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火疗法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疗效观察

2020-07-30 10:28黄惠娟
护理与康复 2020年7期
关键词:疗法疗效症状

黄惠娟,唐 华

湖北省中西医结合医院,湖北武汉 430015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COPD)是一种常见的以持续气流受限为特征的疾病,可反复发作,进行性加重,与气道和肺部对有毒颗粒或气体的慢性炎性反应增强有关[1],主要表现为慢性咳喘、咯痰、气促或呼吸困难和胸闷等。临床上应用静脉、口服给药及雾化吸入等是治疗COPD的主要方法,通过治疗可使患者不适症状得到较大改善,患者健康状况有所提升,但多数患者停药后易出现复发、急性发作等情况,继而影响疗效[2]。中医火疗法是传统中医火灸疗法的简称,是古代宫廷御医根据传统医学脏腑、经络、气血理论而发明,将循经热疗与温热药物外用相结合,药效通过皮肤、经络内达脏腑,以调节体内脏腑功能平衡的一种中医外治法。湖北省中西医结合医院对COPD患者,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采用中医火疗法,取得了一定效果,现报告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纳入标准:西医符合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诊疗指南[3]中诊断标准;中医辨证分型为肺脾气虚、肺肾气虚、肺脾肾气阴两虚证。排除标准:COPD急性发作期;听力障碍、智力障碍、精神异常以及交流障碍者;对乙醇过敏者;皮肤敏感、皮肤破损者;患有出血性疾病者。本研究已通过医院伦理委员会审查,采用中医火疗法前均向患者及家属详细讲解相关知识及注意事项,并签署知情同意书。2017年11月至2018年10月湖北省中西医结合医院收治符合纳入标准、排除标准的COPD患者共100例,按照随机数字表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50例。观察组:男36例,女14例;年龄34~74岁,平均(45.91±1.84)岁;病程5.5个月~16年,平均(6.81±1.46)年;肺脾气虚型28例,肺肾气虚型13例,肺脾肾气阴两虚9例。对照组:男38例,女12例;年龄32~75岁,平均(46.82±5.18)岁;病程3个月~15年,平均(6.91±1.26)年;肺脾气虚型26例,肺肾气虚型16例,肺脾肾气阴两虚8例。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病程、中医辨证分型等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对照组

头孢类抗生素静脉滴注,2次/d,控制感染;多索茶碱及痰热清等口服,解痉、平喘、镇咳、祛痰;持续低流量(1~4L/min)吸氧;布地奈德气雾剂雾化吸入,2次/d。

1.2.2 观察组

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采用中医火疗法治疗。煎制乌梅汤合千金茎苇汤:取乌梅(90g)、五味子(60g)、党参(40g)、当归(40g)、黄连(20g)、黄柏(20g)、桂枝(60g)、黄芪(90g)、砂仁(10g)、紫菀(12g)、麦冬(40g)、芦根(90g)、桃仁(20g)、冬瓜子(90g)、浙贝母(50g)、乌附片(40g)、瓜蒌子(90g)、竹茹(90g)、茎苇(40g),根据患者辨证分型适当加减药物,每日一剂,每剂煎成水剂约200ml。将煎制好的中药水剂加温至39~41℃,倒入备好的清洁方盘中,再将一块40cm×60cm×1cm大小的清洁棉巾浸入中药汤剂中。病房温度调至24~26℃,协助患者脱去上衣,面向治疗床取俯卧位,双手臂呈功能位自然放身体两侧。操作者从方盘中取出湿药棉巾轻轻拧干,以不滴水为宜,沿脊柱方向将药棉巾铺满患者整个背部,上至肩颈、下至骶尾部、左右达两侧膀胱二经(脊柱区后正中线各旁开4横指),然后在湿药棉巾上平铺大小同等的干棉巾,再取一块清洁温水棉巾,尽可能拧干,平铺在干棉巾上,棉巾周围放置专用隔火圈。用注射器将95%乙醇20~30ml缓慢喷洒在温棉巾上,从上至下呈“S”形均匀喷洒,避免喷至棉巾以外范围。点火燃烧,待火焰燃烧10~15s(或询问患者有温热感)时,以另一块干棉巾迅速覆盖火焰至其熄灭。同时在患者大椎穴(后背正中线上,第7颈椎棘突下凹陷中)、定喘穴(第7颈椎棘突下,左右各旁开1/2拇指节横纹处)、肺腧穴(第3胸椎棘突左右各旁开2横指处)、风门穴(第2胸椎与第3胸椎间,左右各旁开2横指处)、膏肓穴(第4胸椎棘突下,左右各旁开4横指处)等穴位按压、拍打膀胱经1~2min,拍打时两手手指并拢,手掌呈空心状态,利用腕关节用力,有节律地拍打患者背部,重复3~5次。除去患者身体上的所有棉巾,以备好的温热湿棉巾清洁治疗部位,再用消毒棉巾擦干。火疗过程中注意观察患者面色、呼吸情况,询问患者有无不适,防止烫伤发生。每次治疗时间约30min,1次/d,7d为一个疗程。

1.3 效果评价

1.3.1 评价指标

1.3.1.1 肺功能指标

包括用力肺活量(FVC)、一秒用力呼气容量(FEV1)、FEV1/FVC。FVC 是指尽力最大吸气后,尽力尽快呼气所能呼出的最大气量,是测定呼吸道有无阻力的重要指标,正常参考值为4.13L;FEV1是最大深吸气后做最大呼气,最大呼气第一秒呼出气量的容积,是判定哮喘和COPD的一个常用指标,正常参考值为3.65L;FEV1/FVC为FEV1占整个肺活量的百分比,称一秒率,正常人FEV1/FVC大于80%,低于80%表明存在气道阻塞性通气障碍。

1.3.1.2 血气分析指标

包括动脉血氧分压(PaO2)和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PaCO2)。PaO2可判断机体是否低氧及程度,正常参考值为80~100mmHg;PaCO2是衡量肺泡通气情况,反映酸碱平衡中呼吸因素的重要指标,正常参考值为35~45mmHg。

1.3.1.3 临床疗效

中医疗效判定标准参照《中医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4]制定,采用尼莫地平法。咳嗽、咳痰、气短、喘息、啰音症状按轻度、中度、重度分级,分别记1分、2分、3分。偶有短暂咳嗽咳痰积1分;频繁咳嗽咳痰,气短,轻度影响日常活动各积2分;频繁咳嗽咳痰,伴喘息,肺部啰音明显,严重影响日常活动各积3分。临床症状控制为咳嗽咳痰等症状基本消失,症状积分减少≥95%;显效为临床症状明显改善,症状积分减少≥70%且<95%;有效为临床症状均好转,症状积分减少≥30%且<70%;无效为临床症状无明显改善,甚至加重,症状积分减少<30%。

1.3.2 评价方法

由研究者在干预前、干预后分别收集并记录两组患者肺功能指标、血气分析指标及临床疗效。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8.0统计学软件处理,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进行描述,采用t检验进行分析,计数资料采用例(%)进行描述,采x2检验进行分析,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干预前后肺功能比较

干预前,两组间的 FVC、FEV1、FEV1/FVC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观察组的FVC、FEV1、FEV1/FVC高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两组患者干预前后血气指标分析比较

干预前,两组间的PaO2和PaCO2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观察组的PaO2高于对照组,观察组的PaCO2低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2.3 两组患者干预后临床疗效比较

干预后,观察组的咳嗽、咳痰、喘息、啰音、气短等症状评分均低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1 两组患者干预前后肺功能比较()

表1 两组患者干预前后肺功能比较()

组 别 例数 FVC/L FEV1/L (FEV1/FVC)/%干预前 干预后对照组 50 1.52±0.43 1.87±0.48 1.14±0.23 1.65±0.34 3干预前 干预后 干预前 干预后9.25±6.37 43.49±6.85观察组 50 1.54±0.54 2.35±0.65 1.15±0.22 2.18±0.52 39.28±7.85 48.28±8.26 t值 0.205 4.201 0.222 6.032 0.021 3.156 P值 0.419 <0.001 0.412 <0.001 0.492 0.001

表2 两组患者干预前后血气分析指标比较() mmHg

表2 两组患者干预前后血气分析指标比较() mmHg

组 别 例数 PaO2 PaCO2干预前 干预后对照组 50 52.66±5.63 58.37±6.23 60.24±6.32 62.64±5干预前 干预后.98观察组 50 52.85±6.25 62.64±5.98 60.31±5.96 47.25±5.36 t值 0.160 3.496 0.057 13.551 P值 0.437 <0.001 0.477 <0.001

表3 两组患者干预后临床疗效比较() 分

表3 两组患者干预后临床疗效比较() 分

组别 例数 咳 嗽 咳 痰 喘 息 啰 音 气 短对照组 50 1.41±0.27 1.25±0.26 1.18±0.24 0.88±0.27 0.89±0.19观察组 50 1.01±0.18 0.99±0.18 0.76±0.15 0.68±0.18 0.68±0.06 t值 8.716 5.814 10.493 4.358 7.453 P值 <0.001 <0.001 <0.001 <0.001 <0.001

3 讨论

3.1 中药火疗法治疗COPD效果好

COPD归属中医“肺胀”“喘证”“痰饮”等范畴,发病机制为肺气不和、失于宣降、内生痰湿,因迁延不愈肺脾肾三脏受损,最终因肺气长期壅滞、肺叶恒久膨胀、不能敛降、胸隔满闷而发生此病,患者大多属于本虚(肾、脾、肺虚)标实(痰浊壅肺)[5]。中医理论中肺为娇脏、“五脏六腑皆令人咳,非独肺也”、肺喜温润恶寒燥,温润则肺气得宣发肃降。中医亦认为“五脏皆属于背,脏腑十二俞均在背,故脏腑病均可治背”。大椎为督脉的腧穴,又是督脉与手足三阳经之会,为调整全身机能的要穴,有温经活络、通阳散瘀,驱邪外出、祛风降气平喘之功。肺俞可补肺气,有止咳化痰之效;风门、膏肓均为止咳、平喘常用穴;定喘为经外奇穴,也是治疗咳喘、气促的常用穴位。在背部实行循经火疗法,能够通过加热后的温热效应将毛孔打开、血液循环加速,由真皮吸收渗透到肌肉、骨骼及血液中,使药物直达病处,在火与药物的双重作用下,调动全身气血、激活全身细胞、活化脏腑功能、祛除体内风、寒、湿等病邪,共同发挥温煦、药物、经络穴位三重功效[6],因此最终能改善患者肺通气功能,缓解临床症状,也可减少急性发作次数[7]。本研究显示,火疗后,观察组患者 FVC、FEV1、FEV1/FVC等肺功能指标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PaO2高于对照组,PaCO2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咳嗽、咳痰、喘息、啰音、气短症状均有所改善,症状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综上所述,治疗COPD患者,在临床常用治疗手段基础上加入中医火疗法,能够改善患者肺功能、PaO2、PaCO2,提高临床疗效。

3.2 中医火疗注意事项

值得注意的是,有学者指出火疗只适合风寒型体质及阳虚的人,热症、阴虚者则由于体内火旺[8],火疗可能会加重内热而导致上火。进行火疗时,需注意安全,应安排在无氧气管路的病房进行操作;中药材选择遵照中药药性及中医理论,一人一方辨证施治;严格掌控火疗时间,火疗用乙醇不直接接触皮肤,喷洒范围应明确;操作前嘱患者排空大小便,在整个操作期间,同患者进行沟通,是否有不舒服症状,如果患者出现异常,立即停止治疗,并及时进行有效处理;火疗治疗时间一般为30min左右,火疗结束后,患者应适当休息,避免着凉受风。

猜你喜欢
疗法疗效症状
有症状立即治疗,别“梗”了再抢救
中医治疗糖尿病的疗效观察
以苦参为主治疗心律失常的疗效观察
Rejection therapy 拒绝疗法
茄子主要病虫害识别与为害症状
近端胃切除双通道重建及全胃切除术用于胃上部癌根治术的疗效
止眩汤改良方治疗痰瘀阻窍型眩晕的临床疗效观察
胖胖一家和瘦瘦一家(2)
小儿厌食的简易疗法
自我心理疗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