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任务群教学中培育民族审美情趣

2020-07-28 08:59邵然
江苏教育研究 2020年17期
关键词:学习任务群中学语文教学

邵然

摘要:“中華传统文化经典研习”学习任务群的教学实践中,教师可以采用诵读经典、研读经典、品读经典、赏读经典等策略,增进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理解,培育学生正确的审美观、审美兴趣,提升学生基于中华民族共同审美理想的审美素养,增强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自信心和责任感。

关键词:学习任务群;民族审美情趣;中学语文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2020)06B-0069-03

“人心齐,泰山移”;“千里同好,坚于金石”;“青山一道,同担风雨”;“云海荡朝日,春色任天涯”……这些新冠肺炎疫情期间写在中方对外援助物资上的寄语,简短真挚,使人过目难忘,读来让人觉得那么美好,因为这些话语符合中华传统文化的审美情趣。

“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是高中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两个方面,《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中明确指出:“要在语文学习中,通过审美体验、评价等活动形成正确的审美意识、健康向上的审美情趣与鉴赏品位””,要“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拓展文化视野,增强文化自觉”2。笔者认为,培育民族审美情趣将是促进“审美鉴赏与创造”和“文化传承与理解”两个方面的语文学科核心素养落地的重要抓手,并以此为目标指向,通过对“中华传统文化经典研习”学习任务群实践活动的设计,来培育学生正确的审美观、审美兴趣,提升学生基于中华民族共同审美理想的审美素养,培育中华文化的认同和热爱之情。

一、在诵读经典中体悟情感美

中华传统文化经典作品往往具有丰富的情感,喜怒哀乐、爱恨情仇,无所不包。诗歌是情感的结晶,是作者“情动于衷,不吐不快”的力作,无不是“情”的喷涌结晶。“愤怒出诗人”,其实“愤怒”是感情的代名词,喜怒哀乐均能演化成千古佳句,感情粗糙的人,是绝对写不出诗歌的。

诵读,是研习中华传统文化最好的方式之一。在诵读中随着文字本身的韵律,人们用声音去跳舞,去贴近诗歌温润的肌肤。笔者利用每节语文课的课前五分钟让学生有感情地朗读一首诗,要求其他学生仔细聆听朗读,并做适当点评。在读诗活动中,朗读者和听读者都能更深入地理解文本的内涵,更真实地体验作者的情感,收获阅读的愉悦。这是一个以诗歌为媒介,包含朗读者的审美体验和听读者的评价的充满审美情趣的活动,

活动的目标指向体悟诗歌的情感美,涉及朗读者、听读者、诗歌等因素。例如在朗读李白的《将进酒》时,朗读者通过自身的审美体验,在高亢和低沉的语调转换中,传达出诗人由悲转乐,接着狂放,然后激愤,再转狂放,最后结于“万古愁”的感情变化;而听读者在听的过程中也获得了自己的审美体验,在评价朗读的过程中自然而然体悟出诗歌那豪情万丈背后的巨人之悲。只有诵读,才能品出作者的忧伤、愤激、孤寂、豪放……

开展一课一诗,在经典中领略美,使学生获得了学习的愉悦,增进了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理解,提升了学生对中华民族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二、在研读经典中领略自然美

大自然钟灵毓秀,很多文人墨客寄情于此,留下了数不尽的“珍宝”。王维“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的清丽自然,苏轼“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的妩媚朦胧,王湾“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山青水碧的壮丽景色,张九龄“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望月怀远的美妙意境,都能提升学生的审美情趣。中华传统文化中的经典美文就是一个切人口,教师可以循循善诱,对学生进行美的洗礼。

比如在教授姚鼐的《登泰山记》一文时,笔者带领学生研读课文,欣赏课文名句一“及既上,苍山负雪,明烛天南;望晚日照城郭,汶水、徂徕如画,而半山居雾若带然。”“日上,正赤如丹,下有红光,动摇承之,或日,此东海也。回视日观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绦皓驳色,而皆若偻。”这些描写太阳升起的美景,先说苍山上的雪像蜡蚀一样照着天南,形象、生动地绘出了积雪的光彩;接着写作者纵目远眺,夕阳照耀着泰安城,汶水、徂徕好像自然天成的山水画,而山腰间停留着的云雾好像飘带一般;然后写太阳升起的动感以及西南诸峰的特点,以显出日观峰的雄峻。时值“五一”长假,笔者建议学生在假期用镜头记录日出之景,感受不一样的日出之美,并为自己的摄影作品配上小诗,让学生亲近自然、感受自然之美,让学生在自然美景中陶冶情操,以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山河之情。

柳宗元的《始得西山宴游记》、王安石的《游褒禅山记》、苏轼的《后赤壁赋》,都在优美的自然风光中隐含着人生哲理。这些作品渗透的感情给学生的震撼是强烈的,既激发了学生对传统文化研读的热情,又培养了学生的审美情趣。

三、在品读经典中感受人性美

中华传统文化经典作品形象丰富多样,其中包含形象生动、性格各异的人物形象。形象越鲜明,对学生的思想影响就越强烈、越深刻。比如为完成“草创未就”的《史记》而宁受宫刑耻辱的司驻,“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的屈原,“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的李白……学生受到这些美好形象的感染,能萌生一种学习优秀人物的美好激情。

语文教师的重要任务是引导学生在经典作品美的世界里感受人性的真、善、美。

“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再现了诗人李白刚正不阿的形象,会潜移默化地引导学生不畏权势,自立、自强。“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周敦颐的“爱莲”能培养学生纯洁、高尚的人格。“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成为学生同困难、挫折作斗争的动力,使其意志越来越坚强。“汝体吾此心,于啼泣之余,亦以天下人为念,当亦乐牺牲吾身与汝身之福利,为天下人谋永福也。汝其勿悲!”林觉明舍小家为大家的真挚情感必将感染学生,让学生懂得以天下为已任的担当。

亲情、友情、爱情都是人间至情,让学生在情感体验中学会感恩,学会爱人,学会做人。学生通过这些形象开拓视野,受到感染,接受教育。

然而这些美大多数隐含在语言文字的背后。许多作品中描写的人物、事件甚至场面仿佛就在我们的身边,需要教师引导学生细细地感悟、体会,才能产生一种真实的美感,才能让学生真正地沐浴到美的光辉,学生的心灵才能受到感染,产生震撼,享受净化。语文教师在教学中就应该引导学生多方面、多角度地去看待生活,培养学生积极的生活态度,帮助学生感受人格美,体会人性美。

四、在赏读经典中品味艺术美

中华传统文化经典作品无不透着美,笔者在经典诗词教学中,带领学生通过研读唐诗宋词,欣赏气象恢宏的初盛唐诗歌,领略姿态横生的中晚唐诗歌,歌咏北宋的旧曲新声,倾听南宋的乱世词心。诗歌语言具有的结构美、音韵美、意蕴美,没有其他的文体语言能够与之匹敌。音律的抑扬顿挫,结构的匀称错落,意韵的含蓄隽永,诗歌的语言进入人们眼帘,一幅幅画图就悄然映入人们脑海。

学生品着诗词中的精彩,接受着美的熏陶。笔者曾带领高二学生一起做过“古典诗歌中的虚与实”艺术手法的项目研究,领略古典诗歌独有的艺术魅力。中国古代哲学和美学认为宇宙万物和一切审美活动都是虚和实的统一,并把虚实结合定为艺术创作和审美观照的基本原则之一。这种虚实艺术能创造幽远的意境,产生有限中蕴涵无限的妙结果,故历来为中国古代诗歌创作所重视。基于这些思考,我们确定项目的主题为“探寻古典诗词虚实之美”。

在项目研究中,教师带领学生查阅资料。通过已经掌握的鉴赏方法,师生共同收集整理了大量包含虚与实的手法的诗词,如:王昌龄的《从军行七首》其一)、杜甫的《月夜》、李煜的《望江南》、寇准的《江南春》、叶绍翁的《游园不值》、高适的《除夜作》、孟浩然的《春晓》、李煜的《虞美人》、贺铸的《青玉案》、李贺的《李凭箜篌引》、王之涣的《登鹳雀楼》、贾岛的《寻隐者不遇》、苏轼的《题西林壁》等。

接着,进行小组分工,学生在理解诗歌情感内容的基础上,从诗歌虚与实的表现特点方面对这些诗歌进行分类,找寻特点。通过研究,可以将诗歌虚与实的关系分为三类。一是以王昌龄的《从军行七首》(其一)、杜甫《月夜》等为代表的诗歌。诗人不从正面直接写征夫游子如何思念故乡的亲人,而是反过来想象万里之外故乡的妻子正在思念远方的丈夫,借写妻子的“愁”来烘托征夫的“愁”,且容易使人想见丈夫因妻子的“愁”而愁上加愁。这种“表里不一,虚此实彼”的艺术手法的运用使诗歌表达的感情更加蕴藉深沉。二是以叶绍翁的《游园不值》、王之涣的《登鹳雀楼》、苏轼的《题西林壁》等诗为代表的诗歌。它们或化景物为情思,或借景(实)抒情(虚),景中寓情,又在正面描写事物的同时采取侧面烘托或暗示的手法来抒写慨叹,揭示生活中的某一道理,达到“由实而虚,化实为虚”的效果。三是以白居易《琵琶行》、李贺《李凭箜篌引》等为代表的诗歌。白居易用一系列比喻描写琵琶音乐,李贺则致力于把自己对箜篌声的抽象感觉、感情借助联想、想象化作具体的物象来表现。这类诗歌,诗人常借助托物起兴、以物设喻、象征等手法来把情绪、心境和感触、道理等抽象的内容具体化,变无形为有形,达到“以实写虚,化虚为实”的艺术效果。

最后,开展项目学习分享会,各小组交流成果,总结反思,进一步体悟诗词虚实之美。教师鼓励学生把自己的研究成果展示出来。学生在项目学习中,对诗歌虚与实的艺术美达成共识:古代诗歌常采取虚实结合、虚实相生的手法。欣赏者充分调动想象力,把外在的客体物景与内在的主体情志依附沟通成一个整体,从而获得丰美完整的意象,再造了一个艺术新天地。

中华传统文化经典研习活动的有效组织和实施,培养了学生民族审美趣味,增进了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理解,提升了学生对中华民族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增强了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自信心和责任感,同时也促进了学生其他语文素养在语言运用的过程中协同提升。

参考文献:

[U][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5,5.

責任编辑:石萍

猜你喜欢
学习任务群中学语文教学
基于学习任务群的高中语文教学探究
关于“学习任务群”的几点忧思与期盼
基于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高中作文教学初探
表述与实现:从“语文课程目标”到“语文课堂目标”
基于“学习任务群”的群文阅读教学
从学情认知“思辨”教学内容
构建语文“高效课堂”的做法和体会
如何提高中学语文教学探究
论中学语文教学中提问设计教学模式的应用研究
论中国传统文化在中学语文教学中的渗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