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海经》中连词“而”的语法和语义功能浅探

2020-07-30 07:24廖子萩
现代交际 2020年12期
关键词:山海经

摘要:《山海经》是我国先秦典籍中独具风格的重要文献,其中连词“而”的功能用法对于理解该文献具有重要意义。根据“而”所连接的句子成分的性质,《山海经》中连词“而”的语法功能多为句间连词;间或为词语连词,连接动词或动词性、体词性短语等;在语义上则主要表示并列关系、顺承关系和转折关系;间或表示修饰关系,这种现象是由《山海经》的志怪性质和言简意赅的语言要求决定的。

关键词:山海经 而 语义功能 语法功能

中图分类号:H1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20)12-0076-02

在我国先秦典籍中,《山海经》是一部研究上古社会的重要文献,自古号称“奇书”。而连词作为虚词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连接的语法结构,呈现的语义关系,对于理解《山海经》乃至其他古代典籍具有重要意义。由此,本文将使用穷举法,从语法和语义两方面探究其中连词“而”的具体功能及用法。

一、《山海经》中连词“而”之语法功能

本文所言连词“而”的语法功能是根据其连接的语言成分的性质来分的,即分为词语连词及句间连词。如何划分这两类连词,《山海经》研究中略有争议。在此,本文统一采用根据语法结构划分词句的方法,即有完整语法结构及完整语义的为句,仅由中心语和修饰成分组成的为词。

关于《山海经》中存在句的分类,张玉金先生在《古代汉语语法学》中说:“古代汉语中的存在句可以分为两类:一是‘在字存在句;二是‘有/无存在句。”[1]而在《山海经》中,存在句基本为后者,如“又北四百里,至于虢山之尾,其上多玉而无石”,这里的“多玉而无石”应该属于两个存在句的并列。因此,类似例子将并入句间连词。

(一)作为词语连词的“而”

据统计,《山海经》中用于连接词语或词组的“而”共81例。

1.表并列关系

全书共65例,其中少数“而”如“蛇巫之山,上有人操柸而东向立”,为连接动词性词语,而多数如“有黄马虎文,一目而一手”,是连接体词性句子成分。本文以为,这是《山海经》本身的志怪性質所致。《山海经》多描写山海内外异兽奇植,故全书大多数言语都在对异兽奇植外貌和作用进行描述,因此描述性词语较为丰富,而表动作的词语较少。

2.表顺承关系

共3例,如:

(1)西王母梯几而戴胜杖。

(2)河水出东北隅,以行其北,西南又入渤海,又出海外,即西而北,入禹所导积石山。

其中,例(1)连接具有顺承关系的动词性短语,而例(2)中“西”“北”虽然是方位名词,但在句中作动词使用,意为“向西流”“向北流”。

3.表转折关系

共2例,即:

(1)其中多何罗之鱼,一首而十身,其音如吠犬,食之已痈。

(2)鬼国在贰负之尸北,为物人面而一目。

4.表修饰关系

共9例,如:

(1)兕兕西北有犀牛,其状如牛而黑。

(2)未至,道渴而死。

据统计,在表示修饰关系的词语连词“而”中,3处修饰名词,6处修饰动词成分。两者的区别在于其句子主语对象不同。修饰名词的“而”主语皆为动物,用于描述动物外貌特征。而在《山海经》中,这种特征描述多用于“赤华而黑实”“苍身而无角”等体词性成分并列格式。此时,“而”多表并列关系而非修饰关系。这种格式的表达或许跟《山海经》语言表达习惯有关。《山海经》以短短三万余字囊括山海八荒内外各种异兽奇植,其本身对于语言凝练程度有极高的要求,既然可以使用并列关系缩减精练,便没有必要采用更为复杂的修饰关系描述特性。而修饰动词的“而”主语多半为人,同理,以修饰关系表达动作行为是一种相对精练的方式,因此被采用。综上,笔者以为,决定《山海经》中连词“而”所表示关系分布情况的主要因素是表达之精练便捷。

由上可见,“而”在《山海经》中作为词语连词时主要表并列关系,而用于表示顺承、修饰、转折关系的情况是极少数的。表示并列关系时,以连接体词性成分为主,连接动词性成分为辅;表示修饰关系时,以修饰动词、名词为主。这种现象是由《山海经》的志怪性质和言简意赅的语言要求决定的。

(二)作为句间连词的“而”

《山海经》中“而”字多作为句间连词,据统计共268例。

1.表并列关系

共42例,如:

(1)有木焉,其状如榖而黑理,其华四照。

(2)又北百二里,曰上申之山,上无草木,而多硌石,下多榛楛,兽多白鹿。

据观察,句间连词“而”在表示并列关系时多用于描述异兽奇植的外貌状态,基本格式为“其状如×(名词)而××(体词性词组)”,如例(1);另外,作为连接两个存在句的“而”在《山海经》中亦少量存在,如例(2)。

2.表顺承关系

共125例,如:

(1)丹水出焉,而南流注于渤海。

(2)旱而为应龙之状,乃得大雨。

据统计,句间连词“而”在表示顺承关系时多用于表示江河等水系的流注方向,如例(1),连接两个句子。观之易得,《山海经》在描述江河等水系特征流向时基本采用句间连词“而”,其基本句式为:“xx之水出焉,而东/南/西/北流于江/河/湖/海。”少数情况下,表示顺承的“而”用于句子内部,表示动作的连续或者先后关系,翻译成现代汉语即“然后”“就”,如例(2)。

3.表转折关系

共100例,如:

(1)无肠之国在深目东,其为人长而无肠。

(2)将饮河而不足也,将走大泽,未至,死于此。

4.表修饰关系

共1例,即西北海之外,大荒之隅,有山而不合,名曰不周负子,有两黄兽守之。

由上,“而”作为句间连词时多用于表示转折和顺承关系,而较少用于表示并列和修饰关系。这一现象也是由《山海经》的描写对象决定的。《山海经》主要描写异兽奇植、江河湖海,而较少描述人族或类人族的活动。顺承关系对于描写异兽奇植、江河湖海是较为合适的,而转折关系则以《山海经》中鸟兽植物较为独特,多异于常理,故较多使用。

二、《山海经》中连词“而”之语义功能

在连词“而”的语义功能分类上,本文与湖南师范大学满祥硕士有着不同的见解。

其一,依满祥所言,《山海经》中仅有三种“而”字之语义功能——表并列、表顺承、表转折。本文以为,《山海经》连词“而”在语义上应该还有一个表修饰关系的功能。例如《海外西经》中有言:“未至,道渴而死。”按照常规,这句话翻译成现代汉语应该是:“没有追到(太阳),(就)在路上渴死了。”很明显,“而”在此处表修饰关系,即王力先生《古代汉语》中所言,“‘而字还可以用在状语和动词之间”,这一情况表示死的方式是渴死的。

其二,据满祥统计,《山海经》中表示并列关系的“而”在三类中占大多数,共238例,而表转折关系的连词“而”极少,仅26例。本文以为,《山海经》中表示转折的“而”并不稀少,其数量几乎与表示并列关系的“而”相当。这就涉及关系的分类问题。王力先生《古代汉语》如是言:“所谓逆接,是说相连接的两项在意思上相反,或者不相协调;不是事理相因,语意连贯,而是有个转折。”本文以为,表转折关系可分为两类,一为同一主语性质不同,二为前后分句语义矛盾。例如:“有天神焉,其状如牛,而八足二首马尾,其音如勃皇,见则其邑有兵。”这里说天神形状像牛,按照常理,牛应该是四足一首牛尾,可是《山海经》中说“八足二首马尾”,显然与前文“其状如牛”相矛盾,因此“而”在此处应该表示转折关系。而表并列和表转折在分析文意的基础上结合现代汉语翻译理解,凡需翻译成“和”“并且”的属表并列类型,凡需翻译为“却”的则属表转折范围。故以下分类统计均按此标准。

(一)表并列关系类

据统计,《山海经》中表并列关系的连词“而”之用例在四类中较多,共107例。如:

(1)有鸟焉,其状如鹑,黑文而赤翁,名曰栎,食之已痔。

(2)有鸟焉,群居而朋飞,其毛如雌雉,名曰,其鸣自呼,食之已风。

(二)表顺承关系类

据统计,表顺承关系的连词“而”之例在其中最有优势,共128例。如:

(1)勺水出焉,而南流注于湨。

(2)巴蛇食象,三岁而出其骨,君子服之,无心腹之疾。

(三)表转折关系类

据统计,表转折关系的连词“而”之例共103例。如:

(1)将饮河而不足也,将走大泽,未至,死于此。

(2)有兽焉,其状如人而彘鬣,穴居而冬蛰,其名曰猾褢,其音如斫木,见则县有大繇。

(四)表修饰关系类

据统计,表修饰关系的连词“而”之例较少,仅10例。如:

(1)兕兕西北有犀牛,其状如牛而黑。

(2)未至,道渴而死。

由上,從语义关系看,《山海经》中连词“而”以表示顺承关系最多,表示并列和转折关系其次,而表示修饰关系最少。

三、结语

综上所述,《山海经》中连词“而”在语法结构上可做词语连词和句间连词,连接动词或动词性、体词性短语等;而在语义关系上主要表并列关系、顺承关系和转折关系,间或表示修饰关系。

参考文献:

[1]张玉金.古代汉语语法学[M].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

[2]王力.古代汉语[M].北京:中华书局,2018.

[3]裘燮君.先秦传世文献断代研究综述:先秦文献连词“而”语法功能的系列研究之一[J].河池学院学报,2007(1):58-65.

[4]满祥.《山海经》虚词研究[D].长沙:湖南师范大学,2007.

[5]陈宝勤.先秦连词“而”语法语义考察[J].古汉语研究,1994(1):89-93+96.

责任编辑:赵世鹏

[作者简介]廖子萩,华南师范大学在读本科生,研究方向:汉语言文学。

猜你喜欢
山海经
山海经
如果《山海经》里的神兽被唤醒了?
有画儿的《山海经》,才是真正的《山海经》
美轮美奂古画卷,神异灵怪山海图
山海经夫诸
《山海经》中的海洋神兽与海洋部落
古人真敢想
《山海经》中的奇兽
山海经
时  空  之  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