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村企”协同下产品设计专业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2020-07-30 14:05杨勇波李怡
工业设计 2020年6期
关键词:产品设计创新创业乡村振兴

杨勇波 李怡

摘要:“校村企”协同是一种新的产学研合作模式,让大学生成为高校、乡村、企业协作共同实施国家乡村振兴战略的核心力量,此举对构建高校产品设计专业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有着较大的意义。本文以高校“绣色十八洞”团队为例,探索了在“校村企”协同下产品设计专业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的新模式,为培养新时代有社会责任感的创新创业型人才形成了一种新经验,值得进一步验证与推广。

关键词:校村企;乡村振兴;产品设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码:1672-7053(2020)06-0042-02

随着高等教育、科技、经济一体化的趋势越来越强,高校与社會各界的沟通交流也在逐渐扩大加深,在此过程中产生了“产学研合作”“政产学研合作”“政产学研用合作”“政用产学研合作”等多种形式。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发展离不开产业界的支持融入,因此在推进创新创业教育时都十分重视各种不同形式的产学研合作。2015年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文件,对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作出重要部署,明确指出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是国家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迫切需要圈,“校村企”协同平台便是在这种人才培养需求下应运而生的。该模式的建立能弥补我国高校现行教育体系中存在的创新能力薄弱、实践能力不强等方面的诸多不足,有效解决学生在校学习的理论知识与本行业实际工作脱节的问题。

1“校村企”协同平台概述

“校村企”协同平台是高校和乡村、高校和企业、企业和乡村之间为实施国家乡村振兴战略计划,建立的一种良好合作关系,是一种新型的产学研合作模式。高校充分利用自身优势,服务乡村建设和企业发展,解决教育教学中的问题,形成紧密的高校、乡村、企业共同体,达到多元共赢的目的。三方通力协作,明确供需关系,创造一个供产品设计专业大学生展开创新创业实践教育的平台,让大学生成为实现三方共同目标的核心力量。构建“校村企”协同平台,探寻产品设计专业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需要充分利用三方不同的教育环境和教育资源,共同参与人才培养过程,着力建立培养与就业互相促进的长效机制,以适应乡村经济发展对人才的需求。

2“校村企”协同下产品设计专业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的意义

作为高校,无论什么层次的合作,要始终把握“育人”主线。不能脱离教育的本职而单纯地去做社会服务,要结合专业建设、科研工作来进行。在“校村企”协同下有效进行人才培养模式和教学模式的设计、优化、实施,在服务乡村振兴中,实现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社会培训、科技研发的良性互动,对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意义重大。

2.1打造一支服务乡村振兴的人才队伍

创新创业项目以乡村重大需求为导向,促进高校、地方政府、乡村和企业等主体协同互动,建设乡村振兴“校村企”协同创新平台、农村扶贫和乡村振兴的实践性乡村建设试验基地,须加强高校与政府农业技术推广机构、特色农产品合作社、社会公益组织以及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等紧密衔接,整合资源,实现优势互补,形成纵向贯通、横向联动、多方协同的乡村振兴服务新模式。高校通过完善乡村振兴人才培养模式,加强实践教学体系建设,提升人才培养能力,能加快培养不同类型人才,打造一支爱农村、爱农民的乡村振兴创新创业人才队伍。

2.2推动设计行业及社会经济的发展

近年来,伴随着设计产业的快速发展与产品设计高等教育规模的持续扩大,我国产品设计人才的供需呈现出一种需求持续旺盛而供给乏力的局面。创新创业教育目前已经成为高等教育追求的一种全新模式。高校与乡村、企业及其他监管部门深度合作,能为高校产品设计专业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提供新的思路,构建适应教育规律和市场发展特征的设计类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从而提高学生就业率,推动设计行业及社会经济的发展。

2.3形成高校、乡村、企业多赢的局面

基于“校村企”协同平台探索高校产品设计专业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是产品设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一种新思路,主要用于指导高校产品设计专业创新创业人才培养。协同平台在政府部门的监管下,能加强高校与乡村、企业和政府部门的融合度,提升设计人才供给质量和水平,平衡供给关系,满足供给需求,解决供需错位矛盾,提高就业率,形成高校、乡村、企业多赢的局面,促进设计产业的转型升级。

3“绣色十八洞”团队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模式探索

“校村企”协同下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更是时代发展的结果,湖南省某高校在办学过程中,深刻认识到服务社会的水平将决定“校村企”合作的深度,该校产品设计专业紧密依托“校村企”协同平台,围绕人才培养规格和培养目标,以创新创业为导向将教学资源进行重新分配,构建新型的系统化人才培养模式,培养学生具有较强的创新能力和较高的创业意识。现以该专业培育的“绣色十八洞”团队为例,探索“校村企”协同下产品设计专业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模式。

3.1对接创新创业所需资源实现“多方联动”

因国家鼓励高校对贫困村所拥有的工艺产品进行再设计和改造提升,解决工艺难题,提升产品品质,对接市场需求,提高产品附加值。贫困村内借助政府相关部门的力量组织对传统工艺手艺进行培训,帮助建档立卡的贫困户学习传统工艺,掌握相关技能。企业通过订单生产、以销定产等方式,帮助销售村内生产的传统工艺产品,形成扶贫就业、产业发展和文化振兴的多赢格局。为了充分发挥高校设计学科优势,产品设计专业的教师带领学生创建了“绣色十八洞”大学生创新创业团队,牵头为学生对接创新创业所需资源,为村里有发展前景的苗绣手工艺产品进行设计提质,携手企业进行苗绣礼品采购,有效解决了创新创业所需的人力、物力和财力等问题,很好地践行了“校村企”协同行动,完成了学校负责产品设计、乡村负责产品生产、企业定点采购的闭环,多方联动为产品设计专业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打下良好基础。

3.2加强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有机结合”

以乡村振兴项目为导向,培养复合型、创新型、应用型人才,还需要加强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的结合。深化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与推进高等教育综合改革紧密联系,从厘清创新创业教育目标要求和人才培养定位入手,挖掘和充实各类专业课程中的创新创业教育资源,在專业教育教学中渗透创业教育的理念和内容,在传授专业知识过程中加强创新创业教育。该校“绣色十八洞”创新创业团队在运营过程中,为了让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有机结合”,采取了精准三步走,即“精准设计”“精准培训”“精准销售”。在精准设计方面,开发了日用品、服装服饰、工艺礼品三大板块产品;从精准扶“制”、精准扶“智”到精准扶“志”对十八洞村绣娘进行多方面培训;为了让产品拥有源源不断的销路,广泛寻找定点采购单位和进行线上产品推广。教师为提高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还想办法与专业设计类公司合作,请专业从事产品设计工作的毕业生回校传授经验,共同研究乡村振兴设计与创新创业的路径,同时将教师评价、乡村和企业负责人评价共同作为学生创新创业成果的评价标准。

3.3扎根乡村开展创新创业实践“身体力行”

创新创业是一个复杂的过程,需要创业者有各方面的知识、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以及良好的心理承受能力和风险意识。不能仅停留在理论教学层面,要通过反复的创新创业实践才能具备创业意识和创业精神。“绣色十八洞”创新创业团队依托“校村企”协同平台,与十八洞村及周边贫困地区建立了多个实习和实训场所,不断引导产品设计专业学生深入乡村通过开展调研、培训、实际操作让设计成果落地,有效解决在创新创业过程中遇到的技术、运营、管理等方面的问题。还在学生专业实践课程(社会实践活动)设置中直接将地点定为十八洞村,倡导专业与扶贫结合,让从事创新创业训练的学生在村里模拟情境,设身处地进行分析判断,学习知识和方法,同时注重培养能力和思考过程。将学生的创意能力与创新创业实践能力结合,让其“身体力行”扎根乡村开展创新创业实践,构成了“校村企”协同下创新创业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要素,已然不是传统的在课堂上接受教师的单向“传道、授业、解惑”。

4结语

“校村企”协同平台建设是在校企合作上的深入推进,是新时代高校服务乡村振兴的重要举措,高校借力“校村企”协同创新平台,针对产品设计专业特色和艺术生的个性特点,探寻了对接创新创业所需资源实现“多方联动”、加强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有机结合”、扎根乡村开展创新创业实践“身体力行”等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让产品设计专业大学生完成了创新创业实践计划,实现了个人理想和追求。该人才培养模式构建意义重大,可将其形成新经验运用到未来的创新创业教育教学中,并不断评估教学成效,完善教学方法,将优化后的教学模式进行全面实施,推广运用到其他更多相关专业的人才培养过程中。

猜你喜欢
产品设计创新创业乡村振兴
智能产品设计
《冷·暖》
《教堂之夜》
激发“乡村振兴”内生动力破题寻路
民建贵州省委携手中天金融集团推进“乡村振兴”贵州赫章县结构乡“扶志扶心扶智”项目开工
创新创业教育融入高等学校人才培养体系的实施路径研究
武陵山片区高校经管类专业大学生创新创业培养的建设与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