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油,2020下半场还需乘风破浪

2020-08-02 15:11刘振思
上海工运 2020年7期
关键词:职员职场心理

刘振思

聚焦职场人心理保健 警惕职场抑郁

今年上半年由于新冠疫情的影响,职场人的工作、生活多多少少都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冲击。

2020年的进度条在不知不觉中,已经走过一半。或许上半年所有的遗憾,都是下半年惊喜的铺垫。但不能否认的是,在职场上,有些人的工作态度变得非常散漫,无所谓认真不认真和努力不努力了。这其中,主观性的心理困扰成了阻碍职场人积极向上的主因之一。

在中国,职场人饱受抑郁症的困扰。据世卫组织2017年时披露的数据显示,中国有超过5400万人患有抑郁症,即平均100个人里就有3名患者。而这个数字,还在不断增长。《2019中国抑郁症领域白皮书》中提到,我国目前泛抑郁人数超过9500万。其中,来自职场的压力是触发抑郁的重要原因之一。

抑郁症只是职场人心理困扰和问题所在的一个表现。面对已经到来的2020年下半场,大家是否能从上半年消沉、焦虑的气氛中突出重围,回归正轨?又有哪些积极、充满干劲的“正能量”,可以激励我们的2020年下半场变得更加精彩呢?

话题聚焦

职场心理保健,不可忽视“抑郁因子”

社会学家、心理学家RobertKarasek曾提出过一个模型,来解释职场人为何会感觉心力交瘁的原因。在Karasek看来,我们可以用两个维度来看职场的压力之源:工作中的要求、在工作中的决策权。

那些工作要求越高而决策权限越低的工作,往往是职场压力的重灾区。工作需求与决策权的相互作用,直接影响了职场压力的大小。

人物:小方(90 后男生)

事件:“感觉总有人在害我”

现状:经历过困苦,现在一切如常

小方是一个典型的90后IT男,大学毕业后就进入了一家网络科技公司担任技术工程师助理。他的日常工作就是根据技术组的报修单和主管要求,在机房的服务器列阵里,完成网络检查和BUG(漏洞)修复。

“经常在黑漆漆的机房待好几个小时,排查不出来问题让我很头疼,主管还要一遍遍地催。”长时间封闭环境里的高压工作,给小方带来了极大的心理压迫感。“我当时感觉自己有点不太对劲,下班回家后总觉得有人要害我,不愿多说话,回家就躲在屋子里,甚至还有一次莫名其妙地报了警。”最终,“报警事件”被确认为虚惊一场。

小方的家人明显觉察到了小方的异常,鼓励他去医院的心理科做个咨询。经过心理疏导和药物辅助治疗,半年后,小方逐渐恢复了往日的笑容。疫情复工以后尽管工作紧张,但他的心态反而变得很好。“可能是经历过不快吧,现在坦然很多。”小方感慨道。

人物:D 先生(80 后创业老板)

事件:“不开张,我也很无奈! ”

现状:放平心态,迎接下半年

D先生自主创业三年多,经营着一家十多人的小微广告公司,主要面向企业用户开展线下展会、场地活动的业务。新冠疫情之下,所有的业务全部停摆。“今年为了‘撑台面’,还特意贷款买了新宝马,这下压力山大!”D先生挖苦自己说道,“每天一睁眼,就是近万元的成本支出。”

“我很喜欢喝茶,现在就是去公司看看,家里喝喝茶,联系联系客户。上半年是黄了,下半年看看吧,很多企业不太愿意办线下大型活动了。”面对如此大的压力,D先生倒是显得并不慌张。从创业初期20万元起步,历经了四五次的“破产”危机,80后的他面对这次危机倒是显得从容不迫。“相信下半年会找回更多的业务机会。”D先生如是说道。

人物:F 女士(企业人力资源总监)

事件:“度假上班”模式,员工变得有些散漫

现状:慢慢调整

其实,早在三月初,国内疫情控制较好的时候,上海的不少企业已经陆续复工。F女士所在的互联网科技公司,外地的员工也已经陆续恢复线下办公。

天大的事情,大不过“疫情”;习惯了线上的交流,到了办公室反而面对面的交流减少了……复工初始,这样的消极情绪不断蔓延。“事实上,我发现,大家变得有些慵懒了,但也有些员工像打了鸡血一样不停申请加班。”作为人力资源总监,F女士注意到,二季度复工以来,技术部门和市场部门在业绩考核要求高,但员工工作效率低下,人心有所浮动。F女士开始尝试通过公司福利赠送、在工作群中转发一些公司业务和活动中的好消息,尽力来缓解这样的压抑紧张情绪。

“下半年保不准疫情出现什么反复,目前团建之类的活动也没有开展,我们尝试多进行一些沟通和互动,来进行员工关怀,大家也需要从调整到适应。”F女士说道。

专家解读

重拾信心,走出迷茫的心理阴霾

今年上半年,突如其来的新冠疫情打乱了全社会原本正常的生产生活秩序。大众对于疾病本身的担忧,让紧张、焦虑和抑郁的情绪悄然蔓延。

随着我国疫情防控取得了阶段性的重大胜利,人们逐渐从对疫情疾病的紧张心理,转变成为对未来、今年下半年工作生活的忧虑,部分人对未来迷茫担忧。

对此,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临床心理科副主任医师陈涵从专业角度结合日常生活,给出了一些他的专业建议,以供参考。

1 出现这些表现,需要提早警惕心理波动

心理健康是健康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如果心理状态出现问题,人们就会出现不同程度的临床表现。例如,早期的焦虑,表现在于出现一定程度的恐慌、烦恼、注意力下降等;出现运动型紧张,难以自我放松和调节,时常会伴有心跳加速,甚至出现头晕等症状。

而如果出现连续两周,甚至两周以上的情绪低落,对周围事物缺乏兴趣,产生疲惫感,活动和言语出现明显减少,社交活动减少,自我评价降低,对于自己的未来缺乏信心,对工作生活、经济压力等方面认为将不会发生改善等情况,那么这很可能是抑郁的征兆。通常抑郁者的自我价值感会降低,严重者可能出现自伤、自杀的行为倾向,很多人会出现严重的睡眠问题,例如早醒,出现这些表现时,都需要及早提高警惕。

当个体时常处于恐慌状态,甚至出现异常行为,对自身或者他人的攻击行为,此时可能出现了比较严重的心理问题表现,需要前往专业医院的心理科和精神科门诊就诊。一般来说,短期排除心理障碍,我们可以通过自我调节、寻求专业的心理咨询等方式;如果有必要,需要根据医嘱进行适当的药物调节。

2 自我调节很重要,不要走进“职业死胡同”

上半年持续性的居家办公、生活,不少年轻人产生了“宅”“单调”的情况,从而产生“回避情绪”。这是一种典型的情绪症状,会直接或间接影响当事人正常的学习工作和生活,出现消极怠工、疲惫和失落感。

事实上,在大多数情况中,人们难免会因为外界刺激和自我行为,产生不同程度的情绪,喜怒哀乐,这都是正常的情绪表达,未必就会上升到异常的心理层面。

陈涵建议,首先,要端正自身的"未来评价"。如果设定过高或者过低的希望值,就容易产生失落情绪,这需要我们放平心态,对自我有一个良好的认知。

其次,要给予自己积极的心理暗示。自信,是战胜心理恐慌和迷茫的最好办法之一。大家可以尝试新技能的学习,学会自我欣赏,不能只看到消极,要知道积累的过程很重要。如果在某一个领域或者某一方面有一两个特长,这对于建立信心有着非常好的促进作用。

另外,需要提高"职业灵活性",不要走进死胡同。陈涵解释道,随着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不同的行业和岗位正在发生着快速地迭代,做一行爱一行,但未必就要"死磕"一行。社会经济发展转变很快,职业规划也需要灵活转变,可以适当调整工作岗位,甚至行业,考虑自主进修提升,以此打消职业给自己带来的紧张、焦虑。

陈涵表示,职场人可以建立起"长线的思维方式",在思维模式上不要在意当下的得失,从长远角度看待当下问题,对于问题进行分解,逐一击破。

3 危中寻找机会,多和他人交流互动

在疫情防控确保安全的情况下,可以适度增加聚会、娱乐、运动,这将有助于改变自己的情绪,跳出固有“两点一线”的环境,缓解由于单一环境造成的紧张感。

疫情期间,云办公、云上课成了新时尚,但是线上线下终究存在差别。和老友面对面的交流、叙旧,和同事领导面对面的讨论,都有助于自我提升状态,通过交流信息和讨论的方式,找到自身价值所在,重拾对未来可期的信心。

根据心理学权威期刊《GeneralPsychiatry》的论文数据和近期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的临床就诊情况显示,年轻人、90后、女性、老年人、从商者等群体在疫情环境下受到的心理影响较大,值得关心和重视。

据陈涵观察,今年二季度以来,由于流动人口的减少,前来门诊就诊和咨询的"患者"数量有所减少,但是他们的问题更加相对集中,焦虑、担忧情绪加重,影响了他们正常的工作生活状态。

他建议,如果发现自己或周围的朋友有着不能忽视的身心问题,如焦虑、郁闷、反复清洗、疲乏等,那么在必要的情况下可以尝试寻求专业的帮助,如,拨打上海市心理援助热线(021-12320-5)或前往市区两级的精神专科医院、三甲综合医院的心理门诊就诊。

健康贴士

改善心态,一起乘风破浪

食欲不振、焦躁烦闷、心情低落等症状,完全没有工作的干劲……职场抑郁,敲响了亟需重视职场心理健康的警钟,它正在成为影响年轻职场人心理健康的隐形杀手。

如何改善职场人的心理健康呢?其实,在职场上,不同的身份和角色,都可以为化解“职场抑郁”做出一点努力和改变。

公司:为职员安排合适的工作

企业和个人的配合是非常重要的,新职员的入职培训就是其中最重要的环节之一。在目前过快的商业化竞争节奏中,企业针对新职员的入职可能也是做一个简单的职员培训,就让职员进入岗位开始工作,未必能真正做到“人岗匹配”。

企业可以通过定期复核职员的工作安排,根据职员的特质,安排和调整相应的工作,帮助他们在工作中获得自信,这对于抑郁症康复都是有助益的。同时,对于企业来说,这样的安排,既能让工作团队保持活力,也可以为企业换来更高的工作效率,可谓是双赢的结果。

管理者:提升领导力

作为一名优秀的管理者,尊重是一切的前提。避免采用职场打压的话术,勿踩与职员沟通过程中的雷区。“我不管你用什么方法,反正给我办完!”“不要你觉得,我要我觉得”“办不好这件事那你就别干了”……这样的领导话术,只会让职员与你愈来愈疏远,最终形成职员压力爆炸、领导干着急的局面。

让职员从“受害者”变成“参与者”。下属与领导,是共同参与、共同完成项目的战友。提高职员在工作中的参与感,才能让其发挥出最大的个人价值。

职员:转化自身思考方式

职场是有规则的,在指望公司、领导做出改变的同时,职员也应适当转化自身的思考方式。

比如,舍弃个人单方面的无理要求,提高效率。尤其对于职场新人而言,走出校园、家庭提供的“舒适圈”,去尝试与人沟通、去碰撞,才能锻炼自己。当你遇到无法超越的东西碰壁时,才能让自己得到锻炼和成长。只有当其他人都不认可,但自己对自己满意时,才会开始自我反思,与自己对话。

不要神化领导,也不要神化自己。所有人都是普通人,谦逊下来,能相互配合地把工作推进,就完成了各自的任务。

同事:帮助他人

对于处于抑郁边缘或者已经患上抑郁症的人来说,如果在苦恼的时候可以有人商量,这是一种软垫,一种缓冲。

如果你身边的朋友反复告诉你“太累了”、连续失眠、没有胃口、总贬低否定自己、情绪低落,并持续了一段时间,你或许就要注意一下,他遇到了什么问题,会不会有抑郁倾向。当然,不是反复逼问他怎么了,而应传递出“无论发生什么,你都愿意听ta说”的态度。

如果他愿意跟你聊一些事情,一定不要反驳他的负面观点,不要给他施加压力。用态度表现出你有在认真倾听他,努力在理解他的感受。如果情况过于严重,请及时引导其去接受一些专业心理疏导。

猜你喜欢
职员职场心理
职场Z世代为何这么跩
心理“感冒”怎样早早设防?
Distress management in cancer patients:Guideline adaption based on CAN-IMPLEMENT
心理小测试
职场剧需要去除虚伪与虚荣
心理感受
职场充电,停还是行?
迟到的理由
打错了
反差就是这么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