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地方依恋的夹路村安置小区景观优化设计研究

2020-08-01 02:23方田红陈宇航孟欣宇轩奥鉴
绿色科技 2020年11期
关键词:效度问卷景观

李 蓓,方田红,陈宇航,孟欣宇,轩奥鉴

(华东理工大学 艺术设计与传媒学院,上海 200210)

1 引言

地方依恋最初是环境心理学研究中描述人与地方之间的情感连结的一个概念[1]。目前学术界对于地方依恋的定义较为繁杂[3]。常用的定义认为,地方依恋是指人与特定地方之间建立起的情感联系,以表达人们倾向于留在这个地方,并感到舒适和安全的心理状态[4]。总的来说,地方依恋的概念体现在心理和空间两个方面,在心理上体现为对一个地方的认同和联系,在空间上则体现为对一个地方保持相对较近的距离。早在1980年Seamon D认为居民固有的生活习惯结合在一起构成 “地方芭蕾”的场所是产生良好地方感的空间。而“地方依恋”使人希望与该地方保持接近,希望其保留原有记忆(Scannell,2010)。但现代居住区在社会生活方面的缺失,使其难以形成地方情感(Hanieh A,2015)。魏江苑(2003)认为通过重现住区肌理、发展传统住区生活、改善设施和政治历史环境等方式可以延续传统住区的情感。熊兹花(2009)认为根据居民心理和行为规律进行住区个性化设计,并注重地域特色的挖掘,有助于提升居民的归属感。诸多学者(李悦,2014;邓元媛,2014;袁媛,2015;吴丽敏,2015;Vidal T,2013)认为塑造能够保护并丰富居民传统生活方式、风俗习惯与价值取向并传承历史文化情感记忆的空间,改善公共设施、营造温暖的文化环境、住区内部频繁的交流以及高质量的互动与参与等能够提升居民的归属感和认同感,增强地方依恋程度。

安置小区是为了解决城市扩张、旧城改造、公共基础建设等过程中产生的大量被拆迁居民的住房问题,而集中新建的住宅区[5]。安置小区的安置对象可以是城市居民被拆迁户,也包括被征拆迁房屋的农户。与农户以往的居住环境比较,安置小区变化较大。在安置小区规划设计上,往往欠考虑原住地历史文化习俗与居民生活习惯,农户被动城镇化往往带来归属感的缺失。

本研究以上海郊区夹路村安置小区为调研对象,充分了解居民地方依恋度与景观需求,在此基础上对居住区景观进行优化设计。

2 地方依恋与景观需求调研

2.1 调研区域

上海市奉贤区夹路村位于上海市南部,A4公路(海湾路)东侧,奉柘公路两侧,东南紧靠上海师范大学和海湾旅游区(图1),全村占地3000亩。本村户数453户,总人口1129人,农保人口5人,镇保人口895人,城保人口68人;外来人口34人;其他人口161人。夹路村以前是一个普通的村落,房屋与田地交错分布,没有具体规划;为大学城的建设2006年开始村民陆续配合拆迁,之后就形成目前这种集中居住的封闭式小区形态,每家拥有一幢三层楼的独立房屋,有统一管理的物业,小区内有一些公共配套设施以及绿化地。

图1夹路村区位

2.2 调查问卷的设计与发放

2.2.1 交叉问卷的设计

调查问卷由三部分问题组成,第一部分问题是对调查者个人基本资料的调查,主要问题是受访者的年龄,收入和职业结构等,共有27个题项。通过对这些问题的调查,保证受访者来源的广泛性和代表性。第二部分是调查居民对现有居住区地方依恋的程度,在常用的Williams[6]等所提出的地方依恋两维度量表的基础上进行修正,主要是询问居民对现有居住地的满意程度以及对原有生活方式的依恋程度。第三部分是对居住区景观需求的调研,为景观优化设计提供依据。

2.2.2 调查问卷的发放

为了保证受访者来源的广泛性和代表性,问卷针对各年龄段人群发放。考虑到夹路村老人居多的情况,问卷主要采用实地发放的方式。在夹路村实地共发放问卷135份,回收 124份,有效问卷为113 份,有效回收率为83.7%。

2.3 调查问卷的分析

2.3.1 问卷的信度与效度分析

2.3.1.1信度分析

对调查问卷来说,一般采取Cronbachα系数(克隆巴赫系数)来测试问卷的信度[7]。如果此值高于0.8,则说明信度高;如果此值介于0.7~0.8之间,则说明信度较好;如果此值介于0.6~0.7,则说明信度可接受;如果此值小于0.6,说明信度不佳[8]。

本文利用SPSS的分析模块中的可靠性分析功能考察量表中的陈述项,根据调查问卷的内容,形成一个由11个陈述句组成的夹路村安置小区居民地方依恋测量量表。本研究中设计的测量量表的Cronbachα系数(克隆巴赫系数)为0.806,在0.8以上,说明量表具有较好的信度。

2.3.1.2效度分析

效度分析主要包括内容效度和结构效度两方面。

在内容效度上,本次研究不仅建立在充分的理论研究的基础上,而且还根据指导老师的意见和建议进行了多次修改,使得问卷内容表达清晰明了,在内容效度上有很高的可信度。

在结构效度方面,本次研究采取KMO(Kaiser-Meyer-Olkin)检验统计量来比较变量间简单相关系数和偏相关系数,一般来说,如果KMO值高于0.8,则说明效度高;如果此值介于0.7~0.8之间,则说明效度较好;如果此值介于0.6~0.7,则说明效度可接受,如果此值小于0.6,说明效度不佳[9]。经过分析得出,量表的KMO值为0.777,处在0.7~0.8之间。同时Bartlett 球形检验用于考察变量间的相关性,分析发现,P值为0.000。综上所述,此量表具有良好的效度。

2.3.2 被调研对象的人口特征分析

通过对表1进行描述性分析,发现受访者中男性57人,女性56人,男女占比大致相当,性别比例协调。在年龄分布上,50岁以下占比17.7%,50~60占比41.59%,60~70占比20.35%,70岁以上占比20.35%,从年龄分布上可以看出夹路村居民主体是中老年人,其中60~70岁和70岁以上的居民都属于无劳动力和弱劳动力人群。从职业上看,夹路村居民主要由四部分群体组成,其中是54.87%农民,15.04%是私营业主,15.93%是工人,12.39%是机关事业单位人员。调查对象的文化程度大部分在初中及以下其中小学及以下占33.63%,初中占比38.05%,高中占比16.81%,大专及本科以上占比11.5%。从月收入方面看,夹路村居民大部分人收入较低,其中2500元以下占比23%,2500~4000占比49.56%,4000元以上占比27.43%。调查对象大部分月收入较低与该小区职业以农民为主,中老年人占比较大相一致。另外该小区77.88%的居民都是因土地征用搬迁至该小区的,其中53.98%的居民居住在该小区五年以上。

表1 被调研对象的人口特征分析

2.3.3 地方依恋测度分析

在总样本中,如表2所示,夹路村居民地方依恋的总平均得分为73.89(采用分层评分法,评分满分为100分)该分数显示夹路村居民总体地方依恋程度较高。

表2 夹路村居民地方依恋

采用独立性T检验方法[10],检验夹路村居民地方依恋在性别和年龄上的区别(表2),数据显示,在性别和年龄上差异性显著概率P值分别为0.197与0.074均大于0.05,检验结果不显著,说明在年龄和性别上夹路村居民对于地方依恋程度较为一致。在性别方面女性地方依恋数值略高于男性,但相差数值不大,在年龄方面60岁以上的居民地方依恋均值略高于60岁以下居民,另外在性别方面地方依恋的均值也较为一致。总体数据显示夹路村居民拥有较强的地方依恋情感。

2.3.4 地方依恋相关性分析

运用SPSS25.0对17个指标变量进行相关分析,以检测变量之间的相互关系,发现其中4个变量具有相关性(详见表3)。数据显示变量1与变量2、3、4之间皆存在正相关关系,这说明因土地搬迁至该小区的居民对与未搬迁前的生活环境,生活居住地和生活方式有着很深的感情,具有强烈的地方依恋感。这也印证了前期调查研究的正确性。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对该小区居民的地方依恋感进行深入分析。

表3 夹路村居民地方依恋相关性分析

通过对现有居住区地方依恋的调查内容与结果的研究可知,被调查对象的60%左右居民对居住地的现有景观及景观设计感到满意和非常满意,大部分居民对现有居住区的景观具有强烈的认同感与依恋感,并且认为现有居住地的景观无法被替代。值得一提的是,虽然夹路村居民更喜欢现在的居住环境,但对以前的自主栽种的生活方式也是非常怀念。

2.3.5 景观需求分析

居住区活动场地需求:通过对实地调查发现居民的活动场所在居住地建筑周边和小区内的广场都有较大的比例,调查数据显示近80%的人更喜欢在居住区建筑周边的场地,超过60%的居民一般会在小区内的广场活动。

功能需求:调查数据显示超过一半的人希望有阴凉的休憩区以及社区活动的集会区,还有近40%的人有健身场地的需求,小区广场以及娱乐区的需求达到30%左右,不同活动场所的需求量差别不大。对于晾晒区的需求不是很强烈(15.04 %),各项数据显示的不同种类活动场所的需求程度符合中老年人对不同居住区景观的心理需求。

景观需求:对于景观的需求更多的人倾向于花卉的种植,有50%的人希望有水景,体现出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使得他们对精神上的享受有更高的追求。居民对于灌木、草地和景观小品的需求不是很强烈。其中的原因有一部分是出于对这些景观的不熟悉和对新事物的一种排斥心理,但更大的原因在于居民心理对于搬迁之前居住地环境的依恋。

2.4 结论

从调查结果来看,居民对现有的居住地满意度较高,这主要是由于:①室内居住环境的改善,比如住房功能分区比以前好,更好地满足了老年人的生活需求,同时也能避免安全事故的发生;②户外生活条件的改善,相对于以前,现有各种公共服务设施更集中,方便居民较容易地使用。但居民仍对以前的生活环境有依恋情绪,主要体现在对过去自主耕种、自给自足的生活方式的怀念。现在依然非常想自己种菜,但限于物业的管控而不能实现,感到很遗憾。他们对户外景观的需求并不强烈,主要归因于他们对现代居住区景观缺乏较高的认知,经调查人员引导介绍,他们对新的景观也很向往,但很快又回到现实,认为经费缺乏,不容易实现,充分体现了安置居民知足与现实的生活态度。居民对景观的新需求主要体现在:①游憩空间:合理分布、创新设计户外景观游憩空间,已有的小区游憩空间分布不均衡,设施功能雷同;②交通导游:由于该社区居民以中老年人为主,所以要完善小区内交通导引景观。交通导引的标志应容易辨识、清晰醒目。在绿化设计时要充分考虑视线遮挡问题给老年人出行带来不便的问题。③生产性景观:现有居住区内的景观设施等都偏向城镇化、大众化,未考虑居民还保留有以前农村生活的方式,对过去一些景观有依恋,渴望在屋前屋后种植生产性景观。④社交参与性:小区内的老人都是勤劳的劳动人民,他们闲不住,更期望参与到社会生活之中,这也是居民怀念以往生活方式的重要原因,所以在满足活动场所需求的同时,设计一些可供居民参与其中、增加居民之间互动的景观也是必不可少的。

3 基于地方依恋的安置小区景观优化设计策略

3.1 景观优化措施

3.1.1 加强整体设计

根据实地调研可知目前小区住宅屋前屋后小花园种植情况良莠不齐,应在宏观把控下统一设计;同时考虑路旁绿化与住宅绿化的关系,保持小区总体绿化和谐统一。

3.1.2 提倡参与型设计

参与型景观绿化设计强调的是人与环境的相互参与和互动,即让人与景观和谐相处[11]。目前夹路村景观效果差很大一部分的原因是居民对景观不重视,安置社区的特殊性导致了它在景观设计方面的随意性,倡导居民参与进小区的景观设计实践中可以提高居民对景观的重视,更加用心对待小区景观,也可以加强居民对安置社区的归属感,同时满足居民参与社会生活,怀念往昔生活方式的景观新需求。

3.1.3 尊重安置居民的生活方式和文化传统

在改造中增加多功能性绿地,在绿地设计中充分考虑居民原有的乡村生活方式、文化特色和风俗传统等因素的影响,保留失地农民原有的生活氛围和邻里环境。设计中应强调景观的特殊性,着重体现地域文化内涵,提升设计魅力[12]。

3.1.4 合理布置小区活动空间,营造和谐景观

安置小区的规划应充分体现对人性的关注,以人为本,通过具体的设计手法从总体规划与细节层面以老人和儿童为重点服务对象营造和谐空间[13]。老人和小孩是在室外逗留时间最长的群体,要满足他们散步、玩耍、休憩、交往等需求,铺设一定面积的硬质场地,安装健身器材、休闲座椅和儿童游乐设施。考虑到安全性,设施建设应远离主干道等安全隐患大的地方[14]。场地周围要考虑落叶乔木的配置,夏天枝叶茂盛,有利于遮阳降尘,冬天则有利于阳光照射[11]。

3.2 安置小区景观优化具体设计

3.2.1 路旁景观

调查数据显示对于景观的需求更多的夹路村居民倾向于花卉的种植,故在保持原有行道树与灌木的基础上,应适当增设花卉种植。在考虑植物成本情况下,根据植物的生态习性,选取花卉适当种植[15]。同时由于安置社区的特殊性,花卉宜选用自然生长性强,无需过多打理的种类,如月季、三角梅、牵牛花等。

3.2.2 绿地景观

调查数据显示居民对阴凉的休憩区以及社区活动的集会区,健身区等有较大的需求。针对夹路村现状,可在小区原有的中心绿地上,更多考虑小区以老人为主的年龄结构,考虑老人的需求,增设健身步道与休憩座椅等设施,预留出社区活动集会区,同时可适当增加儿童游玩设施,提供老人与小孩的互动空间。另一方面,考虑到老人对以往生活方式的怀念以及居民知足与现实的生活态度,可以考虑预留一块地用于种植果树,让小区居民亲自种植,果树开花时可以观赏结果时又可以采摘,既可以满足大多老人的务实需求,又可以通过实践加强居民对小区的归属感。

3.2.3 宅旁景观

调查数据显示近80%的人更喜欢在居住区建筑周边的场地,即宅旁景观应为设计重点。小区设计以统一为主,故应在宏观把控下对宅前宅后小花园统一设计。由于安置社区特殊性,植物选择上应该以不必过多打理的植物为主,这样即便小区管理方面差些,植物景观也会呈现出较好的景象,有利于不常在小区内居住的住户的宅旁景观打理。考虑到设计不可过于千篇一律,一般中要包含特殊。根据调查,一些住户更偏向于种植瓜果蔬菜等实用型植物,一些住户更偏向于观赏性花卉,应设计在一定范围内规定植物种类,每一类情况统一种植,既可以满足居民需求,又可以营造一个和谐的小区景观。菜园景观设计是以房前屋后菜园为依托结合生产的新型模式,近年来逐渐成为潮流[16]。考虑到夹路村大部分居民都怀念以前可以自主栽种的生活,运用菜园景观既可以美化环境,又可以满足夹路村居民的意愿,增强认同感。

猜你喜欢
效度问卷景观
景观别墅
布赖滕巴赫景观酒店48°Nord
包罗万象的室内景观
《景观平面图》
语言测试效度与公平性研究*
Beep test评估11~15岁少年游泳运动员有氧能力的效度研究
谈高效课堂下效度的提升策略
巧用模型法提高科学课堂教学的效度
问卷大调查
问卷你做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