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穿条纹睡衣的男孩》带来的教育启示

2020-07-29 09:00王晨露
新教育时代·教师版 2020年15期
关键词:儿童教育

摘 要:电影《穿条纹睡衣的男孩》讲述了二战期间一位德国军官之子(布鲁诺)与一位犹太男孩的悲剧友谊。影片中,除了天真无邪的布鲁诺,其他人都或多或少地受到法西斯思想之侵害,因而,处于童年的布鲁诺难以受到健康的教育。本文从儿童成长的角度出发,探究了该影片中的教育现象及其对儿童教育的启示。

关键词:《穿条纹睡衣的男孩》;教育;儿童

马克·赫尔曼执导的电影《穿条纹睡衣的男孩》(The Boy in Striped Pajamas,2008)由爱尔兰作家约翰·伯恩的同名小说改编而来。影片中,8岁的男孩布鲁诺在举家搬至著名集中营奥斯维辛附近后,在父亲的安排下开始接受家庭教师的法西斯主义教育。然而,布鲁诺“学”到的与他“看”到的不尽相同,这一切令他困惑不已。影片在谴责战争和种族主义之害的同时,也反映出儿童教育过程中一些值得关注和探讨的主题。

一、影片中的教育因素

(一)书籍

在家庭教师到来之前,布鲁诺身边的书籍大多是探险小说;在家庭教师到来之后,探险小说被厚重的历史课本所取代。他能够磕磕绊绊地将书中的内容读给老师听,但从他对下课时间的记挂、疑惑的神色、懵懂的语气可以看出8岁的他根本无法理解书中描绘的政治的语句和内容。布鲁诺在接受教育后,依旧热爱探险,贪玩好动,丝毫不关心时事。可见,这类历史书籍与布鲁诺的年龄不符,无法对布鲁诺产生教育作用。

(二)语言

布鲁诺在被教育的过程中作为受众所接受到的语言大多是“扭曲的”“权威式的”“结论性”的。书籍将恶劣的法西斯行为美化为正义的化身,并声称犹太人正在使国家“堕落”;被法西斯洗脑的父亲和祖父告诉布鲁诺希特勒是伟大的,与犹太人往来是有罪的;姐姐的语言则是“结论性”的,她在布鲁诺向她询问为什么要仇视犹太人时,不假思索地告诉布鲁诺:犹太人都是害虫,却说不清楚原因。这些言语与布鲁诺眼中善良的犹太仆人帕维尔、可爱的犹太伙伴什穆的形象是不相符的,他受到的教育与他自己探索到的事实发生了冲突,这对他造成了极大的困惑。

(三)环境

搬到奥斯维辛附近后的环境并不适合布鲁诺的成长。从“人”的角度看,布鲁诺身边不再有同龄的玩伴,父亲时常暴躁发怒,母亲得知附近是奥斯维辛集中营后也变得郁郁寡欢,姐姐因为对希特勒的崇拜以及对年輕中尉的爱慕认为自己不再是“小女孩”了,不再和布鲁诺一起玩耍;从“物”的角度看,布鲁诺的活动范围仅限于室内及屋前的小院子,家里时不时出现穿“条纹睡衣(囚服)”的人,后院的“大农场(集中营)”时不时冒出难闻的黑烟,身边的探险小说被历史书所取代,院子里用废弃轮胎搭建的秋千成为仅有的“玩具”,这一切导致布鲁诺对“大农场”“条纹睡衣”更加好奇,也最终导致了他不明所以地走向毒气室的悲剧。

二、相关儿童教育主题

(一)教材的适龄性

教材的适龄性直接关系到儿童思维能力的培养。这一方面主要需要防止以下问题的出现:一是宣扬不适合儿童生理年龄的行为;二是过早地要求学生学习一些抽象逻辑思维要求较高或是需要生活经验支撑的内容;三是家长为了让孩子“赢在起跑线上”,刻意让孩子提前学习高年级知识。

(二)教师言语生态

教师言语行为失范的现象主要有以下表现:一方面,言语内容暴力、言语态度消极、霸占话语权,即如同影片中的父亲一般用“暴躁式”“权威式”甚至“威胁式”语言对儿童说话,使得儿童的行为出于恐惧而非认同;另一方面,言语观点性强、开放性差,即如同布鲁诺的姐姐一般,告诉儿童一些“结论性”的语句,而缺乏得出结论的过程。这样的言语生态不利于理性批判思维及创造力的形成。

(三)多元教育环境管理

随着时代的发展,布鲁诺那样的法西斯教育环境不再存在,然而当今社会学校环境、家庭环境、社会环境的多元协调仍然存在挑战。原生家庭的矛盾、留守儿童成长中父母的缺失、“社会青年”对中小学生的影响等诸如此类的问题不是一朝一夕能够解决的。环境是学生成长的直接容器,教育者如何协调各方,使得所有力量朝着有利于儿童成长的方向发展是一大重要主题。

三、对儿童教育的启示

(一)培育儿童中心的教育价值观

布鲁诺的教育悲剧在于成人将自己的价值强加于儿童,而忽略了儿童好奇心重、爱探究、活泼好动的身心特点,这固然有历史局限性的因素在,但也提醒了我们儿童有自己的认知规律和身心发展规律,运用成人的思维方式教育儿童是行不通的。只有形成以儿童为中心的教育价值观、从儿童身心发展的特点出发,才有可能防止教材不适龄、教师言语偏差的现象出现。

(二)加强家校沟通联合

学生的成长环境是多维度的,任何一个维度的失当都会导致全盘崩塌。在做好学校教育的同时,要兼顾家庭教育质量的提高。家长简单的一句粗话就可以打破课堂上老师千方百计强调的文明观念、一个乱丢的垃圾便可以破坏课堂上老师一点一滴渗透的环保意识。教师加强与家长的沟通合作、全方位营造一个合适的环境是儿童健康成长的必然要求。

(三)扩大儿童可探索空间

一方面,扩大儿童可探索的现实空间,即扩大儿童活动范围,打破两点一线式生活模式,多多开展合适的室外活动,“读万卷书”的同时,兼顾“行万里路”;另一方面,要扩大儿童可探索的知识空间,减少课本中“结论性”语句,增加“开放性”语句;向学生展示事实,引导学生自主判断是非对错;以强调“探索过程”取代强调“正确答案”。

结语

儿童的健康成长是每一个社会至关重要的课题。《穿条纹睡衣的男孩》中极端失当的法西斯主义教育虽然不复存在,但仍然具有警示作用。任何时候我们都必须不忘历史,居安思危,保持清醒的头脑,通过对不同时期教育经验的纵向比较,以及同时代各领域经验的相互交流,对教育不断反思,不断改进。

参考文献

[1]杨光.论电影《穿条纹睡衣的男孩》之儿童视角[J].电影文学,2014(07):22-23.

[2]林崇德.中小学教材编写心理化设计的建议[J].课程.教材.教法,2019,39(09):9-11.

[3]于颖.中小学教师言语道德失范的表征、成因及转化策略[J].教学与管理,2019(33):42-45.

[4]梁翠娥.浅谈教育情境与家校联合对小学生良好品格的培养[J].文化创新比较研究,2019,3(05):187-188.

作者简介

王晨露(1998.2—)女,籍贯:江苏南京,主要研究方向:儿童教育。

猜你喜欢
儿童教育
国外教育奇趣
题解教育『三问』
软件工程教育与教学改革
儿童美术教育琐谈201
儿童美术教育琐谈198
什么是“好的教育”?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办好人民满意的首都教育
留守儿童
六一儿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