难以抵达的乌托邦

2020-07-30 07:24许晓松
现代交际 2020年12期

摘要:《弟兄们》作为王安忆文学创作从20世纪80年代过渡至20世纪90年代的一部代表作,讲述了三个互称“兄弟”的女性自我解放的故事。作家借这部作品构建了一个女性精神同盟,以探讨女性之间的纯粹精神能否在社会坚守的问题。通过梳理小说中的女性精神同盟从建构到崩溃的过程,可以加深对作品深意的认识,从而更好地探析女性精神同盟能否存在的问题,为当代女性自我解放提供可借鉴经验。

关键词:《弟兄们》 女性精神同盟 女性自我解放 精神乌托邦

中图分类号:I207.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20)12-0123-02

作为当代著名女作家,王安忆一直保有不断尝试、不断创新的创作热情。当问及她是否是一名女性主义者时,她虽然给出了否定的回答,却在不止一部作品里聚焦关注女性自我意识,如“三恋”、《天香》等作品。相较于前几部作品,王安忆于1989年发表的短篇小说《弟兄们》却获得较少的关注,然而若将小说置于女性自我意识或姐妹情谊的视角,其研究价值并不低于王安忆的其他作品。在女性文学由20世纪80年代向90年代的过渡阶段,《弟兄们》实现了对男性话语的无意识“模仿”到有意识“戏仿”的转化,用论辩性极强的文字,讲述了一个女性精神乌托邦从建立到奔溃的故事。

一、乌托邦建立的“地基”:“方舟”与“真实的自我”

1.远离现实的“方舟”

纵观女性文学作品,可发现姐妹情谊这一精神同盟的建构往往需要特定的环境、特定的条件。换而言之,女性自我意识的觉醒往往有赖于一个特殊的“方舟”。“方舟”就如一堵围墙,隔绝开现实社会和围墙内的世界,为生活在“方舟”内的人事提供相对简单、纯粹的环境。“方舟”没有固定的规模,只要存在能暂时与现实社会隔离的空间,即使只是一个小小的房间也可以成为孵化女性自我意识的方舟,如张洁的《方舟》三个“格外不幸”的女子共同拥有的一间“属于自己的屋子”。《弟兄们》同样构建了一个女性精神乌托邦,这一乌托邦成立的土壤,则是小说里三个女性所处的美术院校。受教育程度较好的女子与思想环境开放、包容的学校发生碰撞,擦出的是独立精神意志诞生的火花。三个女子不互相称作姐妹,反用男性化的语言将彼此命名为“老大”“老二”“老三”,甚至更进一步将各自的丈夫称为“谁谁家的”。除此之外,三“兄弟”还在行为举止上模仿男性,事事处处都与男生比较,势要做得比男生“出色”,此般带有戏谑意味的“出格”行为无疑是对男权文化社会的一种挑战,而这样张扬的挑战并不为社会所接受,只有在学校这种宽容的环境下才能生存,因而等到老大与老二离开校园各自组建家庭后,没有纯粹的“方舟”作为依托,两个女性的重建精神同盟之路最后只能走成死路。

2.“真实的自我”

如果说学校是小说构建的女性精神乌托邦的土壤,那么“兄弟仨”自我独立精神的觉醒则是这一乌托邦得以建立的充分条件。在完全属于三人的小宿舍里,在不知多少个完全属于三人的“彻夜不眠”的夜晚里,她们彼此敞开心扉、探索彼此内心最隐秘的角落。学校与宿舍提供的“方舟”使得兄弟仨长时间地聚在一起,而相聚总意味着各种思想的碰撞,碰撞带来灵感,灵感带来启发,再加上她们“还极其地友爱互助,当一个人在发掘自己的过程中遇到困难的时候,其余的两个人就总是鼓舞和推动她”,最后终于在一次次的思考中,她们惊讶地发现“如果她们不努力,不奋斗,她们便都将消失了自我”。如果说客观环境使得“兄弟仨”聚在一处,那么“真实的自我”的唤醒则加深了三个女性的彼此认同,从而在认同与理解的基础上构建出互相依恋、互相扶持的精神同盟。

二、盛极必衰:精神乌托邦的辉煌与危机

1.“女人的胜利”

校园时期,纯粹干净的环境和三人的互相扶持帮助“兄弟仨”女性自我意识觉醒了,找到了“真实的自我”,她们着迷于精神乌托邦里的漫步,几乎每日每夜都在探讨这类问题,辛勤地构建她们的精神乌托邦,以致在毕业分离之际,她们才悲哀又幸运地意识到:“她们觉得今天的她们是这一生中最好的她们,最自由和最觉悟的她们。”

事物都有两面性,在频繁的夜谈中,“兄弟仨”突破思想局限到达新高度的同时,也时常剑走偏锋触到“宇宙黑洞”。数不清的宿舍夜谈中,任何事物都可成为她们的话题,她们困惑坚守自我和向孤寂妥协的矛盾,有时会感到“人是那么的没有生的希望”。她们也思考男人与女人的关系,尝试构想一个女人胜利了的世界,一个“男人们消灭了他们的性别”的全是女人的世界,最后却惊惶地发现这是一个解不开的“宇宙黑洞”。从“兄弟仨”的女性自我意识觉醒那一刻开始,精神乌托邦的内涵在不断丰满,也在不断地扭曲,“女性胜利世界”的念头迸发出来的那瞬间,三人听到乌托邦世界的警铃,这无疑是一个及其危险的走向,于是她们赶忙刹住了车,也停止了对女性解放的探索。

2.“杀了他”

毕业分别时,老三首先背叛女性精神聯盟后,各自组建家庭、经营生活的老大和老二也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断了联系,于是当再次相遇时,思想境界有了改变的老大与老二所构建的精神同盟自当有别从前。她们终于厘清为何这个世界不能只有女人,得出“男人与女人是互补的却又是互相的牢狱”“男人实际上又成了女人最大的约束”的结论,继而悟得夫妻间的了解和联系是物质性的,这种物质性的基础会使夫妻放弃了精神世界的上层建筑,而只有同性间的精神对话才能填补这空缺。于是她们谨慎小心地维持这段同盟关系,每当两人聚在一起,势必要将丈夫们赶到外间,以一张沙发或是一张床作为彼此暂时的“方舟”。她们不知疲倦地“织网”,想要将这重建的精神乌托邦武装得更严密。然而,当她们的关系到达极点时,这一女性精神同盟的危险值也攀到了顶峰。老二问出了荒唐的问题,纠结当两人深深爱上同一个男人时的解决办法,老大给出了骇人的答案,当这个一直温和的女人破天荒地说出“杀了他”三个字时,两人同时察觉到了彼此间的爱意,而这汹涌的爱却是两人所不能承受的,于是这段精神同盟只能走向崩溃。

三、走向奔溃:外界介入与内部背叛

1.外界的侵入

女性精神同盟的精神“方舟”是精致又脆弱的,一旦有外部因素发起挑战,“方舟”的平衡状态就难以保持,而在所有外部因素中,男性世界的入侵威胁最大。

第一个向男性世界妥协的是老三。求学期间,老三丈夫的每次到来都会拉大“兄弟仨”的隔阂;当觉察出女性同盟的存在时,老三丈夫即刻对其充满敌意。老三丈夫就如一个警钟,只要他和老三待在一起,他便不断地发出轰鸣,以提醒老三一个女子在社会该扮演的角色。他极度反感“老三”这个称呼,将“妻性”强加于老三身上并成功说服她服从于这个标签。最后这个男子终于胜出,将“老三”抹去,世间只多了一个最有责任的妻子。

老大丈夫與老二丈夫的存在使得两个女性的“方舟”难以构建。老大丈夫能感觉到妻子平静表面下不安的潜流,却自卑于无法触及妻子的思想深处,在察觉到老大与老二的精神纽带后,他是惊慌、不满的,甚至用各种方法来阻断两个女人的精神同盟。而老二丈夫看似一直包容着老二,实则却是一直“控制”着老二,妻子的“犯病”一直在他的控制范围内,不但不能扰乱他的生活,反令老二在一次次的“失常”过后逐步加深羞愧感与责任感。因此,再次相遇的老大与老二,绝不再是校园时期“自我”意识那样强烈的少女,她们都放弃了一部分的“自我”,这样被“改造过”的老大老二,注定难以实现长久维系女性精神乌托邦的梦想。

2.内部的背叛

归根结底,真正使女性精神乌托邦破碎的不是男性文化中心社会的压迫,而是女性精神同盟内部的解构与背叛。在这个女性精神同盟中,老三最早宣告放弃。在女友的指责下,她重新挑出男人与女人关系之谜题,认为“重要的是,男人与女人之间有没有爱情。如有爱情,谁被谁吞没也都是快乐和有价值的”。在同盟与责任间,在真实的自我与爱情间,她选择了爱情和责任,率先接受了社会分配给女性的“妻子”的角色,并清醒又残忍地说出真相——“完全彻底的‘自我是不可能实现的,说说开开心而已”。如果说老三的退出是少女的梦的破碎,那么老大的背叛则是这女性精神同盟的直接刽子手。离开学校成为人妻,老大就像是从干净的水池一下子调入了辨不清颜色的大染缸,成日单调而又疲劳的生活占满了她所有的私人空间,对“自我”的思考已成为一桩“过于奢侈的娱乐”。于是在发现自己怀孕后,她竟将“自我”寄托在孩子身上,渴望孩子能完整保存她的“自我”。这原本是很美好的理想,而在孩子出生的那一刻,她的确将“真实的自我”交付出去——于是她什么都没有了,只是一个最称职的母亲。女友的精神之爱也不能敌过一个母亲的爱,一句“别碰我的孩子”,伴随着一个女性“真实的自我”破碎的声音,这个曾经辉煌的女性精神乌托邦,最终在三峡崖壁间的那条蓝天里走向了灭亡。

四、结语

与陈染、林白等作家不同,王安忆拒绝讨论同性的肉体关系,她很坚定地站在精神层面讨论一种纯粹精神的可能。然而很遗憾的是,不论是在《神圣祭坛》的异性精神恋爱还是《弟兄们》的女性精神同盟,王安忆给出的答案似乎都是否定的。《弟兄们》三个女性的精神乌托邦搭建在她们“真实的自我”上,这样的地基决定了女性精神同盟只能是无法抵达的乌托邦,因为“方舟”不永恒、“真实的自我”会改变,一旦出现不肯定,这个系统就面临崩溃。那么,作者写这本小说就是为了告诉世人这是一条死路吗?也不尽然。这个乌托邦虽然遥远,它的美丽精致却一直激励女性为之而奋斗。女性同盟也许暂时难以坚守,可女性自我精神可以不死,女性自我解放道路也必须坚定地走下去。谁敢肯定,在全球各地自我意识觉醒女性的努力下,在女权主义与男权文化的对抗下,那条夹在三峡崖壁间的蓝天不是希望与期盼的象征呢?

参考文献:

[1]张京媛.解构神话:评王安忆的《弟兄们》[J].当代作家评论,1992(2):31-34.

[2]赵军荣.女性主体意识的探寻:王安忆《弟兄们》中姐妹情谊的解读[J].现代语文:学术综合版,2015(6):60-61.

责任编辑:赵世鹏

[作者简介]许晓松,华南师范大学文学院在读本科生,研究方向:教育理论、教学方法、教师技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