腓骨肌腱损伤诊疗进展

2020-07-31 06:03吕昊润徐海林
中华骨与关节外科杂志 2020年4期
关键词:腱鞘腓骨肌腱

吕昊润 徐海林

(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创伤骨科,北京 100044)

腓骨肌腱病变是导致足后侧部疼痛及功能不良的因素之一,常与踝关节外侧韧带损伤混淆,文献显示,肌腱病变初诊准确率为60%[1]。腓骨肌是在踝部急性内翻扭伤时最先受到应力作用的肌肉,对于外踝的动力学稳定有重要意义。腓骨肌包括腓骨长肌、腓骨短肌。腓骨短肌撕裂相对常见,约占需要手术治疗患者88%,尸检发现率为11%~37%,撕裂长度为2.5~5.0 cm。腓骨肌腱病变分为三大类:肌腱病、肌腱脱位/半脱位、肌腱劈裂和撕裂,前两者若未加控制持续存在,可导致腓骨韧带最终撕裂甚至断裂。此病常继发于踝关节不稳定、高足弓内翻足、高强度体育运动或急性踝关节扭伤。保守治疗如理疗、非甾体抗炎药、制动等通常有效,对于损伤相对严重、保守治疗效果不佳的患者,应考虑手术治疗。

1 腓骨肌腱解剖与功能

1.1 解剖学基础

腓骨肌构成小腿的外侧间室,且两者都受到腓浅神经的支配。腓骨短肌起点位于腓骨远端三分之二及肌间膜,在腓骨尖处形成2~3 cm 的肌腱;腓骨长肌起点位于腓骨侧面近端三分之二、肌间膜和胫骨髁。另外还有第三腓骨肌,起源于胫前三分之一,沿小腿前间室走行(图1)。

图1 腓骨肌腱解剖

腓骨长短肌肌腱位于一个共同的滑膜鞘中,该鞘从外踝近端约4 cm处延伸至远端1 cm处。腓骨短肌肌腱相对扁平,在远端腓骨后面延伸,而腓骨长肌更圆,位于腓骨短肌后方。两条肌腱均由后踝沟、后距腓韧带、跟腓韧带、后下胫腓韧带包裹,穿过腓骨上支持韧带(superior peroneal retinaculum,SPR)覆盖的纤维骨管。在后踝沟下方,两条肌腱分开,分别被各自的滑膜鞘包裹,腓骨短肌穿过腓骨结节上方,附着于第五跖骨基底部背外侧,腓骨长肌从腓骨结节下方通过,进入骰骨沟,最终附着于中间楔骨跖侧近端面和第一跖骨的跖侧近端。腓骨结节突出>5 mm与腓骨长肌碰撞、狭窄性腱鞘炎有关[2](图2)。

腓骨短肌肌腱纵向劈裂常发生于外踝沟处,而断裂常发生于第五跖骨连接处;腓骨长肌断裂好发于骰骨沟部位,尤其是合并腓骨籽骨存在时。腓骨籽骨为纤维软骨结构,位于腓骨长肌肌腱,走行于骰骨沟、跟骨侧面或跟骰关节部位。腓骨籽骨的存在有力学意义,让腓骨长肌能够使第一趾列跖屈,有避免腓骨肌腱在骰骨沟中滑动产生磨损的作用。在其和骰骨连接的部位,有内侧、外侧各两根韧带固定于骰骨沟。腓骨籽骨需要在影像学上与第五跖骨基底部撕脱骨折鉴别,如果其纤维软骨成分比例较高,则在X 线上可能察觉不到其存在,但却发生了腓骨长肌病变。

图2 腓骨肌腱水平面解剖

腓骨肌腱血供来源于腓骨后动脉和跗骨中间动脉[3],存在3个无血管区,分别位于腓骨短肌穿过侧踝、腓骨长肌走行至侧踝和骰骨的位置[4],与腓骨肌腱病发生有关。和跟腱或胫后肌腱不同,腓骨肌腱血供相对丰富,不会轻易因血供不良导致退行性变,但糖尿病、类风湿关节炎等也会导致腓骨肌腱出现肌腱炎。

足处于跖屈15°~25°时,腓骨肌腱在腓骨远端受到张力,在内翻损伤中更易受损[5]。

1.2 解剖变异

解剖变异出现低位腓骨短肌或腓骨第四肌时,会导致后踝沟过于拥挤,进而导致SPR 松弛,使腓骨肌腱更易发生半脱位,最终可导致肌腱纵向撕裂、腱鞘炎和脱位的发生,腓骨短肌撕裂相对风险翻倍[6]。

1.2.1 低位腓骨短肌:相对常见,发生率约为三分之一;表现为肌腹位于SPR 的下缘以下。注意MRI 检查时的体位,足背伸时可导致肌腹插入该间隙,造成误诊,可通过超声检查动态观测。欧洲运动损伤协会共识:腓骨肌腱沟的“过度装填”对于腓骨肌腱病的发病有重要影响[7]。腓骨长肌在腓骨远端3~4 cm处转变为完全的腱性结构,腓骨短肌在腓骨尖上方1.6~2.0 cm处转化为肌腱,如果肌-腱联合位于腓骨尖的远端,则为低位肌腹,在有症状的腓骨肌腱病患者中,肌-腱联合与腓骨尖的距离显著低于正常人群,可见解剖上存在低位肌腹是腓骨肌腱病发病的独立危险因素。

1.2.2 第四腓骨肌:起源于腓骨短肌肌腹,向后中方向下降进入腓骨肌腱,止点位置不固定,多位于跟骨腓侧粗隆、第五跖骨基底部、腓骨短肌或长肌肌腱和骰骨[8]。该解剖变异术前很难发现,MRI 表现类似于腓骨短肌劈裂,易误诊。

1.3 功能

腓骨短肌提供63%的外翻力,参与足外旋、外翻和跖屈。腓骨长肌同样参与足跖屈、外翻,同时起到稳定足弓的作用。腓骨肌是在踝部急性内翻扭伤时最先受到应力作用的肌肉,对于外踝的动力学稳定有重要意义。

2 腓骨肌腱撕裂的发病机制

2.1 急性损伤机制

急性的肌腱撕裂或脱位,可继发于踝扭伤时,此时踝关节受到跖屈内翻暴力,同时伴随腓骨肌反向牵拉,腓骨后部和腓骨长肌不断挤压腓骨短肌,可导致腓骨短肌腱纵向撕裂[9]。

2.2 慢性损伤机制

腓骨肌腱撕裂并非完全由单次暴力损伤导致,也可由肌腱本身渐进性的病理改变造成肌腱炎、脱位、半脱位;还可能由于成纤维细胞增生,胶原纤维组织学结构破坏导致胶原纤维连接变得紊乱、断裂,减弱肌腱强度[10],最终在外力作用下形成肌腱撕裂。慢性、反复损伤造成的撕裂相对于单次急性损伤而言更常见。瘢痕组织修复损伤肌腱导致其变厚,但强度弱于正常肌腱,更易发生纵向劈裂。

踝关节慢性不稳定进而造成SPR松弛,导致腓骨短肌半脱位,肌腱在腓骨后外侧缘反复摩擦,且腓骨短肌肌腱与肌腱沟的摩擦更多,久而久之造成腓骨短肌纵向劈裂[11]。

2.3 危险因素

解剖学上存在高足弓内翻足是腓骨肌腱损伤的独立危险因素,这种畸形增加了肌腱受到的应力,长此以往造成损伤[12]。

3 诊断

3.1 病史

常见的症状包括腓骨后方疼痛、肿胀,活动后酸痛和踝关节外翻力量减弱[13]。腓骨短肌撕裂常表现为持续的肿胀,腓骨长肌撕裂可表现为骰骨沟周围及肌腱于跖面的止点周围疼痛[14]。部分患者可无疼痛主诉,仅表现为感到踝关节不稳定,年轻患者症状相对明显,而老年患者症状相对较轻。同时在采集病史时,需要关注患者是否存在类风湿关节炎、甲状旁腺功能亢进、糖尿病神经损害、跟骨骨折等病史。

3.2 体格检查

后足力线评估:准确评估患者下肢整体对线和后足姿态,存在后足内翻的患者腓骨更易受应力损伤;腓骨肌无力也会导致后足内翻,通过评估内翻的柔韧性和复位情况鉴别。

肌腱撕裂时,腓骨后部或跟骨侧壁肿胀,触痛。后足对抗外翻、背屈及被动内翻、跖屈时引起疼痛。抵抗外翻、被动内翻、抵抗跖屈时引发疼痛。

前抽屉试验、踝关节倾斜试验检查踝关节外侧韧带稳定性。腓骨挤压试验:踝关节受力外翻、背屈时按压腓骨沟引出疼痛、捻发音,提示存在腓骨短肌肌腱炎。

3.3 影像学检查

负重正侧位平片有助于判断是否存在足部形态异常,如高足弓内翻足等。X线检查还可用于排除应力骨折、骨肿瘤、骨赘等骨性病变。腓骨结节增大、腓骨籽骨等导致腓骨肌腱损伤的结构也可在X 线检查中显示。

CT 检查能帮助进一步准确评价骨性病变,包括关节病变。

超声检查提供动态、实时图像,且有无创、无射线、价格低廉等优点。Grant等[15]报道超声诊断腓骨韧带撕裂的准确性达90%。同时可在超声引导下行腱鞘下注射。具体表现为:腱鞘周围积液、韧带增厚、半脱位或脱位、劈裂、部分或完全断裂。缺点在于对操作者要求很高,若能熟练掌握,其诊断价值甚至可超过MRI。

MRI检查在T2加权像能很好地显示肌腱病和腱鞘炎,表现为肌腱内信号强度增加、肌腱周围有液体信号等[16]。液体信号高度>3 mm是腱鞘炎的高度特异表现[17]。踝关节位于轻度跖屈位时,横断面成像对于判断腓骨肌腱连续性有很大帮助[18]。MRI 检查时务必考虑是否存在“魔术角”现象:肌腱沿侧踝呈曲线走行,使肌腱纤维与磁轴呈55°夹角,形成虚假信号,进而掩盖肌腱炎信号,造成假阴性结果,减低MRI检查的敏感性(80%)和特异性(75%);足部置于跖屈位有助于消除该干扰[19]。有学者认为,MRI检查假阳性率较高,不应作为单独诊断腓骨肌腱病的依据[20]。

3.4 分期分级

Sobel 等根据肌腱撕裂的深度,将腓骨短肌肌腱撕裂分为四级,其中Ⅰ级为存在肌腱外展;Ⅱ级为部分裂开,直径<1 cm;Ⅲ级为全层裂开,直径1~2 cm;Ⅳ级为全层裂开,直径>2 cm。

Redfern根据术中所见,将腓骨肌腱撕裂分为:Ⅰ级:两条肌腱基本完好;Ⅱ级:一条肌腱撕裂,另一条正常;Ⅲ级:两条肌腱撕裂,失去功能;Ⅲa:近端肌肉无运动;Ⅲb:近端肌肉有运动[21]。

该分类标准指出,近端肌肉有无运动,是评估肌肉是否已经发生挛缩,即是否保有功能的重要手术指征[22]。对于Ⅲa级的患者,难以实施同种异体移植,需行肌腱转移术。而Ⅲb级的患者,如果腱鞘瘢痕化不明显,可行一期肌腱移植术,但对于瘢痕化严重,失去正常功能,并会影响手术效果和预后的患者,应行肌腱分期重建术,后文将对此作出详细描述。

根据解剖关系可将腓骨肌腱撕裂分为:A 区:肌腱于腓骨上韧带下方撕裂,尤其是继发于半脱位或第四腓骨肌;B区:腓骨上韧带部位,与腓骨结节增生有关;C区:骰骨压迹处,腓骨长肌病变好发于此[23]。

3.5 病程进展及分类

如上所述,除外单次暴力造成的急性腓骨肌腱撕裂,本病也可呈慢性进展性,即首先由肌腱炎症性病变导致腓骨肌腱长期受刺激和微观结构破坏,导致功能受损、踝关节不稳定,进一步加重运动时腓骨肌腱受到的异常外力作用,最终逐步发展为肌腱脱位和撕裂。

3.5.1 腓骨肌腱炎:肌腱病变受到外在、内在因素共同影响。外在因素包括过度使用、错误的训练方式、吸烟、药物滥用和穿着不合适的运动鞋进行体育活动。内在因素包括肌腱的柔韧性和力量、患者年龄、肢体长度和肌腱血供情况[24]。表现为踝关节后外侧疼痛,活动加重,休息可缓解。腓骨肌腱部位有肿胀、压痛。休息、制动、固定及非甾体抗炎药治疗一般有效。对于保守治疗无效患者,滑膜切除术可作为手术方案:纵行打开腱鞘,清除病变肌腱,同时处理腓骨第四肌、腓骨结节增生等病变,不缝合腱鞘以防发生术后粘连。

3.5.2 腓骨肌腱半脱位、脱位:最常见的机制为踝关节受力跖屈,后足内翻同时腓骨肌收缩,SPR 破裂。腓骨肌腱脱位可分为四级:Ⅰ级,SPR 从腓骨骨膜下撕脱;Ⅱ级,纤维软骨脊从腓骨撕脱;Ⅲ级,SPR 从腓骨上撕脱,伴随小块皮质碎片;Ⅳ级,SPR 从跟骨和/或跟腱的附着点处断裂[25]。

3.5.3 腓骨肌腱撕裂:常继发于腓骨短肌反复的半脱位造成损伤,反复的磨损,使腓骨锐利的后外侧缘在肌腱处造成穿孔伤,即所谓的“扣眼”撕裂。腓骨长肌还可楔形嵌入短肌的撕裂中,形成“桶柄”状撕裂。腓骨短肌在踝内翻扭伤时,其位于第五跖骨基底部的止点处发生骨折时,也可于此发生撕裂。腓骨长肌撕裂较少见,在解剖上可将其分为3个部分:A区由外踝尖到腓骨结节,B 区由腓骨结节到下支持带,C区由下支持带到骰骨沟。大部分撕裂发生在C区。与腓骨短肌撕裂类似,长期受压、退行性变和急性扭伤都可导致腓骨长肌撕裂。后足内翻和高弓内翻足畸形增加了撕裂伤的发生率[26]。腓骨肌腱撕裂的患者,33%合并侧踝不稳定,需要重建解剖对线,20%合并肌腱半脱位。

4 治疗

腓骨肌腱撕裂治疗,需要考虑以下因素:损伤的时间和相关症状,年龄,活动量[27]。处理急性损伤,应将足置于跖屈内翻位,使肌腱松弛,并用支具或石膏固定6周。但对于年轻的、对运动功能要求较高的患者,通常需考虑手术治疗。

4.1 保守治疗

所有腓骨肌腱病,首先考虑行保守治疗,除非对运动要求很高的运动员人群,对于无症状、运动功能要求不高的患者,肌腱完全断裂也可采取保守治疗。待疼痛症状消失后应尽快开始负重和活动度训练,避免制动时间过久[28]。

可行的方法包括非甾体抗炎药、冰敷、理疗、制动、应用矫形足垫减小张力等。需要注意,局部激素注射会增加韧带断裂的风险[29]。保守治疗后症状不能缓解者应考虑手术治疗,Krause 和Brodsky[30]报道应用非甾体抗炎药、制动、支具固定治疗合并踝关节不稳定的腓骨短肌撕裂患者,失败率达83%。

4.2 手术治疗

4.2.1 肌腱松解术:目的是切除包裹肌腱的炎症粘连组织,具体操作为分离腱鞘、清除炎症组织,为了预防术后粘连,切开的腱鞘不做缝合[31]。

4.2.2 清创术:撕裂深度小于肌腱直径的50%时,应行清创术[32]。具体为彻底清理撕裂部位,以及包裹肌腱的和受累肌腱内部的退变组织,并将剩余的健全肌腱用5-6/0的单股不可吸收缝线管状缝合(图3)。对于肌腱炎或肌腱退变的患者也可行开放清创术和滑膜切除术,关节镜下手术近年来也被越来越多地报道,其发生并发症的可能性最小,且术后功能康复开始的更早[33]。

事实上,50%为经验性临界值,并没有充足证据支持,也有专家认为,不论残留部分比例有多少,都应尽可能尝试通过清理和管状缝合的方式保留肌腱[34]。

4.2.3 组织转移术:用于单纯修复的同时加强SPR,可供取用的组织包括跟腱[35]、足底肌和腓骨短肌或第四腓骨肌[36]。

4.2.4 肌腱固定术:撕裂深度大于肌腱横截面的50%,应行肌腱固定术,固定部位距离侧踝至少3 cm,低于腓骨尖至少5 cm,避免修复部位狭窄,同时避免将瘢痕化无功能的肌腱固定于健全肌腱上。如果仅一条肌腱撕裂,难以单纯修复,推荐行长短肌腱固定术。肌腱固定术为补救性手术,50%以上的患者不能完全恢复运动功能或术后持续疼痛[37]。建议在肌腱固定术后加入补片以强化肌腱,这是因为固定术后足部的生物力学平衡将发生改变,腓骨短肌固定至腓骨长肌后张力不足,加入补片可弥补张力丢失。

4.2.5 同种异体肌腱移植:适用于严重受累或病变累及多个区域的病变,近端肌肉无移位的Ⅲ度撕裂损伤[38],一般采用伸肌腱或腘绳肌腱。伸肌腱可在跖趾关节处通过小切口采集,将移植物固定于腓骨短肌近端,并走行于外踝的后方,远端固定在腓骨短肌腱的残端,或穿过第五跖骨基底部的钻孔固定[35]。

图3 管状缝合术示意图

4.2.6 肌腱转移术:适用于近端肌肉移位、肌腱瘢痕、纤维化的肌腱撕裂。具体为将长屈肌(flexor hallucis longus,FHL)或趾长屈肌(flexor digitorum longus,FDL)转移到腓骨短肌,或将足底肌转移到腓骨长肌[16],相比于FDL,FHL移植的预后较好,AOFAS评分较高,且在尸体研究中,FHL 移植的强度是FDL 的2倍。在内踝上方约7 cm 的位置做切口,在外侧做相应的切口,肌腱的末端穿过胫骨后方进入腓骨腱鞘,拉入中足外侧,直接修复或穿过于第五跖骨基底部的钻孔后缝合至腓骨短肌的残端。

4.2.7 肌腱分期重建:一期的重建和修补失败,可形成瘢痕组织,导致腱鞘内肌腱滑膜硬化,最终导致慢性反复发作的肌腱炎,严重者可发生长短肌腱的完全断裂。尝试修补肌腱时,外科医师常遇到2 个问题:①没有足够的肌腱组织用于修补,这种情况需要行肌腱移植术,通常取形态狭长且与腓骨肌腱肌力相近,同时对运动功能贡献不大的长屈肌肌腱;②或由于损伤区域瘢痕化过于严重,腓骨肌腱已经没有合适的腱鞘以供顺畅滑动,这种情况下行肌腱移植常会使移植后的肌腱也发生瘢痕化,丧失运动功能。遇到这些问题时,可考虑行肌腱分期重建术,即先将硅胶假体植入瘢痕床,与远端肌腱吻合,促进无瘢痕的滑膜形成,二期于6~12 周,假膜形成后行肌腱移植,保证其运动功能[38]。

4.2.8 需要同时纠正的病变:上文中提到了可能导致腓骨肌腱慢性损伤的解剖变异或畸形,如后足内翻、外翻畸形,跟骨骨折后畸形,高足弓内翻足,腓骨结节增生等。这些病变如果不能成功矫正,会导致预后不良,最终复发。故术中应仔细排查并予以纠正[38]。如大部分非创伤性腓骨肌腱疾病合并有足跟内翻,可通过跟骨截骨术矫正。需要特别注意的是,对于存在后足畸形的运动员人群,尽量不予纠正,以免影响其下肢生物力学结构进而影响竞技成绩。

4.3 术后康复

术后恢复方案的制定需要结合患者个体情况,同时考虑患者对运动功能的需求,早期负重活动可改善术后粘连。应根据是否行SPR 修补术制定康复方案,如果进行了修补,应避免负重、制动2 周,避免支持带愈合不佳。完全康复需约4个月的时间,期间可结合理疗,如冷敷、电刺激、按摩等方法控制疼痛和肿胀。结合现有文献,将具体的康复方案整理见表1。

5 小结

腓骨肌腱病是导致足后部疼痛及功能不良的重要因素,在临床工作中常被漏诊、误诊以致病情延误。随着国内外针对本病的相关研究的深入、全面,以及影像学诊断技术的发展,本病在近年来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早期发现、诊断、干预,能够更好地改善患者预后,但对于肌腱撕裂的患者,保守治疗同时也有延误手术时机、进一步破坏肌腱微观结构的风险。故明确手术治疗的时机,对于本病的治疗而言是十分重要的。目前,国内没有对本病诊治的相关指南,一般是基于临床医师的经验进行诊治,所以在本文的最后,我们将上述诊断、保守治疗、手术治疗及康复方案整理为流程图(图4),以供其他临床工作者及研究人员参考。

表1 术后不同时期的可选康复方案

图4 腓骨肌腱损伤诊疗策略流程图

猜你喜欢
腱鞘腓骨肌腱
高频超声诊断急性踝内翻腓骨肌腱脱位的临床价值
Wide-awake技术在示指固有伸肌腱转位修复拇长伸肌腱术中的应用
掌长肌腱移植与示指固有伸肌腱转位治疗拇长伸肌腱自发性断裂的疗效对比
WALANT技术在腱鞘松解术中的应用
掌长肌腱移植修复陈旧性拇长伸肌腱断裂30例
改良的骨腱道成形穿引肌腱段重建伸肌腱止点治疗锤状指
MRI诊断鞘内型腓骨肌腱半脱位的价值
第3腓骨肌缺如并第3跖伸肌变异1例
右足底腱鞘巨细胞瘤1例
崴脚千万莫忽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