药准字:H11020580;规格:10 mg×100 片), 为口服药物,1 次/d,10 mg/次口服tid,甲钴胺(国药准字:H20143107;规格:0.5 mg×20 片),为口服药物,3 次/d,0.5 mg/次口服bid。

治疗组:(1)中药:自拟活络汤加减一日一剂水煎400 mL 分2 次饭后温服,方药组成:赤芍30 g、白芍30 g、全蝎5 g、 蜈蚣2 条、乳香9 g、 没药9 g、 延胡索15 g、 郁金9 g、丹参15 g、 枳壳9 g、 香附15 g、 柴胡9 g、 紫花地丁15 g、 川楝子9 g、甘草9 g。 患者夜间睡眠差者,加珍珠母30 g、酸枣仁15 g、牡蛎30 g 镇心养心安神;淤重者加地龙12 g 活血化瘀;纳差者加山药、白术以益气健脾;据发病部位酌加引经药,发于额部宜加升麻9 g、羌活9 g 引清气上升;发于胸部宜加瓜蒌12 g 宽胸散结,发于上肢宜加桂枝9 g、桑枝15 g以温煦调达;发于下肢宜加牛膝12 g 以引血下行。

(2)刺络:根据病变部位相应的夹脊穴,垂直进针,进针深度约为0.5~1.5 寸为宜,进针后捻转得气后留针。 局部取穴:头颈部则选择患者的太阳穴、下关穴、头维穴、地仓穴、风池穴等穴位;躯干部则选择患者的日月穴、期门穴等穴位;四肢部则选择患者的疼痛部位就近选穴。 辨证取穴:如患者肝火旺盛,则加针患者的太冲穴、支沟穴、阳陵泉穴等穴位;如患者脾胃湿热,则加针患者的三阴交穴、足三里穴、血海穴等穴位。 以上所述穴位均以提插捻转补泻为主,留针的时间为0.5 h 左右,每10 分钟需运转针1 次,刺络1 次/d,10 次为1 个疗程,1 个疗程结束之后需要间隔2 d 再继续下1 个疗程。

(3)拔罐:在患者的疼痛部位起针之后,将三棱针进行消毒,而后直接刺入患者的阿是穴,进针深度约为1.5~2 mm,每隔1 cm 点刺1 针,在患者感受到痛感处点刺5~10 针,随后选择大小适宜的玻璃罐,在点刺部位拔罐放血,留罐5~10 min,待出现点状血渗出之后取罐,取罐后用消毒棉棒擦拭患处,并利用紫草油纱布保护针眼,避免发生感染,清掉拔出的暗红黑色淤血条团,红蓝光照射,龙珠软膏外涂,治疗当日禁止洗浴。 每2 天1 次,5 次为1 个疗程,在1 个疗程结束之后需要间隔2 d 再继续下1 个疗程。

(4)穴位注射:常规消毒后,2%利多卡因注射液2mL+0.9%氯化钠注射液2 mL+地塞米松针剂5 mg 共5 mL,选取阿是穴注射,每穴注射0.5 mL,药物直达病所,隔日1 次,10 d 为1 个疗程。 调护:嘱患者畅情志、慎起居,调饮食,适度运动,增强机体免疫力,克服疼痛恐惧感,以积极的心态配合治疗。

1.3 诊断标准

参照《中西医结合皮肤病学》:(1)急性带状疱疹治疗后持续疼痛超过1 个月。 (2)按神经支配区域分布的痛觉、触觉异常。 (3)疼痛的性质为自发性刀割样或闪电样发作痛或持续性烧灼痛、紧束样疼痛。 (4)患处内其他不适感,如痒胀、蚁行、麻木感等;睡眠障碍。

1.4 纳入与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1)年龄50~70 岁;(2)符合PHN 诊断标准,带状疱疹临床治愈后,持续性、剧烈疼痛超过1个月, 已排除其他疾病引起的疼痛;(3)VAS≥9 分;(4)患者依从性好,知情并同意治疗。

排除标准:(1)不符合PHN 诊断标准;(2)患者依从性差;(3)合并其他严重系统性疾病者;(4)恶病质,精神异常、糖尿病、有出血疾病倾向者;(5)患者见针晕及见血晕者。

1.5 疗效标准

根据治疗后疼痛程度变化评价治疗效果: 痊愈:疼痛完全缓解,患处感到正常;显效:疼痛明显减轻,偶尔会伴随着针刺般的疼痛;有效:疼痛减轻,针刺般的疼痛发作较为频繁;无效:疼痛未见缓解,甚至比以往更甚。 治疗效果的计算公式=(痊愈例数+显效例数+有效例数)/总例数×100.00%。

1.6 统计方法

采用SPSS 20.0 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计数资料采用[n(%)]表示,进行χ2检验,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 治疗组疗效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2.561,P=0.000<0.05)。

表1 两组患者治疗有效率比较

不良反应:经治疗,治疗组患者出现呕吐例数有0例,占比0.00%,出现胃痛例数有0.00 例,占比0%,出现眩晕例数有1 例,占比3.45%;对照组患者出现呕吐例数有1 例,占比3.57%,出现胃痛例数有4 例,占比14.29%。 治疗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总例数为1 例,不良反应发生率为3.45%, 对照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总例数为5 例,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7.86%;治疗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275,P=0.039<0.05)。

5 讨论

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属于中医“痛痹” 范畴。病机为病邪侵袭日久,久病入络,经脉阻滞,以瘀为患。 老年人气血两虚、正气虚弱,无力驱邪外出,邪留于内,瘀阻经脉,使疼痛加剧。 治宜疏肝理气、活血化瘀、通络止痛。 多见于带状疱疹未及时、足量、规范治疗及年老体弱、免疫力下降者,一般认为该病与水痘-带状疱疹病毒侵犯脊髓神经后根、神经节、神经纤维引起神经组织炎症及浸润、炎性水肿、出血、坏死、神经纤维粘连及瘢痕形成有关, 后遗神经痛由神经纤维坏死、粘连及瘢痕形成所致。 研究发现带状疱疹的神经损害为炎性脱髓鞘改变,此过程是可逆的,并认为PHN 的发生与脊髓后根神经纤维受损有关,治疗往往十分困难,西医治疗往往以镇痛、营养神经、神经阻滞为主。常见发病部位为胸腹或腰部, 约占所有发病部位的70%,尤以夜间痛感为著,严重影响患者睡眠,重者彻夜不寐,病程可长达数月到数年,给患者带来很大的痛苦及困扰,有些甚至导致性格抑郁,极大地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 有效缓解神经痛是治疗该病的关键。活络汤中延胡索具有活血行气止痛的功效,丹参具有活血祛瘀、安神的功效;郁金具有疏肝解郁和止痛的功效;柴胡则可以清热解表、和解少阳;全蝎、蜈蚣的主要功效是通络、解毒、止痛;紫花地丁解毒散结;香附理气;枳壳行气;川楝子理气止痛;乳香、没药活血化瘀;白芍养血,赤芍凉血,二者柔肝止痛;甘草起到调和上述诸药的作用,共奏理气通络止痛之功。 现代药理研究证明:延胡索具有镇痛、镇静,抑制血小板聚集、抗血栓作用;丹参具有改善微循环、抗凝血、抗血栓、调节免疫功能作用;郁金具有抗自由基损伤、调节免疫功能作用;柴胡具有镇静、镇痛、抗炎作用;紫花地丁具有抑菌、抗炎、免疫调节作用;香附具有镇痛抗炎、抑菌作用;枳壳具有抗血栓作用;川楝子具有抗菌、消炎、抗病毒作用;乳香、没药具有镇痛、抗炎、抗菌作用;白芍具有镇痛、镇静、调节免疫、改善微循环作用;赤芍具有抗凝、抗血栓、改善微循环作用;甘草具有抗炎、抗菌、抗病毒吉肾上腺皮质激素作用。 从以上可以看出,有些活血化瘀药在化瘀的同时显示止痛作用,如延胡索、赤芍等,符合中医“通则不痛,痛则不通”原理,正如,《临证指南医案》所说,“久痛必入于络络中气血,虚实寒热,稍有留邪,皆能致痛”,治疗以逐瘀为主。 宛陈则除之,外治法刺络放血可迅速消除或改善局部组织的充血、水肿、瘀滞和缺血等,凡十二经脉者,皮之部也,是故百病之始生也,必先于皮毛,十二皮部与经络、脏腑联系密切,运用皮肤针扣刺皮部,疏通经络,调和气血,调节脏腑经络功能,从而达到疗疾目的,治疗中注重本虚标实特点。 充分发挥了中医适宜技术简、便、廉、验的优势,且不良反应小,从而使受损的神经、皮肤组织尽快得到修复,达到祛瘀生新、祛瘀止痛的目的。 糖皮质激素缓解带状疱疹神经痛机理:(1)可在一定条件下,提高机体耐受力;(1)抗炎作用:减少神经根水肿及炎症,抑制局部纤维化,有效缓解局部压力,缓解并防止后遗神经痛的发生;(3)抑制炎症介质;(4)稳定溶酶体膜;(5)糖皮质激素可抑制痛觉的产生。 利多卡因作为神经阻滞的主要药物之一,为细胞膜稳定剂,降低外周感受器的敏感性和中枢神经系统的兴奋性,有效起到止痛效果。

综上所述,中西医结合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优势突出,自拟活络汤配合刺络拔罐及穴位注射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疗效确切安全。

猜你喜欢
后遗神经痛带状疱疹
带您认清带状疱疹,远离后遗神经痛——专访北京医院皮肤科主任常建民
壮药酒的涂擦联合药熨法在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中应用观察
带状疱疹疫苗该不该打?
磷脂酶Cε1在1型糖尿病大鼠病理性神经痛中的作用初探
三黄膏治带状疱疹有奇效
老年带状疱疹药物治疗的对比观察
藏药如意珍宝丸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43例观察
早期应用加巴喷丁治疗老年带状疱疹神经痛的效果
加巴喷丁联合交感神经阻滞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的疗效观察
一部治疗带状疱疹的创新之作——读《带状疱疹治疗学》有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