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期文物保护项目管理的创新思路

2020-08-02 10:51郑洋坤刘婷婷
人文天下 2020年13期
关键词:文物保护文物项目管理

郑洋坤 刘婷婷

中华文化历史悠久,我们的祖先创造了许多辉煌灿烂的文化,留下了丰富的珍贵文物。文物类型多种多样,保护方法复杂多样,文物保护项目也各有特点。随着新时期经济建设的快速发展和人类活动的加剧,大量文物出现了残损,因此,保护文物是时代赋予我们的崇高使命,是现代社会发展中的一项重要任务。目前,我国文物保护工作迫在眉睫,基层文物保护工作更加复杂。这不仅需要政府的关注和帮助,更需要相关文物从业人员端正工作态度。本文在分析我国文物保护项目管理现状的基础上,提出了加强文物保护项目管理的一些方法,以期对我国文物保护项目管理有所帮助。

一、新时期开展文物保护项目管理的意义

(一)传承历史文化

从宏观上看,文物保护对于历史文化的传承具有重要意义,文物是历史和文化的重要载体。例如,通过对古建筑里彩绘和壁画的分析,可以了解某个地区历史文化的发展和风俗习惯。不同类型的文物具有各自鲜明的历史、文化和时代特征。因此,保护文物是当代人们对历史文化的尊重和传承。新时期的文物保护是实现历史文化传承与发展的必然要求,积极优化新时代背景下的文物保护工作模式已成为相关人员的主要工作方向,可以大大提高文物保护工作的成效。

(二)彰显文物价值

文物具有重要的历史、艺术、科学、文化、社会价值,如果不能很好地保护文物的特征和形态,其价值就会被削弱。通过对文物的整体保护,既可以保证文物本体安全,又可以为文物提供一个更安全、更合适的保存环境,从而最大限度地减少对文物的破坏。在此基础上,既可以保护文物,又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有效展现文物的价值。因此,有必要实现文物保护的规范化,提高文物保护的有效性。

二、新时期文物保护项目管理的现状

(一)文物保护意识较弱

我国虽然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文物保护工程管理办法》等法律法规,也起到一定的作用,但文物保护工作不可避免地要受到一些客观因素的影响。与经济建设相比,文物保护工作并没有得到相关部门的足够重视,尤其是基层对文物保护工作的重要性认识不足,文物保护工作仍然处于可有可无、无关经济大局的边缘地带。有些地区文物保护工作的普及和宣传力度不够,当地百姓的文物保护意识非常薄弱,没有参与到文物保护行动中,这就导致在文物保护项目管理的过程中会遇到很多难题,一些有效的保护措施很难得以实施。

(二)管理方式较为落后

文物保护项目管理涉及文物保护项目实施的各个方面,包括项目前期计划书阶段、项目实施阶段和后期管理利用阶段,每个阶段都有不同的单位参与其中。目前,基层从事文物保护项目管理人员大部分还是采取单一管理模式,管理模式粗放、管理观念落后,遇到问题被动管理的现象时有发生。在文物保护项目实施的过程中,如果只局限于某个阶段,并不能保证其所收集信息的完整性,遇到问题凭感觉和经验处理,偏重于管理某个阶段、某个细节,却忽略了后续带来的各种问题。同时,文物保护项目管理各单位之间缺乏有效沟通,导致文物保护工程不能顺利进行。

(三)经费短缺

当前,国家的财政投入是文物保护资金的主要来源。近几年,政府虽然加大了对文物保护的资金投入,但是在大批文物保护单位亟待修缮保护的前提下,资金缺口仍然很大。文保资金下达到地方后,地方政府往往还需要进行财政评审。从事财政评审的第三方咨询机构水平参差不齐,有的不了解文物保护行业,通常把现代新建建筑行业的费用标准套用在文物保护行业上,导致财政评审后的经费较财评前大幅降低。而之后的项目招标过程中,低价中标的现象非常普遍,不足的经费具体到项目实施上,只能用于修缮文物本体残损最严重的部位。从项目管理的角度来看,一些有效的保护措施得不到落实,与此相关的后续文物的整体保护和利用也就只能停滞不前。

(四)人员专业素质和综合能力有待提高

文物保护项目管理需要专业的管理人才,不仅需要具备管理能力,更需要具备熟练掌握文物保护专业知识的能力。由于工作人员专业素质和能力的原因,一些管理人员无法对文物保护项目管理进行专业的评价和判断,导致文物保护不能按照规章制度正常进行。

文物保护项目管理的范圍很广。不仅要对文物进行实地调研,还要对文物的相关信息进行判断。需要对项目前期的组织、管理、经济和技术等各方面进行综合把控,需要与设计方、施工方、监理方、材料方等诸多单位协调沟通。因此,文物保护项目管理人员承担着繁重的工作任务。文物保护工程的管理水平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从业人员的专业能力。基层文物保护人员的专业素质和管理水平与文物保护管理的效果成正比。但在实际工作中,大部分文物保护管理人员都不是科班出身,缺乏文物保护的实践经验,没有很强的管理能力。

三、新时期加强文物保护项目管理的对策

(一)增强文物保护意识

积极推进文物保护项目管理,首先必须增强文物保护意识。近年来,国务院和国家文物主管部门颁布了许多关于文物保护的法律法规、规章制度和一系列文件,但仅在基层文物部门内部得到了一定的学习和落实,未能推广至基层政府的其他部门和社会公众。因此,加强文物法治宣传教育,扩大法治宣传教育范围势在必行。其次,应当积极创造条件让一些封闭的文物保护单位对外开放,提高社会公众对文物的价值认知,让基层政府部门和社会公众充分认识到文物保护工作的重要性。

(二)创新管理机制

各地现在对文物保护规划比较重视,但是政府部门和规划编制单位在编制文物保护规划时却容易忽略文物保护管理规划。事实上,编制文物保护管理规划对指导基层文物保护管理人员从事具体工作具有重要意义。在文物保护管理的过程中,相关工作人员需要有较强的创新思维,不断加强文物保护项目管理部门与其他项目相关单位的联系,在新的体制下形成完善的管理理念,不断优化文物保护管理模式。管理人员只有了解管理工作任务和流程,才能保证文物保护管理工作顺利进行,从而不断提高工作效率。此外,工作人员还应严格落实有关文物保护的法规政策,熟悉文物保护项目实施的各个阶段,根据实际需要,及时处理相应问题。当文物保护相关法规政策得到优化时,可以为管理机制创新提供有力支持。

(三)拓展资金途径

近年来,政府逐渐重视文物保护管理工作,有效增加了资金投入。受客观因素影响,文物保护需要长期不断投入,才能保证文物保护工程顺利实施。文物保护资金主要来自政府部门,在提高文物保护管理水平的过程中,要扩大资金来源,促进文物保护管理的快速投入,为实施文物保护项目管理奠定基础。积极调动社会各界参与文物保护的积极性,制定鼓励社会参与文物保护的政策措施,鼓励和支持社会团体参与文物保护项目的管理,开通社会参与文物保护渠道。在扩大资金来源的同时,还可以根据实际需要引进社会资金。在这一过程中,政府需要不断发挥引导作用,鼓励更多的社会力量和社会资源共同参与到文物保护公益事业中来,从而更好地扩大文物保护的社会基础。

(四)强化队伍综合能力与素质

不断完善人才培养体系,定期举办各类文物保护项目管理能力培训活动,宣传文物保护项目管理工作。同时,文物保护项目管理人员要不断学习先进的文物保护技术和管理经验,提高法律意识,防范各种违法行为。文物保护项目管理部门还需要对工作人员进行职业道德培训,以保证工作人员树立正确的文物保护观念,提高文物保护积极性,促进文物保护管理工作有序开展。

结语

时代的发展对文物保护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文物保护是一项系统工程,要从实际出发,不断促使文物保护工作规范化、标准化。应建立比较完善的文物保护项目管理机制,定期培训相关从业人员,促进文物保护工作可持续发展。

[责任编辑:刘  霞]

猜你喜欢
文物保护文物项目管理
文物保护利用信息化建设研究
基于项目管理视角的中小企业营销模式应用研究
项目管理指南
地下文物保护首要举措考古勘探程序应前置
当前文物保护工作存在的问题与解决措施分析
分析地方文物管理所文物保护管理工作存在的问题
老祖宗手一滑,造就了这些文物界的泥石流
项目管理成熟度模型构建研究
让文物讲述天路文化
文物失窃