妙用自然环境描写 提升文章的表现力

2020-07-29 12:40葛小静
中学教学参考·语英版 2020年7期
关键词:表现力写作策略

葛小静

[摘   要]在写作中若能妙用自然环境描写,便能有效提升作文质量。文章结合具体例子,从美句探析、语段揣摩、整体感知等方面入手,分析了教师如何才能更好地引导学生写好自然环境描写,发掘自然环境描写之妙。

[关键词]自然环境描写;写作;表现力;策略

[中图分类号]    G63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058(2020)19-0003-02

综观学生平时的习作,一线的语文教师常有这样的感触:文笔不出彩,更谈不上表现力。或开头言之无物,东拉西扯,不能快速切入正文;或主要事件平铺直叙,单调乏味,纵使有情也是浮光掠影,无法让读者目亮心动;或结尾唱唱高调,走场式收束全文。那么,怎样才能改变此现状呢?莫问文笔何出彩,一枝一叶总关情。能够提升文章的表现力的技巧有很多,笔者只想选取其中一个方面来谈,即要关注自然环境描写在写作中的妙用。

一、以美句探析为源头,强增环境描写意识

习作的指导既不可脱离实际,又不可泛泛而谈,它必须是具体的、可操作性强的。要想开展具体可操作的指导必然离不开契合指导主题的材料,这些材料可以是通过实地观察而得,也可以是通过分析范文而得。就以观桥为例,若此桥凌驾于高山急流之上,则雄奇壮阔;立于芦苇细柳之旁,则情韵无穷;但若只是立于泥土之上,则显单调。同样,很多时候,笔者发现让学生分析一篇散文或是小说中的环境描写的作用时,学生似乎能说出一二,但是到真正写作时,他们却难以想到要妙用环境描写。究其原因,是教师没有能够很好培养学生在习作中运用环境描写的意识。倘若能有意识地引导学生鉴赏描写的环境的句子,定能让学生更深层次地意识到,在写作中适当运用环境描写,对于提升文章的表现力,颇为有益。

[例1]这南方初春的田野,大块小块的新绿随意的铺着,有的浓,有的淡;树上的嫩芽也密了;田里的冬水也咕咕地起着水泡。(选自莫怀戚《散步》)

[例2]北京的冬季,地上还有积雪,灰黑色的秃树枝丫叉于晴朗的天空中,而远处有一二风筝浮动,在我是一种惊异和悲哀。(选自鲁迅《风筝》)

妙用环境描写,可以交代事情发生的时间、地点,揭示背景;可以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心情或人物的性格及品质;可以推动情节发展,为下文做铺垫等。所以,教师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关注描写环境的句子,增强学生的环境描写意识。

二、以精彩的描写语段为抓手,揣摩环境描写技法

教师要有意识地扣住精心选择的环境描写语段,让学生揣摩作者所运用的写作技法,再由仿写到创造,进而切实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随着有意识地阅读与仿写训练的不断深入,学生便会从起初的机械模仿到自我灵活地根据需要创新性描写,从而真正实现内化。这样,环境描写必会成为他们作品中最为精彩的一隅。

1.妙用修辞入情境,多种感官撩人心

[例3]月牙儿才罢晚妆,盈盈地跃上枝头。皎洁的月光静静地钻进屋子,倾泻了一地。晚风犹如母亲的手,轻柔地吹开一屋月色,也撩开我记忆深处那抹永远的回忆。(选自南通市优秀中考作文《有一种声音,在记忆深处》)

[例4]……虫鸣在四周此起彼伏地响起,南瓜花在夜色里静静开放。月亮升起来了,皎洁的月光撒满小院。恍惚间,月下有个小女孩,手拿小扇儿,追扑流萤。依稀的,都是儿时的光景啊。(选自丁立梅《小扇轻摇的时光》 )

针对以上两则选段,教师设置了这样的问题,由浅入深,诱发学生思考归纳:例段着重写了哪些景?怎样写景?写景的作用是什么?学生不难发现例3主要写月,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巧借动词“罢”“跃”“钻”“倾泻”,点出月亮升起到倾洒月光的过程。教师顺势引导点拨:此处描写与苏轼的“月色入户”后“欣然起行”,在写法与构思上是不是有异曲同工之妙?这样,学生才能恍然大悟,课堂才能熠熠生辉。与例3相比,例4选取的景物就多了:不断鸣叫的虫、静静开放的南瓜花、皎洁的月光、一闪一闪的流萤。作者从听觉、视觉等入手,写出了农村夏夜安适恬静的情境,烘托出了“我”愉快的心情,很好地再现了“我”小时候美好的光景。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回忆所学课文,如引导学生分析鲁迅描写的百草园之景及“我”去看社戏途中所见的景物,让学生发现这些描写的都是儿时光景,且在描写时都运用了多种写作技巧。这样学生就能更好地把握精妙写法。学生掌握得轻松,运用得自如,环境描写才会灵动起来。

2.对比象征和虚实,反复渲染意蕴深

[例5]①在我家附近的一个路口,有一株高大茂密的香樟树,粗大苍劲的树干,四面伸长的枝叶,昭示这是一株历经沧桑的百年古树,香樟树的清幽常引人駐足。②可到了那,香樟树依旧挺立,却不见了小商铺,也不见了女店主,只有石凳上一住八十多岁的老太太!我惊诧极了,连忙上前打听,老太太说:“搬迁了。”③夕阳中,历尽沧桑的香樟树依旧高峻挺拔,依旧香远益清,淡淡的幽香沁入心脾。抬头间,那灿烂的笑容似在眼前……(选自秦文君《一个走运的人》)

[例6]雨势并不减退,红莲却不摇动了。雨点不住的打着,只能在那勇敢慈怜的荷叶上面,聚了些流转无力的水珠。我心中深深地受了感动——

母亲啊!你是荷叶,我是红莲,心中的雨点来了,除了你,谁是我在无遮拦天空下的荫蔽?(选自冰心《荷叶·母亲》)

选取语段价值作用的发挥程度,取决于教师对其的解读与挖掘,只有当教师的认知达到一定的高度,理解达到一定的深度,才能巧妙地点拨,才能让学生找到感觉,从而深入鉴赏环境描写。对于例5,教师可侧重引导学生从对比、反复渲染或虚实相生的角度去体会环境描写的妙处;对于例6,教师可引导学生从象征、比喻或是借物抒情的角度去体会荷叶的伟大与母爱的伟大力量。这样有利于学生将作者的写法内化为自己的写法,将作者的情感内化为自己的情感。

3.景变实随人心情,凸显主旨华章成

王国维说:“文学中有二元质焉,曰景,曰情。”景物描写是作者情感表达的依托。作者不同的情绪会让景物在情境中具有不同的特征,即情由景生,景随情迁。

[例7]开头:悲怆的秋风横扫着冷落的眼睛,枯死的梧桐叶打湿呆滞的眼神……猛抬头,一雁南飞,独留空荡的背影在无边的天际,那是对一颗悲凄的心渴望去弥补的诉说吗?

我害怕心一旦破碎,就再也不敢猛抬头,那是一把生锈的锄头孤独地躺在冰冷的土地上——没有比隔阂的父爱更让我感到咫尺天涯。

结尾:又是个“自古逢秋悲寂寥”的季节,旖旎的落叶带着我的回忆旋转飘落,父亲已成为一把生锈的锄头,但女儿仍能用生锈的锄头来刨土。猛抬头,一雁南飞,满载走一份对父爱的大彻大悟与感怀……(选自中学生作文大赛获奖作文《猛抬头》)

文章以“悲怆的秋风”起笔。在灰暗色调景物的烘托下,作者的心情越发黯淡与孤独,面对此情此景,她进入那种“失去父爱”的怨恨情绪之中;而当作者的情绪发生巨大的变化之后,景物的色调也随之发生了变化。结尾处, “落叶”变得“旖旎”,“女儿”能用这把“生锈的锄头”来刨土;仍是“一雁南飞”,但已“满载走一份对父爱的大彻大悟与感怀”。这暖暖的色调如清泉流泻,春风骀荡。作者这样描写,可谓笔意所到,主旨自显。

当然,描写环境的技法是数不胜数的,只要能让学生在掌握后灵活运用于自己的习作,日积月累,何愁写出的作文不具备表现力?

三、以整体感知谋布局,巧给环境描写定位

让学生明确在写作中巧妙运用环境描写,不但可以有效解决写作手法单调、记事简单的问题,还可以增添文章色彩,帮助读者更好地了解人物的思想感情及当时的环境气氛等。也就是说,明确这些对学生的写作大有裨益。但是怎样才能将环境描写运用得恰到好处?笔者认为教师要引导学生给环境描写定定位。

准确定位所包含的内容有很多。比如,字数定位,一篇作文中的环境描写不宜占太多的篇幅;主旨定位,环境描写必须与人物心情相契合,与文章主题相映衬等。此处笔者想就位置定位來谈谈:

[例8] 开头:细雨绵绵,如同那扯不断剪不断的缕,我的烦恼就像这绵绵的雨丝,没有尽头。

文中:放眼望去,那一片片竹林在雨中显得更加娇美了,那一簇簇绿叶,经过雨水的洗刷之后,更加绿了,更加亮了。

结尾:我呆呆地伫立在雨中,望着父女俩消失在茫茫的雨雾中。心中忽然静静地淌过一阵热流。

雨依然飘洒,不过,雨丝却成了母亲的双手,在轻抚着奔跑的我。(选自中考满分作文《关心》)

这篇文章在开头、内文、结尾处皆描写了雨,且运用了不同的文字与技法。这样的文章,脉络分明,极富情感。

让我们再来回看上面的例文中环境描写所处的位置及相应的作用。如例2用环境描写渲染情境;例3通过环境描写推动情节的发展;例7注意首尾呼应,情景相生,结尾处的景物描写使主旨得到了升华。

学习,是通过教授或体验而获得知识、技术、态度或价值的过程。一堂写作指导课,究竟要教会学生什么,培养学生怎样的能力,教师必须胸有成竹,这样才能让学生在写作之路上行稳致远。

(责任编辑    农越华)

猜你喜欢
表现力写作策略
浅论小学写作教学存在的问题及改进策略
如何让小学生写作返璞归真
纤变墨画
高中英语阅读与写作有效结合
写作教学策略初探
Passage Fou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