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层教学,共同提高

2020-07-28 04:47张宁
中学课程辅导·教师通讯 2020年7期
关键词:中考分层题目

张宁

一、活动背景及分层方法

结合我校近几年生源情况及中考目标,针对九年级学生数学学科低分率逼近40%,普遍基础薄弱,部分学生有厌学情绪这一逐步恶化的现象,我校九年级数学组经过认真分析,开始尝试数学课堂的分层教学,优化课堂结构,面向全体学生,以学定教,开发潜能。经过全组教师一个学期的努力,全年级数学均分在历次考试中不断提高,学生们在适合自己的课堂里掌握了知识,赢得了自信。

我们的分层方法是,根据九上学期期末成绩将全年级学生分为A、B、C三个层次,其中A层次一个班级(成绩较好,均分87分,共35人),B层次两个班级(成绩一般,均分56,每班32人次),C层次两个班级(基础薄弱型,均分27,每班30人次)。我所任教的是C层次班级,这个班有30名同学。分班时提供的班级平均分是27.7分(满分120分)。通过和这些同学的交流,我们大致把班级同学分成三类:(1)有一定的数学基础,但学习习惯不好,做题马虎,格式不规范导致失分较多。(2)学习基础很差,但学习态度端正,接受能力慢,需要反复强调才能理解。(3)态度不端正,对数学有一定厌烦情绪的。

二、活动过程

我和另一位老师共同执教C层次的班级,我们每天共同备课,认真对照课标探讨适合这一层次学生的知识点及传授方法,现将我们在教学目标、备课内容、教学过程、课后作业及测试评价方面的一些改变描述如下。

1.目标的改变

九年级下半学期的教学内容以一轮复习为主,教学内容更多的是关注中考题型和中考试卷。我们两位老师分工合作,对中考试卷进行了梳理,把一些每年必考的知识点和选考的知识点整理出来。教学目标就围绕这些题目进行展开,保证基础题不丢分,争取人人过关。在情感目标方面,注重学生解题成功体验。

2.备课内容的改变

在备课时关注每一个学生,设计题型时要保证三组类型的学生都能在你的课堂上能有适合他们的题目进行发言,展示自己,努力开发他们的潜能,让这些学生在课堂上找到自信。

3.教学过程的改变

针对C层次学生基础薄弱,理解能力较差这种现状,我的教学过程主要以讲连结合的形式为主,一节课按以下三个环节进行。

(1)课前巩固前期概念

每天上课都会拿出前5分钟做一个课前测,内容大概2~3题,以上节课所学的基础概念和简单练习为主,目的就是提醒学生回家作业的时候要关注当天所学内容。

(2)概念讲解注重举例说明

初中数学中好多概念是相关的,在复习的过程中要找到他们之间的联系,而不能死背概念,注重举例说明。初中几何中复习四边形时,平行四边形、矩形、菱形、正方形之间如何转化,更多的是靠在平行四边形基础上增减条件,所以我们更多的采取读图的形式,让学生在图中发现问题,找到解题的途径。

(3)对应习题练习

在理清概念之后要做的就是强化概念,在这个环节我更多的是进行题组教学,注重单一知识点的熟练掌握,让学生在课堂上掌握涉及本知识点的基本的解题方法,并不断强化。这时候切忌综合题讲解,就是单一知识点的反复识记,强调成功率。

4.课后作业的改变

由于教学侧重点的不同,市里提供的中考指导书上的题目只能做一部分,这就对要求教师针对本节课的内容自制作业单。我对自己出的作业题目的要求是:上课没讲过的题目不出,不是考试范围的题目不出,涉及多个知识点的题目不出。但出题中要保证有一些前期复习的内容,就是在提醒学生不能学后忘前。由于复习分代数部分和几何部分,所以每天的作业都有代数题和几何题两部分组成。

5.测试及评价体系的改变

由于中考复习的需要和对学情的及时把握,我们九年组数学备课组每周都会在统一时间进行周周清的测试。受限于学生上课复习知识及课后作业,所以我们班级的测试卷都是由我们在C层次任教的教师集体备课时仔细斟酌下出题,出的题目一方面要注重对中考动向的把握,另一方面还要考虑班级同学的自身情况。

三、活动总结与思考

1.由于是中考复习阶段,时间紧、任务重,所以我们在课堂教学中更多的是采用讲练结合的方式。如果是七、八年级实行分层教学的话,在教学内容上更多的以简单题为主,夯实基础。在教学策略上更多的要在课堂上采取同伴互助“兵教兵”的策略。因为我们发现有时候学生对老师的方法有些厌倦,但对同学的做法很感兴趣,小组合作,相互取长补短,让学生都能参与到数学学习中来。

2.分层教学中教师要密切关注孩子的精神状态,上课时要多鼓励,多表扬。要让这些同学认识到自己的进步,从而增强自信心,提高他们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在教学中要给与这些同学更多的耐心,例如我在教特殊角三角函数这节课时,要求人人过关,会背默30°、45°、60°的三角函数值。在课后我连续一周时间利用课前测抽背这九个三角函数值,终于班级同学人人过关。

3.基于“四新”(新課程、新教材、新教师、新课堂)前提下,实施“分层教学”策略,必须需要教研组每一个教师的精心准备和高度投入,更需要教研组教师的团队精神和密切配合。

我们相信,有了同组教师的通力合作,有了教法的变革创新,坚持对后进生的持续关注,我们的数学成绩会越来越好。

(作者单位:江苏省南京市华电中学)

猜你喜欢
中考分层题目
因式分解中考都考啥
唐朝“高考”的诗歌题目
关于题目的要求
一种沉降环可准确就位的分层沉降仪
伴你走进“旋转”中考园
雨林的分层
垂直平分线,中考怎样考?
追根求源
跨越式跳高递进与分层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