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园

2020-07-31 07:28文>>>
银潮 2020年7期
关键词:故园大院精神

文>>>

1948年9月济南战役胜利后,作者父亲高铭家(右)和通信员马树忠合影

1960年,我8岁,妈妈带着我和弟弟妹妹们随父亲来到解放路一号大院居住。我在这里度过了将近10 年的光阴,一直到1969 年当兵后,才离开那里。解放路一号大院对我的思想道德熏陶和世界观的形成有着重大影响,那里有许多长辈,他们和父亲一样,都是走过抗战时期和解放战争时期的老革命。他们的精神和言行,如同阳光雨露一样浸润着我们的心田。

解放路一号大院是我精神的故园。

1940 年,我父亲高铭家14 岁,和同村的五个后生瞒着父母从山东博兴县西田村偷跑出来参加了八路军,到1949 年10 月1 日新中国成立,五位发小中仅留下田家铭和我父亲两个人,其他三人成为烈士。战火硝烟的十年中,父亲三次负伤,两次因伤昏迷。一次,父亲参加的战场抢救组置于一关帝庙内,那里共有十多位医护和伤员。一颗炮弹自屋顶穿入爆炸,父亲从昏迷中醒来后发现大部分人员已当场牺牲,自己的右大腿也被炮弹片击中,鲜血直流。他多次沉痛回忆:“地上和倒塌的颓层上沾满鲜血,一条伤员的大腿粘在房梁上,满目都是碎肉、碎骨,触目惊心……”但这些没有动摇父亲革命到底的决心。他经常教育我们:“越怕死,越要死;越不怕死,越不死。”幼时我想,父亲的生死观好像不太符合道理。随着自己后来从军,阅历增多,我领悟到父亲话中的哲理。

战争生涯磨炼了父亲的意志,多年来,他一直在默默忍受着外伤性肝损伤带来的痛苦,却时常在全家六人一起合餐完毕时,给我们讲“孔融让梨”“司马光砸缸”“苏武牧羊”“孟母三迁”“杨家将”等故事。他对自己的生命长度早有预感,常告诫我和兄妹:“我死后,你们要照顾好你们的妈妈。”1976 年1 月5 日,父亲刚过50 岁,即英年早逝。

革命前辈们开枝散叶,解放路一号大院里有200余名男孩女孩,开朗、直爽、活泼、友善。董存瑞、黄继光、雷锋、欧阳海是我们心中的偶像;学毛选、练书法、习民乐、下象棋是我们日常的活动;大院内的泳池、球场、球桌,锻炼了我们的体魄,我的许多发小成为国家、省内、军内的比赛名次荣膺者,考上国内重点高校。上世纪60 年代,物质生活远不如现在,但精神生活丰富多彩、和谐盎然,培育了我好学向上的品格。父辈精神的传承,是我们生命之水永不枯竭的源头。

“发小亲情”也是一根永远不断的“风筝线”和“永不消逝的电波”。2019 年国际儿童节,一百多位解放路一号大院的发小从天南海北赶到南京金牛湖重聚。当年的帅哥靓妹都已白霜染鬓,但从他们展示的才艺表演和畅述的衷肠心语中,仍可感受到那股不变的英姿勃发和婷婷温婉。

停留是刹那,转身即天涯,所有回不去的良辰美景都是大好的时光。人的故园,并不止于一块特定的土地,而是一种辽阔无比的心情,而这心情一经唤起,就回到了故园。

猜你喜欢
故园大院精神
虎虎生威见精神
论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
初心,是来时精神的凝练
李轶贤
好事近·故园之恋
拿出精神
齐国强 作品
中国大院故事多
春日
中国大院故事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