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互学互鉴中深化中美合作及人才培养探究

2020-07-29 12:39印凯王颖韦潇张燕军
世界教育信息 2020年7期
关键词:联合培养

印凯 王颖 韦潇 张燕军

摘   要:中美联合进行人才培养,适应彼此发展需求,合作空间广阔,但存在“四多”和“四少”问题。双方在师生交流、教学与学科发展、校际与省州互动方面存在不对等、不均衡的现实问题,阻碍了人才培养的深入合作。因此,要进一步促进教育对外开放和高等教育国际化发展;持续促进中美师生双向交流;不断完善学科、教学共建制度;促进多主体协同创新;增进多机构双向、多向、全方位交流;推动校际交流及省州互动,以推动教育发展命运共同体的建设。

关键词:中美合作 联合培养 互学互鉴

2019年5月15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出席亚洲文明对话大会时提出了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四点主张”:坚持相互尊重、平等相待;坚持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坚持开放包容、互学互鉴;坚持与时俱进、创新发展。中美两国均为大国,有必要在诸如公共卫生、环境保护、人才培养等全球重大事务中共同面对挑战,求同存异,优先解决紧要问题。

中美互学互鉴具有良好基础。中美人文交流高层磋商机制自2010年建立至今,已有十个年头,交流规模持续扩大。中国仍然是美国国际学生第一大来源国,美国也是中国重要的留学生生源国,其“百万强”计划曾力图实现到2020年让100万名美国学生学习中文的目标。人才培养关系国家发展,是各国教育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显著提高高等教育竞争力也是《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的主要发展目标之一。基于“四点主张”思考中美人才培养,有利于在当前形势下,借助中美人文交流机制,在平等交往基础上深化合作、加强人才培养。

一、中美需求:适应彼此需求的合作空间

(一)教育交流助推文化传播和交流互信

中美两国在不同历史背景下形成了各自独特的文化,展现出多样性、开放性的特点。伴随着教育交流和文化传播,两国文化兼容性的广度与深度在不断扩大和加深。如我国对美国文化的辩证吸收,促进了我国传统文化的创新发展,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中华民族的思想文化[1]。美国也渐渐加深了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了解,并由之对中国文化表现出尊重与欣赏。美国诺贝尔奖得主汉内斯·阿尔文(Hannes Alvin)曾指出:如果人类要在21世纪生存下去,必须返回2500年前到孔子那里去寻找智慧。

中美教育交流也架起了两国人民沟通的桥梁。教育交流往来促进了两国人民之间相互了解与信任。中美两国的留学人员、访问学者等群体,是两国文化、教育等的亲身体验者,也是传播使者,为各自国家良好形象的构建及新型大国关系的建立奠定了民意基础。

(二)教育合作推动经济与科技发展

中美教育交流对两国的经济发展和科技进步产生了巨大的积极作用。中国作为在美留学生的主要来源国,中国留学生的相关留学开销对美国经济贡献巨大。美国2018年《门户开放报告》显示,这一数字高达138亿美元。此外,众多留美创业人员成为了美国新兴产业的创始人,为美国的经济发展作出了杰出贡献。中美教育合作还培养出大批高水平人才,通过攻克重大科技项目、科研成果转化、推进决策研究等方式,促进了中国经济的发展。

不仅如此,中美教育交流对两国科技发展的影响也显而易见。美国科技研究领域通过依靠人才、知识保持快速发展态势。因此,美国高度关注教育国际交流,通过找到廉价的科技人力资源、吸引世界各国科技精英人才,形成创新环境长久不衰的力量。在美中国留学生人数远超他国,为美国提供了大量科技研究人才,诸多优秀中国学者已在美国的院校、研究所等工作[2],对其科技发展助力颇多。而中国通过中美教育交流吸收国外最新的研究成果,提高科技研究水平,缩短我国与国外先进水平的差距;培养了一批拔尖科技人才,促进我国高水平的学科队伍建设;听取美国科学家,特别是李政道、杨振宁等华裔美籍科学家的建议,对科研体制和扶持政策进行了改进,设立了博士后流动站等一系列影响深远的科研制度[3],从而为中国提供了迅速提升科技实力的契机,助力中国智造深入发展。

二、现实问题:需要坦诚面对的“四多”“四少”

中美人才培养在人文交流下,面临一些难题,需要彼此加强合作,才能维持长久的互利共赢。

(一)赴美学生多,来华学生少,双向交流有待进一步深化

美国2019年《门户开放报告》的数据显示,2018-2019年,赴美留学生中各地区占比排名前三位为中国大陆(36.9548万人次,占比33.7%)、印度(20.2014萬人次,占比18.4%)、韩国(5.225万人次,占比4.8%)[4]。中国留学生近乎印度留学生的两倍,约为第2~7名的总和,数量极其庞大,具体见图1。

结合近五年的报告数据(见表1)[5],自2014年起,我国赴美留学人数在30万人次以上,且持续增长,占在美国际生比例稳定在30%以上。尽管近年来增长速度逐渐放缓,但基于庞大的留学生基数,我国学生仍然占在美国际生的1/3以上。[6]

而对比来华美国留学生数量可见,中美两国在交流人数方面存在明显不对等。教育部数据显示,2018-2019学年,来华美国留学生人数为2.0996万人[7],占来华留学生总数的4.2%。由近五年《门户开放报告》数据(见表2)可见,美国来华留学生数量基本维持在1.2万左右。[8]

综合对比中美留学生数据,中美留学交往存在显著差距,赴美中国留学生数量接近于同时期美国来华留学生数量的30倍;我国赴美交流人数目前仍保持逐年递增的趋势,但同时期,美国来华交流人数保持波动状态,多呈现负增长态势。中美双方在留学双向交流方面有待进一步发展。

(二)学生交流多,教师交流少,需要多种方式互派教师带队学习

教育交流互动包括学生、教师、学科等多层面,各层面均至关重要。基于国情和教育模式差异,中美两国各自积累了丰富的教学经验,形成了独特的人才培养体系。当前,中美两国教育都处于改革的十字路口,教育改革正朝着两个不同的方向发展[9]。在此关键时期,教师交流分享、互学互鉴尤为重要。但就现阶段情况而言,相比学生流动,教师间互动交流不足明显。目前,政府公派教师交流规模有待提高,而民间教师交流因成本高、手续繁琐等现实原因也难以得到充分发展。因而,加强教师互学互动对促进中美合作尤为重要。

(三)教学合作多,学科合建少,学科建设合作面有待进一步拓宽

目前中美两国教学合作广泛,通过包括实时视频互动在内的网络课程教学火热开展,合作办学高校数量迅速增长。但与此同时,中美学科共建明显重视程度不高。根据软科发布的2019年世界一流学科排名[10](见图2),我国除工学学科与美国院校不分伯仲外,其余四领域学科均存在实力悬殊的问题。

(四)校际交流多,省州互动少,“121计划”功能有待进一步发挥

现阶段,在中美人才培养领域最活跃的是中美高校间交往。双方高校通过参与“中美人才培养计划”121双学位项目(简称“121计划”)等建立合作关系,广泛开展留学项目,互派学生交往。截至2018年10月,“121计划”共有160所中美大学参加(中国122所大学,美国38所大学),有4000余名大学一年级本科生和硕士研究生赴美国大学学习,2004-2018年共有15届本科生和研究生同时获得中美双方大学毕业证书和学士(硕士)学位。

与之相对应,中美省州经贸往来和由省州发起的人文交流有待提高。以友好城市为例,截至2019年7月,中美建立了227对友好城市。但省州互动不如校际交流活跃,缺少稳定人才交流项目,科学技术方面交往贫乏,缺少实质性的科学合作或技术交换[11]。在已有的互动中,我国地方政府层面更关注领导讲话、活动形式上,轻视具体实践及贯彻程度,对活动内容和意义收获研究不够深入,浮于表面。

三、合作对策:建设谋求持续发展的命运共同体

党的十九大报告关于“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有关部署,赋予了高等教育对外开放新的使命。《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提出了推进教育现代化的总体目标,并重点部署了开创教育对外开放新格局,作为面向教育现代化的十大战略任务之一。中美联合培养人才要围绕教育对外开放、高校国际化、教学改革以及人才培养的原则来进行,以建设可持续发展的命运共同体。

(一)持续促进中美师生双向交流

教师、学生是教育国际化交流的主体,对着力解决目前中美师生双向交流不对等问题,进一步完善对外教育交流所涉及到的制度规范尤为关键。中美双方需不断加强留学相关的制度性建设,既为前来交换的师生提供诸如签证、手续审批等方面的便利,又进一步完善学历学分互认制度、确保教学标准互通与课程衔接紧密,扫清交流阻碍,助力更普遍教育互动活动的开展[12],从而扩大中美双方学生交流规模。我国也可通过设立留学奖学金、增加来华留学名额等一系列鼓励性政策,优化留学生机构,吸引更多美国优质生源来华研学;将国际化水平纳入高校排名评定标准,调动校方国际招生的积极性,以此达到促进中美学生交流均衡发展的目的。

一方面,鼓励双方教师进行交流。其一,增设教师交流项目,推进建设“海外英才项目”“外籍教师项目”“121计划”,扩大教师交换规模,引进海外高层次人才、外籍教师、海归博士和吸引海外学者访学。其二,优化科研运作的保障体系,为留学交换人员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13]。其三,政府、学校给予交换教师制度保障,采取报销来往路费、工资正常发放等措施,吸引更多教师申请出国交流项目[14];其四,将教师出国交流经历纳入职称评定体系,增强教师出国意愿。

另一方面,需进一步改进教师出国管理与服务工作。其一,教师出国交流,做到规范化和制度化[15]。其二,均衡派遣教师团队,做到学科间平衡,教學与管理人员机会平等。其三,建立跟踪回访及回国信息反馈制度[16]。其四,完善评价体系,科学合理地评价教师交流成果,对成果显著者进行奖励。

(二)不断完善学科、教学共建制度

中美双方需建立一系列规章制度,更为有序高效地开展学科教学合作。其一,针对教学建设,可通过以下方式提升教学质量:加强师资建设,建立教师互访制度,完善对外方教师的招聘管理与监督机制,保证合作教学质量;制定特色教学模式和管理制度,解决因中美合作教学特殊性和复杂性给师生带来的问题[17];完善教学质量管理监督评价体系,进一步提升教学质量,促进人才培养。其二,通过以下方式方法促进学科共建规范化、制度化建设:从学校的发展目标和定位出发,确定学校学科的布局和结构,建设和完善学校的学科布点、结构调整的相应机制,明确合作领域;跟踪国际前沿趋势,凝练学科发展方向[18],促进新兴学科与重点学科的发展;根据双方高校学科整体发展规划要求,形成资源整合与合理配置、共享的机制,促进资源利用最大化;学科共建注重成效,形成综合评价的相应机制。[19]

(三)促进多主体协同创新

其一,政府发挥好宏观调节作用与动员力量和桥梁作用,突出引导者角色[20]。两国教育的互动交流往往建立在良好外交关系的基础上,唯有两国加强互信,发展良好伙伴关系,才能促进教育深层次合作交流。完善各项制度体系,解决双方教育交往时遇到的政策性障碍。加大教育投入,进一步加强高校与学术期刊建设,提升高校综合实力与期刊的专业性,吸引两国学生与教师交流互动;扩大公费教育交流规模,设立留学专项财政拨款,为“走出去”的教师学生提供经济支持,对“引进来”的进行奖励。鼓励、支持、引导高校及民间教育机构自主开展的教育交往,提供一系列政策支持与帮扶。

其二,高校勇于开创对外开放的新局面。进一步提升高校教育对外开放程度,对双方开创教育对外开放的新局面具有重要意义。树立正确的国际化办学理念。正确的办学理念是高校教育国际化的理论支撑和目标导向[21]。中美双方高校在国际化交流过程中,要本着提升教育质量、培养高水平人才的目的,以国家、地区及学校的发展需求为导向,秉承“科学无国界”理念,做到“以我为主,兼容并蓄”“平等合作”,促进国际化合作可持续发展。开展高校间合作交流,创造互动契机。高校间建立友好合作关系,开展合作办学,通过多领域、深层次、稳定的师生交往项目等多种措施推进高等教育国际化。教育输入与输出并重,均衡发展。高校在进行教育国际化交往时需协调“走出去”与“引进来”共同发展[22],即鼓励、派遣师生对外交往,在境外开展办学活动[23],同时邀请、吸引对方学生来校研修,教师来校交流或任职,与海外高校开展教学合作与学科合建,促进双方教育交流平等和谐发展。设立留学奖学金,根据双方的不同需求制定招生计划。[24]

其三,民间教育交流机构充分利用自身灵活性特点,成为政府、高等院校、个人三者间联系的“桥梁”与“纽带”。随着国民经济的不断发展,家庭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自费留学比例不断提升,民间教育机构将在教育国际化中发挥更为关键的作用。例如,我国怡海教育集团积极参与推动“中美教师交换项目”开展,美国“十万赴华”项目完全依靠民间教育组织与私人出资进行,皆体现民间教育国际交流事业天地广阔、任重道远、大有可为[25]。与此同时,民间教育交流组织开展活动时也需遵守各国的法律法规,并积极邀请政府与社会进行监督。

(四)增进多机构双向、多向、全方位交流

其一,网络研讨与现场交流相结合。目前中美两国间教育互动大多通过现场交流的方式进行,存在来往成本高、手续繁琐等缺陷,而作为高等教育国际化重要内容的在线交流,具有跨国界、及时性、高效性的特征,大大降低了国际教育交流的成本。随着5G通信技术的发展,网络研讨交流必将具有更广阔的发展空间。中美两国在开展现场交流活动的同时,应大力发展在线教育,充分利用网络空间的优越性,运用多种方式、全方位服务于国际教育交往。[26]

其二,教学与研讨相结合。教学互动与教育研讨并重,重视教师综合能力的提升和对现有教育体制的思考。围绕中美高等教育比较,在教育理念、教学方法和模式、教育评估、教师职称评定、学生管理等方面展开讨论。美国音乐大师汤姆·斯坦恩(Tom Stein)曾谈到,对于一个教育者而言,重要的是保持终身学习。在教学与研讨过程中,美方可借鉴包括集中备课、教研组研讨、教师师徒制和评课赛课的中国特色教育体系,我国可更深入了解美方STEAM(科学、技术、工程、人文艺术、数学)教育理念,促进双方教育工作者学习与进步。

其三,政府、高校与民间教育交流机构联合。具体说来,政府应简政放权[27],高校继续进行去行政化改革[28],以便于进一步发挥市场和社会的作用。此外,还应该进一步完善立法,支持、鼓励、引导民间国际教育组织在中美教育交流中发挥“纽带”作用。

(五)校际交流推动省州互动

深化高等院校教育交流合作,推动省州友好发展。教育部门应充分利用好高等院校在国际教育交流中处于活跃地位这一优势,在促进高校国际化办学的同时,积极带动中美省州在高等教育领域加强交流研讨与合作。各地教育相关部门可通过签署合作备忘录及建立友好伙伴关系等措施,整合双方教育资源,互派师资进行教师培养及教学合作,如2019年10月开展的温州—印第安纳州STEAM平移计划,又如浙江省与加州开设的“双创”管理和运营人才培养培训班,开展人才联合培养及合作办学,以实现省州教育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总之,高校积极响应并配合国家教育政策的实施,与民间教育组织建立稳定合作关系,确保对外交流的教育资源规模进一步扩大,提供教育交流平台。民间教育组织协调政府实施教育交流项目,起到资金募集与运作的作用[29];与高校建立友好合作关系,为学者提供更为详尽的国际交流资讯,提供多渠道交流。唯有三者联动,相互配合,才能有效促进中美在当前形势下继续发展教育国际交流与合作。

参考文献:

[1]胡中波.中美关系视野下的中美教育交流研究[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16.

[2]顾宁.评冷战的文化遗产:中美教育交流(1949-1990)[J].史学月刊,2005(12):78-84.

[3]陈强,刘园珍.中美科技合作历程回顾、动机比较与分歧分析[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6,33(3):22-25.

[4][5][8]U.S.Institute of International Education. Open doors 2019 fast facts[EB/OL].[2020-03-01].https://www.iie.org/Research-and-Insights/Open-Doors/Fact-Sheets-and-Infographics/Fast-Facts.

[6]杨松霖,孙凯.中美人文交流:现状、问题与对策[J].江南社会学院学报,2016,18(2):33-38,45.

[7]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2018年来华留学统计[EB/OL].(2019-04-12)[2020-03-01].http://www.moe.gov.cn/jyb_xwfb/gzdt_gzdt/s5987/201904/t20190412_377692.html.

[9]苏智欣.中美基础教育比较与反思:教学上的差距[N]. 社会科学报,2015-09-24(005).

[10]中国教育在线.2019软科世界一流学科排名[EB/OL].[2020-03-01]. https://gaokao.eol.cn/daxue/zixun/201906/t20190626_1666256.shtml.

[11]冒皎姣. 中美友好城市发展现状研究[D].北京:外交学院,2011.

[12][21]王晓方,翁曼萍.海峡两岸职业教育学分互认、课程衔接与学历对接研究[J].延安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8,32(3):74-76.

[13]杜林.从提高高校教师国际化水平谈出国留学工作[J].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2):69-72.

[14]张闻.高等学校教师公派出国留学的现状及对策研究[J].教育现代化,2017,4(47):144-145.

[15]张柳.高等学校教师公派出国留学的现状及对策研究[D].上海:上海交通大学,2012.

[16][26][27]鞠光宇.服务于全球霸权的美国高等教育国际化战略分析[J].世界教育信息,2017,30(24):43-46.

[17]王丽敏,段雨尘.浅谈优化中外合作办学教学管理工作的几点思考[J].中外企业家,2019(23):212.

[18]陆静如,郭强.中外合作办学助力高校一流学科建设——以行业特色高校为例[J].教育探索,2019(4):63-67.

[19]叶绍梁.学科建设机制创新与研究型大学学术制度建设[J].复旦教育论坛,2005(1):12-13.

[20]杨松霖,孙凯.中美人文交流:现状、问题与对策[J].江南社会学院学报,2016,18(2):33-38, 45.

[22]黄晓磊,邓友超.“背景板”的转换——我国教育对外开放之路[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19,40(1):40-49.

[23]薄云,陈武元.高校境外办学特点、趋势与推进策略[J].中国高等教育,2019(9):47-49.

[24]郭涟涟.论中国高校如何做好新时期高等教育对外开放工作[J].高教学刊,2016(21):198-199.

[25]章新胜.民间教育国际交流事業天地广阔、任重道远、大有可为[J].世界教育信息,2011,24(11):7-9.

[28]罗诚,魏崇君.国外高等教育管理体制对我国高校去行政化改革的启示[J].传承,2013(11):122-124.

[29]教育部.教育部关于鼓励和引导民间资金进入教育领域 促进民办教育健康发展的实施意见[EB/OL].(2012-06-18)[2020-02-27].http://old.moe.gov.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e/s3014/201206/138412.html.

编辑 徐玲玲   校对 吕伊雯

猜你喜欢
联合培养
地方本科院校与高职院校联合培养的双主体机制研究
校企双主体联合培养室内设计专业技能人才的研究
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下专业学位研究生校企联合培养模式研究
校企高端合作 培养创新型工科博士
浅析《企业战略管理》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智能科学与技术专业“机器人大脑”双培计划实施
联合创建博士后培养新平台
高职和本科院校应用技能型人才联合培养教育模式
广西无机非金属材料研究生“产学研”联合培养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生物医学工程(再生医学)专业本科生联合培养模式的建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