源自“疫情课程”体悟“儿童视角”

2020-07-27 15:59唐晓晴
幼儿教育·教育教学版 2020年6期
关键词:教研儿童疫情

唐晓晴

一场特殊的新冠肺炎疫情,引发人们众多思考。作为区域教研员,我们该如何实现“停课不停研”,与教师共同经历有意义且不同以往的教研呢?防疫期间居家办公给了我们充分思考的时间。我们抱着尝试的心态,拟定了“疫情之后的幼儿园课程与活动”的教研主题,试图利用网络平台与工具,基于“儿童视角”链接幼儿的真实经历与发展需要,由区域骨干教师作引领,以点带面,鼓励每一位教师思考和讨论疫情过后幼儿园课程与活动的创生。就这样,一场由疫情引发的“云”教研开始了。

第一阶段:我们的教研从哪里开始——在试探中发现关于“儿童视角”的真问题

本次教研的参与者为区学前中心组教师(即区级骨干教师)。我们通过线上讨论与问卷调查的方式,倾听教师的真实想法,识别教师的真问题,寻找教师专业成长的最近发展区,以便确定本次教研的起点。

首先,利用QQ群引出话题,开展线上讨论。讨论围绕“作为教师,对于这次新冠肺炎疫情我想说什么”“我发现这次疫情对于孩子会有哪些发展价值”两个话题展开。有的教师说:“因为疫情,才有了史上最长最宅的寒假,我每天接收来自各方的信息,深感一个人的认知水平、面对问题的态度以及思考、判断的能力有多么重要。”有的教师说:“这次疫情把我的记忆拉回到2003年的‘非典,我记忆最深的是温度计、板蓝根,以及挥之不去的恐慌。今年疫情发生时,站在成人的角度回溯2003年‘非典致使我恐慌的原因:获取信息的渠道不足,对病毒的科学防护知识不够,来自成人的恐吓,对死亡的恐惧。作为教师,我可以做的是用积极的心态去影响班里的孩子,让他们知道防护的方法,坚定战胜病毒的信念,正确认识生命,相信自己有能力,从而消除恐惧。”还有的教师说:“这次疫情对于孩子们来说收获最多的可能就是卫生知识,如打喷嚏、咳嗽要捂嘴,要勤洗手,去人多的公共场所要佩戴口罩,等等。作为教师,还要抓住情绪情感教育契机,诸如感恩、奉獻、责任感、爱国等。”讨论中,教师们的感受与想法大多来自自身经验。

其次,利用“问卷星”开展调查,并对信息进行分析。调查围绕教师“对疫情期间孩子经历的了解”“对于疫情过后课程创生的困惑”展开。调查结果表明,对本班幼儿疫情期间的经历,完全知道的教师占11.63%,知道大部分的教师占69.77%,只知道小部分的教师占18.60%,没有一位教师“完全不知道”。在调查中,教师们对于课程创生提出了自己的困惑:“如何将与疫情相关的内容融入主题学习中,并体现层次性和个体差异?”“这个特殊时期的新主题活动如何架构?与已有主题活动的关系如何?”“如何使传递给幼儿的疫情专业知识与幼儿的理解水平相适应?”“如何根据幼儿年龄特点,平衡各领域教育同时又结合幼儿的经验开展活动?”“基于儿童视角,可选择哪些具体内容融入一日生活?”从问卷中可以看出,教师们都在认真地思考如何开展疫情过后的课程与活动。那么,孩子们经历与感受的,与教师们了解并努力想做的是一致的吗?教师们认为最重要的那些事,是当下对孩子们来说最重要的吗?对此,教师们需要冷静、理性地去审视。

经过线上研讨与问卷分析,我们不免有些担忧。在不完全知晓孩子当下经历的前提下,对于“孩子可能会有哪些发现、感受与体验”这一问题,20人以教师视角进行分类表述,如病毒认知、自我保护、生命安全、学会感恩等;10人以概括的方式表述孩子的情况,如存在焦虑、害怕等情绪;14人以自己所了解到的孩子的语言、经历的事件进行表述,如“病毒在哪里”“还有多久可以上学”“为什么爸爸妈妈变成在家里工作了”等。那么,对于疫情过后的幼儿园课程与活动,教育者应该从自己的切身感受出发去思考,还是应该在了解孩子的真实经历(感受、体验、发现)后再思考呢?疫情过后的幼儿园课程与活动有着很多不确定性,然而问卷中,大家对于“如果请我做疫情过后的幼儿园课程与活动的思考与创生,会有哪些困惑”的问题,其中9位教师提到了主题活动的开展,还有许多教师虽没有直接提及主题活动,但问题大多指向主题活动的内容设计、方式选择与组织实施等。那么,疫情过后的幼儿园课程与活动都必须是主题活动形式的吗?在讨论与问卷调查中,教师们想做的很多,比如,开展心理疏导,帮助孩子克服对于病毒的恐惧;开展教学,加强孩子对于病毒的认识与自我防护;开展教育活动,提升孩子的思辨力,等等。但是,这些做法是否都是从成人视角出发而且操之过急?会不会剥夺孩子思考与行动的权利及机会呢?

基于以上对教师真实想法的了解与分析,我们对本次教研的定位逐渐清晰起来:引导教师思考疫情过后的幼儿园课程与活动,真正体悟并发现“儿童视角”,为疫情过后课程与活动的开展做好充分准备。

第二阶段:我想如何行动——在倾听中提供体悟和寻找“儿童视角”的机会

在教研第一阶段,许多教师对“儿童视角”有了不同的感受,他们发现自己的想当然也许就是自己体悟与寻找“儿童视角”的障碍。于是,“倾听孩子的声音,了解孩子的真实经历”成为教师们在教研第二阶段的共识与行动。我们鼓励教师尽可能去了解班里的每一个孩子:在这个漫长的假期里经历了什么?说了什么?想了什么?做了什么?有什么问题?有什么计划?有什么愿望……我们采用任务驱动的方式,请教师自主设计最想深入了解的内容(话题或问题)以及拟采用的方式,然后采取行动,一星期后在QQ群里上传关于各自行动结果的书面文档。之后的三天时间里,教师们可相互查阅文档,并利用“问卷星”投票,评出最喜欢的“分享”排行榜。教师在投票前,必定会浏览其他教师分享的内容,这为教师们提供了一个体悟和寻找“儿童视角”的机会,他们在体验中自我察觉,在分享中互相学习。

通过这次分享,我们明显感受到,习惯从“教师主导”来思考课程与活动的教师们能沉下心来,愿意更多地给孩子“发声”的机会,并努力地倾听孩子的“声音”了。以下是教师们自主设计的与孩子“云互动”的几个话题。张老师为了收集更多信息,以开放的话题,了解孩子假期真实居家生活。“你们在这个假期里听到的最多的‘话是什么?”沈老师以采访的方式,想和大班孩子聊聊自己、聊聊周围的人、聊聊社会上的事,以了解孩子们的真实想法与需要。“不能开学,请问你的心情如何?”“近期你和你周围的人有出门吗?都在做什么?”“你这几天看新闻吗?”“你还有什么想和老师聊聊的吗?”马老师给予孩子提问的机会,以了解孩子有何兴趣与问题。“有什么问题想问老师的吗?你想知道什么?”疫情期间,“了解孩子”这件事变得比以往困难。由于无法与孩子当面交流,教师们采用了分组视频聊天、个别网上访谈、“问卷星”调查、委托家长采访并录像等方式。虽然这些方式有可能会影响孩子发出的“声音”的真实程度,但了解的结果还是对教师们产生了很大的冲击。姜老师在了解孩子的情况后发现,第一阶段的教研中关于疫情过后课程与活动的思考是从教师的角度出发的,关注的是新型冠状病毒的来源、传染途径以及特殊群体的奉献精神等内容,而没有真正从“儿童视角”想孩子所想。在教研第二阶段,姜老师在询问孩子疫情期间“最难忘的事”时,32%的孩子提到了病毒、志愿者,24%的孩子提到学了很多新本领,19%的孩子提到可以睡懒觉和无限制地看动画片,25%的孩子提到可以和爸爸妈妈一直在一起。可见,疫情过后需要思考的是如何满足孩子交流分享的需要、调整生活作息时间以及进一步关注亲子陪伴等,而不是自己原以为的那些关于病毒的认知经验。许多教师在教研第一阶段的讨论中,认为情绪安抚十分重要,要鼓励孩子不怕病毒,有战胜病毒的勇气,结果他们在教研第二阶段了解本班孩子的情况后发现,全班孩子在疫情期间都没有离开过上海,一直居家,并且身边也没有出现过感染者,对于病毒的恐惧基本不存在。教师们还进行了反思。比如,戎老师反思道:“回过头想一想,我原来预设的关于疫情中幼儿思辨力的培养,似乎并不适合小班幼儿。”曹老师反思道:“寒假期间个别孩子提到对病毒的恐惧,这次经过全面了解,发现其他孩子并没有这样的体验,看来是我根据自己的经历夸大了个别孩子的感受。”教师们反观自己原先的思考,对本次教研的意义有了更加清晰的认识:行动前的思考比行动更重要,听辨不同的声音寻找初心比行动更重要。

同时,教师在收集到关于孩子的众多信息后,要对此进行分析与识别,进而作出有效回应,这更加考验教师的专业理论功底与实践经验积累。部分教师只对收集到的信息做了数据统计,并没有分析数据;有的教师只对了解到的情况作了梳理,如只罗列了幼儿在家做了什么,对病毒的了解有哪些,而没有揭示其反映了幼儿哪些学习兴趣、发展需要等;还有的教师将幼儿的正常表现误认为是存在的问题,如了解到个别幼儿不想上幼儿园,就认为其社会性发展不足,需要加强教育,其实对于居家已久的小班幼儿来说这是正常现象。

疫情中教师与幼儿的“云互动”让教师感受到倾听孩子真实声音的重要性。在这一阶段的教研中,我们鼓励教师将原先的思考(对幼儿学习与发展契机的分析)与现在的思考(了解幼儿实际情况后的分析)进行比对,以便真正体悟与发现“儿童视角”。

第三阶段:我想这样行动——在比较中提出基于“儿童视角”的行动设想

在经历前两个阶段的教研后,教师们对“儿童视角”已从口头认同逐渐转向实践思考。此时,我们一方面鼓励教师们利用专业学习资料与学习工具,如《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上海市学前教育课程指南》,以及各类活动观察工具等,对幼儿的情况进行分析与识别;另一方面,搭建同伴分享平台,借助腾讯会议平台开展线上教研,鼓励教师们针对自己对幼儿情况的分析与识别,思考下一步的行动。

线上教研中,教师们分享了自己的思考与行动设想。王老师通过分析、識别孩子的各种发展需要,提出了自己的一些设想。例如,针对个别孩子提出的“好想要老师每天抱我”“想好朋友了”等,提供一些情感表达的渠道。又如,通过孩子关于医生、护士、警察的讨论,萌发孩子爱与感恩的情感:结合主题“周围的人”,和孩子聊聊疫情期间的医生、护士、警察、快递员等,拓展其职业认知,丰富其情感。曹老师针对大班孩子想与大家分享学到的新本领的愿望,设想开学后组织一次展览活动,与孩子们一起策划展览地点、收集作品(疫情期间孩子的作品、学习新本领的照片、图画记录等)、布置展览,并倡议在展览结束后进行义卖,将所得钱款捐给需要帮助的人。沈老师针对大班孩子对从事不同职业的人在疫情中的奉献与付出而发出的“感动、了不起、伟大”等赞叹,设想结合原有大班主题“我们的城市”,整合主题核心经验开展“走近城市里的人”的子主题活动。

教研活动后,大家对这一阶段教研的重点进行了梳理,并达成以下共识。

第一,反观识别,为思考基于“儿童视角”的课程与活动提供依据。反观识别,即教师反观之前的分析与识别是否有缺失或不够准确。那么,面对大量的信息(暂且假设这些信息都是真实的),教师该如何进行分析与识别呢?这其中有效分析是重要一环,其前提是要对孩子的情况了然于心,包括了解孩子的年龄特点、个性特点、个体学习方式、发展可能等。有效分析的关键是找到“重要信息”线索,它可能是出乎教师意料的,可能是需要教师持续追踪的。有效分析的难点是理性判断,如发现的“哇时刻”对于孩子成长的意义和价值等。同时,教师还需要结合孩子所处的环境、关系及背景综合分析。分析识别,是尊重儿童的体现,是发现儿童差异性与多元性的途径。

第二,预设回应,对基于“儿童视角”的课程与活动提出设想。在分析与识别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预设回应,也可以说是对下一步行动的思考与计划。在疫情过后的课程与活动中,教师针对不同孩子的兴趣与发展需要,可能通过环境支持进行回应,环境也是无声的课程;可能通过主题学习进行回应,持续满足幼儿学习的愿望;可能通过各类活动进行回应,尤其是生活与游戏、项目式探索等活动;可能通过家园共育进行回应,家园携手满足幼儿发展需要,等等。同时,可以针对集体、个别、小组(有共同需要的幼儿集合成小组)来回应,有时需要及时回应,有时需要延时回应,有时需要专门设计活动进行回应,有时则渗透于一日活动(或是原有主题学习等)中进行回应。有效回应,既是对儿童的支持,又是课程与活动基于“儿童视角”的体现。

第三,形成思考地图,为思考基于“儿童视角”的课程与活动提供路径。本次教研中,我们并非追求形成具体活动的设计,而是希望教师发现问题、自主体验、自我反思,同时通过分享形成同伴互助。在这样的教研过程中,如果将教师的思考可视化,我们可以得到这样一份疫情过后的课程与活动思考地图(如下图),其中的每一步都离不开基于“儿童视角”的审视与反思。

第四阶段:反思我所学到的——在区域分享中倡导基于“儿童视角”的实践反思

本阶段教研的参与者由区学前中心组教师扩展至全区每一位教师。在这一阶段,我们通过钉钉平台,采用直播的方式,开展“疫情引发的‘云教研之探索与实践”的区域分享活动。全区幼儿园园长、业务园长、骨干教师近千人参与了活动,我们向全区教师发出倡议,鼓励每一位教师加入第四阶段教研的思考与实践。教师们在线上活动中纷纷留言:“疫情之下的课程创生从聆听孩子开始”“打开思路,基于‘儿童视角的课程与活动思考,应从了解(观察)、识别、回应入手”“应然的判断与实然的结果之间的差异,就是反思‘儿童视角的抓手”……基于“儿童视角”,倾听孩子的真实声音成为教师们的共识。

伴随着教研的推进,我们利用微信公众号“云间学前研训”及时推送教研全过程的记录,让区域内的每一位教师见证教研,并为接下来的自主参与做好准备。我们还结合居家办公实际,围绕“我可以从中学到什么”这一话题开展区域大讨论,同时预留了讨论的话题:“实践告诉我,成功与不足有哪些?未来我还可以怎样做?”旨在让教师将来以“儿童视角”反思与剖析自己在疫情后开展的相关活动的成效、存在的问题以及改进的措施等。

我们的云端教研源自特殊背景,在这个过程中,教师思考疫情课程,体悟“儿童视角”。在每一阶段的教研中,教师们积极思考、同伴互学,或坚持,或调整,或等待,其中伴随着质疑、对话、反思。教研员和教师们一同经历,努力“去中心化”“去权威化”,给予高质量陪伴与支持。可喜的是,对基于“儿童视角”的课程与活动的思考开始影响更多的教师。疫情过后,孩子们来到幼儿园,一定还会有许多不一样与有趣的事发生,所以教师还需要不断观察、识别、调整、回应。但只要教师真正拥有“儿童视角”,定会和孩子共同经历精彩,获得成长。

猜你喜欢
教研儿童疫情
疫情中的我
疫情期在家带娃日常……
疫情应对之争撕裂巴西疫情应对之争撕裂巴西
疫情中,中俄贸易同比增长
赋能:教研转型中教研员的应然追求
问题指向:学校教研品质提升的实践转向——以福建省尤溪县教研实践为例
关注教研活动提升教研能力
留守儿童
六一儿童
“六·一”——我们过年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