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境运作:学校教育科研全域管理之道

2020-07-30 09:29徐燕萍
江苏教育研究 2020年16期
关键词:教育科研科研管理

徐燕萍

摘要:就学校的长远发展而言,教育科研是重中之重。真正的教育科研,是全域的,是涵盖全部学校工作、指向教师整体发展并渗透到整个进程之中的,致力于追求长远而可持续的学力和能量增殖,不断收获效益增量。学校教育科研的全域管理,要求高瞻远瞩定格局、专业供给激活力、真诚带动导入境。教育科研全域管理之事境运作,基于悟透事理,重在技术支撑,成于境脉引领。

关键词:教育科研;事境运作;境脉引领;科研管理

中图分类号:G4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2020)06A-0036-04

当前的学校教育科研,相较于学校行政管理的其他分支,如教学管理、德育管理、后勤管理等,通常被视作虚无的工作或只是锦上添花。但是,就学校的长远发展而言,教育科研是重中之重。我认为,“教育科研”绝不限于有形的论文、课题和成果,其真正内涵在于——教育科研是学校整体管理的“内在心智”,决定着学校整体运行的方向和姿态。学校教育科研品质的高低,关系到学校发展的长远效益。真正的教育科研,致力于追求长远而可持续的学力和能量增殖,并不断收获效益增量。这种绩效增益,是管理者及教师对工作的深度理解和自觉探索,也是他们在事境历练中自然达成的博观约取、思辨自明和学以致用的能力。

学校教育科研工作,是广义的,也是全域的,是涵盖全部学校工作、指向教师整体发展并渗透到整个学校发展进程之中的,涉及动态把握信息、前瞻预判趋势、学校决策咨询、教师队伍建设、科研项目研究、教育成果提炼和实践经验总结等方面。管理,是旨在提高效率、完成任务、实现目标的组织性活动,必须要协调好人、事、物、技等多个方面。根据“境脉学习”的基本主张,学习是发生在特定场域的综合动态行为,是多样的学习要素有序互动、有效对话的结果。外部环境条件和学习者的经验状态共同构成了激发学习行为的特定之“境”,境之运作及由此产生的学习要素对话,乃学习行为之“脉”。“事境”为各种“境”之通称。境脉学习主张有效的学习要在事境中不断磨炼,即事境磨砺及经验炼制,强调学习过程要“认知有我、实践有根、成长有道”。“事境运作”是基于境脉学习核心内涵的教育科研全域管理之道,客观、全域、动态,能综合考量学校管理的全局要素,能沉入境脉落实管理细节,还能从基底层面把控教师状态、课程运行、学生发展、条线配合等诸多学校发展之命脉。学校教育科研全域管理的“事境运作”,强调用“科研思维”理解学校管理,同时带动教师“一起做事”“协同成事”。事境运作,离不开事前的理性架构,也缺不了过程中的感性投入和应对事态发展的理性思辨,其关键在于精准悟透事理、专业技术支撑和实践境脉引领。

一、“事境运作”基于悟透事理,“全域管理”要高瞻远瞩定格局

理顺关系,是学校教育管理效益达成的科学保障。近些年,苏州经济社会发展促动苏州教育变革,学校办学亟待转型升级,真正的教育科研,要置身于这个大境脉中去思考运作。明确方向,明了教育要“成事”的诸多要素,才能在具体任务驱动下去构造一定的“做事”境脉,有序推进要素互动,激发事境效益。理想的学校教育科研要主动适应以下五大变化。

1.教师队伍经验值发生变化,要求教育科研培训时效化

面对社会新发展、新要求,学校成熟师资原有经验储备显得相对不足。同时,新学校批量建成,大批新教师入职,也要求得到高质量的教习与指导。教研、科研工作的指导对象总量增加,任务加重,要帮助教师开拓教育视野、激发课程意识、掌握课程教学新技能和新方法,从而顺应时代变革。此外,教育科研培训在继续注重内涵建设的基础上,还要求有即刻的显性效果。

2.学生生源基础发生变化,要求教育科研重点关注“学”

随着城乡一体化进程加快,新苏州人比例日渐加大,生源基础发生变化。生源情况各异,素养水平、学业基础、家庭受教育情况等参差不齐。在班级授课制的学校体制下,要做到立德树人、公平教育,考验着学校和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也对学校的教研、科研提出了新要求——重点关注学生的学,基于学生的不同起点有效指导差异教学。

3.教育与课程改革深入发展,要求教师研修素养化

教育发展进入素质教育深化阶段,要求学校和教师在教育认识、课程意识、教学理解、学情把握、策略选配、方法选择、技术运用等方面达到新的高度,在全程育人、综合育人、全面育人、实践育人的过程中涵育自己的教育素养和教学技能。在新的课程发展要求下,学校教师在课程自觉意识、课程领导力和执行力上明显不足,教师研修亟待全面系统地提高教师的教育教学专业素养和教学指导、教育管理能力。

4.学校和教师需求渐趋复杂,要求教育科研指导立体化

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学校和教师迫切希望得到系统而全方位的技术服务和支撑。由原先较为单一的论文写作指导,拓展为办学理念的更新、学校规划的研制、校园文化的创建、教师队伍的培养、课程设置的统整、学科教学的优效、教育技术的选配、学情的跟踪分析、学业成绩的测评、综合素养的评定、课程管理的评估等等。教育科研的指导任务和要求日趋立体化。

5.技术发展日新月异,要求教学教研科研现代化

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教育现代化背景下的教学、教研和科研,要求由传统教育模式向现代教育模式转变。一是要研究通过怎样的教育达成人的现代化;二是要探索教育信息化与提升教育教学质量之间的内在关联;三是要试点先进技术融合教学的典型案例;四是要借助网络和技术平台强化“基于实证”思想,实现教研和科研效益的最大化。这也是科研探索“未来课堂”“未来学校”,乃至“未来教育”的内核。

二、“事境运作”重在技术支撑,“全域管理”要专业供给激活力

督管到位,是学校管理效益产出的实践支点。学校教育科研全域管理的事境运作,强调过程性督管和技术性支撑,不是简单地布置任务和催缴材料、上报数据,而是要在全局高位上将学校整体工作联结成網,以具体的网络结点作为做事境脉,投放多元要素,提供技术支撑,创设综合的环境条件来激发和助推教育科研行为——前瞻研判、协作实践、经验炼制、成果转化。既要做好方案设计、资源协调、人力配置、过程调控、结果实证等行政督管工作,更要体现教育科研全域管理的技术含量,全程跟进过程,密切关注状态,预测困难,适时恰当选配供给,落实技术支撑。用“供给侧改革”的理念,在事境中技术运作、专业供给,从而推进事情朝着任务目标不断趋近。

1.明确部门职责,多种研究模块协同推进

2018年秋,学校实行交叉互联扁平化管理体制,以教育科研的全局观和高立意为导向,整体架构学校教育科研工作,在学校管理的全域境脉中明晰科研部门的专项职能,明确科研助推教育教学的技术支撑网络——将学校发展处的基本职能定位为科研“兴校”、“兴教”和“兴学”,以“学校品牌建设”“教师专业发展”“学生素质化成长”三大板块为部门工作大目标、大方向,其下细列17个工作模块,具体明确各模块工作对应提供的技术内容。分管校长总统领.做好规划、协调和把控,各模块分别明确责任人,有独立担纲,也有协作共商,给个人以成长机会,又鼓励团队合作。需要特别说明的是,职能调整新增了决策咨询、学校主项目研究、动态推介文献摘引、成果提炼等拓展性项目,力图将教育科研站位提升、重心落地,充分发挥技术服务和理念引领的特有职能。

2.科研部门管理人员实验引领,开展深度研究

课改背景下,学校推行倒逼机制,促进学校科研部门管理人员进行深度研究,在承担科研项目的过程中提升自身学术研究水平和教学研究水平,涵养科研能力,真正履行教育科研的引领职能。分管校长、部门主任、副主任和干事,人人都有1项或多项研究课题,并在相关工作中积极探索提高科研管理效益的技术和方法。在课程研发、学科教学和级部文化建设等方面均有成果转化。

3.评比向研训转型,提升教师研究文化

放大科研引领力,在科研活动的组织上淡化行政色彩,扩大技术空间,“纯评比”走向“私人订制匹配指导”。学校一年一度的“典学杯”论文评比,原先是“零培训”,教师的研究处于原生态,论文水平得不到提升。而今,去行政化,废弃“为评比而评比”的形式,强化专业性和科研效益,将论文评审作为一个“境脉学习”平台,向有意愿专业发展的教师开放。专家先匿名评审出前10名教师论文,学校再聘请专业人员到校,结合论文一篇篇地细细指导。这种“事境”中的研训,基于教师个体的前期撰文思考,结合专家的具体修改意见,当面传授多年积累的审稿经验,引导教师从第三方的视角来评析自己论文的得与失。

4.课题管理转型,激发大众科研活力

实现科研管理转型,向科研的过程性管理要效益。在课题研究的各个重要环节,要为教师提供专业指导。为此我校成为除市教科院之外立项课题项目最多的学校。我校承研的课题项目,基本覆盖全学科,科研管理主动参与课题研究全流程,深入课题组逐个研磨课题案例,借助课题项目引导教师用新课程的理念完善教学设计、活化学习指导、积累学科研究实证资料。摆脱了旧有的“开题一结题”两点式管理,做精中间流程,创造性地实现了科研管理的流程再造,大幅提升了课题研究管理工作效率,使教师有更多精力致力于课题成果在教学中的转化与应用。这样的课题研究让教师切实感受到教育科研的技术魅力,从而激发大众科研活力。同时,实行课题经费制度化管理,给予课题组学术自主权,使科研活动接地气、显活力。

三、“事境运作”成于境脉引领,“全域管理”要真诚带动导入境

学校教育科研全域管理的事境运作,强调沉入境脉,在具体的做事过程中引领教育科研实践。创设“共同做事”的动态境脉,实践认知学徒制,科研人员下水带动,引领教师参与探索。学校之发展,在于教师的工作热情、教育情怀和专业素养。教师个人和团队的自我效能感,是教育发展的能量源泉,而这一切,都有赖于过程中的实境激发。学校教育科研管理绩效,来源于“事境运作”中“人”的要素得到充分发掘。以我校教育科研之教师发展个案为例,可以看到,教师在专家实践共同体中通过“一起做事”获得成长,能够在真实境脉中领悟专家的实践思维、问题求解和处理复杂任务的能力。

1.激思:推介教育资讯

教育写作,是教育科研的基本内容和主要形式。“写”不是目的,而是一种教育表达的手段和方式。教师怕“写”,关键在于脱离事境,没有自己的思考。学校教育科研的核心在于“思考”。教师的自主思考就是种子,能炼制经验,能思辨理论,也能成就真切的教育表达。例如为了用前沿的教育发展理论和前瞻的教育研究成果去拓宽教师视野,刺激教师思辨,引发教师思考,学校请了一位既有技术能力又工作热忱的年轻副主任编制“教育资讯推介”信息,定期推送,并帮助他用简明的思路、规范的格式和实用的版块做成了范本。因为主动涉猎并持续关注,这位青年干部自身的理论素养水平激增。在服务大众的过程中练就了自己敏锐的感知力、包容的理解力和坚韧的执行力。科研干部成长了,这是工作事境历练的结果,也是学习与思考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有力实证。同时,学校教师持续受到各种资讯的刺激,渐渐地在自己的工作上也有了新的想法。越来越多的老师开始自觉尝试在学科教学中运用新技术、新方法,也有老师来主动请教论文写作了。他们表示通过学习资讯,选择性地积累了各种素材,也见识到了各种写作的范例。

2.导研:做实课例探讨

备课组轮流开课是学校惯例,为了尽可能掌握教师专业情况,不仅要学习知识脉络,也要观察学生状态,更要关注教学设计与现场呈现。在做课堂学习观察的同时,我会标注即时感受,常常换位思考:倘若是我执教,又会怎样处理?课后,我都会真诚地与开课教师深度交流,不是身为领导的行政判断,而是一个老师和另一个老师真诚民主的专业交流。教师们需要关于知识传授、活动组织、思维引导、素材呈现、进程调控、窗口把握,乃至危机处理等方面的技术指导。由此,学校的一批学科教师平日里不多言语、不引人注目,但却在暗自钻研,凭借直觉做出的无意探索甚至已经触及了较为高阶的教育理念和教学策略。这种“教育科研”虽然还没成为大多数,但例行公开课正在开始向更有价值的“研究课”转型,教育科研种子正在渐渐植入学科教学之中。

3.助创:指导项目运作

“项目”是教师成长的综合“事境”。除了承担立项科研项目之外,指导协助教师自主创生新项目,在过程中适时恰当地进行环境给养、资源调配和方法指导,以“认知学徒制”的方式一步步带着教师走向成功,如此激发的教育智慧是富有生命力的。例如学校官微的研发者平江君,当初信息源为零时压力重重。本着教育科研特有的自主思维,我点拨他“咱能不能不再等米下锅?”“换个视角,多关注学生怎么样?试试。”“想想官微的受众主要是谁?他们希望看到怎样的报道?”与此同时,我联络各方资源,也提供了自己在跨界课上的鲜活资料……于是,级部活动报道、优秀班主任介绍、学生作品竞赛……报道生动而丰富,点击量暴增。随着官微风生水起,学校品牌活动和生动面貌也呈现在公众面前。而今,平江君成为学生心目中的偶像,在市直属学校官微圈也享有一定声誉。多年的信息掌控,练就了他的大局意识和学校立场,把控信息安全游刃有余。同时,通过官微持续关注学校方方面面工作的他,也把办公室副主任的工作做得相当到位。源于深度思考和持续创新,论文刊发,课题立项……他已经成长为一名高级教师和市区学科带头人。过程艰难,但成就了教师敏锐的信息力、强悍的技术力和卓越的表现力。“境脉引领”要科研人员置身其中,并在关键节点向教师提供技术支撑和人文關怀。

学校教育科研的全域管理,必须真学习、真研究、真做事、真引领,要在具体的“事境”之中一步一步踏踏实实地走。教师是学校之本,真正的教育科研,要致力于启动“教师”这台教育发动机,激发教育工作者在做事时的“状态”,即引领教师主动链接人、技、物并形成有机关联,调动潜能、运用智慧,有效运作相关要素去谋求“事”的达成。学校的发展在于可持续的学力和能量的增殖,指向增益长远绩效的学校教育科研全域管理,需要时间去浸润,需要任务去激发,需要挫折去磨砺。

责任编辑:赵赟

猜你喜欢
教育科研科研管理
科研院所科技管理人员素质探究
浅议高等学校基层科研管理队伍素质建设
农村中小学教育科研现状及对策
现阶段教育科研成果推广应用的误区及对策
对中小学教师参与教育科研的认识与思考
精英领航 集体突围
浅析高校教师教育科研中的不正之风
科研管理者在自然科学基金申报中的服务成效提升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