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独居者的离世

2020-08-01 01:07卢小波
中外文摘 2020年13期
关键词:医保卡丧偶扇门

□ 卢小波

这几天,我的视线一直回避邻居那扇门。那扇门里,曾经住着一个独居的丧偶男人,六十出头,高胖,声线浑厚,沉默而亲切。一年多前,他妻子刚去世时,我们在门口相遇,他泣不成声。我说不了什么安慰话,只能上前抱了抱他,拍拍他的背。

几天前的一个下午,隔壁突然响起狂乱的敲门声和叫喊声。我和太太闻声开门。一个中年人,边重重敲打那扇门,边急急地向我们说:“他生病了!打电话给家里人!快!”

邻居的女婿赶到,大家冲进客厅,只见他紧闭双眼,侧躺在沙发上。他女婿和那个中年人,一起上前俯身察看。中年人大喊:“他没呼吸了!”女婿先打120,继而张皇失措地转过头,问我:“会人工呼吸吗?”我也不知道算不算会,但至少紧急时刻,帮我爸做过一回按压。

只好按电视上见过的样子,做心肺复苏。我对他女婿喊:“我按压,你吹气。”

“ 一,二,三,四,五……”我一边喊着数字,一边高叫男人的名字。按压,吹气,按压,吹气。

我太太在一边,握着他的手,不停摸脉搏,不住地说,没有脉搏,还是没有,还是没有……

按压,吹气,按压,吹气……时间无比漫长。120 怎么还不来?中途我太太说:“啊,他眼睛睁开了。”只听见他喉咙咕噜噜响了几下,似有呼吸,似在吐气。大家说:“好了好了。”我刚停下手,又听到:“不对!没有呼吸!没有脉搏!”再接着按压、吹气,继续大喊他的名字。

他的女儿也赶到了,刚哭喊,被女婿喝住:“你赶快下楼,去等120!”接着,一位女士也冲进门,哭道:“救他!救他啊!”

不一会儿,救护人员冲进门,他们上前看了看,摇头说:“已经没用了。”

人很快被抬走,一群人都紧跟着离开,四周安静下来。我跟太太回到家,相对无语,呆坐良久。

松弛下来,才觉得全身发软,两臂酸痛,耳鸣得厉害,响得几乎听不见了。这是刚才全力以赴、全神贯注的结果。刚才那一幕,不停地在眼前转啊转。不断回忆细节,猛然想到,按压时他的胸脯塌了一下,肋骨不会有事吧?接着又想,一个大活人,难道就这么没了?

人,确实是没了。

那个中年人是邻居的好朋友。邻居的妻子去世后,他几乎天天来这里,经常看到他们俩一起散步。邻居的女儿虽已出嫁,但就住在附近,每天早上都会来看看他。我还认为,他不算老,身体还行,也有朋友来往,这就算是一种不错的独居。不料,他生命的意外终结,就出在独居状态上。

这几天,我一直在想,如果时光倒流,不幸的独居者,也许有几个事项可以弥补:

一、对身体发出的异样信号,要非常警惕。那天下午,在等电梯时,那位后赶到的女士痛哭:“他上午还去医院开药,回来跟我电话说,心脏不太舒服,我没空来看他。我为什么没有来呀……”

二、手机要设置紧急拨号,把距离最近的亲友放在最前面。邻居最后一个电话就是打给好朋友的,可惜距离还是稍远。

三、如果与邻居关系好,可以留一把钥匙给对方。紧急时刻,它会派上大用场。如果走得动,先按邻居的门铃。如果邻居不在,先把家门开着,方便救护人员进来。

四、医保卡和病历,要放在显眼处。那天120 抬人出门时,他女儿慌忙找医保卡,就是找不到。我们只好出主意,让她先带上银行卡。

五、独居者如果有重要的话,平时就该提前说。或者在显眼处留一张字条,免得给亲人留下遗憾。

根据民政部2018年的数据,中国单身成年人口已达2.2 亿,其中独居成年人口7700 万。到2021年,独居成年人口将增至9200 万。

独居,并不意味幸福值降低。越是物质发达的社会,越可以让独居者宜居。不婚、少子、丧偶、长寿、经济自立,让许多国家都进入了独居时代。比如日本,据预测,到2030年,“单身家庭”将高达四成。在美国,中老年独居人口逐年显著增长。有学者认为,独居兴起是美国社会经历的最深刻变革。

独居未必不开心,但独居者注定孤独。孤独的代价,往往是呼救不能得到及时回应。这是个世界性的难题,无论社会管理多么成熟,也难以解决。我们普通人唯一能做的,也许就是留意周围是否有独居者。

猜你喜欢
医保卡丧偶扇门
丧偶后的老人该如何安排晚年生活?
丧偶老人多孤独 银发找伴顺自然
“丧偶式”婚姻:多少夫妻卡在了这个症结上
如何拯救一段“丧偶式”婚姻
第8扇门
第八扇门
网友话题下期话题
对冒用医保卡的行为不能“一惩了之”
如何用好医保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