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施通识教育应解决好的几个问题

2020-07-30 07:24朱江
现代交际 2020年12期
关键词:专业教育通识教育本土化

摘要:通识教育是大学的一种教育理念,也是一种人才培养模式。实施通识教育是目前中国大学新一轮改革的重要举措,对中国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改变将产生深远的影响。在实施通识教育的过程中,应解决好自由教育、专业教育、素质教育、本土化、顶层设计、与传统文化的关系等问题,以使通识教育真正融入中国高等教育,成为具有中国特色的大学通识教育。

关键词:通识教育 自由教育 专业教育 素质教育 本土化 传统文化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20)12-0189-02

通识教育不仅是知识教育,而且是人的教育,目标是培养完整的人、自由的公民和高素质的职业人才。实施通识教育是目前中国大学新一轮改革的重要举措,对中国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转变将产生深远的影响。国家“十三五”规划纲要明确提出:“改革人才培养机制,实行学术人才和应用人才分类,形成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相结合的培养制度,强化实践教学,着力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纲要”首次将通识教育在人才培养中的重要作用提到了国家意志的层面。因此,实施通识教育应解决好以下几个问题:

一、应解决好与自由教育的关系

通识教育与自由教育的概念有相关之处。通识教育注重学习与教学的计划,认为学习相关的专业或特长是学习的价值所在,并强调对知识的理解。而自由教育注重学习与教学的过程,认为学习的价值在于掌握使自身得以发展的知识。

通识教育和自由教育的理念都有久远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古希腊时代。自由教育可以追溯到古希腊奴隶社会中自由人所接受的教育,其目的是使受教育者得到全面的发展,成为一个品行完美的人。自由教育的内容包括几何、逻辑、天文、文法、修辞、数学和乐音,称为“七艺”。进入中世纪以后,宗教占据了绝对优势地位,上帝成为至高无上的存在,自由教育也逐渐被宗教信仰所代替。到14—17世纪,在文艺复兴运动的推动下,古希腊、古罗马的自由教育被人们重新认识,并形成了以自由教育为基础的人文教育。这种人文教育在牛津大学和剑桥大学得到了进一步发展,并对后来的欧美大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这一时期,美国人把自由教育的思想引进美国,并按照剑桥大学的办学模式创建了美国的第一所大学,即哈佛大学。到了18—19世纪,这一模式面臨巨大的挑战。第一次工业革命使社会对技能人才的需求快速增加,这就促成了欧美大学重视职业教育的新局面。在处理通识教育与自由教育的关系时,美国人认为大学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具有广泛知识基础的通用人才。这一思想由博德学院的帕卡德教授在1829年定论为“通识教育”,传至今日。

由此可见,通识教育是在自由教育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与自由教育之间是一种承前启后的关系。以自由教育所强调的使受教育者的品行得以全面发展为基础,发展到了通识教育所强调的培养具有广泛知识面的技能人才。这一发展也体现了时代的进步。

二、应解决好与专业教育的关系

专业教育史称“卑陋”的职业教育,最初是由奴隶所从事的。第一次工业革命的深入发展,改变了“卑陋”职业教育的社会地位,使之成为社会之所求。随着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完成,美国大学中专业教育凸现,对美国工业化的发展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由此可见,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西方的专业教育的地位经历了一个由低级到高级的过程。当代中国的专业教育是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形成的。虽然在特定时期推动了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但也存在着明显的弊端。我国专业教育的弊端表现在专业划分得过细,使学生的知识面过于狭窄,无法实现全面发展。因此,在中国大学实施通识教育势在必行。改革开放的政策实施以来,我国高校不断进行通识教育的探索。一些高校增设了以前没有的专业,使学校专业的数量和广度明显提高;另外一些高校增设了相关专业的选修课,使学生有更多机会了解其他专业的知识。中国高校的专业教育在逐步走出专业面狭窄的状态,向着专业面宽广的通识性发展。

由于通识教育和专业教育都有其合理性,都不可荒废,因此要正确处理两者的关系。首先,要重视通识教育的广度和专业教育的深度。在大学的教育中,通识教育的侧重点在于广度,而专业教育的侧重点在于深度。如果能把广度和深度结合起来,学生的能力就能够得到全面发展。其次,要把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联系起来。通识教育能够对专业教育产生影响。教师在通识教育中要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并引导学生把这种能力运用到专业教育中,使学生能够在专业教育中发挥潜力,成为符合社会需要的专业技能人才。

三、应解决好与素质教育的关系

应试教育让整个社会的批评声不绝于耳。领导讲话、各级文件和法律、法规无不在呼吁素质教育。这些法律法规看似针对应试教育和片面追求升学率的现象,实则是针对专业教育在大学人才培养中的弊端。通识教育作为与素质教育密切相关的一种教育模式,得到了国家和学者们的重视。

中国从1995年开始正式在大学中实施通识教育。最初大学里的通识教育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是借鉴和吸收国外的通识教育和中国的传统教育的相关内容,二是在素质教育的框架下不断丰富通识教育的内涵。从二者的关系来看,通识教育和素质教育的基本宗旨是相通的,通识教育贯穿于素质教育的整个过程,在中国高校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素质教育是通识教育的灵魂和关键所在。

四、应解决好与本土化的关系

任何一次教育改革都需要一个过程。美国在实施通识教育的过程中,从借鉴欧洲的自由教育开始,前后经历了三个多世纪的探索,才真正完成本土化的建设,并对欧洲的自由教育理念进行了创新。博德学院教授帕卡德在《北美评论》发文用通识教育替代自由教育,从而建立一套“让人的思想更自由、心灵更高贵、让人更有尊严地活着”的教育体系。美国通识教育的发展过程表明,教育改革不能只靠模仿,需要考虑本民族的特点,使外来的教育理念本土化,这是教育改革获得成功的必由之路。

习近平总书记于2014年五四青年节在北京大学举行了师生座谈会,他提出了如果要办好中国的世界一流大学,必须有中国自己的特色,否则不能取得成功。这一指示为实施通识教育,使通识教育本土化指明了方向。对待西方通识教育,应该以本土化为最终目标,借鉴它们的经验,积极建构起符合中国国情的通识教育模式。

五、应解决好与顶层设计的关系

实施通识教育应首先解决好顶层设计。所谓顶层设计,就是建构一套把时代特征、中国特色、本土化和世界视野相互融合的通识教育体系。具体来说,就是建构一套涵盖“课程要求、选修课程、教育内容、教学方式、任课教师、教学组织和教育途径”七个方面的完善的课程体系。

当前,实施通识教育尚存在一些急待解决的问题:一是培养目标相对模糊。比如,把通识教育定位在是对专业教育的有益补充,颠倒了主次关系;把通识教育等同于人文教育,主要开设人文社会科学课程,局限了通识教育的课程内容;把通识教育设置在围绕学生职业的需要上,偏离了通识教育的方向。二是课程体系相对混乱。目前有些高校尚未建立起自己的通识教育課程体系,既使建立了也很不完善,出现了以传统的基础课和公共课替代通识课程的现象。在课程结构上,缺乏课程实验、生产实习、校园文化、学术讲座等隐性环节;在教学过程中,还存在明显的知识化倾向,以知识化的态度去考虑课程价值。三是配套措施不够得当。由于通识教育是舶来品,高校和学者的探讨更多是在理性认识和实践操作上,很少涉及制度层面;因此,多数学校的通识教育的实施是互相效仿,虽然开设了不少课程,但由于课时所限,多数课程以通论、概论课为主,有明显的实用性和功利性。另外,受教师不足的局限,很多专业教师临时上阵,使“通识教育不通识”,于是“水课”出现了。加之通识教育课的考核与专业课雷同,仅限于完成作业和期末考试,没有一定数量的阅读、研讨与实践环节,缺乏学生深刻理解和思考的过程。只有将上述问题尽快解决,才能加速通识教育的顶层设计,通识教育的目标才能变为现实。

六、解决好与传统文化的关系

中国传统文化有着丰富的教育思想资源,很多思想可以与现代通识教育相呼应,相衔接。《易经》中主张:“君子多识前言往行。”古人一贯认为“君子”博学多识就可达到出神入化、融会贯通的境界。《论衡》中说:“通人胸中怀百家之言”。这些思想为通识教育的实施提供了宝贵的资源和思想基础。通识教育可产生通才,即博览群书,知自然人文,知古今之事,博学多识,通权达变,通情达理,兼备多种才能的人。

中国传统文化与当下的生活有密切的联系,通识教育能够更透彻地了解传统文化对日常生活的影响。在课程设置中,应加强传统文化课程的设计。例如,北京大学开设的《孔子与老子》课,拟以问题为中心,在思想对话中介绍孔子和老子的思想,以显现中国哲学传统内部不同的理论体系,以及解决问题的不同思路。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书院独具中国特色,是体现古人治学的学术精神和育人的人文关怀的一种形式,具有通识教育的特征。内地高校在借鉴海外大学实行书院制经验的基础上,纷纷开始试行书院制。2005年9月,复旦大学率先成立了复旦学院。2012年9月,又正式组建了新的复旦学院,全面推行了住宿书院制度,所有本科生都有完整的书院生活,在书院中系统学习基础课程,感受通识教育的氛围。

七、结语

中华民族博大精深的优秀传统文化,是实施通识教育最核心的精神内核和最深厚的文化根基。由于实施通识教育涉及我国高等教育的方方面面,因此在实施通识教育的过程中,应解决好通识教育与自由教育、专业教育、素质教育、本土化、顶层设计、与传统文化的关系等问题。只有这样,通识教育才能真正与我国的高等教育相互融合,从而克服我国高校专业人才培养的弊端,真正培养出符合社会需要的具有广博的专业知识和文化底蕴的高素质人才。

参考文献:

[1]陈廷柱,张静.国内外高水平大学通识教育课程改革的基本走向[J].高等教育研究,2016(3).

[2]顾海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中的思想政治与素质教育[J].中国高等教育,2006(4).

[3]孙向晨,刘丽华.建立有根、有魂、有效的中国大学通识教育[J].复旦教育论坛,2018(16).

[4]孙亚群.近代大学通识教育理念及其实践经验探索[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4).

[5]徐志强.哈佛大学课程改革时期培养目标的历史演进[J].现代大学教育,2016(4).

[6]亚里士多德.政治学[M].吴寿彭,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

责任编辑:孙瑶

[作者简介]朱江,长春理工大学外国语学院教授,硕士,研究方向:英语教学与高等教育。

猜你喜欢
专业教育通识教育本土化
基于“主题语境”的高中英语阅读本土化研究
高职艺术院校文化素质教育与专业教育的融合
房地产专业教育与“三创”教育的耦合效应
通识教育与自由教育
工程教育认证模式T的人才培养模式
国内少儿音乐教育发展的困境与思考
高职院校专业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融合研究
法律移植视阈下英、德民事诉讼制度在山东租借地的“本土化”
“AutoForm金属板料成形仿真软件”市场在中国的开拓及本土化发展
应用型本科院校“通识教育”的教务管理及对策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