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七事看唐朝统治者对胡人民族文化的认同

2020-07-29 12:33王誉颖
文物鉴定与鉴赏 2020年9期
关键词:唐朝胡人民族文化

王誉颖

摘 要:古代七事是一种佩于腰间有七个挂件的佩饰,最早发端于胡人随行携带的实用型工具,是西北部游牧民族的一种私人装备,后被唐朝文化接纳吸收,不仅作为统一的军中装束,还成为特定官员的服饰装束规范以及身份的标志。这不仅展现出唐朝在佩饰制度和文化交流方面对胡人民族文化的吸收与融合,同时也反映出大唐政府对胡人民族文化的认同与包容。

关键词:七事;佩饰;唐朝;胡人;民族文化

1 七事的独特性

1.1 何为七事

七事,即蹀躞七事,也称“?鞢七事”,是唐朝武官腰间悬挂佩戴的七种武器饰件。

文献中有与蹀躞七事相关的详细记载,东汉许慎《说文解字》中提道:“事,职也。”①由此可见,事有“职业、职务”之意,因而它与职业及工作的职务相关。《旧唐书·舆服志》载:“武官五品以上佩?鞢七事。七谓佩刀、刀子、砺石、契苾真、哕厥、针筒、火石袋等也。至开元初复罢之。”②这七件均是唐朝五品以上武官在腰间带上佩戴的武器,其中不仅有日常自卫之器,也有行军打仗必备的武器,但在开元初年后便不再使用。《新唐书·五行志》载:“高宗尝内宴,太平公主紫衫、玉带、皂罗折上巾,具纷砺七事,歌舞于帝前。帝与武后笑曰:女子不可为武官,何为此装束?”③唐朝女子不能担任武职,太平公主佩戴七事于腰间,不免让人产生怀疑。这段记载更加确定七事只有职事为武的官员方能佩戴。

1.2 七事的来源

隋唐汉地的蹀躞七事舆服制度源自突厥人的行军装备风俗。④隋唐时期,突厥汗国势力日益强大,强大的武器装备是其军队精锐力量必不可少的。突厥军队中战斗力极强的柘羯精骑,是一支由中亚昭武九姓胡组成的粟特精锐骑兵。⑤初唐时期,突厥势力渗入中原,粟特骑兵便以被唐军借兵等方式加入唐朝军队。这些粟特骑兵的行军装备中就有突厥优良的武器,其中就包括蹀躞七事。这些优良武器逐渐被唐军吸收接纳,蹀躞七事更是由军队进入宫廷,成为初唐武官的主要腰间佩饰,并对初唐的佩饰制度和佩饰文化产生了不可磨灭的影响。

胡,主要指汉族以外的中国西北部的游牧民族,秦汉时期塞北胡人统一后,汉人统称其为“匈奴”。匈奴西迁后出现了鲜卑、契丹、粟特、突厥等游牧民族。“胡人”则主要是北方与西域边地的少数民族以及外国人的泛称。胡人的各类服饰文化、酒文化、乐文化等也被称为“胡服、胡酒、胡乐、胡琴、胡饰等”。根源于突厥文化的七事便直接被视作来源于胡人的民族文化。

综上可知,七事即唐朝上元至开元初年间五品以上武官腰间佩戴的七件实用性武器,它不仅是武官在执行军事职务时使用的,还象征武官的身份等级,并彰显了唐朝佩饰制度的规范性。但开元初年后有关七事的佩饰制度便被罢黜,那些具有审美功能的腰间佩饰经过不断发展演变在宫廷与市井间陆续出现,且不再限制佩戴者的性别、身份与职位,并在物件的数量上衍生出四事、五事、六事、十二事等,物件多是民间的日常货物。例如,辽代陈国公主合葬墓出土的玉六事、明代万贵夫妻墓葬出土的金七事和明代黔国公沐睿墓葬出土的金四事等,均是数量不同的日常生活用的小勺、小刀等。

2 七事在唐朝统治者对胡人民族文化认同感方面的体现

唐朝是以汉族为主建立的王朝,是我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朝代。唐朝国家富强、社会稳定、文化繁荣、政通人和,周边的国家及民族常与其进行交流互动,丝绸之路逐渐进入繁荣时期,出现了“胡风”盛行一时的现象。宫廷中也引进了大量的胡人民族文化,并建立相应的等级制度,这无不彰显出唐朝统治者对外来民族文化的接纳与认同。也正是因为这些胡人民族文化与中原传统文化的融合,才让唐朝更加具有时代精神,从而造就了当时的盛世景象。

2.1 文化交流

在初唐时期的丝绸之路发展中,边地的游牧民族、突厥人、粟特人以及西域各地的胡人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唐人引进来的不只是胡商会集,还带来了异国的风俗、服装、音乐、美术以至宗教,当时的胡酒、胡桃、胡服、胡乐、胡舞等成为盛极一时的长安风尚。①

唐朝作为一个大国,具有强大的文化自信,对外来文化兼容并蓄,在长期文化交流的影响下,受到胡人民族文化影响的初唐便发生了“胡化”现象。“所谓汉人胡化,是在长期的交流中,汉人在生产、生活中潜移默化地吸收了胡人的习俗。”②例如,贞观至开元年间流行的峨眉妆和施红点于酒窝的妆容,施绘于陶器器表的狩猎的胡人纹样,军队战士冬天披的狐裘大衣,由印度等地传入唐朝的各类塔建筑,盛行胡旋一类的西域舞蹈,流行打马球等娱乐竞技活动,穿着圆领紧身较短的胡服革靴,以及奏胡乐、吹胡笛唢呐、佩戴各类胡饰等,都表现出了胡风盛行的局面。其中的胡饰则通常是游牧民族在日常游牧期间把需要的物件串在腰带上,既为实用,也为装饰。王国维在《观堂集林·胡服考》中提道:“大带革带皆无饰,有饰者胡带也。”③七事便是胡带佩饰中的一例。

七事这一习俗被唐朝统治者认同并吸纳到唐军中作为军中装束,同时运用在朝廷武官的腰间佩饰上。对于民间而言,七事一旦进入宫廷,中原百姓便能意识到当朝统治者对胡人佩饰文化的认同,他们必然会对感兴趣的各类胡人民族文化進行学习效仿,从而形成了胡风盛行的局面。对于民族而言,汉人对胡人民族文化的吸收融合,促进了各民族之间的友好往来,更加大了丝绸之路的互动往来,使唐朝的经济更为发达、文化更加多样、社会更加和谐。由此不仅能表现出唐朝统治者对胡人民族文化认同的重要性,更能反映出一个大国对胡人民族文化的包容。

2.2 佩饰制度

在佩饰制度方面,七事一度成为朝廷武官佩饰的标配。唐朝对随身佩饰有森严的等级划分制度,贞观时期就已经有以服色和相关佩饰区分官品高低,也就是所谓“服饰定尊卑”④。例如,最初作为出入宫门的“证件”,后发展为明尊卑、辨贵贱作用的佩饰—佩鱼,不仅用于标示等级,还有相应的佩鱼制;再如可调动军队和更换地方长官的鱼符,也有对应的鱼符制。《新唐书》卷二十四《车服》载:“初,职事官三品以上赐金装刀、砺石,一品以下则有手巾、算袋、佩刀、砺石;至睿宗时,罢佩刀、砺石,而武官五品以上配?鞢七事,佩刀、刀子、砺石、契苾真、哕厥、针筒、火石是也。”⑤七事既然是唐朝佩饰中的一种,也必然要遵循相应的佩饰制度。三品以上的职事官赏赐金装刀、砺石以及武官五品以上才能佩戴七事等规定表现了唐朝对佩饰的等级划分。

七事作为来源于胡人民族文化的产物,在唐朝佩饰制度结构中被赋予了中央王朝等级与秩序观念,有时甚至被作为赏赐之用,更加鲜明地表现出唐朝统治者对胡人民族文化的接纳、认同,而非轻视。

3 政权对民族文化融合的决定性

政权是国家的代表,也指掌握国家主权的政治组织及其所掌握的政治权力,以维护对社会的统治和管理。⑥统治者不仅是一个国家政权的象征,也是一个民族、朝代的代表,统治者远见卓识的胸怀也就是国家政权和民族的胸怀。唐朝统治者对胡人民族文化的认同使整个唐朝无论是宫廷的七事佩饰制度,还是民间对胡人民族文化的效仿学习,都达到了空前的高度,使大唐的社会文化发展更加多样、繁盛。例如,承乾太子生活起居的方式模仿了突厥人,女性服饰从宽袖大袍、衣领遮胸和长裙高履发展为凸显身材的抹胸式紧衣和长裙软鞋,宫中及贵族女子骑马时佩戴幂篱、帷帽、胡帽,伎乐纹玉带板是唐朝引入西域音乐的历史见证等。这足以印证统治者的决定对一个国家的发展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3.1 中国既安,四夷自服

唐朝是一个具有多民族的统治王朝,各个少数民族区域及其都城的社会发展水平参差不齐,与中央政权的关系也有所差异。唐朝奉行“中国既安,四夷自服”的方针①,对外来文明采取好者汲之、为我所用的态度。唐朝对于周边多民族实行剿而抚之的政策,不强调“华夷之辨”,与“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不同,唐帝多“爱之如一”。②即使唐朝的军事实力已经非常强大,唐朝统治者仍然将胡人民族文化中优秀的传统习俗尤其是蹀躞七事这一游牧民族必需的私人装备加以肯定、采纳,并渗透在中原传统佩饰文化中,更是引入宫廷中作为武官身份等级的象征,从而显示出大唐王朝不因循守旧、故步自封,而是有海纳百川的博大胸怀与前所未有的气魄。也正是由于当朝政权所做出的政策决定,中原文化与胡人民族文化才能更加积极地交流互动,彼此相互融合渗透,使唐朝变得更加繁盛。

3.2 丝绸之路

出于国家的统治需要,统治者不可避免地需要用权力去促进胡文化的发展,统治者同样是对外来民族文化有开放包容的理念,所以继续开通丝绸之路,使大量胡人涌入中原。唐玄宗酷爱的具有与众不同音色的羯鼓就是西域的一种打击乐器,节奏明快、动作矫健有力的胡旋舞、胡腾舞深受中原女性的喜爱,还有受西蕃各国影响传入唐朝的饮食文化和围猎等活动也深受皇室贵族的喜爱,这些都是丝绸之路给唐朝文化带来的新鲜活力。

由胡人腰带上悬挂的物件演变为唐朝宫廷中具有身份等级象征的武官佩饰,不仅是吸收了胡人的实用性特点,还为其注入了装饰性,使其既有审美特点,又有实用功能,充分说明唐朝在与异域文化交流融合的影响下,胡人的生活习性、传统观念以及文化风俗也逐渐地渗透到汉人的日常生活中,使他们的生活更加绚烂。丝绸之路不仅使唐朝集中了大半个世界的精华,同时更是唐朝与域外交流的现实基础。也正是由于唐朝统治者对外来文明的重视,才更加突出政权对民族文化融合的决定性作用。

4 结语

由初唐七事这一胡化现象可以看出,胡人民族文化带来的那种独特的生气,为当时唐朝的社会文化注入了新鲜“血液”,從而带动了中华文明的迅速发展。而只有统治者的高瞻远瞩、博大胸怀和有效的统治政策,唐朝才会将各民族优秀的文化精粹收于囊中,使唐朝文化比过去的传统文化品位更高、内涵更深厚,才能将中华文明推上一个新的高峰。

唐朝的统治者对异域文化包容的态度和决策,大大促进了当时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的发展,使唐朝既具有中外合璧的特色,又包含浓郁的民族风格。鉴古论今,由唐朝对胡人特色民族文化的吸收融合,到如今我国对少数民族和外来文化的传播与发展依然保有兼容并蓄、多元化发展的理念,无不体现了我国对古代优秀传统文化和治国思维的融汇传承,同时也有助于提醒我国现今及未来在接受新鲜的民族与外来文化时该持有的严谨态度和开拓创新的精神。

猜你喜欢
唐朝胡人民族文化
破山剑
塞翁失马
略论胡人在南方丝绸之路民间艺术交流中的价值
《全宋词》中的胡人文学形象分析
俄汉成语中动物形象特点分析
浅析民族文化和传统图案在面料设计中的应用
内蒙古民族文化对外传播效果研究
论仡佬族作家王华小说中的乡村镜像与民间想象
唐朝休闲文化对后世影响几何
唐朝三省制浅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