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法治政府的融合建设与发展

2020-08-02 10:50易丽娅
青年与社会 2020年18期
关键词:法治政府依法行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易丽娅

摘 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灵魂。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法治建设,是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的必然要求,是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的重要途径。文章从国家、社会、个人价值取向的不同层面探讨如何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法治政府建设,推进依法行政。

关键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法治政府;依法行政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到社会发展各个方面,当然也包括法治政府建设。价值观问题属于道德范畴、意识形态,法治政府建设则属于上层建筑,它们都是为社会主义经济基础服务的,彼此间相互渗透、相互支持。法治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一个方面,同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又引领和指导我国法治政府建设,为其提供思想指导、价值遵循、道德规范。

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是党的十五大提出的治国方略。二十多年来,贯彻依法治国,推进依法行政,建设法治政府,是我们党治国理政的一大革命性变化。2010年10月,国务院发布了《关于加强法治政府建设的意见》,2012年党的十八大提出,到2020年基本建成法治政府,2014年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提出了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共同推进的法治格局和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的法治框架,并作出了加快法治政府建设六大方面的具体部署。2015年12月,国务院印发了《法治政府建设实施纲要(2015-2020)》,规划了建设法治政府的总蓝图、路线图、施工图。为正确引领和大力推进我国法治政府建设,党的十九大提出,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到社会发展各个方面。2016年12月,中办、国办联合发出了《关于进一步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法治建设的指导意见》,指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灵魂。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法治建设,是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的必然要求,是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的重要途径。”

一、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国家价值取向

这种国家价值取向要求法治政府建设必须顺应民族复兴、国家富强的历史趋势,正视新时代主要矛盾的新变化,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法治政府建设的奋斗目标,去回应,去实现。

(一)体制方面

第一,转变政府职能,强化公共服务,建设服务型政府。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对政府职能作出科学明确的界定,即宏观调控、市场监管、公共服务、社会管理、环境保护。作为政府职能的服务不能仅仅停留在口头上,局限于道德评判上,必须上升到法律层面,正确处理政府与市场、政府与社会、政府与企业、政府与个人的关系,政企分开,政事分开。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市场上的一切非公共产品和服务都必须由市场来提供,政府的职能只是提供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不能越位。第二,中央与地方、政府与部门的权限比较明确。中央与地方的关系事关国家的长治久安,既要有利于国家政权的统一,又要充分调动中央和地方两个积极性,依法明确划分中央和地方的行政管理权限。中央政府强化宏观管理、制度设定职责,省级政府强化统筹推进区域内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职责,市县政府强化执行职责。此外,政府与部门的权限也应明确,该由政府管理的事项,政府要有效管理,该由部门管理的,政府也要下放权力,不能越位、错位和缺位。第三,行为规范、运转协调、公正透明、廉洁高效的行政管理体制基本形成。第四,行政权力与责任挂钩、与利益脱钩。上述两点需要深化改革,简政放权,既要通过大规模的法律清理,更重要的是加强执政党的建设,加大反腐肃贪的制度建设。

(二)法制方面

第一,制度建设反映客观规律并为大多数人认同,法律法规的规定明确具体、科学规范、切实可行。法治的本质在于良法之治,良法是善治的前提。经济越发展,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期盼越强烈,加快和改进立法的任务就越重。在十八届四中全会第二次全体会议上,习近平强调,立法要及时反映党和国家事业发展要求、人民群众关切期待,对涉及全面深化改革、推动经济发展、完善社会治理、保障人民生活的法律,要抓紧制定,及时修改。重大的改革举措要于法有据,要先立后改,先废后改,改革的牵头部门要主动与立法部门相衔接。第二,法制统一,政令畅通,法律法规规章得到全面正确实施。行政立法、行政决策要符合宪法精神,完善备案审查制度,对违反上位法的地方性法规、行政规章和规范性文件要进行大规模的清理。

(三)机制方面

第一,及時反映人民群众意愿、权利与责任真正统一的决策机制基本建成。坚持民主决策,科学决策,依法决策,把公共参与、专家论证、风险评估、合法性审查、集体讨论决定作为重大行政决策的法定程序。第二,高效、便捷、成本低廉的化解社会矛盾的机制基本建立,如预警机制、防患和响应机制、快速处理机制、信息共享相互衔接的反应机制等等。第三,行政监督机制基本形成,监督效能显著提高。

(四)观念方面

行政机关工作人员特别是各级领导干部法治观念明显增强,对法律能做到信仰,忠诚,尊重,崇尚。第一,各级领导干部要带头学法、守法,具备法律思维,守住法律底线。“一个人纵然有天大的本事,如果没有很强的法治意识,不守规矩,也不能当领导干部,这个关首先要把住,必须抓住领导干部这个关键少数。”第二,作为执法人员不仅要懂法守法,还要处理好领导安排与法律规定之间的关系,国家法律与本部门规定之间的关系,政绩考核与人民群众利益之间的关系。第三,继续做好全民普法,让法治精神深入人心,有效营造办事依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用法、化解矛盾靠法的良好法治环境和法治氛围。

二、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的社会价值取向

这一价值取向是民主文明的国家价值取向在社会领域的自然延伸,是现代法治国家宪政原则的具体体现。它要求行政主体在执法过程中依法规范自己的权力运行,尊重和保障人权。

(一)职权法定,依法行政

依法行政是指行政机关根据法律法规的规定,取得行使行政权力,并对行政行为的后果承担相应的责任。行政职权的行使必须有法律的明确授权,法无授权不可为。法律的禁止权是对公民权的限制,必须有代表“公意”的立法机关的授权,执法机关不得越位;法定职权必须为,不作为即是对所要保护的公民权的缺失,既不能错位越位,也不能缺位。

(二)程序正当,合理行政

程序正当起源于自然正义法则,其核心是任何人不应当成为自己案件的法官,任何人在受到惩罚或不利处分前,应当为其提供公正的听证或意见的机会。根据这一要求,行政机关实施行政管理应做到,一是信息公开,注意听取行政相对人的意见,公开其行使职权的依据、過程及结果。二是公务回避。行政机关工作人员履行职责,与行政管理相对人存在利益关系时,应当回避。程序正当也是合理行政的一项重要原则,行政机关实施行政管理,应当遵循公平、公正和比例原则。在执法内容上,一是平等地对待行政相对人,同种情形同样处理。二是遵循比例原则(适当原则),行政机关行使自由裁量权要符合法律目的,采取的措施和手段应当必要和适当,在可以采用多种方式实现行政目的的情况下,应当采用对当事人权益损害最小的方式。2014年1月,在中央政法工作会议上,习近平强调,涉及群众的问题,要准确把握社会心态和群众情绪,充分考虑执法对象的切身感受,规范执法言行,推行人性化执法、柔性执法、阳光执法,不要搞粗暴执法、“委托暴力”那一套。

(三)充分尊重和保障人民的自由民主权利

首先,行政机关不得法外设定权力,增加行政相对人的法定义务。没有法律法规依据,行政规章不得减损相对人权益或者增加其义务。这是新修订的《立法法》新增加的一款,其目的是为了防止部门利益法制化,从源头上根治多年来的“三乱”现象。这里的“法规”既包括国务院的行政法规、决定、命令,也包括地方权力机关通过的地方性法规,省级人民政府通过的行政规章也无权设定。其次,在行政管理过程中,依法保障行政相对人的知情权、申辩权、听证权、申诉救济权。

三、爱岗敬业诚信友善的个人价值取向

这一价值取向要求行政机关工作人员既要代表国家依法履行职责,坚持职业操守,又要作为个人以上率下,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一)健全问责机制,建设责任政府

爱岗敬业体现在行政管理中就是要敢于担责。第一,要认真负责。决策要民主科学依法,履责要恪尽职守,既要严格执法,不徇私情,铁面无私,又要尽心尽力,一丝不苟,做好服务。第二,要敢于担责。积极作为,主动作为,敢于担当,敢于碰硬,坚决反对不作为、乱作为。对于涉及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食品药品、生产安全、环境保护、社会治安等违法犯罪行为,要加大打击力度。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导向和建设法治政府的法治导向,彰显法治的威严和政府的人民属性。第三,要善于问责。十八大以来,中央不断健全问责机制,特别强调,有权必有责,有责必担当,失责必追究,追究必从严。要贯彻《中国共产党问责条例》和监督执纪的各项规定,完善重大决策终身责任追究制度,对于不履行职责、乱用职权、徇私枉法、渎职不作为的每一起个案都要有刀口向内的斗争精神,启动责令公开道歉、停职检查、引咎辞职、责令辞职和罢免等法定程序,造成严重后果的要依法追究其刑事责任。

(二)坚持信赖保护,建设诚信政府

诚信是市场经济的基石,是一项民法原则,也是一条重要的行政法原则,其中,个人是基础,企业是重点,政府是关键。诚信原则对行政机关工作人员的要求包括,第一,提供信息的真实性,行政机关所发布的信息应当全面、准确、真实,制定的法规、规章、政策应当保持相对的稳定性,不能朝令夕改,否则人民群众将无所适从。第二,行政相对人基于对行政权力的信赖而产生的法律关系和利益关系应当受到保护。非因法定事由并经法定程序,行政机关不得撤销、变更已经生效的行政决定。因国家利益、公共利益或者其他法定事由需要撤回或者变更行政决定的,应当依照法定权限和程序进行,因此造成行政相对人财产损失的依法予以补偿。

(三)坚持文明执法,高效便民,建设阳光政府

野蛮执法、暴力执法、钓鱼性执法是多年存在的顽疾,随着法治政府建设的不断推进,这些现象虽然得到了显著改变,但也不时出现。文明执法关系到执法队伍的文明素养,也关系到执法效果。首先是文明形象,执法主体在执法过程中要配穿制服,着装得体,穿戴整洁,行走要腰板挺直,步伐稳健,落落大方,说话要慢条斯理,有理有利有节,站有站相,坐有坐相,有些执法人员在强制拆迁现场,统一佩戴黑色眼镜、黑色口罩、清一色的黑色运动衣,就给老百姓一个黑社会的坏印象。其次要使用文明用语,即使是对实施违法行为的相对人也要在人格上予以尊重,不得使用辱骂、嘲弄、讥讽等有损对方人格的语言。坚持高效便民,要求的是行政机关工作人员能够依法高效率、高效益地行使职权,最大程度地方便人民群众,以较少的行政资源投入实现更多的行政管理目的。因此要做到一次性告知,避免相对人跑冤枉路,遵守时限制度,限期把事情办好,解决“一公里”问题,让行政执法有阳光、有柔性、有温度。

参考文献

[1] 邢瑞娟,冉姣.传承红色文化培育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解析[J].大学教育,2020(07):127-131.

[2] 李春雨.高校党建工作中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原则和策略[J].决策探索(下),2020(06):40.

[3] 裘宏伟,王昕.弘扬和践行当代民航精神:民航院校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现实路径[J].广东职业技术教育与研究,2020(03):153-155.

猜你喜欢
法治政府依法行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依法行政 推进外汇领域“放管服”改革
依法行政 执法为民
——湖南省工局2016年工作掠影
推进中国法治政府建设研究
深入推进依法行政 加快建设法治政府
从依法行政浅谈法治政府的建设路径
IP影视剧开发中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构建
高中政治教学中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机融入
深入推进依法行政
扎实推进国土资源依法行政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