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培建:向着璀璨星空继续努力奋斗

2020-07-29 12:33何小美
共产党员·上 2020年7期
关键词:嫦娥瑞士研制

何小美

他是我国嫦娥系列月球探测器研制团队的“大专家”,从资源二号到嫦娥一号,从圆梦月球到逐梦火星,为中国航天事业尤其是空间事业兢兢业业奉献 50 余年,一生矢志“为人民服务、做人民的科学家”。他,就是2019年被授予“人民科学家”国家荣誉称号的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技术顾问、中国科学院院士叶培建。

深沉炽热的爱国情怀

叶培建1945年生于江苏泰兴,从小立志航空报国,在高考填报志愿时,一口气填了好几个航空专业。第一志愿报北航,第二志愿报南航,可最后却被浙江大学无线电系录取了。毕业后,叶培建同无线电系的16名同学一起,被分配到北京原航天部的卫星总装厂。而按照叶培建自己的想法,如果有机会,他会选择到更艰苦的地方去。

1978年,我们国家打开了开放之门,撩拨起叶培建继续深造的欲望,1年里他考取了中国计量科学研究院和 502 所两个研究生,后来又通过了出国资格外语考试,最终赴瑞士纳沙太尔大学微技术研究所读博士研究生。

瑞士的景致很美,山高雪白,但这些都不能分散他读书的兴趣,他是一个要做学问的人。当时国外还不承认我国的大学文凭,他用很短的时间就通过了同等资格考试,获得了博士生资格。1982年《人民日报》在一篇文章中,曾介绍过他是如何通过语言关、资格关的。瑞士國土不大,教育却很发达,制度严格。当时邻国法国有国家博士、工学博士或科学博士、大学博士几个学位,而瑞士仅有一项:科学博士。1983年他以一篇论文,获得了瑞士纳沙太尔大学颁发的等同法国科学博士的证书。但是他不满足,他要获得一个瑞士的科学博士。又经过两年的努力,他终于实现了这个目标。1985年,他获得了纳沙太尔大学的科学博士学位,论文题目是:《手写中文计算机在线自动识别》。瑞士一家报纸曾写过他的专访,报道中说:他从不去酒吧,偶尔打打乒乓球。他说他不喜欢酒吧的气氛,也不大看电影,他把周末的时间都用于看书和工作。记者问他:为什么要这样下功夫?他说:“中国那么多人,派我出来学习,已经为我付出了很多,我知道肩上的担子有多重,我应该努力,为国家做些事情。”

1985年8月,刚刚完成学业的他,回到了祖国的热土。

执着不弃的事业追求

回国后他先是在502所工作,马上参加了“红外热轴探测系统”的开发,为铁路运输提供现代化的设备,当时的条件很差,他和技术人员一起背着仪器乘火车,在晋煤外运的线路上,一站一站地采集数据,修正模型。没有信息网络就利用铁路电话线传输数据构成系统。“背仪器乘火车的洋博士”名头马上就传开了。

1995年叶培建作为技术负责人参加了深圳股票VSAT网的设计,这是卫星应用技术的一个开拓性项目,虽然其不是型号主战场,却为五院卫星工程这个主战场的大战役打下了应用基础。他因此成了我国卫星应用领域里第一个吃螃蟹的人。利用卫星做股票交易,这个项目推进了五院在卫星通信、网络等技术方面的市场开拓,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当时深交所曾以年薪 40万元的高薪聘请他,却被他谢绝了,而当时他的月收入只有2000多元。为了卫星上天,叶培建早已摒弃了其他所有“杂念”。

2000年9月1日,我国资源二号01星从太原卫星发射中心升空。这颗卫星是叶培建担任总设计师的第一颗卫星,由其团队耗时10年研制而成。这是我国自行研制的首颗传输型遥感卫星,无论从社会经济建设还是国防建设方面,都被寄予厚望。然而,正当叶培建带领团队从太原卫星发射中心转战西安卫星测控中心时,一个紧急来电打破了原来愉悦的气氛。

“叶总,卫星丢了,信号没了……”接完电话,叶培建头脑一片空白。

回忆起当年的情景,叶培建依然心有余悸,“国家那么信任我,让我担任总设计师兼总指挥。卫星造了10年,花了那么多钱,在我手里出了问题,我怎么交代?”

不过,叶培建很快就冷静下来,在得知卫星上的电池还能撑7小时后,他安排人员查找问题,制定抢救方案。在得知是因为地面发出的一条不当指令,导致卫星姿态发生了变化,他立刻让地面人员迅速编写修正程序。当卫星从东方进入国境上空时,技术人员通过位于我国东部的长春测控站上传指令,让它“起死回生”。这颗卫星的寿命后来超出了设计时长,并与后续卫星实现了预期之外的“三星组网”,被誉为“精品卫星”。

“那次是我航天生涯经受最大的挫折,它让我明白,航天真的是差一点点就成功,差一点点就失败。”叶培建感慨道。他更为严格地要求研制的各项程序,他常说“只要卫星没有加注、没有点火,就要将问题复查进行到底”

敢为人先的担当精神

2004年初,探月一期工程立项,叶培建担任嫦娥一号卫星总设计师兼总指挥。他不仅带领嫦娥一号任务团队取得了成功,更是凭借敢于“第一个吃螃蟹”的勇气和面对科研问题不妥协的“直脾气”,成为决定后续“嫦娥”命运的关键人物之一。

嫦娥二号卫星与嫦娥一号同时研制,原本作为其备份,它的研制前景一度存在着争议。有人认为,嫦娥一号已经成功了,没必要再花钱发射备份星。叶培建站在反对方据理力争。他说,探月工程并非到此为止,既然研制了这颗卫星,为什么不利用它走得更远?

事实证明,嫦娥二号作为探月二期工程的先导星,不仅在探月成果上更进一步,还为后续落月任务奠定了基础,并且成功开展了多项拓展试验:完成了日地拉格朗日2点探测,以及对图塔蒂斯小行星的飞越探测,取得了珍贵的科学数据;最后飞至一亿公里以外,也对我国深空探测能力进行了验证。

类似的问题在嫦娥三号探测器完成落月任务后,同样存在,大家对嫦娥四号的任务规划存在一定的分歧。当时很多人认为要见好就收,嫦娥四号应按习惯落在月球正面。叶培建力排众议,在他看来,遥感、气象、通信等应用型卫星应该“力保成功”,但包括嫦娥系列探测器在内的探索性卫星,应该给予更多机会,去做“探索性的创新”。在叶培建的坚持下,嫦娥四号探测器成功着陆在月球背面的冯·卡门撞击坑,中国也由此成为世界上第一个登陆月球背面的国家。对于嫦娥四号任务的成功,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一位专家感叹道:“我们再也不能说中国人只会跟着干了。”

“有人觉得今天看起来探索太空没有用处,但未来的太空权益,我们现在就要开始争取。”叶培建说,“宇宙就像是海洋,我们现在不去探索,将来再想去可能就晚了。”正是这种敢为人先的精神指引着他带领中国航空人探索更遥远的星球。无论是规划中的嫦娥六号、七号、八号任务,乃至未来计划实施的小行星、木星等深空探测任务,他都将其作为自己继续努力、继续奋斗的方向。

猜你喜欢
嫦娥瑞士研制
12345,“嫦娥”奔月那些事儿
千分尺轴向窜动和径向摆动检定装置的研制
了不起的“嫦娥”家族
简易光学显微镜的设计与研制
为什么瑞士巧克力这么出名
瑞士镇迷阵
哈尔滨机场雷暴分析预报系统的研制及应用
“嫦娥”为何撞月?
一起游瑞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