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北方四省市306例雀斑患者临床流行病学分析

2020-07-29 12:32魏瑾唐先发杨振海李文海贾振宇
中国美容医学 2020年7期
关键词:表型雀斑临床特征

魏瑾 唐先发 杨振海 李文海 贾振宇

[摘要]目的:探讨我国四省市雀斑患者的临床流行病学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1日-2018年12月31日我国四省市皮肤科门诊诊治的306例雀斑患者的社会人口学特征、表型、家族聚集性等特点。结果:306例雀斑患者中,平均首次发病年龄(10.23±5.76)岁,72.22%(221/306)的患者有雀斑家族遗传史。先证者的家系中患有雀斑的男女比例为1:1.26。有家族史者发病年龄早于无家族史者。不同地区间的首次发病年龄、表型无统计学差异,病情加重季节主要为夏季,日光暴露为雀斑加重的主要诱因。结论:环境与遗传因素在雀斑的发生和发展中起重要作用,目前女性雀斑患者对治疗具有显著的迫切性。

[关键词]雀斑;临床分析;流行病学;表型;临床特征

[中图分类号]R758.4+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6455(2020)07-0043-03

Abstract: Objective To analyze the clinical epidemi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of patients with freckles in four cities of China. Methods A retrospective analysis was done by collecting the clinical and epidemilolgical data of 306 patients with freckles in four cities of China from January 1st, 2018 to December 31st, 2018. EpiData 3.1 and SPSS 22.0 statistical softwares were used for data analysis.  Results  Among the 306 patients, the total average age of first onset was (10.23±5.76 )years old. And 72.22% (221/306) of patients have a family genetic history. The gender ratio of relatives with freckles is 1:1.26. The age at onset was younger in patients with family history than in those without. There was no statistical difference in the age of first onset and phenotype between different regions. The exacerbation of freckles was often occurred in summer, and sunlight exposure was the main cause of the aggravation of freckles. Conclusion  Environment and genotypes may play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pathogenesis and development of freckles. Currently female freckle patients have a more significant urgency for treatment.

Key words: freckles;clinical study;epidemiology;phenotype;clinical characteristics

雀斑是一种临床常见的色素障碍性皮肤病,好发于曝光部位,以面部为著,典型的临床表现为位于曝光部位的边界清楚的色素沉着斑,儿童期即可发病,可持续终生[1]。虽然其对身体健康没有影响,但是对美容的影响可能给患者带来巨大的心理压力[2]。目前,不同地区间雀斑的发病情况尚缺少文献报道,为了解雀斑的目前临床与流行病学情况,笔者收集并调查分析了来自我国北方四省市的306例初次诊断为雀斑的患者临床资料,现报道如下。

1  资料和方法

1.1 研究对象:选择2018年1月1日-2018年12月31日于北京市、辽宁省、山西省、内蒙古市级医院皮肤科门诊首次因雀斑就诊的患者,共306例。

1.2 方法

1.2.1 资料收集:患者由皮肤科医师根据雀斑诊断标准[3]进行确诊,并对其皮肤表型进行观察和判定。患者签署知情同意书后,面对面填写调查问卷表,内容包括:一般情况、发病情况、有血缘关系家庭成员的雀斑患病情况、可能的诱发或加重因素等。共收集了306份调查表作为分析资料。

1.2.2 相关定义与分类

1.2.3 发病年龄和发病季节的定义为:患者雀斑首次发病的年龄和季节,年龄以周岁计算。

1.2.4 发病部位:鼻翼两侧、颧部、眶周、颊部、额部、口周、颈部、手臂、小腿、肩胸背部、腹部、臀部、大腿、足部。

1.2.5 面部雀斑嚴重程度分组:根据雀斑的数目分为三组,分别为:轻度:雀斑数目≤20个;中度:雀斑数目为21~100个;重度:雀斑数目>100个。

1.2.6 家族史分组:只要先证者有血缘关系的一级、二级或三级亲属中有1例雀斑患者,即认为有阳性家族史,患者归入有家族史组,否则归入无家族史组。

1.3 质量控制:所有参与收集调查的皮肤科医师都是有丰富雀斑诊治经验的主治医师职称以上的医生,为减少误差,在研究开展前经过多次统一培训,避免诱导式询问,控制无应答偏倚等。

1.4 统计学分析:采用EpiData 3.1软件建立数据库,采用双录入及校对以减少差错,采用SPSS 22.0软件进行分析,临床定性数据以例数(百分比)表示,定量数据以(x?±s)表示。组间计量资料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性别与发病年龄:306例雀斑患者分别为北京市107例,沈阳市61例,山西省63例及内蒙古75例。其中,男15例,女291例,就诊男女比例为1:19.4。春夏秋冬四季中因雀斑首次就诊的患者比例较均衡,无统计学差异。患者因雀斑首次就诊年龄为7~61岁,首次发病年龄2~33岁,平均发病年龄(10.23±5.76)岁,患者首次发病年龄构成比为:0~9岁首次发病患者为166例,占54.2%;10~19岁为116例,占37.9%;20~29岁为18例,占5.9%;30~39岁为6例,占2%。首次发病高峰年龄区间为5~15岁。男性雀斑患者平均首次发病年龄为(7.80±6.20)岁,女性患者为(10.35±5.72)岁,男性患者与女性患者首次发病年龄无统计学差异。其中,北京地区雀斑患者平均首次发病年龄为(10.81±6.53)岁,沈阳地区为(10.93±6.97)岁,山西地区为(10.11±4.33)岁,内蒙古地区为(8.92±4.23)岁,四省市之间首次平均发病年龄无统计学差异(P<0.05),见表1。

2.2 发病诱因与发病季节:在发病诱因的调查研究中显示,大部分雀斑患者无明显自觉发病诱因。13.6%的患者发病前曾有明确的日晒史;部分雀斑患者发病前曾有如下经历:长期使用含有增白成分化妆品,精神压力大,情绪紧张,不良嗜好(熬夜、刺激性饮食、吸烟、饮酒)或月经不规律、口服避孕药,长期用药史。在成年后首次发病的女性雀斑患者中,57.9%的患者雀斑首次发生于妊娠期间,并于分娩后加重。关于雀斑的发病季节调查显示:33.7%(103/306)的患者于夏季首次发生雀斑,20.6%于春季发病,19.0%于冬季发病,18.0%于秋季发病,8.7%的患者发病季节不清。另外,本研究调查显示,72.9%的患者于夏季雀斑程度加重,71.2%的患者日光照射后雀斑加重。

2.3 表型特征:本研究中,雀斑患者的皮肤损害为浅褐色至深褐色的色素沉着性斑点,深浅不一,孤立存在,境界清楚,大部分雀斑患者的皮损直径0.5~2mm。患者的皮肤损害主要分布于面部,仅有1例雀斑患者的皮损分布于非颜面部位(皮损位于肩部、四肢),其余305例患者均有面部皮肤损害,以面颊、颧部、眶周、鼻翼两侧为著;其中,单纯面部发病者为282例,同时累及非颜面部位者(躯干、四肢、手足部位等)为23例。就色素沉着的深浅度而言,以浅褐色皮损居多,占56.5%,内蒙地区的雀斑患者,皮损呈现深褐色的比例略高 (58.7%),各地区之间皮肤损害颜色无统计学差异(P>0.05);大部分雀斑患者(86.9%)的病情处于静止期,就诊患者的雀斑严重程度按照雀斑的数目分级,以中度居多,占70.9%,不同年龄段之间的雀斑严重程度无统计学差异,各地区间雀斑的严重程度无统计学差异(P>0.05),见表2。

2.4 家族遗传情况:306例雀斑患者中,有221例患者的三代以内亲属中患有雀斑,雀斑患者有家族史的比例为72.22%。其中男性患者中66.67%(10/15)有家族遗传史,女性患者中72.51%(211/291)有家族遗传史。四省市雀斑患者家族史的构成比为:北京地区有家族史者为66例(61.68%),沈阳地区47例(77.05%),山西地区51例(80.95%),内蒙古地区57例(76.0%),有家族史者较无家族史者常见。家族聚集性分析显示:亲属中母亲罹患雀斑的患者例数最多,其次依次为父亲、外祖母、外祖父、祖母、祖父、儿子、女儿,以及三代亲属。家族罹患雀斑的患者中总体男女性别比较均衡,其遗传模式无明显性别差异。四省市有家族史的雀斑患者病情严重程度无统计学差异(P>0.05)。有家族史的雀斑患者平均发病年龄为(8.62±4.460)岁,早于无家族史者(14.41±6.625)岁,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2.5 社会人口学情况:雀斑患者在职业分布方面,办公室工作人员占63.7%,学生占15.0%,其他职业占21.2%,无特殊的接触史。

3  讨论

雀斑是一种常见的色素异常性皮肤病,在欧洲和亚洲人群中较常见[4]。本研究中的306例雀斑患者,男女比例为1:19.4,通过对有家族史的雀斑患者进一步家系调查发现,亲属中罹患雀斑的男女比例为1:1.26,男女比例相当,符合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特征,考虑就诊与发病的性别偏倚是由于女性对美的需求普遍较男性迫切所致。本研究中雀斑患者平均发病年龄为10.23岁,90%以上的患者在20岁之前患病,与我国学者的调查报道较一致[5]。

在雀斑发病诱因的调查研究中发现, 日光照射在诱发和加重雀斑的因素中均居于首位,与文献报道一致[6]。另外,在雀斑的发病季节调查研究中发现,首次发病季节和加重季节均以夏季比例最高,考虑到夏季是日光照射最强的季节,以上均提示日光照射在雀斑的发病中起重要作用。部分患者发病前曾有不同程度的如下經历:长期使用含有增白成分化妆品,精神压力大,情绪紧张,不良嗜好(熬夜、刺激性饮食、吸烟、饮酒)或月经不规律、口服避孕药,长期用药史。在成年后首次发病的女性雀斑患者中,57.9%(11/19,总3.6%)的患者雀斑首次发生于妊娠期间,并于分娩后加重。

本研究中,将四省市雀斑患者的表型进行地区间的比较分析,发现在雀斑的分布部位、严重程度上无地域差异,患者的首次发病年龄亦无地域差异,提示地理区域对雀斑的发病没有影响。雀斑的临床流行病学特征可为今后深入探讨雀斑发病机制提供科学的文献依据。

雀斑具有遗传倾向[7-9],我国学者张学军等采用全基因组扫描、连锁和单倍型分析,将其可能的致病基因定位在染色体4q32-q34区域[10]。本研究中,有家族史的雀斑患者占72.22%,有家族史的雀斑患者首次发病年龄早于无家族史者,提示遗传因素在雀斑的发生中占重要地位。

雀斑的病因及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清楚,目前,多个地区之间雀斑临床流行病学研究的文献未见报道,本研究将北方四省市雀斑病例的临床流行病学特征进行初步分析,为进一步认识雀斑提供科学参考依据。作为一种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皮肤病,更大样本量的家族遗传模式研究有待探索,以更好地解锁其遗传学及发病机制,从而为基因诊断、基因治疗等精准医疗的应用提供科学依据。

[参考文献]

[1]樊建勇,杨慧兰.雀斑的概况及治疗[J].中国美容医学,2007,16(9): 1292-1295.

[2]高天文,孙文潮.美容激光医学[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4:203-205.

[3]赵辨.中国临床皮肤病学[M].2版.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10:1234.

[4]Kukla-Bartoszek M,Po?piech E,Wo?niak A,et al.DNA-based predictive models for the presence of freckles[J].Forensic Sci Int Genet,2019, 30(42):252-259.

[5]杨森.六种常见皮肤病(寻常银屑病、白癜风、斑秃、瘢痕疙瘩、花斑癣、雀斑)的遗传流行病学比较研究[D].合肥:安徽医科大学,2007.

[6]Praetorius C,Sturm RA,Steingrimsson E.Sun-induced freckling: ephelides and solar lentigines[J].Pigment Cell Melanoma Res,2014, 27(3):339-350.

[7]Bastiaens M,ter Huurne J,Gruis N,et al.The melanocortin-1-receptor gene is the major freckle gene[J].Hum Mol Genet,2001,10 (16):1701-1708.

[8]高敏,崔勇,王培光,等.一雀斑家系遗传连锁分析[J].中华皮肤科杂志,2008,41(4):251-253.

[9]Hernando B,Iba?ez MV,Deserio-Cuesta JA, et al.Genetic determinants of freckle occurrence in the Spanish population:Towards ephelides prediction from human DNA samples[J].Forensic Sci Int Genet,2018, 33:38-47.

[10]Zhang XJ,He PP,Liang YH,et a1.A gene for freckles maps to chromosome 4q32-q34[J].J Invest Dermatol,2004,122(2):286-290.

[收稿日期]2019-08-22

本文引用格式:魏瑾,唐先發,杨振海,等.我国北方四省市306例雀斑患者临床流行病学分析[J].中国美容医学,2020,29(7):43-45.

猜你喜欢
表型雀斑临床特征
探访“人类表型组”
表型组研究:中国后发先至
作物表型组学和高通量表型技术最新进展(2020.2.2 Plant Biotechnology Journal)
星星是天空的雀斑
气滞血瘀证对慢性前列腺炎/盆腔疼痛综合征患者UPOINT因子表型分布的影响
结直肠癌脑转移的临床特征及其治疗
纵隔大B淋巴瘤22例临床分析
荨麻疹患者临床特征与护理干预探析
重症肺炎临床特征与治疗护理效果分析
雀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