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时代赵家璧编辑理念的借鉴意义

2020-07-30 07:24姚冬霞
现代交际 2020年12期
关键词:图书编辑新媒体时代

摘要:新媒体时代,编辑仍然是图书出版的核心要素。出版大家赵家璧的出版经历,他的许多出版思想和理念,在当今仍然具有积极的借鉴意义:“为了书的一生”,图书编辑应该成长为一个多面手,成为一个复合型的人才;“书比人长寿”,图书编辑要看重图书质量,运用多种手段保证图书的内容优良;“读者没有不表欢迎的”,酒香还怕巷子深,图书编辑不能埋头于案头,要懂多种营销方式。

关键词:赵家璧 图书编辑 新媒体时代

中图分类号:G239.2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20)12-0088-02

赵家璧之名,对现在的许多读者来说,并不是十分熟悉。但是,在我们出版行业之中,赵家璧读书、编书、出书、写书、译书,一生都非常勤奋,成就斐然,堪为后辈编辑的楷模。在新媒体时代,图书出版的核心要素仍然是编辑。回顾出版业先驱赵家璧的出版成就及其出版理念就会发现,他的许多出版思想和实践,在当今仍然具有积极的借鉴意义。

一、“为了书的一生”,图书编辑应是一个多面手

新媒体时代,社会日新月异,信息更新只在瞬息之间,图书编辑要思考如何在信息的海洋不至于迷失,不失去方向,成为适应时代的图书编辑多面手。出版家、语言学家罗竹风说:“编辑是杂家。”言下之意,一个好的编辑,一定是某一个领域的专家,而且涉猎的领域广。从事编辑这一职业的人士,最好是复合型的人才。

赵家璧在总结自己的一生时自谦道:“我只不过是爱书之人,是一个编辑,度过了‘为了书的一生。”[1]赵家璧的编辑生涯,很好地诠释了一个有“专攻之学”和“社会通力之学”的出版家的一生。赵家璧能成长为一个通才和专才,其背后都是长期的积累和努力。

1908年10月27日,赵家璧出生于江苏松江(今属上海)。1922年,赵家璧就读于松江县立第一高小。他的国文老师王者五见他喜欢阅读,便将办公室里束之高阁的《新青年》《新潮》等书借给他。这些刊物让赵家璧拓宽了眼界,见到了课本之外的新天地。此后,他经常“去离家不远的松江县立图书馆,借阅新文艺小说和《小说月报》《学生杂志》等”[2]1,还听了恽代英、陈望道、邵力子、杨贤江、沈雁冰的演讲。赵家璧的编辑生涯,最早是在1925年秋,在光华大学附中主编校刊《晨曦》季刊。这算是赵家璧编辑生涯的开端。

赵家璧自述,当年“读的是外国文学,所以曾在这方面从事研究、翻译、写评论介绍文章等工作;但我略有自知之明,没有写作才能,当不了作家,因此一直甘心情愿、默默地为他人作嫁衣裳”[3]1。他对外国文学深有研究,特别对西方现代派作品感兴趣,曾经研究过美国作家格特鲁德·斯坦因、海明威、福格纳,并写了评论文章。1932年,赵家璧从光华大学英文系毕业,进入良友公司,主持《一角丛书》《良友文学丛书》《中国新文学大系》等图书的编辑出版工作。1937年,赵家璧在上海英文《大美晚报》报社任中文《大美画报》主编。1946年,赵家璧创办晨光出版公司,主持出版《晨光世界文学丛书》。新中国成立之后,赵家璧先后就职于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上海文艺出版社,专攻美术出版和摄影画册出版。

退休之后,赵家璧又潜心翻译、写作,记录文坛旧闻,先后出版了《编辑生涯忆鲁迅》《编辑忆旧》《回顾与展望》《文坛故旧录》等书,为后辈编辑学人留下经验总结和研究资料。“从1972年到1979年,我默默地翻译了七十多万字。”[3]2

后辈学人编辑,望前人项背,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更应该思考自己的定位,思考如何在自己的领域成为通才,努力积累,成为出版领域的专才。

二、“书比人长寿”,图书编辑要注重图书的内容

赵家璧把自己的一生都献给了书,他经常在教育后辈时提到“书比人长寿”,“他总是说,我就是走了,这些书还是会留在这个世界上的”[4]。书要比人长寿,书要长留在世上,内容就要立得住。纵观赵家璧的编辑生涯,无论是在前期的选题策划、作者选择,还是后期的组稿催稿、作者的维护上,他的理念与实践在今日都值得我辈学习。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选题策划是图书出版编辑工作的源头活水。赵家璧刚开始编辑《一角丛书》时,因为“当时手中并无大量存稿,更没有一个事先考慮周到的规划”,前五种是从“外国书刊七拼八凑编译而成的小册子”,无人问津,书商的反应也并不热烈,这让他认识到要“考虑到时代的和群众的呼声”[2]18,应该勇敢而大胆地闯向社会,向那些具有影响力的权威作家组稿。

赵家璧进入良友公司,促使良友的出版工作进行改革。良友公司出版了大量新文学、社会科学的书籍,成为当时上海出版业的新的力量,受到出版行业和读者的关注。1934年,由于当时的社会背景,上海出版界大量翻印古书,让社会上弥漫着一股复古之风。赵家璧经常到内山书店看望鲁迅先生,同时阅读日本文艺书。这些书中有专出新作品的,引起赵家璧的思考,他并不想再出版别的书店或出版公司也可以出版的图书,他要整理编选五四新文学运动以来现代文学史上已有定评的文艺作品,要做成装帧美观、设计新颖的精装本。他自己想多动些脑筋,发挥主观能动性,做“从无到有的创造性劳动”;他要主编一套有独特的面貌,“如果不是为了适应编辑的这个特殊要求,作家本人不会想到要自己去花时间编写这样一本书”[2]104的书。后来,他在郑伯奇、阿英、郑振铎、茅盾、鲁迅等人的支持下,实现了自己的理想——主持编辑出版了《中国新文学大系》这一部皇皇巨著。《中国新文学大系》对研究中国现当代文学史、现当代出版史,具有巨大的史料价值。赵家璧也因此位列中国著名编辑出版家之列。

众人拾柴火焰高。要保证图书的内容质量,强大的作者团队必不可少。赵家璧的作者团队包括鲁迅、茅盾、巴金、丁玲、胡适、蔡元培、郑振铎等当时著名的学者、作家,他成功将他们团结在自己的周围,让他们信任他,将作品放心地交由他出版。赵家璧和作者成功建立了相互信任、相互支持的关系。他真诚地与作者交往,将与作者的往来信件细心保存;在作品的创作、修改等方面,他还充当了作者的辅助者的角色,主动为作者搜集和提供资料,为作者查漏补缺。在稿酬方面,他总是站在作者的立场上,为他们争取最高的版税。“编辑和作者,为了一个共同的理想,结成了志同道合的朋友。”[2]6在办晨光的时候,他在两三年间就出版了几套文学丛书。作家老舍的作品几乎都交由他出版,老舍甚至用自己在美国讲学的酬劳支持晨光。

此外,许多作家将“心血之作”交付赵家璧编辑出版,是因为赵家璧特别注重图书的装帧。编輯《一角丛书》时,他看到西方文学书的扉页都印有图案设计的出版标记,正巧在老同学处看到一幅国外的藏书票,“线条精犷有力,含意深远,便请美术家加了几笔,用作一角丛书的出版标记”[2]31。“我们的文艺书极大部分是布面或纸面精装,有的外套加封套腰封,许多书用米色道林纸印,这就深得作者的欢心。张天翼的《畸人集》,共有八百页,布面精装一厚册,包封正面印上作者近影,底面介绍作者另外两部新作。当年天翼拿到样书时,逢人便夸这书说:‘我的书第一次穿上西装,看多美啊!”[2]7冯亦代曾赞美《晨光世界文学丛书》的封面装帧,说“十分美丽大方,精装本尤其精致,封面用充皮面,烫金字,在当时还是罕见的”[2]326。

赵修义这样总结父亲的编辑工作:“从小小的《一角丛书》到《晨光文学丛书》《世界文学丛书》,以及后来的版画、摄影画库、摄影知识丛书,无不凝聚着无数人的能量。他所做的事情就是把各种能量尽可能地凝聚起来,化为一套套精美的图书。”[1]

在新媒体时代,纸书有式微的趋势,一部分书籍不再需要借助纸质媒介进行传播,读者的阅读体验要求也是越来越高的。也许纸书出版未来可能会更精而美,在独创、专业、典藏等方面进行突破。

三、“读者没有不表欢迎的”,图书编辑要懂宣传营销

新媒体时代的图书编辑,当然不能再埋首于案头,除了编辑基本功,还应该有图书营销员的素质。赵家璧就是图书营销的一把好手。当时的赵家璧,心思灵活,有许多创新之处,他善于利用多种媒介对自己出版的图书进行宣传营销。

赵家璧关注图书的封面装帧,除了出于图书质量的考虑之外,还考虑这是图书的卖点和亮点。“我们目前出版的精装本,不论布面纸面,很少外加封套的,《鲁迅全集》也没有。其实封套一来用以保护书面,二来可以给装帧设计者一个发挥才能的园地,使书籍装帧更为丰富多彩,更为美丽,读者是没有不表欢迎的。”[3]140

他在图书营销上懂得抓热点。1933年,赵家璧出版丁玲的《母亲》之时,丁玲已经失踪被捕。在《母亲》发售的前两天,他们分别在《时事新报》和《申报》刊登大幅广告,特别注明于某书店发售丁玲的《母亲》签名本一百册。果然,当天早晨9时,店门一开,读者蜂拥而至,一百册签名本瞬间被抢光,连带其他版本也销售了不少。

他善于精准服务读者。《中国新文学大系》发售时,采取了预约与分批发行的策略。他先在自家良友公司的《良友画报》上发布广告,然后在《申报》《大公报》等七种报纸上刊登书评,扩大影响。他自己动手编了一本《大系样本》,四十余页,里面交代了“编辑缘起”,印上蔡元培《总序节要》的手迹,以及十位编选者的《编选感想》的手迹、编选者的近照,每一集的内容简介,书影、预约办法和预约单,等等。他准确地使用名人效应。在《大系样本》中,他还邀请当时文艺界的知名人士写推荐语,比如冰心、叶圣陶、林语堂。

赵家璧的营销方式,放在新媒体时代的今天,仍然让我们大开眼界。在今天,一个优秀的编辑,不应该只是一个图书的书稿加工者,更应该像赵家璧一样,将书当成自己的孩子,从他孕育之时起,就一路照看浇灌,让其顺利出生并茁壮成长。今天的图书编辑,当然,仍然是在为他人作嫁衣裳,但是在新媒体时代,活泛的图书编辑,可以将传统的营销模式转换形式。全能的图书编辑,能够充分利用微博大V、流量明星、“10万+”公众号进行精准投放广告;更有能力的图书编辑,在图书出版之前便进行众筹,达到很好的宣传效果;他们聚焦读者群,亲自到电台主持访谈,自己化身直播网红,在各大平台开讲,为自己编辑出版的图书站台。如此,为之呕心沥血的图书作品就不愁嫁了。

综上,在新媒体时代,回顾赵家璧的出版生涯、他的出版经历,仍然觉得他为后世的出版人及行业相关从业人员,提供了非常宝贵的可资借鉴的经验。

参考文献:

[1]赵修义.为了书的一生:我的父亲赵家璧[J].编辑学刊,2009(1).

[2]赵家璧.编辑忆旧[M].北京:中华书局,2008.

[3]赵家璧.回顾与展望[M].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1986.

[4]陈瑞祥.赵家璧:“书比人长寿”:赵修慧回忆父亲[N].中华读书报,2008-04-16.

责任编辑:赵世鹏

[作者简介]姚冬霞,中国出版集团现代出版社社科部策划编辑,本科,研究方向:汉语言文学。

猜你喜欢
图书编辑新媒体时代
新媒体时代微写作特征及对策研究
探析新媒体时代下高校共青团工作的网络化转型
新媒体时代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现状调查和对策研究
试析阅读危机下图书编辑的努力策略
万方数字出版下的科技图书编辑业务素质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