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原文化的文化融合与崛起之路

2020-07-29 12:39舒坤尧
人民论坛 2020年20期
关键词:中原地区中原时期

舒坤尧

中原文化是中华文明的发源地之一,是中华文明形成的核心,也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主流。“中原”被称为是“天下之中”,也被称为是“中州”“中土”。“中原”一词在不同的时期所代指的意义有所不同。2012年国务院在《中原经济区规划》的批复中规定了“中原经济区”的涵盖范围,因此,关于“中原”的界定可以认为是河南省全境以及河北南部、山西南部、山东西部以及安徽北部等地。文化作为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灵魂,不仅能够为人民群众提供坚定的思想保证、强大的精神力量以及厚重的道德滋养,还能够引导人民群众追本溯源、不忘历史,充分传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中原文化与周边文化相互碰撞、吸收、融合,从而不断“走出去”,开启了一段崛起历程。

中原文化的“文化传承”:根植于中原地区物质与非物质文化的总和

中原文化作为生长与发展在中原地区的历史文化,承载了该地域文化中的所有物质文化与非物质文化,具有深远的根源性、延续性以及辐射性。

中原文化与黄河流域拥有千百年的紧密联系。黄河流域是中华文明最早的发源地之一,可以追溯到旧石器时代,黄河流域的中原地区便聚集着很多原始部落,在他们的生产生活过程当中,石器、骨器得到了充分的发掘和使用。进入新石器时代,中原文化中的仰韶文化、龙山文化得到充分发展,石器已经不再仅仅作为生产工具,还作为饰物使用,除此之外,烧制的陶器也开始出现,经济文化得到初步发展。从夏商周开始,到唐宋时期,历经三千年时光,中原地区建立了大小十多个王朝,成为当时中国先进文化的主要发展地区,在文化、技术、生产力等方面遥遥领先。高度的经济繁荣使得建筑、文物、古迹、生产工具遗留了下来,如殷墟、唐三彩、宋城遗址、登封少林寺等。

在中原文化的发展历程当中,非物质文化涉及文字符号文化、口传文化、技术与工艺文化等多个方面。其中,文字符号文化主要指的是文学艺术作品、史籍、著作等;口传文化指的是以口头方式保存下来的文化类型,如豫剧、民间传说、杂曲小调等;技术、工艺文化则是表演技术、民间杂耍、绝技、武术……这都是中原文化生命力得以提升的根本。

中原文化的“环境生态”:优越自然环境与发达社会经济的交互蕴涵

中原文化是中华文明中典型的地域文化之一,一方水土养育一方文化,中原文化的崛起,除了它的丰富内涵之外,还有优质的环境生态。自然环境与发达社会经济之间的交互作用之下,为民族融合夯实了基础,也为中原文化的发展构建了良好的环境。

中原地区涉及黄土高原、华北平原的过渡区域,向西至黄河、华山,向东至黄淮海平原(华北平原)的西部,向北至太行山,向南至大别山。除了东部为平原之外,剩下三面环山,特别是西部毗邻秦岭余脉,山地植被茂密,山地与平原之间还有黄土丘陵。另有黄河以北与太行山相接的盆地,如运城、临汾等地,在黄河以南还有伊洛、南阳盆地等。中原地区还涵盖了黄河、淮河、长江、海河等,其支流纵横交错,具有丰富的水源系统。总而言之,中原地区拥有优越的自然环境,为中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提供了天然的环境。

中原地区在交通、资源禀赋、地理形势等方面优势显著,社会经济不断发展,自古以来都是中华文明的经济、政治、社会发展中心。早从夏商周时期开始,中原地区在交通方面就得到了初步的发展。在陆路交通方面,到了秦汉时期,丝绸之路开辟,中原文化基于交通的发展得以向外扩张,向西经过关中、河西走廊。至宋朝,以开封为中心的陆路交通日渐发达。在水路交通方面,战国时期魏国开槽与黄河、淮河相连,东汉末年开凿白沟运河、修治睢阳渠,隋朝时期建设的京杭大运河,北宋时期的汴水渠道开辟,元代时期的河道截弯取直,均是以开封、洛阳等地为中心发展起来。基于交通的发展,中原地区的手工业、商业等也随之发展起来,著名的青铜文明便始于此,如汉代冶铁、南北朝时期的陶瓷、唐三彩、宋朝官窑以及隋唐、北宋时期的丝织品等,得以名满天下,随之而来的还有中原地区的贸易、商业发展,这种繁荣一直持续到北宋时期。

中原文化的“文化融合”:与周边文化相互碰撞、吸收、融合的魄力

中原文化,是传统的华夏部族的聚集地,也是汉族人民的中心发展区,它所衍生而发展的文化,与周边文化共同发展,实现了中原文化背景下的民族融合。不同文化之间相互碰撞、吸收、融合,最终形成了海纳百川有容乃大的文化盛况。

早从五帝时期开始,传统的华夏部族就与其他不同部族有接触与纠葛,横跨夏商周三朝,华夏部族与苗蛮、东夷部族之间相互融合。到了春秋时期,中原地区已经有很多少数民族与汉族共同居住的局面,通过血缘、文化等多方面的融合从而促成了汉民族的形成与发展。

随后在魏晋时期,西域各地纷争迭起,魏晋统治者对西域文化颇为重视,苻坚以及吕光父子,为沟通西域文化与中原文化的融合作出了巨大贡献,进一步畅通了丝绸之路。中原与西域之间的政治经济连接也日益紧密,由此大大促进了西域文化与中原文化之间的碰撞、吸收与融合,奠定了隋唐时期多民族文化发展的基础。到了隋唐、宋朝时期,中原与西域文化之间的交流依然密切,不断融合,对中原文化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宋朝之后,金、元等时期,随着少数民族迁入中原,文化之间的融合更加强烈,诸如女真人、契丹人逐步融入汉族,形成了聚居的形态。特别是在元朝统一之后,蒙古士兵的迁入,实现了“與民同耕、横亘中原”的态势,不同民族之间的界限已经不那么清晰。到了明朝时期,处于中原地区的少数民族已经开始改汉服,去胡语、去胡性,与汉民族越来越相融。清朝时期,满族的进入,为中原文化带来了新鲜的血液,使得中原文化更加饱满。进入近代之后,中原文化在现代文明的发展影响下,又展现出新的特征,中原文化进一步扩展对外交流,从而增强了与其它文化不断碰撞、吸收、融合的魄力。

中原文化的“走出去”:构建全国文化高地、促进中原崛起的美好篇章

进入21世纪以后,在全球化发展的背景下,文化发展必然要面临“走出去”的发展需求。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重要性,并要求致力于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战略目标。中原文化发展到今天,要想重现文化辉煌,“走出去”是更好的崛起之路。

一方面,丰富中原文化的传播与交流内容,增强文化感召力。各级政府、组织、群众应进一步深入挖掘中原文化的丰富内涵,如中原文化中的“生生不息、刚柔相济、兼容并蓄”的特质,中国意识与大一统思想,爱国为民、无私奉献精神,自强不息、奋发有为的“红旗渠”精神,和谐共存、以人为本、公平正义、知行合一的求知观……虽然从中原文化的本质而言,它是一种农耕文化,但是其中仍然蕴含很多优秀的传统,应深入挖掘,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将其中的优秀特质创造性地改造和提炼,将其融入到对外传播与交流的过程中,从而增强文化的感召力。另一方面,不断创新传播和交流模式,增强文化引导力。在现如今的全媒体发展背景下,充分利用全媒体优势,开辟中原文化创新传播渠道。同时建立中原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示范基地工程,积极推动文化产业自身发展,以及文化产业与农业、金融、制造、科技、体育、旅游、信息等多领域的融合发展,进而重塑中原文化品牌,从而提升文化引导力。

【注:本文系河南省教育厅2019年度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一般项目“新时代中国特色社区创新文化建设路径研究”(项目编号:2019-ZDJH-395)的成果】

【参考文献】

①程有为:《中原地区与中原文化简论》,《地域文化研究》,2020年第1期。

②赵壮道:《中原文化的传播路径与保障机制研究》,《洛阳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年第1期。

责编/周小梨    美编/杨玲玲

猜你喜欢
中原地区中原时期
“一席话”的来历
特殊时期中俄文化交流持续在线
新时代的啊哩哩
绿色农业逐梦中原
文艺复兴时期的发明家
校园足球中原行活动掠影
开心一刻
一战时期蛰豪战(10)
紫外法快速测定中原地区12种蔬菜VC含量
北魏和盛唐中原地区佛塔建筑风格的异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