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理论引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多维路径

2020-07-29 18:10孙永利
科学与财富 2020年16期
关键词:高校思政教育途径马克思主义

摘 要: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中,通过马克思主义课程对高校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是主要方法。大学生群体作为肩负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任务的只要群体,是国家和民族的希望和未来。需要从青年时代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基本精髓,为发扬中国共产党员精神最好思想准备。因此,必须培养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认知感和敬畏感,同时思想政治教育是教学职责所在。本文就通过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引导为主要论述对象,阐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多维途径。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高校思政;教育途径

引言:随着改革开放工作的深入,我国教育事业改革也在进行中。其中,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一直是改革中心,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能够掌握高校思想活动趋势,有利于国家的建设和发展,为社会的和谐做贡献。然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主要是以马克思主义课堂为主,向学生传授理论知识,从而促进大学生思想道德建设,帮助其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责任感。为学生将来步入社会,担任社会岗位做思想准备。同时,也为学生入党工作提供思想准备基础。

一、高校进行思政教育的必然性

(一)社会教育职责所在

高校在思想文化教育事业中,担负着培养新时代新型人才的重要社会责任。高校是高素质人才的重要场所,其通过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教授理论之外,培养学生的真实能力,以便于将来投身社会主义建设和民族复兴工作中。这是国家和教育部赋予高校的荣誉,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是高校的社会职责所在。通过高校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普及马克思主义理论知识,为大学生青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做先期思想基础准备,有利于促进社会主义社会的形成。

(二)有利于社会的发展

社会的发展,包含经济、政治、文化、环境等几方面内容。马克思主义理论知识中,既有对个人道路的解答,又有对国家发展方向的指明。其中,量变与质变就可以很好地闡述个人发展道路上的各种问题。学习的过程就是量变的积累,而在某时,发挥个人价值时就体现了质变,量变是质变的基础和前提,只有认真对待过程,积累学习的量,才能在一瞬间达到质变的飞跃。另外,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问题,可以为国家经济发展做出方向指导。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通过解法生产力,建立先进的生产关系才能有效地促进生产,发展经济。正所谓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经济发展良好,才能进一步促进上层建筑的发展。马克思主义理论知识的辨证思想贯穿整个经济社会,合理运用,能有效地推动社会的发展。

(三)有利于学生价值观培养

大学生是先进群体,需要学习先进的理论思想,进而为个人与社会的发展奠定基础。高校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时,主要以马克思主义理论知识中的精髓为主要内容。其中,马克思主义是唯物主义,其理论知识体现辨证关系原理,通过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有利于培养学生形成正确的是非判断标准。马克思主义理论中物质与世界的辨证关系充分告诉学生,运动是永恒的,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世界上没有一成不变的东西,启示学生在成长途中认识到自身的发展是动态变化的,任何事物都处在永不停歇的运动中,因此对学习是一生的伟大事业,进而随时学习提升自我能力。

二、高校思政教育的问题

(一)学生重视度不高

大学生正处于热血方刚的青年时期,思想活跃,同时具备一定的自我选择能力,喜欢做自己感兴趣的事。由于思想政治教育具有严谨、严肃的特点,从而与学生产生一定的距离感。导致学生在接触马克思主义理论知识伊始,就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失去学习兴趣。另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考核多采取开卷考试方式,缺乏学生对此课程的重视,因此学生上课多以出勤为目的,从来不听课程内容。因此,从马克思主义角度开展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是无法实现的。

(二)思政内容枯燥

思政课是进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形式,其内容的核心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但是理论知识中蕴含哲学思想,大学生虽然建立一定的辨证思维,但理解起来仍显得较为抽象、浅显,其暴露出来的问题为:课程的授课内容过于单一,缺乏事实理论依据。授课内容主要以个人思想、政治理念为主,无法避免授课过程中,使学生产生厌烦、枯燥的情绪。因此,严重挫伤学生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积极性,使学生失去兴趣,无法吸引学生听课,导致学生在课堂上注意力不集中,甚至敷衍对待课程,违背课程传授的本质目的。

(三)传统授课形式

就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所反馈的问题来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程的授课形式非常单一。思想政治教育课程的授课形式多数是以教师为主导,学生参与度低。这种教学形势是由学生本身重视程度和课程考核标准决定的,由于学生不重视课程,不愿参与师生互动中,导致课堂活跃性差,无法达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目的。另外,学校对教师考核标准过低,导致教师缺乏对课程的责任感。

三、促进高校思政教育的路径

(一)重视马克思主义课程

高校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首先要重视本课程的发展,提供多元化资源供学生学习。在思想教育内容的选择上,取其精华,弃其糟粕,对学生进行系统化的教育。帮助摆正学生的学习态度,使其意识到学习的重要性,明白马克思主义的重要性和伟大之处。另外,马克思主义等思想政治教育教学质量考核工作应该严格进行,制定严密的考核标准体系,增强师生对马克思主义学习的重视。

(二)开展课程衍生活动

通过校园宣传部门,对马克思主义知识进行宣传,从而营造学习马克思主义文化知识的良好氛围,为马克思主义的学习做基础服务,为大学生青年群体成为党员,发挥党员良好品质打基础,从而形成校园独特的文化特色。举办各类马克思主义知识竞赛、运用马克思主义知识进行辩论赛,从实际运用的角度帮助学生内化知识,从而达到增强学生思想道德修养,进而推动社会和谐发展,完成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目的。

(三)强化高校内部马克思主义组织建设

高校在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时,可以从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入手。要求高校在内部建设一支优秀有内涵的马克思主义组织,从而吸引学生的参加。建设党、团组织是强化校内文化思想的主要工作重心,需要与校内各组织积极配合,健全统一的教育工作机制,形成多位一体的思想教育观。

结束语:高校通过马克思主义理论进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宣传我国基本思想内容,培养大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有效途径。通过改革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从而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和风气,有利于推动教育改革机制的健康发展,为社会主义建设输送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人才。

参考文献:

[1]王宝鑫.新时代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8.

[2]宁楠.“互联网+”背景下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有效性研究[D].西华师范大学,2018.

作者简介:

孙永利(1963.9-)男,汉,辽宁省阜新市人,讲师,主要从事思想政治教育。

猜你喜欢
高校思政教育途径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
马克思主义穿起了中国的粗布短袄
谈高校思政课堂的文化建设
多媒体技术环境下高校思政教学系统的设计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探究
试论高校思政隐性教育资源的效能扩展
中国民族民间舞蹈教学与民族传统文化教育思路探究
探讨提升幼儿教育质量的方法和途径
内化外来资源开辟幼儿教育新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