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音乐教育功能的彩调多元化教学

2020-07-29 12:33神璐王烁炜
参花(下) 2020年8期
关键词:音乐教育多元化

神璐 王烁炜

摘要:桂林彩调是广西壮族自治区地方戏曲剧种的代表,也是深受当地居民喜爱的地方戏曲。在如今文化发展强调百花齐放的背景下,文化多元化已经成为不可阻挡的发展趋势。但是在国内现有的音乐教育和音乐创作体系中,流行文化、西方文化等占据了音乐创作的半壁江山,而真正挖掘民族文化的音乐创作却相对较少。目前,音乐学院、师范院校、中小学乃至幼儿园的音乐教育中,都逐渐出现了传统戏曲的身影,人们将视角转移到传统音乐中,而不再是仅仅以单一的西方音乐为主体,这有利于激发音乐爱好者的民族情怀。地方戏曲作为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一种,有利于中华优秀文化的传播。

关键词:彩调 多元化 音乐教育

桂林彩调是一种起源于桂北并流行于桂林、柳州、平乐、河池以及百色等地区的地方戏曲。值得注意的是,由于各地的方言各不相同,在对桂林彩调的命名上,各地也不尽相同。但是大部分的桂林彩调,在一段时期以来,还是被称为调子戏以及采茶戏,直到1955年,才被统一命名为彩调剧。

一、桂林彩调剧目的来源

作为一种地方剧种,桂林彩调与其他地方剧种一样,都是经历了长时间的打磨,并有着辉煌的历史。在20世纪60年代,作为桂柳彩调代表作之一的《刘三姐》,先后多次登上过中南海的演出舞台,向人们展示桂林彩调剧种的表演风格,随后又在全国34个省、自治区以及直辖市进行了长达两年的巡演,演出次数达到500多场,这个数字在中国戏剧演出历史中是不常见的。

桂林彩调的取材大多数源于农村,在人物和事件的选择上也往往是以广大人民群众以及他们的日常生活为主。桂林彩调的演出者,也大都生长在农村,因此,对农村的生活以及问题都十分了解,在桂林彩调的演出过程中,演出者的艺术风格以及表演都会带有浓厚的地方色彩。彩调的表演形式多为载歌载舞,通過这种方式,更能使观众感受到彩调生动活泼以及地方戏剧特有的亲切感,在语言方面,多采用幽默诙谐的地方语言来行唱腔。载歌载舞的表演形式和地方语言,是桂林彩调的血肉,一旦脱离这些,彩调就会变得索然无味。

彩调的历史之所以能够源远流长,是因为其极具魅力的内涵和意义。在取材以及提炼主题的过程中,一般都是由主要人物的行为入手,从说什么、做什么、怎么做、为什么等方面去进行探索和思考。正是因为彩调取材于现实,切合现实中人们的想法,所以才会被观众广为认可。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以及多媒体的不断冲击,观众的审美观、价值观以及人生观都在发生着变化。网络世界的不断进步也在刺激着剧种的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竞争日益激烈。这种竞争不仅存在戏曲与戏曲之间,电视、电影的日益崛起,也使戏曲的地位逐渐下降,而在各大剧种的竞争中,地方剧种则更处于劣势。如果地方剧种被动消极地面对竞争,就会导致自身衰败的结局。

在生产力低下的时代中,交通以及通信不便利,而戏曲通过自身的艺术再现,将社会中的人、事、物重新演绎,再现在大众的视野当中,并借由表演来寓意褒贬、区别善恶、得知兴衰。戏曲在通信不发达的时代中满足了人们想要知道时势的需求以及自我实现的需要。但在生产力高速发展的今天,人们能够通过教育、书籍、报纸、网络等渠道去了解现实社会,去提高自身的素养,古语中所言的“秀才不出门,便知天下事”也变成了现实,加之人们拥有了信仰自由、思想自由,对于社会中的人、事、物都有了自己的见解以及判断,对于戏曲所给予的世界观也不会完全认可了。即便戏曲中深入阐释了人生哲理、时代变迁,在观众的角度,也不见得会感兴趣。久而久之,人们逐渐被新鲜的艺术形式吸引,戏曲艺术对他们的吸引力就相对减少许多。音乐艺术发展必须与时代发展保持相同的步伐,以适应观众的需求。从过去发展到现在的戏曲艺术,面对发生急剧变化的观众,不应该一成不变,而应该通过不断的改进,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以更快、更好地适应观众的需求,这样,戏曲的发展才能够持续。

二、彩调唱腔的分类

早些年,在广西各地流传着采茶歌以及彩灯一类的歌曲,但未能形成戏剧系统。在清代中期,由于受到统治阶级的影响,湖南地区人民向桂北地区迁移的过程中,将湖南的花鼓戏(又称调子)也带入广西地区。在这一迁移的过程中,又逐步融入其他地区的音乐民间曲调,这其中包括桂北地区的民歌小调、湖南的鲜花调、阳朔的渔鼓调等,从而使得桂林彩调的内容愈加丰富。桂林彩调的唱腔分为腔类、板类、调类三种。桂林彩调的剧情多由神话传说、章回小说以及市井轶闻中取材,风格优美、诙谐,在市井中有着“快乐剧种”的美誉,同时,它也是最能代表中国戏剧艺术文化特征的地方剧种。

从表演形式上看,色彩基调也经历了庭院、集镇、赌场、剧场等几个阶段。随着彩调剧本的发展和表演场所的变化,行当、服装和表演都发生了相应的变化。

彩调表演艺术的基本特征,大多体现在小旦和小丑(包括小生)两个行当上,如眼、手、身、法、步等。其次是摇旦(即丑旦)。彩调中丑角和旦角的步法、转身、出场、扇花和手花都是极富有广西民族特色的,尤其是步法。如蹩脚步、扭丝步、蹬踢步、试探步、横挪步等。旦角的踵步、碎步、云步等。扇子是彩调“三件宝”(扇子、手帕、彩带)中的一件。扇子在表演中也可用作工具和武器,因此被称为“万能”道具。它深深植根于农村,与当地民间俚语小调紧密结合,形成了内容和谐、形式生动的表演风格。

三、培养适宜桂林彩调生存发展的环境

广西作为少数民族聚居地,拥有壮族山歌、侗族大歌等许多民族文化,但这些在中小学的音乐课本中出现得并不多见。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应当采取积极的传承方式使其保留下去,国家将彩调纳入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目的就是保护它、传承它。而作为个人,也要认识到保护桂林彩调的意义和重要性。

在当前形势下,尽管很多音乐院校已经认识到了加强对民间戏剧的保护和传承,将传统戏剧编入教材当中,但其中还存在着编选内容不全面、占有比例不够等问题。以广西出版社出版的中学生音乐课本来看,教材共分为7个版块,外国音乐歌曲和儿童歌曲各占一个单元,但有关中国传统戏剧却没有任何介绍,能与之相关的也只是一些中国民族的传统乐器,如二胡、古筝、琵琶等。在初二的音乐教材中还设有音乐剧的版块,但音乐教师普遍用外国音乐剧《猫》来让学生了解音乐剧的概念以及创作,这导致绝大多数学生不了解中国的传统戏剧,更不知道属于桂林的本土戏剧是什么,对传统戏剧以及相关文化一无所知。如果我们对现有的音乐教育出现的问题不进行调整,不作出相应的改变,就无法改变广西音乐教育的现状。因此,为了使中国传统戏剧在学生中普及,保护和传承桂林彩调的生存和发展,在实际工作中,需要做好以下两点。

(一)要加强理论学习。尤其在音乐学相关专业的课程学习上,要加强民族音乐学课程的学习,重点强调与中国传统戏剧音乐有关的课程。要引导和组织相关人员对中国音乐内容和创作背景下所反映出的历史文化知识做出分析,使学生掌握历史调查方法,这对参与音乐历史的研究有很大帮助。

(二)要加强专业人才的培养。一方面,各高校艺术管理部门要积极传播地域文化艺术,这有利于地方特色的展现。另一方面,相关的负责人员要具有保护优秀非物质文化内容的责任意识,在实际工作中,要积极组织和调动群众参与到具有文化艺术创作性质的社会实践活动中来,加强对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充分发挥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文化价值,这样才能有效将彩调进行更好的传承。

四、结语

艺术源于生活,彩调艺术是广西民族的传统文化,它贴近生活的表现手法以及富有喜剧性、声调的民歌性使其具有独特的艺术价值。民族文化既是民族的,也是世界的。我们应该努力做好民族文化宝贵财富的传承工作,使其得到更好的发展。

参考文献:

[1]王常俏.新时代背景下广西彩调剧传承创新研究[J].艺术教育,2019(07):103-104.

[2]兰珂,陈晔.广西彩调发展传承的研究[J].大众文艺,2019(06):59.

[3]申婷.广西彩调在广西高师声乐教学中的现实意义探析[J].北方音乐,2018,38(10):164.

★基金项目:本文系广西壮族自治区研究生教育创新计划校级课题(项目编号:XYCSW2019048)的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神璐,女,硕士研究生,广西师范大学,研究方向:音乐教育;王烁炜,女,硕士研究生,广西师范大学,研究方向:音乐教育)(责任编辑 张云逸)

猜你喜欢
音乐教育多元化
探讨构成因素在当代雕塑语言中的多元化体现
巧用“多元化”,赋能“双减”作业
道德与法治活动中形成性评价的多元化研究
从“跨界”现象看现代筝曲的多元化发展
浅析音乐教育在基层消防部队中的作用
农村中小学音乐教育在新课改背景下的改革
论陶行知教育思想在幼儿音乐教育中的运用
音乐美学基本原理对音乐教育的几点启示
中等职业学校音乐教育的价值与功能探讨
专业化PK多元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