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网络文化探析

2020-08-02 10:44李林
教育论坛 2020年7期
关键词:学生成长

摘要:网络文化是一种现代层面上的崭新文化,这种文化的超强生命力和影响力对当代校园的文化生活和学生的健康成长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对之,必须用科学的态度进行理性审视,并对其带来的挑战做出积极回应。这样,才能确保校园文化的健康发展和学生的顺利成长。

关键词:校园网络文化;学生成长;理性审视;积极回应

随着互联网的产生和发展,网络文化已经渗透到学校校园的各个领域,这种文化的超强生命力和影响力对当代校园的文化生活和学生的健康成长更是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人们在充分享受由之带来的便利时,又不得不为由之而生的另外一些现象感到忧虑。如上网成瘾成为一些学生心理失常的新型疾患;形形色色的网络犯罪使人防不胜防;网上色情传播已成为污染校园环境的突出问题等,这一切都在影响着学生的身心健康。所以我们必须用科学的态度对之加以理性审视,全面评估其对学校教育的可能影响,并制定相应对策,做出积极回应,确保校园文化生活的健康发展和学生的顺利成长。

校园网络文化对学生产生的积极作用

校园网络文化对学生的学习、生活所产生的积极作用是十分突出和明显的,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校园网络文化带来了学生思维方式、学习方式、生活方式的大变革,推进了校园文化形态的大转型和大跃升。依托高新技术手段、以数字化形态出现的校园网络文化, 同依托传统载体

如文字、纸张)、以非数字化形态存在的传统校园文化相比,它具有极强的生命力、辐射力、交往力、扩张力。它的产生首先带来学生思维方式的大变革,不仅拓展了学生的思维空间,而且促使学生的思维方式由一维向多维、由平面向立体、由线性向非线性、由收敛型向发散型转变,促进了学生思维能力和水平的提高。校园网络文化也引起了学生的文化价值观及信息观、交往观、时空观、等级观、实体观的变革,催生了一种新的认知模式。这种新的认知模式与传统认知模式的不同主要体现它具有人机协同性、即时交互性和动态创新性等特点,促进了群体思想及其行为规范的创新。借助于网上交友、聊天等活动,学生可以更便捷地反观自身、认识自我。校园网络文化也带来了学习方式、工作方式、生活方式的深刻变化。电子邮件、网络调查、网上会议、电子银行、网上会客、网上书店与网上图书馆等现象和活动,都是网络文明呈现出的关于当代校园生活、学习、工作方式的新景观。作为新文明成果的网络文化,不仅深刻地影响了校园传统文化的生产、流通、传播和接受方式,而且促成了校园传统文化生成模式的大转型和校园文化形态的大跃升。

二是校园网络文化引起了学生交往方式的大变革,打通了与社会普遍交往的大通道,促进了学生交往的大发展。交往作为人的社会本性,其方式和时空范围总是受到特定时代的社会关系、交往工具、交往手段的制约,学生也不例外。但是网络化的交往却突破了时间限制,大大提高了学生的交往效率,打破了国家和地域界限,大大拓宽了现实的社会交往领域;更为重要的是,它还创造了一种超越现实世界的新交往领域——“虚拟社会”,在一定程度上突破和摆脱了已有现实社会关系对交往活动的制约,为当代学生同不同国度、不同地区、不同民族的不同文化形态间的交往、对话创造了便利的机会和平台。而且在“电脑空间”里密切了学生跨国度、跨民族的交流,强化了学生的心理认同感与文化认同感。多元文化的網上汇聚,为学生借鉴人类先进文明成果提供了有效的方式和手段,给他们的精神生活提供了丰富的食粮,也给校园精神文明的发展注入新的生机和活力,推动了学生交往的大发展。

三是校园网络文化的发展促进学生主体素质的提高和主体地位的提升。互联网的发展,为提高教育质量提供了极为有效的手段。使构筑以主动学习、个性化教育为特征的教育体系成为可能。通过互联网,学生不仅可以获得生活所需的各种有用知识,提高科技文化素质,而且能不断陶冶情趣、愉悦身心,提高审美鉴赏力。网络在拓展了学生交往空间的同时也拓展了他们的思维空间。和传统交往方式相比,网际交往更具开放性。它要求人们的精神交往具有更加宽广、包容的胸怀,需要更多的学习借鉴分享人类精神文明的成果。所以网际交往对扩展学生思维视野,提高学生思维水平,强化学生的开放意识极为有利。网络是自由共享的集合体,在网络上,无中心、无边界可言,无主次、无高低贵贱之分,权力、阶级、阶层、地域、民族,国家均在网上失去意义,每个人之间都是平等的,所以网络交往有利于培育当代学生独立的个性和自主意识,使他们的主体能动性和创新精神得以发挥。网络交往也可实现信息共享和思想交流,使学生智能产生倍增效应,提升他们的想象力、创造力。大量信息的激发和多种观点的碰撞,为创新的实现提供动力和源泉。网络文化还为学生创造了崭新的文化载体。光纤通讯使世界各民族的多元文化产品以光速在全球同步传播,不仅大大丰富了学生的精神文化生活,极大程度地满足了当代学生不同层次的精神文化生活需求,而且给每个学生提供了与世界同步发展的机会和充分展示个人才能的空间,为学生成就和发展事业创造了新途径。

校园网络文化对学生产生的消极作用:

校园网络文化对学生的积极作用应该充分肯定,然而校园网络文化对学生的消极影响也不容忽视。从目前情况看,它的消极作用主要表现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校园网络媒体为西方国家的文化渗透与意识形态入侵提供了便捷手段,对学校校园的文化安全构成威胁。网络媒体是一个开放的媒体,它使全球联为一个共时性的超越国界的整体,网络环境下的信息传播面对的是整个世界。从理论上讲,网络信息的传输是平等的,但现实状况是网络文化由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强国所主导,英语又成为电子文本的最主要语言,因而使其打上了西方话语色彩与西方文化特点的烙印。这就为西方大搞文化霸权、文化殖民提供了可能。西方国家占据着互联网这一文化传播的“制高点”,它们一方面控制国际舆论,为其霸权行为辩护,另一方面又向其它国家“倾销”它们的价值观和精神文化产品,进行意识形态渗透,使理应平等的文化交流变为单向的文化输出,这不仅会动摇学生既有的信仰追求和行为准则,造成精神困惑和价值标准紊乱,而且使整个学校校园文化的健康发展受到威胁。海德格尔讲过,语言是存在的家园。语言作为文化的载体和基本的表征方式凝聚并沉淀着特定文化的遗传基因和精神内核,人类的文化思想只有语言交流才得以存留下来。目前因特网上95%的语言是英语,其他语言处于边缘化的地位,它们的生存受到严重挑战。况且英语不仅仅是一种语言,更是一种思维方式。在技术层面日益趋同的形势下,文化就成为一个民族的身份证。由于西方文化殖民倾向的推行,使世界不仅在语言上趋同,而且在广泛的文化意义上趋同,就必然要消解原有的文化传统,网络文化在学校校园的盛行,更容易吞噬学生的文化归属感,模糊学生对自己民族身份的确认。因此,保护、弘扬学校校园的优秀文化传统,反对文化殖民,就成为维护学校校园的文化安全,促进校园文化健康发展的重要任务。

二是不良网络文化、网络行为损害当代学生的身心健康、影响他们的成长和“成人”。因特网可以在全球范围内传递声像、图文并茂的多媒体信息,从其内容看,良莠并存且十分难以控制。网络空间无物理边界,网络社会是无中心、无政府、超国家的社会,人人都可在网上自由发表意见,极易造成信息的失控;网上信息应接不暇,真伪难辩,使人的选择尺度处于困境之中,当人们把视觉的注意力聚焦于瞬间感和当下性时,就平息了反思的冲动,从而丧失了思想的厚重与理性的支持,久而久之必然导致思维钝化,选择、批判能力下降,主体性消解;网上信息污染严重,使得学生心灵遭受毒害。江泽民指出:“因特网可以迅速、广泛地传播大量有用信息,但也存在大量的信息垃圾和虚假信息。如何区别网上哪些信息是真实的?科学技术本身难以做到这一点。”①此话一语道破了网络的局限。通过国际化的互联网,各种反动、迷信、色情信息得以大量传播,逼真的高清晰的有害图片信息不断地在催生、挑逗人的原始欲望、刺激人们的感官神经,不知不觉地改变着网民的文化心态。当学生一旦对不良文化的态度由网上的感性的欣赏变为现实中的理性追求时,其消极作用就大大增强;网上诈骗、网上色情服务、网上虚假广告、网上毁损商誉、个人声誉、网上窃取国家机密或商业机密等等利用互联网实施的犯罪和针对互联网本身的犯罪,不仅给学生个人带来巨大的负面影响,而且破坏正常的学校校园秩序;影响高校的稳定和校园的和谐;网络交往可使学生的人际关系淡漠、情感疏远。在网络交往中,学生的言谈举止及一切信息都被转换成二进制的语言,以光速在网络中飞快流动,人成了数码化的存在,人与人的交流变成了人与机器之间的交流,人与人之间的现实感情交流越来越少,它使得人们感受世界的方式、表达自我的方式、相互交往的方式,经过“二进制”数字文化而严格过滤为日益贫乏的抽象规定。个性化的人只能接受被规定了的对象,成为人机对话中的情感迫害者和生存孤独者,人与人之间的依赖关系被人对网络的依赖关系所取代。对学生的发展极为不利,如果缺乏有效引导,造成的不仅仅是学生个体自身的危机,而且可引发社会的危机。许多学生患有“网络上瘾症”、“网络孤独症”、“BBS过量并发症”和“WWW官能症侯群”等一系列心理病症,就是很好的佐证;网络交往主体的无标识状态,导致传统价值观变异,伦理道德行为失范。在现实的学校校园中,每个学生都是以确定的身份亮相的,处于一种有标识状态,其行为必然要受特定的环境、特定的价值观、制度和规范的限制,但在互联网上营造的“虚擬社会”中,学生在更多情况下处于一种无标识状态,可以以“隐形人”身份出现,没有人知道对方是谁。如果有人缺乏道德自律,就有可能摆脱现实社会中人伦关系的束缚,丧失社会责任感和道德感,从而放纵自己的行为。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的网络交往必然会使不同风俗习惯、文化传统、价值观念、生活方式发生碰撞、融会,长期的相互影响也可使各自持有的价值观、伦理道德观发生变异,进而导致行为上的失范;网络提供的丰富的消费资源也助长了消费文化、享乐文化在学校校园的流行,对校园主流文化、精英文化形成强大冲击和消解。互联网的技术特点,决定了网络文化在很大程度上是一种大众文化。只要人们一打开电脑,登陆互联网,各种各样的广告有时就会成为“不速之客”,迅速充斥网络空间,争取和引导着人们的注意、选择和消费,形成了所谓的“注意力经济”。虚拟现实、“聊天交友”、电子游戏、色情图片和网络文学也成为学生乐此不疲的内容。网络文化的消费性、娱乐性、虚拟性导致学生文化品位下降,使学生热衷于对心理的休戚、利益的得失、享受的优劣的计较和关切,淡化了对整体人类社会和个人生命意义的关怀和追寻,从而使学生变得胸无大志,成为“单向度”的人。

综上所述,作为新生事物的校园网络文化,是一把双刃剑,它给学生的发展和进步带来机遇的同时,也带来了挑战,校园网络文化的负效应,已成为一个严重影响当代学生健康成长的社会性问题,需要我们正确面对,做出积极的回应。

加强校园网络文化建设,防范遏制校园网络文化负效应的产生

究竟应该制定什么样的战略,采取什么样的措施,才能回应校园网络文化的挑战,这是摆在教育者面前的一个重大课题。努力加强校园网络文化建设,就是克服、防范遏制校园网络文化负效应的有效途径。具体讲,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是积极建设校园互联网上的马克思主义思想阵地。当今网络媒体已经成为文化传播的重要载体和进行舆论斗争的重要工具。可以这样讲,谁拥有了网络就意味着谁拥有某种思想文化的权力和影响力。目前,西方文化在网上传播的优势,使网络充当了西方国家谋求文化霸权、与我们党和政府争夺群众,争夺青年的手段。但如果能把网络运用好,它同样可以成为我们反对文化霸权、进行精神文明建设的有力武器。所以我们要积极研究校园互联网的文化特点,积极开展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进网络的工作,建立具有马克思主义特点的网站,主动占领互联网这块思想文化阵地。传播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江泽民“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主导的具有中国特色的先进网络文化,引导当代学生牢固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从思想上筑起抵御西方国家“西化”“分化”及其腐朽文化侵袭的钢铁长城,从而在多元并存的校园文化中,显示我们学生的存在,发出我们学生自己的声音,扩大我们当代学生的影响,增强对中华民族的凝聚力,提高我们的文化竞争力。

二是加强对校园网络技术的研究开发力度,促进校园网络技术进步。校园网络文化建设关键要靠技术,无相应的技术,就不能有效阻挡各种有害的、不健康的文化信息侵入。当务之急,就是要研制更新、更高的防范信息,研究开发用于监测、过滤、屏蔽不良信息的加密技术、防火墙技术、安全认证技术等,为实施有效的校园网络管理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持。同时,针对网上中文信息偏少的情况,IT专业人员应大力开发适于中文信息处理的软件,简化网上中文信息加载、修改和刷新程序,提高中文网络信息加工、处理效率,打破西方文化特别是英语文化在校园网络的垄断格局。运用这些中文软件通过制作传播具有中国特色的容思想性、知识性、艺术性、娱乐性于一体的中文网站,扩大中华文化对校园的辐射力。

三是要重视校园网络道德教育,完善校园网络道德规范,提高校园网络主体的文明意识。在充分利用计算机网络的同时,引导学生对于泡沫化网络信息持扬弃的态度,给学生在德育课中应增加“网风”与“网德”教育、网络法纪教育和网络文明教育,最终促使其形成正确的“网络道德”。尤其要教育学生增强对网络文化的鉴别能力、自律能力和免疫能力。要教育学生把网络道德规范和网络技术置于同样重要的层面加以学习和掌握,内在地培养出自觉的网络道德意识、道德意志和道德责任,提高学生的道德自我教育能力。使学生能够做到自警、慎独,严格规范自己的行为和要求,不参与腐朽低级的网络内容,不制造、不传播、不相信反动的错误的言论,维护在线空间的合理秩序和清洁环境,进而营造出健康向上的校园网络文化氛围。

四是要充分发挥教师在校园网络文化建设中的骨干作用。教师作为学生的教育者和管理者,不应成为校园网络文化的旁观者、被动接受者,而应成为校园网络文化的积极参与者和先进校园网络文化的建设者,要以崇高的责任感与新事物交朋友的开放心态和开辟人生新天地的精神境界,与校园网络科技工作者一起学习网络、研究网络、发展网络,在目前这块尚很贫瘠的精神田园上垦荒、耕耘、播种、收获,使之尽快成为肥沃、富饶、美丽的学生精神家园。

参考文献:

[1]江泽民.在中央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的讲话[J].北京:人民日报,2000.6.29.

作者简介:

李林(1969——)男,陕西子洲人,黑龙江大庆市实验中学高级教师。

猜你喜欢
学生成长
牵着蜗牛去散步
思品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成长实际
挖掘语文传统文化,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基于学生成长需要的心灵对话方式研究
在自主管理中分享与学生共同成长的快乐
教师的“勤”与“懒”
体育校本课程促进初中生成长策略研究
新课标下的班主任工作方法研究
基于学生健康成长的思品教学研究
论体育教学中安全教育的有效实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