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养老院的生活

2020-07-31 07:28文/图>>>
银潮 2020年7期
关键词:养老院老伴养老

文/图>>>

2016 年5 月,我因眩晕住进医院,老伴又因记忆力衰退,不适合独立生活。孩子们工作很忙,建议让她先住进养老院,待我出院后也一起去。我和老伴都已年近80,平时做家务也有点体力不支,加上身体都不大好,就同意了这个安排,按计划住进了养老院——江宁沐春园护理院。屈指一算,已满4 年,如果是上大学,也快本科毕业。

几年来的经验告诉我,老人若想住养老院,宜早不宜迟。为什么?可以享受养老院提供的优美环境,以及诸多良好服务。如果等到病倒后再去,就和住医院差不多,每天能看到的,就是四面白墙、一顶天花板,环境再美、娱乐再多,与你基本无关。

我们是在身体能基本自理的情况下住进的,主要目的是减少过多的家务劳动,避免因不记得关煤气等因素带来的安全隐患,让自己生活得轻松一些,孩子们也能减轻负担,集中精力工作,料理好小家庭。住进后,我们有大量时间开展自己喜欢的活动,过得十分开心。

入住养老院后,我们开始隔三岔五地在省内进行短途旅游,回苏北老家探亲,在亲人陪同下游览阜宁金沙湖风景开发区,到金陵饭店盱眙天泉湖养老社区体验不同的养老生活等等。

我们在江宁老年大学养老院教学点上课,学习书画创作,临摹创作过不少书画作品,并参加了养老院和省市的书画作品展。在养老院内部,被老人们称为书法家、画家,身心愉悦,也就促进了健康。

我们有了大量时间看书学习。我重读了《红楼梦》、唐诗宋词,并用七言绝句对金陵十二钗进行了逐一评点。在养老院的这段时间,是我个人创作的高峰期。我还自编自印了诗书画兼备的小册子三本,赠送给养老院的老人消遣;与此同时,我也着手编撰家谱、村史和个人回忆录。

最近两个月,我突发奇想,想为社会养老提供一些实践经验。于是,我以章回小说的形式,把入住养老院的见闻、老人的历史功绩、情感故事、现实思想,以及儿女如何尽孝,养老院的建设和管理等内容写一本书,名称初定《金秋夕照——养老院生活纪实》,并争取出版。

除了这些,我和老伴积极参加养老院组织的有关活动,如歌咏比赛。虽五音不全,但乐在其中。

在养老院,我们也发现,有些人来这里住,并不是真正来养老,而是利用这里的良好服务和安静环境,完成在家里难以集中精力完成的某项任务。比如有位建筑学教授,接受社会上的委托,参与某建筑物的设计;还有一对夫妻,来这里是为了写历史回忆录,任务完成后就回家了。我想,这里是作家进行创作的好地方。这真是养老院的一项额外的社会功能。

当然,并非每个老人都愿意或适合住养老院。最近,在我居住的养老院,出了一件意想不到的事件:一位八十多岁的老翁,他的夫人和孩子出了国,留他一人在国内住养老院,并嘱咐院方,为保证他的安全,不能让他一个人走出养老院。他受不了这种约束,几次要一个人出去散散心,均未获准。出于思亲等原因,老翁毅然采取行动,乘着夜色,把室外凉亭里的八仙桌搬到围墙边,再加一把椅子,夜半翻越围墙,逃了出去。此事惊动了院方,立即报案,请警方协助寻找。好在老人带有手机,很快便被找到,但他再也不愿回到养老院,说那里就像坐牢。这件事值得大家特别是老人的家人深入思考……养老形式多样,选择什么方式,因人而易,不可一刀切。

我们老两口非常愿意住养老院,孩子们也经常给予关心,不时送点吃的用的,微信电话常联系。正如叶剑英诗云:老夫喜作黄昏颂,满目青山夕照明。在养老院,我们只知道“夕阳无限好”,忘记了“只是近黄昏”。

猜你喜欢
养老院老伴养老
我和老伴的快乐“毽 ”身法
养老生活
当“我”老了——“90后”养老护理员的“自述”
95后玩出网红养老院
幽默的老伴
This 11?year?old student brings joy to seniors one wish at a time 11岁学生助梦养老院
养老更无忧了
搭讪
退休老人就怕闲
Love Counts More爱心可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