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破烂王到校长:“背着疯娘上大学”的他长大了

2020-07-28 04:49王新同
小读者·爱读写 2020年7期
关键词:大学母亲

王新同

四岁丧父“破烂王”也有大学梦

1988年,刘秀祥出生在贵州省望谟县的一个贫困农家。他4岁时父亲病故,随后姐姐走失,母亲承受不了打击,患上了间歇性精神病。几年后,刘秀祥的哥哥感到生活无望,变卖了家中的耕牛后,一去不返……

生活的重担,一下子全落在了小秀祥稚嫩的肩膀上,8岁的他与疯娘相依为命,每天都要为母亲洗脸、梳头、洗衣、做饭等。母亲犯病的时候,刘秀祥更要从学校跑回家,形影不离地看护她,哄着她。纵然如此,聪明好学的刘秀祥也没有落下学业,他在班上的成绩一直名列前茅。

没有时间种庄稼,小秀祥就把家里的几亩薄田租给别人,每年仅得500斤稻谷。没有钱花,他就利用周末和假期上山挖药材,背到县城去卖,赚了钱先给母亲买药,余下的再买油盐。

每天天刚蒙蒙亮,小秀祥就爬起床,先做好饭,再叫醒母亲,为她梳洗一番,照顾她吃完饭,自己再匆匆扒拉几口,一路小跑去学校上课。放学后,他既要照顾母亲,又要认真完成每天的作业。刘秀祥就这样读完了小学,并以全县第三名的成绩考上了县里最好的初中。

但因为家中贫困,刘秀祥没有上县实验中学,而是找到一家民办武校,以摸底考试第一名的成绩获得该校免费入学的机会。为继续照顾母亲,刘秀祥把时而犯病的疯娘也带到了县城。母子俩租不起房,他就在学校不远处的山头上搭了一个简陋帐篷。

初中三年,刘秀祥白天读书,晚上就去街边和垃圾场捡破烂卖钱,成为附近众人皆知的小小“破烂王”。有人唏嘘,在当时的处境下,收入少得可怜的刘秀祥既要读书,又要照顾母亲,能活下来就已经是一件了不起的事情了。但他不仅活了下来,心里还燃烧着一个梦想—考大学。

初中三年一路艰辛走来,老师考虑到刘秀祥的实际情况,都劝他报考中专师范学校,那样就能早日参加工作赚钱了。但刘秀祥不甘心,说当今社会对学历的要求越来越高,他不能仅仅满足于拥有一份可供糊口的工作。所以,刘秀祥依然选择了读高中,并以优异的成绩考入贵州省安龙县一中。

为了攒够学费,开学前的整个暑假,刘秀祥随乡亲们到一个电站打工,每天干的都是重活累活。由于长期营养不良,体重只有80斤的他,有一天直接累倒在脚手架上,险些丧命!

猪圈为家背着疯娘上大学

高中三年,也是刘秀祥最劳累的三年。在安龙县,除了紧张的学习之外,他还利用周末和假期去做家教、餐厅服务员、工地小工等。在刘秀祥的悉心照顾下,母亲的身体渐渐有了好转,犯病的次数减少了。但因为过度劳累,平时成绩很好的他却在高考前一周病倒了。

第一次拖着病体参加高考,刘秀祥的成绩不理想。意外的结局,令这个内心无比坚强的男孩第一次有了轻生的念头。“我当时对生活充满了失望,开始厌恶这个世界,觉得老天非常的不公平,我这么努力为什么还要遭遇这一切。”但转头看到正对着自己傻笑的母亲,刘秀祥的心又软了下来,他若轻生了,在世上无依无靠的母亲怎么办?

“与其抱怨黑夜漫长,不如让自己发光!”当晚,刘秀祥在日记本上写下了这句话,并决定复读。

这时,贵州省兴义市一所高中的校长获知刘秀祥的情况,被他的孝心和上进心感动,招他进校免费复读一年。于是,刘秀祥又背着母亲,拎着一包破烂的锅碗瓢盆来到了兴义复读。为了节约生活费,刘秀祥在县城边上的一个农户家,租了一个废弃的猪圈,再用编织袋简单装饰后,当作他和母亲在异乡的“新家”。

“我一直都相信,只有读书才能改变我和母亲的命运。”生活越艰辛,刘秀祥越坚强。2008年夏天,他终于收到鲜红的大学录取通知书,考取了山东省临沂大学。多年没有落过泪的刘秀祥,在那一刻抱着母亲痛痛快快地哭了一场。

至于接下来的路费、学费等问题,对这时的刘秀祥而言,都可以想办法解决。异于常人的苦难经历,磨炼出了他坚毅的心志和不畏困难的精神。路费他可以打工赚到,学费他决定通过和大学签订“卖身契”解决,只要能让自己读大学,他会想尽办法工作挣钱还学费。抱着这样一个有些幼稚却又很坚定的决心,他毅然背起母亲远赴山东。

“孝子千里背疯娘上大学。”劉秀祥的故事瞬间成为媒体报道的热点,全国各地无数爱心人士也纷纷伸出温暖的双手。这让刘秀祥第一次感受到,这个世界充满了爱和温暖。

刘秀祥的故事感动了许多人,在大学期间,他先后获得第二届“全国道德模范”提名奖和中华新“二十四孝”提名奖等荣誉。也有很多爱心人士想要资助他,但都被刘秀祥婉拒了,他说人生得靠自己去奋斗。

出人意料的是,这样一个不喜欢被资助的坚强男孩,却在背后默默资助了其他人。原来,刘秀祥在高中捡破烂时期,曾认识了三个当时只有五六岁的小弟小妹。为了让那几个和自己一样家境贫寒的苦孩子继续读书,刘秀祥进入大学后,每个月都会把他做兼职赚的钱,拿出一部分寄给贵州家乡的“弟弟妹妹”们。

投身教育从“孝心大使”到“爱心大使”

2012年,即将大学毕业的刘秀祥陷入了就业的抉择:回家乡去,还是留在外面的城市打拼?当时已经有很多企业来找过他,都同意提前签订就业合同,这让他陷入了纠结。

就在这时,一个消息让刘秀祥毅然选择回到家乡。“家乡一起捡垃圾的妹妹,突然说她不读书了,要嫁人了。”刘秀祥当时就觉得,还有很多贫困山区的孩子,正经历着自己曾经的苦难。不同的是,他们最终选择了放弃学业,向生活妥协。“我要回去告诉他们,梦想的力量有多大。”

毕业回乡,刘秀祥考上了特岗教师,投入到基层教育工作中。在贵州省望谟县民族中学做教师的6年时间里,他担任了5个教学班的工作、3个班的班主任,并兼顾学校的德育、团委、教研组和年级部的工作。

刘秀祥跑遍了全县各个乡镇进行家访,了解每一个学生的情况,6年间骑坏了好几辆摩托车。

“国家的未来在哪里?就在今天的课堂上。我经常演讲,就是要把自己的故事告诉家长和学生们,让他们认识到读书的重要性。”

教学之余,刘秀祥积极开展公益活动,在全国巡回励志演讲1000多场,听众上百万人。他还牵线企业和爱心人士,一对一资助贫困学子1700多人。

2018年夏天,因为刘秀祥先进的治学理念和在教学工作中的出色表现,他被调到望谟县实验高中担任副校长一职。对此,刘秀祥说是母亲成就了他:“如果没有和母亲相依为命的生活,我可能没有那么坚强,也没那么勇敢。有了她我才有了活下去的目标,因为我知道有一个人需要我。”

此时他还读着南京师范大学的在职研究生,并已经入选“中国好教师”和“中国好人榜”,组建了自己的幸福小家庭。刘秀祥和妻子一起悉心照顾母亲的饮食起居,每天往返于学校和家之间。从当年的“孝心大使”到如今的“爱心大使”,刘秀祥将对亲人的爱,延伸到了更多人身上。

从一个捡破烂、睡猪圈的苦孩子,到拥有硕士学历的优秀副校长,刘秀祥用他不向苦难屈服的顽强精神,书写了自己的传奇人生。但刘秀祥觉得这还不够,他希望将来能帮助更多学子圆梦,让他们去拥抱各自的精彩未来!

名师点评

忠与孝是中华民族传统道德的重要内容,是中华民族绵延数千年、历经磨难而生生不息的重要精神支柱。在贵州省望谟县的大山深处,有这么一个人,带母求学12年,如今报效家乡教书育人,用实际行动诠释了忠、孝之义。每个人的人生都不是一帆风顺的,看看刘秀祥的人生,你还在抱怨命运对自己不公吗?只要心中拼搏的精神不死,只要有目标,有毅力,有恒心,每个平凡的人都可以变得不平凡,任何在今天看来过不去的困难,到了明天都只是微不足道的小事。

猜你喜欢
大学母亲
母亲的债
比萨里的大学问
至善
比萨里的大学问
给母亲的信
多了或少了的岁月
悲惨世界
中国最美的十所大学
送给母亲的贴心好礼
门槛最高的大学(前10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