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意识教育的特点及其实施途径

2020-07-30 14:01韩晓峰
科技视界 2020年16期
关键词:受教育者教育者环境

韩晓峰

摘 要

无意识教育是指在受教育者无意识的情况下,教育者将教育内容、意向、目的等寓于某些特定的环境或氛围中,引导他们去感受和体验,从而使其在不知不觉中受到启迪和教育。本文从无意识教育及其特点以及无意识教育的实施途径两方面探讨了无意识教育。

关键词

无意识教育;特点;实施途径

中图分类号: G711;G807.4                 文献标识码: A

DOI:10.19694/j.cnki.issn2095-2457.2020.16.032

心理学研究认为,人类的认知活动包括有意识认知和无意识认知 。一般来讲,有意识认知属于人的理性认知,它是一种主要特征为逻辑、推理、概念等的思维方式;而无意识认知属于人的非理性认知,包括内隐学习、内隐记忆与自动化加工等[1]。无意识认知首先出现在心理学领域,后来随着学科间的交融、渗透被应用于教育及其他领域。无意识教育可应用于学校的教学活动、校园文化及学生管理等方面,它可以使学习内容更加深入,从认知、情感等方面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

1 无意识教育及其特点

无意识教育是教师根据一定的教育内容和方案,通过设置某些特定的氛围和环境或组织某些活动等方式,去引导受教育者感受体验,使他们得到心灵的感化、情操的陶冶和哲理的启迪,从而使受教育者不知不觉、潜移默化地接受教育的活动。

无意识教育往往通过舆论、文化以及人们日常工作、生活、学习、环境等为途径和媒介,用一定的思想、观念、理论来影响教育对象,通过他们的接触、感受、体验、思考,将其内化为自己的理念或观念,进而达到受教育的目的。它与有意识教育相比有如下特点:

1.1 隐蔽性

无意识教育是一种隐含的教育,它不是直接地讲明道理,而是把教育意向、目的隐藏于一定载体之中,寓教于不知不觉中,论道而不说教,使深含教育意义的观念、哲理、通过受教育者能接受的形式,悄悄地润入受教育者的心田,使其产生顿悟,逐渐形成良好的观点信念、思想品质和性格气质,最终使学生在无形中受到教育,达到“润物细无声”的境界。

根据无意识教育的这一特点,教育工作者应努力抓好课堂环境氛围和校园文化建设,用无形的力量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价值观、人生观及行为方式,提高他们鉴赏、感受和评价美的能力,促进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教师还可以借助非语言交流渠道,例如目光、声调、手势、面部表情、姿态等把不宜用语言表示的微妙、深刻、复杂的思想感情,形象而准确地表达出来,对学生加以影响。

1.2 靈活性

无意识教育不受自觉意识制约,这使其具有灵活性、开放性[2]。它主要采取非正规形式,将有关教育内容间接地渗透到受教育者的生活、学习、中,或利用日常生活中的形式,例如社会文化因素、教育者的人格魅力、组织活动等对受教育者进行教育,使教育的内容悄悄地注入受教育者的心灵,循序渐进地达到预期的效果。

1.3 愉悦性

教育活动应尽量是愉悦而不紧张,应使学生感到轻松、愉快、自然。情绪、情感是促使人的认知能力发展的动力。在愉悦高兴的情绪状态下,人的认知思维和创造性思维活跃,能迅速解决问题。无意识教育应具有上述特点。在进行无意识教育时,教育者应尽可能创造一种轻松、欢快的氛围及环境,使受教育者乐于接受、消除紧张情绪,从而达到无意识教育的效果。

1.4 依附性

无意识教育总要依附于一定的活动或客体,需要一定的载体,不能孤立进行,这就是人们通常所说的寓教于文、寓教于学、寓教于乐的活动。借助上述活动,可为受教育者构建一个有所启迪和领悟的美好的境界。教育者的教育目的、意向随着不同的载体、媒介,静静地流入学生的心田,渐渐积淀下来,从而产生顿悟和升华。

1.5 平等性

无意识教育能有效激发学生的参与意识,受教育者通常具有一定的自我、民主、平等的意识。他们的心理需求能否得到满足,左右着教育的最终效果。在实施无意识教育时,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没有高低贵贱之分,这种平等性使受教育者减轻了心理负担,增强了参与意识。在此氛围中,教育者与受教育者是互相尊重、互相信任,受教育者乐意与教育者沟通感情、交流思想,从而取得理想的效果。

1.6 易逝性

无意识教育与系统的有意识教育不同,它有某种零打碎敲的性质,还有鲜明的情感色彩,虽然可以取得一定的效果,但往往不够持久、稳固、易消逝[3]。教育工作者应了解无意识教育这个特点,灵活运用,避其所短,努力提高教育工作的效益。

2 无意识教育的实施途径

进行无意识教育要遵循其内在规律和特点,并要符合学生的学习特点和心理规律。主要途径有:

2.1 教育者的人格感召

人格是指一个人的品德、道德情操、修养境界等。在日常生活、工作和学习中,高尚的人格往往能形成巨大的震撼力和感召力,使受教育者自觉地模仿、学习和服从。实际上,主体人格的影响就是一种无意识教育的载体;因此,教育工作者应增强自身人格的感召力,以身作则,带头实践个人所倡导的价值标准和道德观念,把言教与身教相结合,以个人的道德、品行、知识、作风、模范行为和人格魅力来教育、感化和影响受教育者[4],启发他们的思维,矫正其价值取向。

2.2 使“教育目的”真正成为“学习目的”

实施无意识教育时,如何使学生明确教育目的?教师可充分利用引导无意识的语言和环境来安排逻辑紧密的教学内容,展示美丽的图片,使学生在脑海中形成事物发展的自然过程。如何从故事中显示教学目的呢?教师可请学生对其中暗藏的某些知识和思维进行挖掘和回忆。在回忆过程中,学生就将无意识的记忆转化为有意识记忆。训练几次后,学生就会主动思索学过内容的重点和意义,并进行记忆。

2.3 增强教育内容的渗透力

无意识教育是把教育内容与一定的教育载体相结合,以间接渗透的方式传授给受教育者,这就要求我们要做好以下工作:

1)教师应将教育内容集趣味性、知识性、娱乐性于一体,使其不仅能引发学生的愉悦心理,而且要富有教育意义[5]。

2)教育者可将教育内容寓于文学、艺术作品中,它们具有感染力强、生动具体等特点,对受教育者有潜移默化的影响,能使他们在无意识中接受教育。

3)教师在教学中应从教学内容和各学科的特点出发,充分挖掘其具有的德育因素。如在人文社科的教学中,教师可将与其有联系的社会价值观念和意识形态传授给学生;在自然科学的教学中,教师可讲授科学家献身事业的精神。总之,教师应将这些渗透着德育因素的内容连同知识一起传授给学生,使他们受到潜移默化的陶冶。

2.4 增强教育环境的感染力

对学生进行无意识教育,主要是让他们在具有教育内容与信息的环境中受到感染、熏陶和启发,产生启迪和顿悟,从而达到受教育的目的。因此搞好无意识教育的重要途径是增强教育环境的感染力。具体讲,就是通过优化物质教育环境和精神教育环境,来加强对受教育者的感染力。

1)加强精神教育环境的感染力。精神环境是一定单位、组织的價值体系中内隐的、深层次的东西,主要指其精神风貌、文化氛围、历史传统等。它以暗默的、潜隐的方式对人们的思想、道德情感、目标追求、行为规范以及价值体系等以无形的感染和熏陶。因此,我们要创设和培育良好的精神教育环境,并大力挖掘其中所蕴含的丰富的育人资源,使受教育者在无形之中受到熏陶、感染、接受教育。

2)增强物质教育环境的感染、熏陶力。人人都生活在客观环境中,受教育者肯定会受到自然环境和物质教育环境对其潜移默化的影响。教师设置的物质环境并不仅是单纯的自然环境,而且还具有教育作用,在某种程度上体现了教育者的审美情趣、价值取向以及所在地的文化、历史、传统等,其超语言性与直观性能对人们的道德思想素质的形成、发展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因此教育者要十分重视物质环境对受教育者的作用。

2.5 增强教学意图的隐蔽性,去除学生的排斥心理

无意识教育的隐蔽性是对受教育者而言,而教育者仍要有清晰的教育目的。这就要求在进行无意识教学时,教育者要注意方式方法。如中学时代的学生,往往叛逆心理较强,易对教师的当面说教产生厌恶、反感情绪。当教师对学生进行教育时,采取简单的说教的方式有时难以达到良好的效果。但若将教育目的隐藏于无意识教育中,使受教育者在潜移默化中得到正确教育的熏陶,教育就会产生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降低教学目标的强制性,有助于去除受教育者的排斥心理,从而取得理想的效果。

2.6 改变教学内容,培养受教育者的正确学习态度

在学校教育中,人们通常只重视知识技能的传授和学习,然而有些思想观念都是在无意识教育中获得的,例如信息技术课。目前计算机的普及,很多人认为没必要再开设信息技术课,导致老师和学生上课时没有积极、认真的态度,结果教学效果不理想。其实这部分教材中也包含了对计算机基本思想原理及计算机发展史的认识和学习,教师应让学生在了解这段历史的同时,使他们逐步意识到任何新生事物的发展都不是一帆风顺的,以及计算机的出现对我们产生的巨大作用,只有掌握这些先进科学技术才能为人类做出更大贡献。这样就在无意识教育中培养了学生良好的人生观和世界观,这对端正他们的学习态度也大有裨益。

以上笔者从无意识教育及其特点和无意识教育的实施途径两方面探析了无意识教育,希望能对其深入研究起到推波助澜、增砖添瓦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张一中,王笃明.内隐无意识加工及其在教学中的体现与应用[J].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科版),2002(5).

[2]刘佳.浅谈思想政治工作中的无意识教育[J].北京化工大学学报(社科版),2018,(02)..

[3]Cabaniss Deborah L.Teaching Neuroscience:A Prime for Psychotherapists[J].Frontiers in behavioral neuroscience,2018(05).

[4]吴丽萍.新时期高校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研究[D].西安科技大学,2017:28-29.

[5]许京.高校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研究[D].天津工业大学,2015:36-37.

猜你喜欢
受教育者教育者环境
张慧萍:做有情怀、有温度的教育者
长期锻炼创造体内抑癌环境
一种用于自主学习的虚拟仿真环境
少数民族地区初中数学学习弱势学生的成因分析及转化对策的研究
浅谈初中语文“三段六步”教学法的策略
孕期远离容易致畸的环境
如何培养低年级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
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
环境
与两位美国音乐教育者的对话——记于“2015中国音乐教育大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